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深处的汶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16:06
我心深处的汶川发布者:文林 出自期刊:2008年6月 第12期  发布时间:2008-6-17 16:32:00

我曾如此深入地走访过汶川的村寨,没有人比我更能对羌人创造出的伟大的文化发出赞叹。(本文图片均摄于2000年至2006年期间)


 


每当我回到记忆中的汶川,耳边就会响起岷江昼夜不停的咆哮。我的朋友吴永强说,那是神在歌唱。吴永强说这句话的时候,还是阿坝师专美术系的一名美术史老师。那时,我们常常坐在校园里的苹果树林边,遥望江对岸如同一艘巨轮的汶川县城。吴永强说,这艘巨轮是从大山里开出来的。后来吴永强离开这艘“巨轮”调到了川大,而我却似乎离汶川更近了。我之所以说离汶川更近了,是因为我从2000年起受一家研究单位的委托,从事羌文化的发掘工作,经常徒步深入到汶川周边的村寨进行实地考察。从这个意义上讲,应该说我已深入到汶川的骨髓里去了。


 


云朵中的羌寨


 


我是在2000年的春天开始在汶川县境内收集有关羌文化资料的。据史料记载,汶川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县,迄今已有2100多年漫长的历史。汶川遗留的古羌文化,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新石器时代。无论是距今3000多年出土的西周青铜制品,还是姜维城下发现的大量陶片和石器,都充分说明了汶川曾经是羌汉文化的交汇点,以及羌汉异质同貌边缘文化的发祥地。


 


汶川的羌族主要居住在威绵干旱河谷的半山腰,总人口接近三万。传统的羌人大多以泥土和石块垒砌的寨子和碉楼作为栖身之所,《后汉书·西南夷传》中说古羌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者十余丈”。羌寨一般修建在半山上的险要地带,不仅要考虑地基牢固,向阳背风,避免山洪冲毁,还要方便生活和劳作。寨中的房屋和院落都在合理利用有限空间的同时,沿等高线布局分台筑室,多成长条形排列。户与户之间紧密相连,交错纵横的巷道将寨子连接成一片。巷道大都很狭窄,约一至二米宽。整个寨子浑然一体,环环相扣,犹如一座构思严密的古城堡。


 


羌人构建房屋都是就地取材,与居住环境有很密切的关系。如羌峰寨和羊龙山寨就是以当地的石块石片加伴黄泥砌成,而萝卜寨和布瓦山寨,则主要以黄泥夯筑而成。羌人的住房一般是二至三层的平顶房,整体成梯形,后墙和屋子的上部多高于前面的平台。底层圈养牲畜,二层用于住人,顶层为堆放粮食物品的仓库,最上层的小楼供奉着白石神。羌人的居住模式一般是神的下面是人,人下面是牲畜。羌寨最令人感叹的是它的供水系统,在房屋密布的寨子里,每家每户都拥有自己的水道和取水口,其构思的巧妙及科学,实在是羌文化中的一绝。


 


我曾在位于岷江西岸簇头沟旁的羌峰寨采访过一位姓黄的老人,他指着不远处的一堆白石头对我说:“你晓得不?那些都是沾了仙气的。我们住在这些石头砌的屋子里,就会得到神的保佑!”羌峰寨是汶川境内建在岷江边罕见的一座羌寨,由于是成阿线南端的第一座羌寨,故有“西羌第一寨”之称。羌峰寨不仅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其精美的刺绣也是远近闻名。2002年夏天,我将购得的一块羌绣送给来自法国的法比恩小姐时,她幸福得用夹生的汉语对我说:这大概是上帝的手绣出来的吧!


