时空道德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6 12:42:44
   时空道德序
 刘丹阳  
                                        
一、时空神话

我们论剑,剑有三种:精剑、气剑、神剑。时光倒演两千五百年,时当春秋战国,周纲分道,诸候争霸,诸子争鸣,天地流光异彩,人间苦乐沸腾;那是激情昂扬澎湃、思想璀璨夺目的时代。后来,时至现代华夏子民因袭了自己悲壮坎坷的历史道路。
现代意义上的自然研究,在我们的历史上正点为止。天机不可泄漏,人们预警物极必反,极端的价值思想,必遭非议。人们心向天人合一,关于天地万物,但凡却必服从于天常人伦;人们遵从造化之道,关于阴阳变化,大多数情况只是用来演绎周易逻辑;人们明白运数气数,关于格物致知,结论了而又了玄而又玄。
敬畏自然,规避自然,认祖归宗,这使人们免于挑战自然时遭受精神上的负罪感。显而易见崇尚自然的道德论同华夏子民一道绵世不息。原罪论者犯罪而求赦免的过程正是他们的快乐游戏;他们激烈波动的情绪就像他们的文字,线条单纯,形似流水,迅即阴阳回转,瞬间出生入死;他们大喜大悲也大起大落。
我们赖以论剑的是我们的思想修养大器:道!我们姑且称之为光之剑。
让我们的思想的光阳一如庄子出了鞘的光之剑吧,上劈九霄,划破苍穹……乘着光速巡视,结果会发现,看不见什么了,时间几乎停止。
现在,我们用思想的光阳划一个大十字,并确定太阳与地球之间光芒这条直线是它的纵线,西与东之间白和黑这条直线是它的横线;细心琢磨,古往今来,人们都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大框架之中,个人具体的悲欢离合、生死际遇各不相同,但天网恢恢,殊途同归。
诗:圆圆的地球上啊,怎么不见我们的身影,哪模糊一片的地方啊,我们在何为?
太阳照耀着,人类和地球浑然一体,一并风驰电掣。人类遨游青天的梦想自古就有,美妙无比;现在已经梦想成真。梦想和真实之间只是智慧、时间的差别吗,梦想是智慧沿着时间的台阶到达真实的吗,智慧不是神物,值得怀疑,它能否超越它的参照系?在参照系的大十字中,坐标的某个极限,智慧犹如遭遇空白和黑洞,与其徒劳不如任而由之。
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其说是人类智慧的积累,不如说是地球上太阳能的递增;这样的论调,是机械的还是机灵的、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是精辟的还是草浅的?
我们把人们普遍的梦想和遐思,以及对现实和知识的否认等神态归结为太阳的作用,把人们普遍的感想和醒悟,以及对现实和知识的确认等心态归结为地球的作用,那么,我们就可以给智慧描形画像:那大十字的纵线是经验、横线是意识;在这个智慧坐标的极限,其一大而无外的是太阳的作用,另一小而无内的是地球的作用。
人类太阳系外浩瀚星空的意识,来源于太阳作用的经验,因此不要以为浩瀚星空大于太阳系;浩瀚星空是客观存在,但它也是主观表象;主观和客观,同样分别存在于大十字的纵线和横线。
有字为证:立十为辛;有关非此即彼选择的纵或横,不是本文的重点。本文的旨意是探究道的真实性:即太阳与地球的相互作用,以及道的变化:即时空形式。
所谓势不两立,国家要统一,全球要一体化,霸权既得者要百般维持,郁郁不展者仍要痴人说梦,乐不思蜀者要成为随从……生存的空间是如此的致密,以致于不是这个是一就是那个是二。
有理由认为空间是一维性的,这就是太阳对地球的制约,除此而外就是表现为地球由西向东而转动的一维时间,我们称此为一维时空。
一维时空人们情绪化为时光。
我们设想一维时空是这样一个体系:价值或数值的差别是相位上的差别;当空间的值为一时,时间的值为0,当时间的值为一时,空间的值为0;当时空相差0度时,空间的值为一,时间的值为0,当时空相差180度时,空间的值为负一,时间的值为0,当时空相差90度时,空间的值为0,时间的值为一,当时空相差270度时,空间的值为0,时间的值为负一。
我们把人文的对称概念代入一维时空,可见其相位痕迹。语言概念的相对性原于时空的相对性:道与德、神与灵、阴和阳、事和物、生和死、存和亡、真和假、善和恶、美和丑、恒和瞬、常和变、是和非、成和败、得和失、奇和偶、实和虚、有和无、因和果、远和近、高和低、上和下、左和右、前和后、东和西、南和北、经和纬、动和静、快和慢、强和弱、多和少、简和繁、圆和点、长和短、辩和证、个人与社会、内容与形式、理论与实际、对立与统一、未来与过去、子午与晨昏、春夏与秋冬、人文与自然……
在一维时空中,值为正的是自然则值为负的是人文;在自然中,主观和客观相差360度时产生一个描述真实的观念;在人文中,经验和意识相差360度时产生一个断章取义的自然数;我们说,研究数字内在关系和外在形式的数学和几何,是一切玄而又玄之所在,是智慧和时空的真谛所在。 二、时空道德
  时空道德或谓道德时空。不明白时空的,空间就是道,时间就是德,不理解道德的,道就是空间,德就是时间。
时间一词是一个复合词。从古至今,从文以载道至俚语俗言,使用复合词是一种历史趋势。凝炼的文字、文体固然是尚好的,而逐步解密化的文字的使用,势不可挡。这究竟是平平淡淡的偶然,还是深蕴其底的必然?
  不妨认为,时间一词是对时字进一步的解密、解析、解释。不能说时间一词所指涉的与时字所指涉的不是相同的事物,但是,人为地将时间的概念加以间隔,其意义又何在呢?  
  在中国,曾几何时,庸人们开始郑重其事地喧说:空间与时间是怎么样的?
  近代中国人的屈辱,都隐藏在这种不知所以的附庸之中。对此扰扰的困局,古圣人在天之灵会怎么想?
  时间如流,不舍昼夜!
  时间究竟是什么呢?
  时间就是光阴、是光的阴影、是光的反者!
  光阴是什么呢?
  光阴就是太阳光下的阴影、是太阳光的反者!
  再来看看空间。空间一词如果是指一个可以活动的场所,那么,我们能否说出空字是指什么吗?时间一词与时字的指涉是相同的,那么我们能否肯定空间一词与空字所指涉的会是相同的吗?
  如果说时间具有均匀或否的流动性,需要间隔以后才能得到充分认识,那么怎样表述空间的性质,以显示它也需要人为地加以间隔?
  实际上,空间一词与空字的指涉是相同的。因此,不理解空字而理解空间一词是让人难以置信的。
  把时在概念上加以间隔,称为时间,把空在概念上加以间隔,称为空间,这样的事实合乎逻辑。问题是,间隔时字所指涉的,挺容易,间隔空字所指涉的,挺不容易。时间的单向或双向具有统一的性质,空间的统一性质如何来建设?
  如果空间真如所说,有三个维的间隔,为什么又不是四个五个或六个?三个维的间隔是从哪里取样来的?又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如果空间有多个维的间隔,是否也可以有无数个维的间隔?肯定的话,无数个维的间隔通过一点连系在一起,何不只算做一个维的间隔来得更简约?其实,三维的空间是由过去、现在、未来三条时间线虚构而成的,多维的空间是由多条时间线虚构而成的!
  空间究竟是什么呢?
  空间就是光阳,是光的阳明,是光的本体!
  光阳是什么呢?
  光阳就是太阳光上的阳明,是太阳光本体!
