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支持卢安克回到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9:08:32
大家好!谢谢你们的留言,帮助.也许,通过大家的期望会感动命运的使者,让卢安克能回到这个让他服务过、艰难过、痛苦过、孤独过、伤心过、为之奋斗过、幸福过的中国山村。这个让他的青春永远不再回来的山村。这个让他实践和研究教育而给无数人带来启发的山村。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问:“为什么卢安克实践的华德福教育很不一样?”“我希望像他一样有理想?”“我希望像他一样帮助别人?”“他能坚持的动力是什么?”这也是,许多人到这里来找卢安克想寻找的答案。
笔者认为如果卢安克来中国的话,就可以用行动来更清楚地“回答”人们了。
为了这个,笔者希望卢安克回来,也会支持他回来,他和学生在一起的样子的确非常感动人。觉得他能回来真好。
他说:这里是他的家。可是他的家不要他回来!虽然这里的家,还有他思恋的,也思恋着他的孩子们。这里的孩子经常去揪卢安克的鼻子,说太高了。有的孩子会扯他手臂上的金闪闪的汗毛,把它们收集起来。完累了,静静的躺在他的怀里,他们的亲爸爸远在广东打工。能躺在卢老师的怀里,是多么幸福呀!
可是,现在卢安克已经离开中国了,他非常想回到这个让他思恋的地方。他说,他总是会梦见学生。而学生却习惯性的每天问,他们的卢老师什么时候回来。在板烈的其它村子也是这样,那些以前卢安克住过的人家,经过的门户,老人们会问:那个德国老师回来吗?笔者无法回答他们,虽然,知道他们的期望。如果是几月前,可以爽快的回答:回,他说他5月或者9月就有机会回来。可是现在,刚刚得知的消息是:他通过驻德国的中国大使馆向中国政府提出的“加入中国国籍”的申请,被拒绝了。虽然被拒绝了,可是在办理决绝他的手续的中国官员,或是办事人员,却同时在帮他想办法。可是,“无法可依”这就是现实。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中国人民都希望他回来的外国人回不来呢?
被拒绝的理由是:卢安克必需在国家一级单位工作4年以上,才能申请加入中国国籍。或者他是为中国做了特殊贡献的人。笔者上网调查什么是为中国做了特殊贡献的人?
非常遗憾,卢安克既没有为中国带来经济效益,也无科学重大发明。他只是用他的全部来爱着他的孩子们。他只是把人们谈论的高尚的教育附之于行动。从而激励着人们。
这段时间经常收看新闻联播节目,发现节目的内容更多是关心弱势群体。更多是让国民激动和感动的相关保障农村人民的法律、法规的建设和修订。卢安克也见证了破烂的板烈学校修了宽敞的操场,接着有了焕然一新的教学楼。见证了烂路修成了公路。可是,这样好的老师,农村最需要的优秀的老师,却因没有在国家一级单位工作4年以上,而离开了。
能留下来的外国高级人才只能是给有条件上贵族学校的孩子们上课,卢安克放弃了,他说:我就是想去孩子们没有机会的地方。
真想钻到电视里,告诉我们的领导人,你们如果知道事实的真相,如果来了解,请给卢安克一个机会!给像卢安克这样的外国志愿者一个机会!给这里的孩子们一个机会!向世界人民展示一个开放、和谐、人文的社会主义国家!拜托了!
文:卢安克老师在东兰的一个朋友:韦天钰
敬请转载,传播。 2006。11。20
图片:http://www.self-edu.org/news.asp?id=1303
---
卢安克不配成为中国人???
当人们关注卢安克的时候已经晚了,尽管网上有很多相关文章,纸质媒体却只让我看到了一个醒目的标题——《德国支教青年申请中国国籍遭拒》(《重庆晨报》2006年12月7日)。这时候我才得知,这位让很多中国人感动的德国青年卢安克,已黯然离开了中国。
说卢安克感动了很多中国人,是因为他从1992年起先后到东南大学和广西农业大学留学。期间,他曾自荐到广西贫穷地区去义务教书,未被当地教育部门接受。然后他自己找了一所小学义务任教,希望在中国实践“华德福教育”理念——这是德国的一种著名教育模式,目前已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幼儿园及教师培训机构广泛采用,其特点是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进入社会后极容易适应环境。但在那里,他的教学方式因不能提高升学率而被学校开除。卢安克后来辗转到了更偏僻的东兰县坡拉乡广拉村,这是一个现代化信息不能涉及的地方,村民也只会说壮语。而他在这里一住就是6年。
在中国6年的时间里,卢安克在艰苦的环境中快乐生活着。村里没电,他就点柴油灯备课。农忙时节,他帮人犁田、割禾,几乎什么都干。他还在中国出版了教育实践专著《与孩子的天性合作》,而4000元稿费无私地捐给了成都的一所学校。他的精神得到了不少德国人的钦佩,人们经常捐钱给他,父亲也从退休金里每年拿出五千元人民币,资助他在中国的日常开销。但奇怪的是,几乎所有被他帮助的中国人都不理解他,人们都在莫名其妙,不好好在德国享福,大老远跑到中国最贫困的农村来,一不喝酒抽烟、二不恋爱成家,连工资都不要,这到底是图什么?