 


在距离县城13公里的雁门乡境内,有一座屹立于海拔1970米高山之巅的羌寨,这就是传说中古羌王的遗都萝卜寨。萝卜寨构造奇特,如果从高空俯瞰,整个寨子犹如一条在人间漫游的鱼。萝卜寨寨长约350米,宽约150米,西北方向为鱼头,西南是鱼尾,鱼脊在北,鱼腹向南,房屋建筑集中统一,布局合理。寨子里的巷道四通八达,最宽的地方约有七尺,狭窄处仅容两人贴身而过。


 


萝卜寨共住有240多户人家,1100多羌民。据当地人介绍,萝卜寨原名叫老虎寨,在遥远的某年某月某日,为了抗击官府的掠夺,一位名叫陈八斤的羌族汉子,号召大家用堆放在屋顶上的大萝卜奋起抵抗。官兵被砸退后,寨子里的人为纪念这次胜利,把老虎寨改名为萝卜寨。


 


萝卜寨也是当年红军长征时路过的地方,汶川县委宣传部的杨朝宇部长曾告诉我,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第九军二十七师的先头部队插入青坡、萝卜寨一带,与国民党川军大战于雁门关,当时徐向前总指挥的指挥部就设在萝卜寨旁的川主庙内。萝卜寨近年来作为汶川的主要旅游景点,已吸引了上百万的游客。每当羊角花开的时候,这座云朵中的山寨都会绽放出尔玛人家独有的魅力。愿“五·一二”特大地震中的萝卜寨人平安!


 


与三星堆一脉相承的巫


 


羌族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未解之谜在很多人看来,更像是一个优美的传说。据当地研究羌文化的专家陈顺清先生讲述,传说中的羌神木比塔把写有羌文的天书交给了他的三女婿斗安珠,要他带到人间供奉在神龛上。斗安珠按照羌神的嘱咐,将天书放到了牧羊人家的神龛上,但不幸的事却发生了。有一天,牧羊人的孩子因好奇偷出天书,不小心天书被羊吃了。得知消息的羌人赶紧把吞吃天书的羊杀掉,用它的皮制成衣服和羊皮鼓,边敲边唱,以表达羌人对羊的惩罚。后来这种方式被羌人用作传唱经文和述说故事,每逢丰收来临或盛大节日,羊皮鼓就会被敲响,成为羌人敬畏上天的心声。


 


我在留恋于羌文化的那些日子里,最令我感到惊讶的是羌人的巫师——释比。释比是羌人中的男性萨满,一些汉人又称之为“端公”。释比是羌人的祭司,同时也是身怀巫术的巫师。相传羌人中的释比都能够赤脚在烧红的铁铧上舞蹈,耍火链,坐红锅,其驱邪送鬼的方式让人想起来就心惊肉跳。陈顺清先生介绍,释比有一种治病的方法叫做“翻刀山”,其具体做法是将十八至二十四把锋利的钢刀,两人执掌一把等距离地直立于地,形成人们常说的刀山之状,待释比念经施法后,便可赤脚踏上刀尖如履平地,令观者无不为之愕然。陈顺清告诉我,患者每逢此况皆受惊吓,出一身冷汗后,病也就不药而治了。


 


2006年5月,我曾受邀参加了汶川县委县政府在萝卜寨举办的“古羌节”,当97岁的老释比戴着猴头法冠,在震耳欲聋的鼓声中现身时,我看到了万人空巷的盛大场面。一些年岁大的羌民如同见到了传说中的神,他们用敬畏的目光向老释比致意并大声呼喊。那声音犹如下了一场暴雨,震撼着云朵中的寨子,让我至今想起犹在耳旁。


 