  光阳光阴,除掉一个光字正是,时间如阴,空间如阳。
  一维的时间就是纯阴,一维的空间就是纯阳。
  纯阳纯阴是一个美仑美奂的词组。但在现今这个年头,我们当中的多数人参与了孤立它的社会氛围,让它处境难堪。
  多维的时间就是阴间,多维的空间就是阳间。
  多少年来,阴间和阳间本来是一种被溺爱的词汇。
  阴间,这个被斥为迷乱了以后才会相信的所在,此前自然没有人知道它的真实面目。多少年来,痴心的人相信它,狠心的人否认它,好心的人也未找到它。而很显然,如果把时间视为阴,阴间就是现在以前的时间,就是被时间覆没、封闭起来的时间。
  不似阴间人心所背,阳间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境界,人心所向。如果把空间视为阳,那么阳间就是未被移位的空间,就是现在这个空间,就是可把握的空间。
  原来,时间有一个很好的本名:阴间!空间也有一个很好的本名:阳间!阳间阴间,空间时间,阳间就是空间,空间就是阳间,阴间就是时间,时间就是阴间。
  阴间和阳间的分界似乎只存在于人们的生死之间,活着,就还在阳间,死了,就去了阴间。人们说生死契阔,也就是说阴间和阳间相距深远。那么,这里的深远,是指空间的遥远还是指时间的久远?都不是,这里的深远,是指空间与时间之间的距离,这才是最久远的时间,这才是最遥远的空间。
  阴间和阳间的交界是什么呢?
  阴间和阳间的交界就是现在!
  现在一词的本意是:显现的存在。现在是一个最小的时间量,是一个最大的空间量。
  做为时间,现在到过去的时间,就是阴间;现在到未来的时间就是阳间。
  做为空间,现在相对变化的空间就是阴间;现在相对不变的空间就是阳间。
  阴间阳间,除去一个间字,阴和阳是阴阳造化的两个逻辑状态。有阴无阳,有阳无阴,微阳成阴,积阴成阳,阴阳逻辑是驱动所有一切逻辑的主逻辑、大逻辑。
  阴为负,负归零,阳为正,正归一;正和负的相对性恰如阳和阴的相对性,一和零的相对性恰如正和负的相对性。
  在国学中,古圣将宇宙浓缩为乾、坤等八个概念,这八个概念代表了八个方位,依次排列成一个圆。圆中,乾坤为正统,其余为偏邪,乾坤为主体,其余为附体,乾坤为目标,其余为过程。乾归阳,阳归一,坤归阴,阴归零,万事万物都是阳和阴之间的变化过程,万事万物都是零和一之间的数理逻辑。而从阳到阴的变化就是空间,就是阳间,就是道,就是化一,就是理性;从阴到阳的变化就是时间,就是阴间,就是德,就是化零,就是心性。
  人文与自然之间的分界如同阴阳之间的分界,均以人们的生理状态为转移,最终,都会投射、反映到人们的生理状态之中。象征人们生命存在的呼气和吸气是两种完全不同而且完全相反的生理状态。因为两种相反的内在作用,人们对外部环境的认识发生分裂,人类的精神结构也随之分裂。人文的矛盾由此在自然中产生了。主观和客观:主观,吸气时的观念,客观,呼气时的观念。 唯物和唯心:唯心,吸气时的观念集合,唯物,呼气时的观念集合。经验和意识:经验,吸气时的认识或认识过程,意识,呼气时的认识或认识过程。
时空与道德在自然中是同一种客体,在相位上,时空相差九十度,道德相差九十度;时空与道德在人文中是不同的主体,在逻辑上,道德互非,时空互非。道德是阴阳造化的人文秩序,时空是阴阳造化的自然秩序,道与德分离与否是强权与公理的分界,时间与空间分离与否是自然与人文的分界。 三、呼和吸的意义
呼吸,顾名思义,就是指人的呼气和吸气。在生理上,这个过程是指肺活量的周期性变化。而长期的生命体验认为,肺活量与血压,功能不同,机理相似:一个属经,一个属络;一个属血脉,一个属气脉;血脉由动脉而静脉进行循环,气脉也是循环的,吸气时气脉沿血脉而聚,呼气时气脉沿血脉而散。
  气脉或血脉的循环伴随人个体生命存在的全过程,作为两项重要的参考指标,任意一项循环中断,人的个体生命存在,轻则病变,重则质变。
  气脉和血脉在人的个体生命中分别负责什么工作?
  如果仅仅一概而论,就不能正确认识二者之间根本区别。
  现代生物学对这个问题的解释理性而非人性。
  用人性化的眼光看,血脉在人个体生命存在中主要负责机体内务,气脉在人个体生命存在中主要负责机体外务。工作程序大概如此:在涉外的公共关系中,气脉以自身为基准,探测公共关系中的信号源是“逆气性”的还是“顺气性”的,得出比较结果,大脑记忆组织将这个结果作为上一级触发信号,进行智能分析,然后供给血脉一定量的气脉,从而影响血脉。
  气脉如何影响血脉,或者如何相互影响,本文不作深层次的探讨。但类似的研究,应该以电、磁的物理学研究成果为借鉴。因为本文有这样的意向,如果把人的个体生命存在比作物体,那么,不妨粗略地归一下类:气脉就是磁场,血脉就是电场。
  从人性化的眼光看,气脉在人个体生命存在中主要负责机体外务,是个体与群体关系的枢纽。在人类生命群体中,气脉是如何实现个体对群体的交流呢?在语言产生之后,这个问题就提得很蠢。姑且不论语言复杂的气脉属性,让我们简单一点,回顾语言产生之前,或者暂时抛弃语言。
  在无语言的低级气脉交流中,假如“哼”为逆气性的个体气脉反应,“哈”为顺气性的个体气脉反应,则生命个体的大脑记忆组织在“哼 ”时写入一个高位信号,在“哈”时写入一个低位信号。
  气脉的这种低阶二进逻辑运作形式,搞生物芯片研究的人士,应该最清楚。
  语言产生之后,气脉的群体交流乱花渐欲迷人眼。但对语言气脉属性的探讨,我们现在才刚刚开始,虽然为时太晚,但确实是领先的,而且,我们切中了哲学研究的要害。
语言的气脉属性是一个新概念,有两层含义:语言是气脉的低阶二进逻辑集成而且由气脉驱动。
关于语言的气脉低阶二进逻辑集成的困惑,计算机软体程序的编写者,应该是我们的补课老师。
语言由气脉形成并由气脉驱动,研究气脉对研究语言至关重要。气脉有什么特征呢,显然,呼气时的气脉与吸气时的气脉是相反的,也就是说,呼脉与吸脉互为正负。气脉具有正负之分,那么,语言的正负之分在哪里呢?显然,语言的正负之分就是语言概念与它的反义概念。语言概念的反义、对称概念,既是以气脉的正负为分化的,又会因气脉的正负互化。比如说,“呼”和“吸”是因气脉分化的,但是,实际的呼吸中,吸气时的“呼”的概念与呼气时的“吸”的概念,是同一的。再比如说,吸气时对外部环境的认识叫经验,呼气时对外部环境的认识叫意识,但是在实际的呼吸中,吸气时的“意识”就是呼气时的“经验”。
宗上所述,呼和吸,是气脉的两翼,是语言概念的两翼,是世界观方法论的两翼,哲学研究者不可不察也。 四、人类的经验与意识
登高远望的薄暮时分,夜幕悄悄降临大地,高楼大厦的万家灯火沉入黑凄凄的地平线以下;喧嚣远匿,星空高挂,天边的微风贴耳呼啸……人类从原始的穴居巢栖、茹毛饮血、啊啦哇呜,到现代的华庭美屋、餐精用脍、轻歌慢舞,经过多少岁月了,人类文明在眼前的自然景观中,被颠覆了。
人类文明的发展变化,包括宗教的、政治的、文化的,我们称之为人文。
天地万物的发展变化,包括数学的、物理的、化学的,我们称之为自然。
人文是自然的赘生吗,不是!
