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洲随笔:课堂教学改革要点系列(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9:26:19
2007-01-25 22:06, 郑金洲, 1154 字, 1/173, 原创 |引用
课堂教学改革的要点之六,是教学内容建立起结构性的联系,在新旧知识之间、新知识各构成部分之间、新知识与学生生活世界之间等相互关联,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性认识。
教学内容结构化
郑金洲
 
课堂教学改革的要点之六,是教学内容建立起结构性的联系,在新旧知识之间、新知识各构成部分之间、新知识与学生生活世界之间等相互关联,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性认识。
内容在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教学目标的确定离不开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更是依托内容。虽然课程改革大大拓展了原有课程的含义,但课程的核心仍然是内容,关注的主要问题仍然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内容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内容为中心,辐射至教学活动乃至学校改革的其他方面。近几年,学界有对新课程是否削弱了“双基”,影响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等争论,撇开这种争论的是非不论,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课程关注的主要对象应该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
内容为什么要结构化?可以从三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一是结构化的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大体上呈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也就是说,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表现形态,如果没有知识作后盾的话,形式的表现也就受到了许多限制。但并不是所有知识都有助于能力的提升,不是知识越丰富,能力就越强,而恰恰是结构化的知识对能力的形成是起促进作用的,因为这样的知识具有较强的粘合力,较严密的逻辑性,较丰富的关联度,可以较好地为知识的灵活运用服务。二是结构化的知识强化了知识的整体性。任何知识都不是片断、孤立存在着的,它既有生活实践的基础,同时也与其他知识相关联。对学生来说,认识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注意到各知识点之间的共通性或互补性,既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整体性、系统性知识观,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将知识融汇贯通,真正纳入自己的认识框架,与原有的知识经验结成一个整体。三是结构化的知识是基础知识存在的主要形态。以往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那就是中国的基础教育在世界范围都是领先的,因为它能够使学生较为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这种说法其实是无法验证的。正如同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所说的,他所接触的大陆的留学生并不见得比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学生在基础知识上有过人之处。但基础知识确实是存在于概念与概念、范畴与范畴、命题与命题、原理与原理之间的联结之中的,掌握基础知识也主要是掌握知识的结构形态和内在要素的关联。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当下不少教师或学校也在积极探索这些学习方式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方式与途径。在运用这些以学生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方法时,教师不应也不能忘记引领学生注意到知识之间的联系,要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和升华,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分享与研讨,在探究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概括与总结,也就是借助于种种不同的引导方式,促使学生对知识有总体把握、整体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