释比是羌文化的传承者,他们不仅熟悉本民族的历史和神话传说,还精通阴阳八卦、天文地理和本教的教义教规。释比一般具备一定的医药知识,能背诵宗教经文,是羌人生活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羌人中的释比不脱离生产劳动,相反,在很多时候还要指导羌人如何劳作。在汶川大大小小的羌寨中,几乎每一座寨子都有释比,有的还不止一个。我曾经问过陈顺清,要是这些寨子突然之间没有了释比,那些羌人的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陈顺清笑着说,这个问题你最好问你身边的法比恩小姐,假如他们西方人没有了牧师会是个什么样子?那天,我和陈顺清还谈到了《先蜀记》,陈顺清说蚕丛始居岷山石室的“石室”在羌语中称做“几勒”,也就是羌族最常见的住房。从民族学的角度讲,蚕丛氏应该是氐族中的一支。中国民族学家童恩正先生认为,氐族应该是在低地转为农耕文化的羌族。按此说法,氐羌就是同源,那么闻名于世的三星堆文化就有可能是由古羌人中的一支创造的。


 


玉麦美食


 


在羌族人渊源流长的生活中,许多富有创意的民间美食是他们永远的骄傲。


 


2000年秋天,我第一次到龙溪乡的阿尔村巴夺寨做调查时,就吃到了香脆可口的“塔锅子”。所谓“塔锅子”,是将水烧开后,放进适量的玉米面,然后捂上锅盖煮十几分钟,至锅中的水快要烧干时,用竹筷搅拌锅里的玉米面,使其成为散状的颗粒,再用微火闷五六分钟即可。


 


同行的羌族朋友告诉我,羌人加工玉米面有一套很严密的方法。当玉麦从田间收回家后,先要放到屋顶的耳墙上吹干。然后装进自制的竹笼箱子中,用一块方形的木料挖出槽道,并在槽道三分之二处打出一个方孔,钉上一枚方钉,再手握玉麦在槽道内来回地摩擦。待玉麦脱粒后,用水磨碾成面粉,再取筛子将麦麸分离出来,剩下的才是做“塔锅子”需要的上乘面粉。


 


那天,我在品尝“塔锅子”的同时,还看到了羌人的另一种食物“刀片子馍馍”。“刀片子馍馍”是羌人出远门时携带的干粮,其制作过程很像我们常见蒸窝头的做法,只是因为材料和水质的差别,“刀片子馍馍”更具一种天然的香甜。


 


在半山腰一位羌民的家里,我吃到了“麦拉子”。“麦拉子”是羌人食物中最常见的一种,它同样由玉米面作为材料,在一锅烧开的水面前,制作者一边往锅里撒玉米面,一边用竹筷搅动,其稀稠度根据个人喜好而定,里面还可以添加肉粒和蔬菜。若是在春光中呼啦呼啦地喝上一碗“麦拉子”,那一身的爽劲儿就会在喜悦中涌动一整天。


 


冬至来临的时候,羌人还喜欢做“蒸蒸酒”。“蒸蒸酒”是把玉麦面蒸至20℃~30℃时,拌上酒曲让其发酵一两天,等芳香扑鼻的酒味出来后,方取出装进坛子以做食用。在汶川的羌人中,流传着一首赞颂玉米的打油诗:“万颗明珠一坛收,王侯将相也低头,双手握住朝天柱,吸得黄河水倒流。”当然,羌人用传统老腊肉和地道土鸡,配野生菌类制作的佳肴就更不用说了。我在无数次地亲历中只有这样一种感叹,那就是神仙也莫过于此!


 


2006年5月,当我再次来到汶川的时候,这里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看见县城里的现代化进程已经达到了发达地区的水平,在漩口,在映秀,在西羌第一寨和海拔1970米的萝卜寨,我感受着新时代汶川的气息。杨朝宇告诉我,汶川是阿坝州的门户,作为以旅游经济为主导的汶川,不仅要保护好羌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要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他要我过两三年再来看看,那时的汶川还会让我吃惊!因为从都江堰到汶川的高速公路通车了,这座“藏羌走廊”上的驿站一定会闪烁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杨朝宇在说这些的时候,远处的萝卜寨又传来了阵阵山歌:


 


杜鹃花开花蕊红


 


哥妹有话在心中


 


人多面前莫说笑


 


月亮暗来情更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