人文与自然的关系,辩证唯物论者给予了自辩自证的解释。为什么要自辩自证呢,难道人文不是自然?辩证唯物论者给予人们的错误引导让我们感觉人文是自然的赘生。请注意,这是他们的思想盲点。
自然是人文的赘生吗,不是!
人文与自然的关系,唯心论者同样给予了自辩自证的解释。为什么要自辩自证呢,难道自然不是人文?唯心主义者给予人们的错误引导让我们感觉自然是人文的赘生。请注意,这是他们的思想盲点。
事实上不仅仅是某种思想存在思想盲点,而是像人们生理上存在的视觉盲点一样,人们也存在生理上思维盲点。企图说明这种思维盲点的存在,正是本文再一次以“经验”与“意识”的文字视觉讨扰的原因。
不知经验或意识的文字概念有几百种解说,但是把经验与意识相提并论的,我们现在才刚刚开始尝试。给经验与意识下一个理性而抽象的定义,不见的有效;我们给经验与意识人性而形象的定义是:经验是吸气时人们对外部环境的认识;意识是呼气时人们对外部环境的认识。
以人的个体生命存在来说,先有生命经验,后有生命意识,随着生命意识的加强,生命经验逐渐消失,生命意识加强到极限的时候,生命经验也就彻底消失了。或者说,人个体生命存在的老化过程,就是经验与意识此消彼长的过程。
以呼吸的角度来说,假如呼吸是一个圆或者线性律动,那么经验性的认识集中在这个圆或者的线性律动上沿,意识性的认识则集中在圆或者线性律动的下沿。
由于人们呼气时不能吸气的、吸气时不能呼气,必须先停一个后续一个,这就造成了经验与意识的二律背反。就好像人们永远不能直视他的后背,经验与意识同属一个整体,相互之间却永远不能反观其后背。人们这种生理上的思维盲点,导致了人文认识史上经验与意识的背道而驰。
以知和行的角度来说,经验意味着行动,意识意味着知识,经验的极限的是全能,全能是经验的极限,意识的极限是全知,全知是意识的极限。
经验与意识是人文认识的两翼。
纵观今古,人文的经验与意识,都得到过充分的背道舒展:全知的佛佗是无能的倡导者,全能的基督是无知的倡导者。他们两个一上一下一对极端,堪称人类经验与意识的牢牢大端!佛佗告诉人们,当你们放弃一切的时候,便能够消气地、彻底的理解一切。基督告诉人们,当你们执着一切的时候,便能够神气地、完全地得到一切。于是乎,想得到的人,便执着一切,已得到的人,便放弃一切。
真实的,荣华富贵的佛陀是一位得到一切而后又放弃的人,基督呢,马槽出生,一无所有,所以他必然是执着一切的人!那些宣佛的人很是卖力,听信他,人们须知对人们现在的一切来说,是一个归零的归宿;那些宣主的人也是很卖力,听信他,人们须知对人们现在的一切来说还远远不够,是一个归一的归宿!于是乎,世界在两点之间摆荡,身当其中,定力不够,任何一边倒的迷信都是可能的!
全知者无能,全能者无知;无能者全知,无知者全能;某种程度的知识等于某种程度的无能,某种程度的能力等于某种程度的无知。一个体生命存在,当他的无知或经验接近全能状态,那也就是这个生命个体兴旺的新生。意识是伴随生命经验而来的,是生命经验的消耗者。一个体生命存在,当他的知识或意识接近全知状态,那也就是这个生命个体枯竭的死期。
人们为了保全个体生命存在,不得不避免全知状态的出现,而通过拒绝认识达到无知的目的,进而至少恢复生命中经验和意识或阴和阳的平衡。
在经验与意识的人文认识的阴阳涡流里,只有道文化谨慎地允执其中。 五、阴阳时空
科学原本是从对造物者的迷信中开始的,到了东方,一段时期内,我们的科学却是从对科学的迷信中开始的。对科学产生追求的意志将迷盲人们的双眼。应该从我们的道、德概念开始,加以澄清。
物理学给时空的解释已经出现危机,而人们对道德的理解,从来都是原地打圈。那么,时空、道德,这两个过去彼此隔膜很深的概念,是否存在直接的内在联系呢?本文肯定地指出:空间就是阳间,就是道;时间就是阴间,就是德;同一种自然事物,呼气时和吸气时的人文认识是相反的。
《时空道德序》是关于中华文化的正本清源之作。用句玩皮话说,她比民族主义还要民族主义,但却免除了爱国崇拜哲学的攻击,因为,她比爱国拜洋论调更有理性。她使左、右两派都有了具体目标,遗憾的是,人们接受新概念需要一个必须的时间过程。
文章认为,道德一词的涵义,在呼气时,就变成了时空一词的涵义;相反,时空一词的涵义,在吸气时,就变成了道德一词的涵义。吸气时的道德就是时空,呼气时的时空就是道德,也就是说,时空就是道德,道德就是时空,它们是同一种事物。在认识上,时空是我们的自然经验,道德是我们的人文意识。
对文章感到困惑的人士可以尝试着将时空和道德并在一起来理解,看看有无清晰的思路?要知道这一点,把时空与道德并在一起来讨论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方寸大乱、感觉不适。
细心一点可能会场发现,本文本以诗化的语言开篇,气旨意使地与社会成见决算,进而心平气和的指出时空道德的观点,非常看重呼吸的意义,以呼吸开解所有辩证性的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理解呼吸的意义是理解时空道德的关键。 六、呼吸哲学
世界是呼吸的……
世界是自然与人文的总和。自然与人文的关系,不外于呼气和吸气的关系。人们呼气时的自然观与吸气时的人文观对立统一。
自然观与人文观,在吸气时都是自然观,在呼气时都是人文观。
同样的,自然与人文,在吸气时都是自然,在呼气时都是人文。
强调世界是自然的,淡化世界是人文的,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世界是人文的,淡化世界是自然的,也是一种价值取向。
在自然中,有个自然法则,公认为时空;在人文中,有个人文规范,公认为道德。自然万物受时空约束,人文万事受道德约束。时空与道德不是两个彼此孤立的事物,二者之间的关系却并不复杂。
假如世界是一,那么自然与人文是二,则,时、空、道、德就是四。时间和空间是对自然的一分为二的认识,道和德是对人文的一分为二的认识。
因为呼吸的关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是一分为二的,有经验性的认识,有意识性的认识。
经验和意识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两种方向。在经验的来向上,在吸气时,人们经验圆满的感觉,这种感觉有一个恰到好处的称谓,那就是:神!在吸气时,人们意识空缺的感觉,这种感觉有一个恰到好处的称谓,那就是:灵!
人们吸气以形成神态,人们呼气以形成灵态,随着呼吸的循环进行,人们的生命在神态与灵态之间循环、动荡、勃伏。
我们因为有呼吸而与神灵同在。
撇开认识论,从境界上来讲。人们呼而入阴、吸而入阳。人们呼而入阴的过程是一种阴性进阶,形象一点叫阴渐,通俗一点叫阴间;人们呼而入阳的过程是一种阳性进阶,形象一点叫阳渐,通俗一点叫阳间。
呼吸时,在吸气跃变呼气的瞬间,在阳间跃变阴间的瞬间,有一个境界,那就是:神!
呼吸时,在呼气跃变吸气的瞬间,在阴间跃变阳间的瞬间,有一个境界,那就是:灵!
