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谜团:虞姬自刎是担心惨遭刘邦蹂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0:04:20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这是虞姬在自刎殉情前吟诵的一首诗,也成为这位秦末汉初一代绝代佳人的千古绝唱。那么,虞姬为何要在此时此刻拔剑自刎?这首短短二十个字的五言诗反映了虞姬当时怎样的复杂感情?她是在为自己的夫君项羽殉情,还是担心兵败被俘后惨遭刘邦的蹂躏?

    虞姬,为西楚霸王项羽爱姬。据有关史料记载,虞姬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虞姬不仅长得美丽,虞姬的舞姿也是楚楚动人,还有她的双剑,也同样挥舞得轻盈如水,快速如风,美轮美奂,美不胜收。公元前209年,项羽帮助叔父项梁起义反秦,虞子期是项羽军中的一名战将,虞子期的妹妹虞姬十分爱慕年轻勇猛的项羽,甘一生跟随项羽出征。后来项梁战死,项羽升为上将军,经过巨鹿一战,项羽声名远播。不久项羽便进入关中,自立为西楚霸王,在连年的征战中,虞姬始终与项羽形影不离,两人感情甚笃。

    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项羽被刘邦兵困在垓下,刘邦手下有不少人会唱楚歌。项羽几番突围失败,兵孤粮尽,夜晚听到四面楚歌,以为楚地尽失,楚营里的将士们听见家乡的歌声,军心涣散,都纷纷逃跑了。楚霸王看见大势已去,心如刀绞,他什么也不留恋,只惦记着爱妾虞姬。两人饮酒帐中,不由悲伤地唱起了《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词苍凉悲壮,情思缱绻悱恻。此时此刻,项羽这位一生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竟也流露出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哀叹。看到项羽如此悲伤,虞姬凄然拔剑起舞,含泪唱起《和垓下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虞姬的这一首《和垓下歌》,既是历史上少见的绝命悲歌,也是爱情的悲歌,虞姬唱罢,拔剑自刎。虞姬的香消玉殒,让项羽悲痛万分。他在仓促间只好草草掩埋了虞姬,随即率领八百骑兵连夜突围而出,被汉军追至乌江,乌江亭长就让项羽渡过江去,以图东山再起。但项羽却说,自己已无颜面再见江东父老,谢绝的乌江亭长的好意,将乌骓马送给乌江亭长,然后率领二十八名江东子弟兵执短兵器和杀来的汉军再次拼杀,最后项羽无法突围,便自吻于乌江边上。于是,项羽和虞姬双双自吻便给后世留下了“霸王别姬”的凄美故事。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这个故事反映的是虞姬和项羽感天动地的爱情;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这另天地动容的悲情一瞬,已定格在中国文学的字里行间,定格在中国戏曲的舞台上,成为中国古典爱情中最经典,最荡气回肠的千古传奇。其实,从虞姬的《和垓下歌》中无疑让人看到了,作为天下最美丽的女子而又深知刘邦为人虞姬,此时此刻最大的担心就是,项羽兵败后,自己就有成为汉军俘虏的可能,就有惨遭刘邦蹂躏的危险。因此,她宁愿死也不愿意成为刘邦的战利品。尤其是“贱妾何聊生”一句,反映了虞姬此时此刻处于生死之际的复杂感情。

    而虞姬这种宁愿死也不愿意成为刘邦的战利品的复杂感情,被清朝一位诗人的一首诗演绎得淋漓尽致:“君王意气尽江东,贱妾何堪入汉宫;碧血化为江边草,花开更比杜鹃红。”清朝诗人何溥的《虞美人》一诗也同样地表现了虞姬宁死不入汉宫的的意蕴:“遗恨江东应未消,芳魂零乱任风飘,八千子弟同归汉,不负君恩是楚腰。”

    据《情史·情贞类》记载:虞姬和歌之后“遂自刎。姬葬处,生草能舞,人呼为虞美人草。”纵观古往今来,还有比“虞美人草”更为动听的名字吗?但是,虞姬究竟是什么样的女子?今天的人们无从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她至少拥有美貌、才艺与风情三大优势。一部家喻户晓的古典文学书籍的开篇说:“只因撞着虞姬……豪杰都休。”虞姬之美貌、虞姬之才艺,虞姬之风情,由此可见一斑。

    虽然,从政治和军事来说,项羽是败军之将,刘邦是胜军之王;但从人格力量和美学角度上看,项羽因为虞姬,在最后一搏的生死关头竟然对虞姬“泣数行下”,让无数后人不无感到,这个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大将军更有人情味,更具个性光彩,比起缺乏诚信而又花心好色的刘邦来,也就显得更真、更善、更美。这也许就是虞姬宁死不入汉宫、不愿成为刘邦战利品的真实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