卢安克对中国人这些疑问没有进行过多的解释,所以很多人把他与当年的白求恩联系起来。应该说,用一种精神来支配的行为往往不能用语言来传递,一个德国青年为了中国贫困山村的教育事业和那里上不起学的孩子,做到了我们许多人没能做到的事,这也是不能用现代中国式的思维解答的。
我感动于卢安克的精神,也百感交集于国人的某些心态。今天,当“大国崛起”的话题正在热议的时候,人们都不约而同地在追忆我们曾经的辉煌,什么大汉雄风,什么大唐盛世,偏偏就没人去想,我们那时候为什么辉煌。那是怎样的一番光景?和匈奴、收突厥、纳交趾、平高丽,容胡夷文化,纳内外生民……而我们的祖先何曾想到,他们的子孙却接纳不了一个主动来帮咱贫困山区教育事业的德国青年呢?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所以,教育是强国的根本,科教兴国也是我们的基本国策之一。而今,在全球的知识经济都在同步发展的前提下,各民族的文化理念正在迅速交融,在向全世界展现中国的优秀文化的时候,我们同时应该做的就是敞开心胸,接纳外来的先进文化为我所用,而不是采取拒绝的方式来彰显自己的“正统”。无论如何,卢安克所带来的“华德福教育”模式也是世界上广泛应用的先进教育方式之一,至于适合不适合我们的国情,那也需要时间的验证。
历史一再已经昭示我们,只有顺应人类先进文化潮流,才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我们不妨回头看看,清朝政府之所以愚顽而懦弱,多数原因就是吃了教育上固步自封的亏,在西方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兴起的时候,他们还在之乎者也做着“天朝上邦”的美梦,从而才导致了我们由自大变成了自卑的心态。莫名其妙的是,感到自己不如人,倘若肯学习他国的长处也就罢了,最可怕的是还刚愎自用。我们历来自视为泱泱大国,而直到今天,却容纳不下一个义务支教的外国青年,这怎么说也不是一个大国应有的风范。
《谏逐客书》云:“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 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这是李斯游秦时被秦王当作了间谍,被驱逐之时上书秦王的话。如果当年秦始皇不接纳李斯的建议,以狭隘心态从事,统一大业怎能成功?话说回来,卢安克当然没有李斯的才学,不过是德国一介平民而已,但这样的人我们泱泱大国又有几个?何况泰山不让小壤方大,河海不择细流而深呢!
卢安克没能如愿加入中国国籍本不足以大惊小怪,毕竟有法律层面的定义。但是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教训,“对外开放”不能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如果广泛吸引人才,更应该从法律方面得到相应的保障。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太平洋彼岸——关颖珊被任命为美国公众形象大使,赵小兰被任命为美国劳工部长,骆加辉则连续两届担任华盛顿州州长。看到这些,我们再看看卢安克黯然神伤地回国,尤其在“大国崛起”的呼声鹊起的时候,难道我们不脸红吗?
http://www.self-edu.org/news.asp?id=882(图片) 自主学习网
---
卢安克不想布置“任务”。他把学生召集起来,通过集体的合作慢慢寻找属于他们的“任务”。村里人希望卢安克帮他们找到资金造一座桥,他觉得这是一个学生学设计的机会,便带着他们一起做模型、做实验。虽然这座桥尚未修建,但通过设计,卢安克的学生得到了很多锻炼。又有一天,卢安克带着学生画了第一张反映全村面貌的地图,在修改地图时,他跟学生一起对着图纸上商量怎么改造村里的环境。学生说,村里的小路下雨时泥泞得简直没法走;太阳晒的时候,因为路旁没有树又太热。于是,卢安克因势利导,跟学生们一起设计了三条路,并通过做实验来充分论证怎么修路,人走着才能舒服,怎样才能满足人和牲畜行走的实际需要,以及在哪个位置需要种上树来遮挡强烈的阳光……
才能、兴趣和价值
注重标准的教育不仅使得小孩的精神、灵魂和身体的力量萎缩,也使得他们脱离真实物质的生活。
一个人的生存,如果只是为了迎合别人的理念,他就永远找不到自我的力量。父母应当让孩子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
如果小孩没有机会对感觉到的东西发挥兴趣、情感和意志,他就不能发挥灵心的力量,不能恢复神经和器官的生命力。
只有我们只做、只想一件事,把兴趣和心全都放在正在做的事情上,我们才能得到安静。每一件事,不管它重不重要,我们都需要用情感、思想和心去做,才能避免紧张不安。自我意识是人的精神灵心的本质中心。让小孩学习的是好奇和希望,对未来的希望和相信。儿童早期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从我童年的体验,我认为是生命力(意志力)、情感和感觉是三个根本性的力量,通过不断的反馈和良性的循环,孩子逐步发展出自信、自尊、责任心等动机更复杂的心理活动。
为了能在生活中发挥他能帮助人类的事业,小孩需要慢慢的发现自己,慢慢地学会与他自己的命运(包括才能)合作,也慢慢地知觉到环境(包括社会)的需要。
将来每一个教师都需要当研究家,来研究他的学生。
我自己治疗痛最有效的练习是:吃饭或者做事的时候不要思考吃饭或者做事之后的事情,只要欣赏正在吃的饭。进行艺术活动也能治疗紧张不安的病,因为艺术就是让灵心涌入动作、表达或者感觉的。
我们昨天做过的事情决定了今天的生活状况,我们并不是每天完全重新开始的。
在南宁,我总有一种精神上饥渴的感觉,因为这时我做不了什么,都是空谈理论而已。只有能完成一种任务,我才能得到满足。而等待是最让我难受的。我想上完一年课之后再写成研究资料,然后就可以与别人交流了。
--
安徽复新志愿者学校2007革新计划,需要相关志愿者和课改老师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项目学习、活动小组、职业教育、周期课程、讲座课程、课程改革
1、成立各类教研室,教师除了担任一般性的课外,每人根据自己的特长开设1-3门选修课或周期课程(1月到1年都行)。
2、成立学生活动小组(配有辅导老师),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打破年级限制,小组活动要与选修课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