神灵不外在于我们的呼吸,离开我们呼吸的神灵是假值的。假值而无意义的神灵我们不谈,具有真值的神灵与我们有切肤之后亲,不可不谈。
行文至此,我们对神灵的概念已经依稀可辨。在以下的行文中,神灵依然为人们呼吸过程的两个状态:神态和灵态,而别无所指。
从知行关系上来讲。在呼吸的某两个特定瞬间,神灵,相对而言,神是全能的,灵是无能的,灵是全知的,神是无知的。
人们的伟大之处在于人们的全知全能,人们的渺小之处在于人们无知无能。这样的悖论貌似荒唐,人们全知全能而又无知无能,却总也符合实际。仅举一例:少年孺子是全能的,他无知地心怀一个改变世界的愿望,垂暮老人是全知的,他无能地心怀一个已为世界改变的现实。
神灵终不外于人们的认识,却也是人们认识不到的。历经无数次面对神灵的反反复复,无论是肆意践踏,还是顶礼膜拜,人们并没有得到想要得到的心安理得。对于挥之不去招之不来的神灵,人们开始扪心自问:神灵何在?
神灵存在于人们的呼吸之中,诉求于呼吸之外是无理的。理性源于人性,真理就是我们呼吸中的这个神灵!
问题之初,人们虽然百思不得其解,却开始了人类社会的理性之旅。
理性就是人们对呼吸及其相应的神态和灵态的校验、核查。简言之,理性的本质是人们在呼吸中对神灵的要求。再直接一点说,理性是呼和吸之间的相互要求,或者说,理性就是神和灵之间的相互要求。
人们处在全能的神态时是无知的,在无能的灵态时是全知的。人们的神态因灵态而自知,人们的灵态因神态而能行。灵因神而应,神因灵而验。理性就体现在这种对人性的全面迎合:深呼深吸,首尾相顾,有神有灵,前后验证。
神灵之间的相互要求,既是理性的渊薮,同时也构成了道德、时空的最基本的内容。
神的概念,在人们吸气时就是道的概念,在呼气时就是空间的概念;灵的概念,在人们吸气时就是德的概念,在呼气时就是时间的概念。
让我们呼唤神灵!因为人们需要顺畅的呼吸,顺畅的呼吸是理性的基础;人们珍重理性,因为顺畅的呼吸来之不易。从呼吸的角度来讲,人类社会是由一个个呼吸着的人们组成的,人们能够同呼吸,自然相安无事,但谋求一个同呼吸的社会局面,不免痴人说梦。理性固然是如此有用,人们的呼吸速率却各不相同,而且不可能相同。在社会中,人们呼和吸的社会冲突形成战争,人们对呼和吸的社会偏执形成宗教,人们对呼和吸的社会统一形成政治,人们对呼和吸的社会适应形成文化,人们对呼和吸的社会交换形成经济。 七、神灵数码
对本文以上几节文章感到不满的朋友,读了这节文章,不满的情绪可能会改观。
从呼吸的话题接着说。人们的呼吸有一定的节奏,随着这个节奏画一条线,该线就像水的波浪,一高一底,起起伏伏,也像重峦叠嶂,有高峰,有低谷。我们给这条曲线取名呼吸线。通过上文已经知道,所谓的经验,就对应在呼吸线的低谷上升到高峰之间,所谓的意识,就对应在呼吸线的高峰下降到低谷之间。鉴于此,改称呼吸线为经验意识线也恰如其分。在经验意识线中,经验变为意识的临界峰点,我们称为神态神点,意识变为经验的临界谷点,我们称为灵态灵点。鉴于此,不妨将经验意识线也称为神灵线。
在神灵线中,我们把神点用“1”表示,把灵点用“0”表示。那么,一呼一吸之谓神,“1”就产生了,一吸一呼之谓灵,紧接着“0”也产生了。
难道不是这样吗,呼吸的神灵大概就是这样!在实际的呼吸中,人们的每一次呼吸,将为大脑记忆组织累计一个代表神点的“1”,和一个代表灵点的“0”。不妨认为,数学中的自然数,就是神灵的个数,而奇数是人们吸气后给大脑记忆组织留存的神点累积,或者说,奇数就是神数;而偶数是人们呼气后给大脑记忆组织留存的灵点累积,或者说,偶数就是灵数。
呼吸的神灵对大脑记忆组织的作用,被我们如此数字化之后,数学的来龙去脉就变得清晰可观,派系林立立场各异的哲学纷争可以休止了。哲学往往是指鹿为马式的以其昭昭使人昏昏的权术余末。所谓的哲学问题,其实都反映在数学问题上。搞哲学问题研究不如搞数学问题研究。不必讨论存在如何及如何存在。“0”是怎么产生的?“1”是怎么产生的?“0”是如何变成“1”的?“1”是如何变成“0”的?像这样一些问题,哲学如能给于回答,也就不用回答其它问题了。
在今天的数字时代,人们对数理逻辑的应用登峰造极出神入化。殊不知,数理逻辑实际上就是神与灵之间的逻辑关系。神与灵的逻辑关系为数理逻辑所表现。神是“1”,灵是“0”;经验是“0”到“1”的模拟过程,意识是“1”到“0”的模拟过程;神是“0”到“1”的数字过程,灵是“1”到“0”的数字过程。在这种神灵数码的演化中,经验与意识是神与灵的模拟过程,神与灵是经验与意识的数字过程,经验是灵到神的模拟过程,神是灵到神的数字过程,意识是神到灵的模拟过程,灵是神到灵的数字过程。(完) 
时空道德序
 作者:刘光阳
  内篇  (一)庄子论剑,剑有三种:天子剑、诸候剑、庶人剑。时光倒演两千五百年,时当春秋战国,周纲分道,诸候争霸,诸子争鸣,天地流光异彩,人间苦乐沸腾;那是激情昂扬澎湃、思想璀璨夺目的时代。后来, 时至现代华夏子民因袭了自己悲壮坎坷的历史道路。(二)现代意义上的自然研究,在我们的历史上正点为止。天机不可泄漏, 人们预警物极必反,极端的价值思想,必遭非议。人们心向天人合一,关于天地万物,但凡却必服从于天常人伦;人们遵从造化之道,关于阴阳变化,大多数情况只是用来演绎周易逻辑;人们明白运数气数,关于格物致知,结论了而又了玄而又玄。  (三)敬畏自然,规避自然,认祖归宗,这使人们免于挑战自然时遭受精神上的负罪感。显而易见崇尚自然的道德论同华夏子民一道绵世不息。原罪论者犯罪而求赦免的过程正是他们的快乐游戏;他们激烈波动的情绪就像他们的文字,线条单纯,形似流水,迅即阴阳回转,瞬间出生入死;他们大喜大悲也大起大落。  (四)庄子赖以论剑的是他的思想修养大器:道!我们姑且称之为光之剑。  (五)让我们的思想的光阳一如庄子出了鞘的光之剑吧,上劈九霄 ,划破苍穹……乘着光速巡视,结果会发现,看不见什么了,时间几乎停止。  (六)现在,我们用思想的光阳划一个大十字,并确定太阳与地球之间光芒这条直线是它的纵线,西与东之间白和黑这条直线是它的横线;细心琢磨,古往今来,人们都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大框架之中,个人具体的悲欢离合、生死际遇各不相同,但天网恢恢,殊途同归。  (七)诗:圆圆的地球上啊,怎么不见我们的身影,哪模糊一片的地方啊,我们在何为?  (八)太阳照耀着,人类和地球浑然一体,一并风驰电掣。人类遨游青天的梦想自古就有,美妙无比;现在已经梦想成真。梦想和真实之间只是智慧、时间的差别吗,梦想是智慧沿着时间的台阶到达真实的吗 ,智慧不是神物,值得怀疑,它能否超越它的参照系?在参照系的大十字中,坐标的某个极限,智慧犹如遭遇空白和黑洞,与其徒劳不如任而由之。  (九)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其说是人类智慧的积累,不如说是地球上太阳能的递增;这样的论调,是机械还是机灵的、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是精辟的还是草浅的?  (十)我们把人们普遍的梦想和遐思,以及对现实和知识的否认等神态归结为太阳的作用,把人们普遍的感想和醒悟,以及对现实和知识的确认等心态归结为地球的作用,那么,我们就可以给智慧描形画像:那大十字的纵线是验 、横线是意识;在这个智慧坐标的极限,其一大而无外的是太阳的作用 ,另一小而无内的是地球的作用。  (十一)人类太阳系外浩瀚星空的意识,来源于太阳作用的经验,因此不要以为浩瀚星空大于太阳系;浩瀚星空是客观存在,但它也是主观表象;主观和客观,同样分别存在于大十字的纵线和横线。  (十二)有字为证:立十为辛;有关非此即彼选择的纵或横,不是本文的重点。本文的旨意是探究道的真实性:即太阳与地球的相互作用,以及道的变化:即时空形式。  (十三)所谓势不两立,国家要统一,全球要一体化,霸权既得者要百般维持,郁郁不展者仍要痴人说梦,乐不思蜀者要成为随从……生存的空间是如此的致密,以致于不是这个是一就是那个是二。(十四)有理由认为空间是一维性的,这就是太阳对地球的制约,除此而外就是表现为地球由西向东而转动的一维时间,我们称此为二维时空。  (十五)二维时空人们情绪化为时光。  (十六)一维以上的空间观是灰色的时空混合物;我们对时空的认识总是滞后于时空,因而我们可以慢条斯理地说时空有360度的相位差别 ,但更有甚者在已经滞后而反动中研究时空;多维的空间观是时空相位差别的花样,参杂时间的阴影。  (十七)我们设想二维时空是这样一个体系:价值或数值的差别是相位上的差别,当空间的值为一时,时间的值为0,当时间的值为一时,空间的值为0,当时空相差0度时,空间的值为一,时间的值为0,当时空相差180度时,空间的值为负一,时间的值为0,当时空相差90度时,空间的值为0,时间的值为一,当时空相差270度时,空间的值为0,时间的值为负一.  (十八)我们把人文的相对概念代入二维时空,可见其相位痕迹。空间性先时间性后:道与德、神与灵、阳和阴、事和物、生和死、存和亡、真和假、善和恶、美和丑、恒和瞬、常和变、是和非、成和败、得和失、奇和偶、实和虚、有和无、因和果、远和近、高和低、上和下、左和右、前和后、东和西、南和北、经和纬、动和静、快和慢、强和弱
、多和少、简和繁、圆和点、长和短、辩和证、个人与社会、内容与形式、理论与实际、对立与统一、未来与过去、子午与晨昏、春夏与秋冬、人文与自然。  (十九)在二维时空中,值为正的是自然则值为负的是人文;在自然中,主观与客观相差360度时产生一个描述真实的观念;在人文中,经验和意识相差360度时产生一个自然数;我们说,研究数字内在关系和外在形式的数学和几何,是一切玄而又玄之所在,是智慧和时空的真谛所在。
  外篇  一、时空道德或谓道德时空。不明白时空的,空间就是道,时间就是德,不理解道德的,道就是空间,德就是时间。  二、时间一词是一个复合词。从古至今,从文以载道至俚语俗言,使用复合词是一种历史趋势。凝炼的文字、文体固然是尚好的,而逐步解密化的文字的使用,势不可挡。这究竟是平平淡淡的偶然,还是深蕴其底的必然?
  
  不妨认为,时间一词是对时字进一步的解密、解析、解释。不能说时间一词所指涉的与时字所指涉的不是相同的事物,但是,人为地将时间的概念加以间隔,其意义又何在呢?
  
  昔有庸人自扰一词,当然,这里不含贬义,因为,自扰也是他扰的结果。再说世间多庸人,庸人自有庸人的生性、志趣,以及存在的价值。
  在中国,曾几何时,庸人们开始郑重其事地游说:空间与时间是怎么样的。
  
  近代中国人的屈辱,都隐藏在这种不知所以的附庸之中。对此扰扰的困局,古圣人在天之灵会怎么想?
  时间如流,不舍昼夜!
  时间究竟是什么呢?
  时间就是光阴、是光的阴影、是光的反者!
  光阴是什么呢?
  光阴就是太阳光下的阴影、是太阳光的反者!  三、空间一词如果是指一个可以活动的场所,那么,我们能否说出空字是指什么吗?时间一词与时字的指涉是相同的,那么我们能否肯定空间一词与空字所指涉的会是相同的吗?  如果说时间具有均匀或否的流动性,需要间隔以后才能得到充分认识,那么怎样表述空间的性质,以显示它也需要人为地加以间隔?  实际上,空间一词与空字的指涉是相同的。因此,不理解空字而理解空间一词是让人难以置信的。  把时在概念上加以间隔,称为时间,把空在概念上加以间隔,称为空间,这样的事实合乎逻辑。问题是,间隔时字所指涉的,挺容易,间隔空字所指涉的,挺不容易。时间的单向或双向具有统一的性质,空间的统一性质如何来建设?  如果空间真如所说,有三个维度,为什么又不是四个五个或六个?三个维度是从哪里取样来的?又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如果空间有多个维度,是否也可以有无数个维度?肯定的话,无数个维度通过一点连系在一起,何不只算做一个维度来得更简约?
  
  其实,三维的空间是由过去、现在、未来三条时间线虚构而成的,多维的空间是由多条时间线虚构而成的!
  空间究竟是什么呢?
  空间就是光阳,是光的阳明,是光的本体!
  光阳是什么呢?
  光阳就是太阳光上的阳明,是太阳光本体!  四、时间如阴,空间如阳。
  一维的时间就是纯阴,一维的空间就是如纯阳。  纯阳纯阴是一个美仑美奂的词组。但在现今这个年头,我们当中的多数人参与了孤立它的社会氛围,让它处境难堪。
  多维的时间就是阴间,多维的空间就是阳间。
  多少年来,阴间和阳间一直是一种被溺爱的词汇。
  
阴间,这个被斥为迷乱了以后才会相信的所在,此前自然没有人知道它的真实面目。
  多少年来,痴心的人相信它,狠心的人否认它,好心的人也找不到它。而很显然,如果把时间视为阴,阴间就是现在以前的时间,就是被时间覆没、封闭起来的时间。  不似阴间人心所背,阳间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境界,人心所向。如果把空间视为阳,那么阳间就是未被移位的空间,就是现在这个的空间,就是可把握的空间。  原来,时间有一个很好的别名:阴间!空间也有一个很好的别名:阳间!阳间阴间,空间时间,阳间就是空间,空间就是阳间。  阴间和阳间的分界似乎只存在于人们的生死之间,活着,就还在阳间,死了,就去了阴间。人们说生死契阔,也就是说阴间和阳间相距深远。那么,这里的深远,是指空间的遥远还是指时间的久远?都不是,这里的深远,是指空间与时间之间的距离,这才是最久远的时间,这才是最遥远的空间。
  阴间和阳间的交界是什么呢?
  阴间和阳间的交界就是现在!  现在一词的本意是:显现的存在。现在是一个最小的时间量,是一个最大的空间量。
  做为时间,现在到过去的时间,就是阴间;现在到未来的时间就是阳间。
  做为空间,现在相对变化的空间就是阴间;现在相对不变的空间就是阳间。  六、阴和阳是阴阳造化的两个逻辑状态。  阴为负,负归零,阳为正,正归一;正和负的相对性恰如阳和阴的相对性,一和零的相对性恰如正和负的相对性。  在国学中,古圣将宇宙浓缩为乾坤等八个字,这八种物质状态代表了八个方位,依次排列成一个圆。圆中,乾坤为正统,其余为偏邪,乾坤为主体,其余为附体,乾坤为目标,其余为过程。乾归阳,阳归一,坤归阴,阴归零,万事万物都是阳和阴之间的变化过程,万事万物都是零和一之间的数理逻辑。而从阳到阴的变化就是空间,就是阳间,就是道,就是化一
  就是理性;从阴到阳的变化就是时间,就是阴间,就是德,就是化零,就是心性。
  阴阳造化的阴阳逻辑是主导所有逻辑关系的最大逻辑。
  七、人文与自然之间的分界如同阴阳之间的分界,均以人们的生理状态为转移,最终,都会投射、反映到人们的生理状态之中。象征人们生命存在的呼气和吸气是两种完全不同而且完全相反的生理状态,因为两种相反的内在作用,人们对外部环境的认识发生分裂,人类的精神结构也随之分裂,至此,人文的矛盾在自然中产生了。
  主观和客观:主观,吸气时的观念,客观,呼气时的观念。
  唯物和唯心:唯物,呼气时的观念集合,唯心,吸气时的观念集合。  经验和意识:经验,吸气时的认识及认识过程,意识,呼气时的认识及认识过程。
  八、时空与道德是同一种客体,在相位上,时空相差九十度,道德相差九十度,在逻辑上,道德互非,时空互非。道德是阴阳造化的人文秩序,时空是阴阳造话的自然秩序,道与德分离与否是真理与谬误的分界,道德逻辑就是,有道失德,有德失道,
>时间与空间分离与否是自然与人文的分界,时空逻辑就是,当空间为一时,时间为零,当时间为一时,空间为零。
               阴阳的 " 一分为二 " 与 " 一分为三 "
2010-04-29
            钟海平张光雾 ( 指导 ) 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浙江杭州 310053             摘要
            阴阳的一分为二与一分为三是哲学思维的两种方法, 而二与三更多的是抽象的象数模型, 中医学理论中既有二分法的应用 , 又有三分法的应用 , 但应该说三分法比二分法更有优越性。 关键词阴阳一分为二一分为三象数三阴三阳中医学术发展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的 " 一分 为二 " 与 " 一分为三 " 其实是哲学思维的两种方法, 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三分法是在二分法的基础上 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 并且相比较而言 , 又比二分法更 进一步, 更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模式。            1 一分为二思维的形成及其应用            哲学的最初来源是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长期观察 与思考。《周易·系辞下》云 :" 仰则观象于天 , 俯则 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 古人最早认识的是昼夜的更替 , 日光的向背 , 所以阴阳的最初含义很朴素, 就是指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 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 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 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等问。古代思想家看 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方面, 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 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 , 并认为阴 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 如《老子》所 说:" 万物负阴而抱阳 "; 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 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 《周易·系辞上》说 :" 一阴一阳 之谓道 , 继之者善也, 成之者性也。 "。            阴阳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进行概括, 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阴和阳既可代 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 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所以《类经·阴阳类》 有 " 道者 , 阴阳之理也, 阴阳者, 一分为二也。"            " 一与二 " 或 " 一与三 " 并不仅仅是具体数字的概念, 更多的是象数模型," 象 "是一种直观的、感性的、经验的综合体。从现象出发 , 探讨事物规律 , 重视现象也是中国文化及科技的特色之一。关于 " 象 " 的含义, 《周易·系辞上》中说 :" 圣人有以见 天下之颐 , 而拟诸其形容 , 象其物宜 , 是故谓之象。 "又说 :" 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 ,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 见乎 ? 子曰 : 圣人立象以尽意。 " 说明古人看到世界 万物的微妙变化, 感到难以言传或无从言说 , 故立象以达意 , 这乃是 " 象 " 产生的缘由。中国古人对事物的观察 , 不在于对个体的形态结构的描画及分析 , 而注重于对事物整体动态及功能的把握。而 " 数 " 是作为一种思维工具来把握客观世界 , 更值一提的是" 数 " 实质上也是 " 象 ", 它并不偏向于定量 , 而是偏 向于定性。" 有象斯有对。 " 事物诸多联系中 , 最主要最本质 的联系 , 便是此事物与其正相对的彼一事物间的联系 , 那是一种既相反又相对的联系。白天不是黑夜 , 但是没有黑夜就无所谓白天。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矣。 " 恶固非恶, 但天下皆必藉恶而知美 , 无恶也无所谓美 [2] 。所以老子说 :" 一黑一白天下式 " 。            关于阴阳学说 , 比较成熟的说法是完成于《周 易》。《周易》是古人将天文历法和卡篮相结合的产物。《周易·系辞上》曰 :" 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 两 仪生四象 , 四象生八卦。 " 这就是典型的阴阳二分法。 而医易同源 , 中医学中同样以 " 象 " 建构了天人相合相应及人的各部分相合相应的理论体系 , 大量吸收了 天文、历法、卦交的知识和框架 , 扩大取象范围 , 以 阴阳二分为思维方式 , 创立适合于中医学应用的阴阳 学说 , 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 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 相互作用下擎生着、发展着和变化着的 , 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 , 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阴阳的对立统一矛盾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内部所固有的,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是阴阳对 立统一矛盾运动的结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 阴阳者 , 天地之道也 ,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 生杀之本始 , 神明之府也 " 。中医学中二分阴阳的应用具体地在于 : ①说明人 体的组织结构 , 如 " 人身有形, 不离阴阳 "( 《素问·宝命全形论》 ) 。 " 夫言人之阴阳 , 则外为阳 , 内为阴 , 言人身之阴阳 , 则背为阳 , 腹为阴; 言人身脏腑中阴阳 , 则脏者为阴 , 腑者为阳 "( 《素问·金匮真言论》 ) 。②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如就功能与物质相对而言, 功能属阳 , 物质属阴 , 人体生理活动以物质为基础 , 没有物质的运动就元以产生生理功能 , 而生理 功能的结果又不断促进物质的生存代谢。③说明人体 的病理变化。 "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 阳胜则热 , 阴胜则寒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④用于疾病的 诊断。 " 善诊者 , 察色按脉 , 先别阴阳"( 《素问·阴阳 应象大论》 ) 。⑤用于疾病的治疗。 " 阳病治阴 , 阴病治 阳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善补阳者 , 必于阴中 求阳 , 则阳得阴助而生化元穷 ; 善补阴者 , 必于阳中求 阴 , 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 《景岳全书》) 。            2 一分为三思维的形成及其应用            " 有对斯有中。 " 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深入及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加强, 感到除了对立面的双方外, 两 极之间存在着一个中间状态。所谓事物的对立, 通常 是质的对立, 像一与多,冷与热这样的对立 , 也不是说这个比那个多几个, 多几度的意思 , 而是说二者存 在着质的不同, 但质的不同是由量的积累促成,量的 增减达到一定的界限 , 便引起质的变化, 构成事物质 的对立 , 因而还存在着量的可比性 , 存在着一条由此达彼的逐步递增或递减的某种量的连线 , 很自然便有 一个由此及彼的中间或中间阶段 , 便有一个相对于两 端而言的中, 哲学家们把它抽象地归结为 " 三 ", 这 就是我们说的 " 一分为三 " 。《尚书·大禹漠》云 : " 人心惟危 , 道心惟微,惟精惟一, 允执厥中。 " 《逸 周书·武顺》有 " 人有中曰参 , 元中曰两。两争曰弱 , 参和曰强。 " 《管子·枢言》也说 "凡万物阴阳 , 两生而参视。先王因其参而慎所出所人。 " 在《中庸》 里说到 " 执其两端 , 用其中于民。 " 又说 " 致中和,天地位焉 , 万物育焉。 " 老子说 " 道生一 , 一生二 , 二生三 , 三生万物 , 万物负阴而抱阳 , 冲气以为和。 " 诚然," 万物负阴而抱阳 ", 存在阴阳对立的两个方 面 , 但是万物必须有 " 冲气以为和 " 的 " 三 ':, 有三 而生万物。同样地, 《太平经》在方法论上也突破传 统 " 太极生两仪 " 的二分法 , 它虽也运用阴阳概念认 为 " 一阴一阳 , 各出半力 , 合为一, 乃后共成一 ", 但又认为 " 凡事悉皆三相通 , 乃道可成也 "," 无阳不 生 , 元和不成 , 无阴不杀 , 此三者相须为一家, 共成 万二千物。 " 在它看来 , 阴阳相 " 好 ", 意味着它们之 间有一个 " 中和之气 " 存在 ," 夫天地人本同一元气, 分为三体 , 各有自始祖 "[3], 这样 , 一分为二就发展 成了一分为三 , 一分为三比一分为二能更清楚地表达事物两两之间的统一、和谐〔 4] 。            中国古有 " 数始于一 , 终于十 , 成于三 " 之说。 庞朴在 " 中庸与三分 " 里面也谈到无论是客观世界的 事物本身,还是主观世界对事物的认识 , 起先都是从一开始或者叫混沌开始 , 然后显露出对立两端或者是 认识上首先注意到两端,斯为二。进而两端而有中 间 , 而知中间 , 事物演化完成或被完全认识 , 此之谓 成于三。抽象为数便是一而二而三, 到了三,告一段 落。所以 " 三 " 是一个包罗性很强的认识论概念。事实上 , 世界本来便是三分的。中间和两端本是 相比较而存在。试想一下 , 在现实世界中 , 一分为三 无处不在 : 时间上的认识有 " 过去、现在和将来 " 三 分 ; 空间上的认识有 " 上、中、下 "," 左、中、右 "; 立体三维的 " 长、宽、高 ";物质存在状态的 " 气态、 液态、固态 "; 色彩学上的三原色 " 红、绿、蓝 ", 由 这个 " 三 " 就可以得到任何一种颜色等等; 所有这 些 , 在现实世界中都直观地体现了一分为三的客观 性。道教有三清 , 佛教有三宝。佛教尊奉佛、法、僧‘三宝 "。佛指释迦牟尼 , 也泛指一切佛 ; 法指佛陀教 义 , 实际上包括一切佛典 ; 僧指佛教徒。 " 三宝 " 是佛教的核心。佛教是由佛、法、僧三者构成的宗教实 体。现传的佛典由经 ( 名义上为佛说 ) 、律 ( 戒律 ) 、 论 ( 教徒对经的阐释) 三部分构成 , 统称为 " 三藏 " 。 另佛有三生即 " 过去佛、今生佛、后世佛 " 。            比较系统地体现与总结一分为三的思维模式还是要数《周易》的八卦理论。八卦是阴阳二交的三维组合体,而六十四卦可以看作是阴阳二交的六维组合 , 六个交位分上中下, 上二交为天道, 中二交为人道,下二交为地道,天地人三才融为一体。《周易》则明 确提出 " 三才 " 及 " 三男三女 " 概念, 《周易·说卦》 说 "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 立人之 道曰仁与义, 三才而两之, 故易六画而成卦。 " 《周易·系辞下》也有 " 易之为书也, 广大悉备。有天道 焉 , 有人道焉 , 有地道焉 , 兼三才而两之, 故六。六者, 非他也, 三才之道也。 "            同时在《周易·说卦》 第十章提出 " 三男三女 " 六子卦说 " 乾, 天也, 故称 乎父; 坤 , 地也 ,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 , 故谓之长男。翼一索而得女, 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 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良三索而得男 , 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 , 故谓之少女。 "比较形象地我们拿形态学来说 , 形态的基本问题是 线、面、体的问题, 点不属于形, 它不过是连接人类 思维形态之间的桥梁,两个点就组成了联系的线 , 三 条边就组成最基本的面 , 四个面组成最基本的体。认 识整体包括两部分, 正面和反面, 正面可以构成三维 , 反面也可以构成三维 , 三阴三阳由此产生。二分法之有别于三分法的关键 , 在于二分法见异 望同即只见对立 , 不见同一。而三分法则兼及规定着相对者的那个绝对。孔子曰 :" 中也者 , 天下之大本 也。 " 道教钟吕学派中有云 " 道生一 , 一生二 , 二生三。一为体 ,二为用 , 三为造化。体用不出于阴阳 , 造化皆因于交婿。上、中、下列为三才 , 天、地、人共得一道。道生二气 , 二气生三才,三才生五行 , 五 行生万物 "[5] 。            在中医学理论中, 一分为三的思维方式同样得到 了广泛的运用。①三焦理论的形成。在《灵枢·邪客》中就有这样的论述," 伯高曰 :五谷入于胃也,其糟柏、津液、宗气, 分为三隧。 " 三隧: 水谷人胃后代谢转归的三条道路, 即出于下焦的糟柏之道, 出于中焦的津液之道和出于上焦的宗气之道。
②把脏腑 三分为脏、腑、奇恒之俯 ;
③诊法分三部九候, 《素 问·三部九候论》有 "天地之至数, 始于一终于九 焉。一者天, 二者地, 三者人, 因而三之, 三三者九, 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 部有三候,以决死生, 以处百病 , 以调虚实 , 而除邪疾。 "
④在脉象上《素 问·玉机真脏论》中分常人之平脉 , 及病脉之太过与不及。
⑤在病因分类上将病因三分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 ; 病机有寒证、热证、寒热错杂证 ; 病位上三 分为在表、在里及在半表半里 ;
⑥药物分上、中、下三品 ," 上药为君, 主养命以应天; 中药为臣, 养性 以应人; 下药为佐使, 主病以应地也。 "
⑦在治则上 寻求阴阳的第三态一一动态平衡为目的。《素问·至 真要大论》 "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 以平为期。" 中医不 仅是讲阴阳, 而且还讲阴阳的同一, 中医正是围绕 " 阴 平阳秘 " 的阴阳同一状态来展开自己的理论体系的。治 疗上有治本、治表、表本同治 ;
③《灵枢·邪气脏腑病 形第四》里, 把医者也分为三," 故善调尺者, 不待于寸; 善调脉者, 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 工 , 上工十全九 ; 行二者为中工 , 中工十全七 ; 行一者 为下工 , 下工十全六。 " ⑨表现在制剂上 , 还有大、中、小之分 ,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 " 君一臣二 , 制之小 也 ; 君一臣三佐五 , 制之中也 ; 君一臣三佐九 , 制之大也。 "而经络理论的创建及三阴三阳的开合枢理论更象是二分法与三分法的相结合应用。十二经脉分阴阳两 类,阴经、阳经各分为三。即《素问·阴阳离合论》在 二阴二阳的基础上引进阳明、厥阴 , 形成完整的三阴三阳理论。同篇大论中还具体论述阴阳的离合 ," 是故三 阳之离合也 , 太阳为开 , 阳明为合 , 少阳为枢。是故三 阴之离合也 ,太阴为开 , 厥阴为合 , 少阴为枢。 " 三阴 三阳在时空合一上表现为疾病的传变或开合枢学说。张景岳认为 " 太阳为开,谓阳气发于外, 为三阳之表也 ;阳明为合, 谓阳气蓄于内; 少阳为枢, 谓阳气在表里间, 可出可人 , 如枢机也。 "" 太阴为开, 居阴分之表; 厥阴为合, 居阴分之里也; 少阴为枢, 居阴分之中也; 开者丛襟, 合者主人 , 枢者主出充 "
            。.
            3 讨论            3.1 阴阳的二分法与三分法属于象数思维模型 , 而不是物质模型: 数理属于形而上的理论," 形 " 包括基本形状、基本色彩等。形而上包括两重意思 : 一是 将世界几何化 , 这是 " 形 " 的重要内涵 , 由 " 形 " 产 生普遍的规律, 规律就进入了 " 上 "; 二是思维规律 是抽象规律 , 它不是人类特有的产物 , 而是存在的自然属性。            3.2 一分为三较之一分为二 , 其优点在于把阴阳消 长转化的阶段更精确化 , 更具有实用价值 : 因为阴阳的第三状态体现了物质相对数量和质量及其运动过程 中的相对静止状态 , 故可以作为阴阳两部分失调的标准。如果没有中间状态的认识 ,就元从精确掌握静止状态, 故可以作为阴阳两部分失调的标准。如果没有中间状态的认识, 就无从精确掌握变化, 也就无从把握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的鉴别。中医学中平治于权衡 及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就无从言及。所以阴阳一分为三的哲学思维是中医药保健与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            3.3 如果说以二为基数的阴阳范畴更适于表现天道的话 , 那么, 以三为基数的阴阳范畴更适用于表现人道, 表现人的生命规律[6]: 《素问·至真要大论》 : " 阴阳之三也, 何谓 ? 曰: 气有多少, 异同也。 " 气的多少, 盛衰的不同,对生命的作用也不同 , 故而用三 阴三阳来表示。气是生命的根本 , 因而可以说三阴三 阳在某种意义上是生命的符号。            3.4 阴阳的二分与三分在中医学理论与临床中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运用: 二分为基础, 三分是深化,在阴阳二分的前提下看到三分的存在, 以此领会理论, 指导实践。
           2010-04-29  风水就是时空力学与宇宙科学
   《淮南子.天文训》注文曰:「上下四方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上下四方即空间,往古来今即时间,因此「宇宙」两字即「空间时间」,要理解宇宙间所发生之不可思议现象,只要澈底了解时空理论即可。因此简单言之,风水亦为「时空力学」之一部分(同理,奇门遁甲亦为一种空间转换术),此为笔者在一九八六年〈时空力学与经营气数〉一文中首提之观念。要了解时空力学必须先知晓宇宙论、方位学、向量、磁场理论、引力等诸多科学原理。   大家均知「天时地利人和」六字,事实上此六字亦含有融合时空力学之概念。 「天时」指时机,其具备有形和无形之双重变化,例如有件事做不成功,大家有时会说是「时机不对」,即是这个道理。且每个人都有命和运,命是先天性,运是后天性,出生的时间就蕴含着无穷之玄机,这就是「时」。故天时即时空力学之「时间」要素,也是风水学之「择时」观念。
  「地利」指地点、方位,大家均知开店要选人潮多之地点,办公室也要讲究方向光线等等,均为俗称的风水条件,表面看起来风水好像只是有形空间方位而已,可是同一地点某甲开店可能发财,换某乙开店可能亏本,此差异因素就在于还有无形空间之影响。故地利即时空力学之「空间」要素,也是风水学之「寻地」观念。
  「人和」则是各机关团体企业最常感头痛之事,真正说来,有些企业会失败,人谋不臧之因素最大,且是败在老板或高阶主管而非下层员工。机关团体人事不合,通常也是由于主管心态偏颇所致,而非基层职员之罪。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有万有引力,此无形之力若能相合,则有益于团体和谐与事业发达,若不合谐则会损及团队以及事业。故人和即时空力学中的「力」字要素,也是风水学之「宜」字观念。
  综上所述,即能恍悟原来「天地人」、「天时地利人和」、「宇宙时空」、「形法方位」、「万有引力」等名词全都有关连,而且风水学也和这些观念密不可分,可见原本被人视为迷信之风水,却是包含尖端之宇宙科学思想,事实上风水学是一门很复杂之综合科学。
  纽西兰奥克兰大学地理系学者尹弘基教授也是东南亚着名风水研究学者,在一九八九年《自然科学史研究》上提出: 风水是为找寻建物吉祥地点的景观评价系统,它是中国古代地理选址与布局的艺术,不能按照西方概念将它简单地称为迷信或科学。
  大陆东南大学出版之《风水探源》序中言及: 风水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种学问,其范围包含住宅、宫室、寺观、陵墓、村落、城市诸方面,其中涉及陵墓的称为阴宅,涉及其他方面的称为阳宅。风水施加于居住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对基址的选择,即追求一种能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能满足的地形条件;二,是对居处布置形态的处理,包括自然环境的利用与改造,房屋的朝向、位置、高低、大小、出入口、道路、供水、排水等因素的安排;第三,是在上述基础上添加某种符号,以满足人们避凶就吉的心理需求。
  可见风水与风水术有极大区别。「风水」是客观存在的宇宙现象,它是笔者在一九七九年出版《宇宙科学导论》思想之一部分。本论文认为宇宙之内在本质即时空场,外在表象即力场,因此风水即在于寻求宇宙气场(天)、地球磁场(地)、以及人体能场(人)三者之间最调合之环境地理学与环境心理学之格局。而「风水术」则应归于风水研究者个人主观对客观宇宙现象的认知心得,大陆学者王玉德在其《神秘的风水王玉(王玉博客,王玉新闻,王玉说吧)神秘的风水》书中所言: 风水的本体是自然界,风水术的本体是人。
  因此我们必须洞悉各种风水术派别的偏颇,以及滥用阴阳五行易理各种神秘术语的陋习,回归西汉以前之科学的「相地」与「形法」的地形学理论,并融入心理学理论,破除长久以来的社会基层风水术迷信,还原风水学之宇宙科学理论。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认为宇宙即时间空间连续体,共同化成宇宙,时间为无穷的存在,空间亦为无尽的存在,所以两者化成无穷无尽的宇宙,此即「宇宙无限」之思想。而宇宙中充满万有引力,因此宇宙之中也充斥着各式各样不同方向的力,总称为「力场」。由此可见,宇宙时空构成时空场,它和力场又互相在一起,因此本文认为:宇宙内在本质即时空场,其外在表象即力场。
  有了上述观念之后,即可明了为何自古风水就重视方位了,因为可以说风水原本就是洞悉「时空场中的力场」之高深学问,绝非迷信。可惜风水在三千多年之发展中被无数历代风水师予以神秘化、不合理化,导至产生今日被误解之面貌。
  另外一方面,风水也是一种心理学,称为「环境心理学」,其在美学、建筑、地理学、环境科学、社会学、政治、经济脉动中,又有相呼应之功能,所以不少现代知识分子相信风水亦其来有自。虽然如此,但风水再好之处,若做伤风败德之事,则不会产生好结果。人在宇宙中在地球上,最重要之工作就是「积德」。对企业人士言,就是经营者的良知、企业信用与商业道德,我们看到若干社会上极受争议之大财团,不思本业好好经营,只会运用官商人脉和不法手段谋取个人最大利益,尽管其祖先风水再好,但本人敢言没道德之事做多了,企业绝对无法久存的,不仅企业兵败如山倒,且会造成社会金融大风暴,即为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