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的想法与宏观经济的软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0:55:58

复旦大学 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 谢百三教授

 

(1) 对国家统计局局长的评论

2008年的数据出来了,GDP前高后低,总体是9%;但由于第4季度是6.8%,所以这种迅速下滑的态势其实是非常令人忧虑的。但那位新见面的国家统计局局长的发言却不给大家敲警钟,引起警惕,反是在极力地、牵强地为这些数据辩护,说中国经济对世界的贡献为20%,并说,中国有20万亿的城乡居民储蓄(意即:拉动内需是没问题的)。问题是:13.3亿人口,人均储蓄仅1.5万元;生一场病,开个刀要用几万元;子女大学毕业后在大、中城市留下,买一套房子需要60-100万元;谁敢真的像美国人那样吃光用光呢?再说,美国人的做法就一定对吗?笔者绝不相信中国经济三驾马车中的“内需”会在媒体的鼓励下在中期启动。这一步,战略上是走不通的。除非你立即宣布,所有人看病免费,上大学免费,进城工作者有经济适用房住,老人有人管,没人会失业。

前次去香港,一位经济学家就曾谈到:国家统计局主要是调查、公布经济数据的,但中国统计局长倒成了大经济学家,而其解释往往是牵强的、讲好话的,经济发展与他们讲的也不符,真搞笑。

 

(2)四万亿投资效果如何

四万亿投资,对今后几年中国经济影响很大,远有点像罗斯福新政;中有点像朱镕基的赤字财政,大修桥、路、发电站;近则像奥巴马的8500亿美元刺激经济计划。

但是,还是不能就此放心。罗斯福从1929年起开始拯救经济,连出狠招,但美国经济危机阴影几年不散。后来是由于二次大战前的交战双方备战,美国为双方生产战略物资,加之后来美国直接参战,加入了反法西斯阵营,经济前景才逐渐光明起来。

对于我国的四万亿投资,笔者最担心的是会有重复投资。无论是黑龙江还是新疆,必要的高速公路早已是四通八达,那么新建的这些重点投资项目,边际效用会否递减呢?此外,产能过剩的问题一直存在,会否发生新的更严重的产能过剩呢,那时经济再冷下来怎么办?

 

(3)别信什么“放弃出口抓内需”的鬼话

中国目前遇到的困难,是改革开放30年来最大的困难,大家一定要做好过几年苦日子的准备(它一定会影响到每一个家庭)。

中国目前的困难,受国际金融海啸的影响很大,主要是影响出口与外贸,这是30年来中国经济最强有力的引擎,但这次被美欧经济衰退拖垮了。

但这一块不能丢,千万别相信什么“放弃出口抓内需”的鬼话。出口阵地一定要抢回来。中国的商品依然是世界上最价廉物美的;尽管世界经济一片萧条,但对中国衣食住行方面的便宜商品的需求是刚性的。人民币升值应暂停一段时间,出口还要继续努力,美、欧、俄、非、中东都要去。出口就是中国3000万家小企业的生命线,出口就是几千万农民工的就业之路,是社会安定的关键。

 

(4) 《劳动合同法》应该完全中止实行

《劳动合同法》一出台就备受争议,据说这是人民大学几个教授在有关部门的指示下,听取了全国几万条意见和建议后拟出来的。

一年多来的经济大萧条,成千上万家企业倒闭、歇业、破产,相当多的企业领导不辞而别,广东1.5万家企业的垮台,春节数以千万计的民工提前返乡……是时候对这个不合时宜的"法"下个结论了。即,这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使企业成本急剧上升了30-35%的、在人民币升值、出口大减时使企业雪上加霜,使劳动者失业剧增的法。

凡事应从战略上、宏观上看。从具体条款来讲,都是为了劳工好。但企业成本高了,从微利到亏损了,被越南、马来西亚企业打败了、关门了,业主逃跑了,工人失业了,究竟是过去那种热火朝天的东莞好呢,还是现在冷冷清清、民工回家的情况好呢?中国工人是弱势群体,但改变这种情况得靠发展经济,经济形势好了,工人稀缺了,业主怎敢对工人不好?其实,中国的中小企业家也是弱势群体。一个水龙头在中国卖50元,在英国换个标签就可卖到50英镑,中国企业大多数是薄利多销,人民币一升值,劳务成本一提高,马上亏损,只好咬咬牙关门。

一旦成了法,很难改,但经济规律是不可抗拒的,看看90年代的宴席税(300元以上一桌要交税),现在哪个省还在执行?

 

(5) 房地产市场至关重要

其实,真正要启动中国经济就得靠房地产市场。但房地产市场情况非常微妙,上海、广州、深圳跌20-30%后,全国其他城市也跌了10-15%,此后就不跌了,但整个2008年成交量很小,处于僵持状态。很多中小城市开始动用各种政策救市,城建部也说不能大起大落,有救市迹象,使得房地产商不肯降价(降价也会遇到万科碰到的退房潮)。但北京、上海市领导又明确反对房价上涨,加上个完全没有全局观的社科院研究员易宪容老在唠叨,这房市就上下两难了。交易的清淡使得房地产市场奄奄一息,钢铁、水泥等40几个产业怎么启动?

“经济适用房”完全不适合中国目前的国情。在中国城市中最缺房的是一年进城550-610万的大学生,他们人年均收入会低于15000元(经济适用房入住标准)吗?还有1500万民工(他们不是正在做着城里人祖父、曾祖父辈曾做过的事么?)。在一个6-7亿农民正在进城的大国,靠财政补贴,搞经济适用房,完全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的。而且,一些以权谋私的情况也会应运而生。更主要的是,它把整个房地产市场的总体信息搞乱了,何时是底,何时可以买房?台湾房地产跌了35%止跌,经济又光明起来了;日本房地产跌80%,18年经济起不来!

 

(6)基金经理们在想什么

近期中国股市越走越好,它竟然置世界各国股市大跌于不顾,银行股则置汇丰银行大跌7天于不顾,坚持温和向上。

据悉,在此行情发动前,基金经理们开了会,认为2009年的吃饭、工资就看这一波了。因为:第一,中国目前货币政策极为宽松,M2达到了17%以上(注意,央行在走极端);第二,2008年各公司报表。由于前三季度还好,因此年报还可以不怕;第三,2009年第一季度报表很差,但要等到四、五月才出来;第四,新股现在还没发行;第五,创业板还不敢马上推出;第六,确实有一些股票超跌了。于是,他们决定抓住这几个月炒一把。银行抓深发展,保险抓中国太保,权证抓海通。中小企业板再一起来,行情就此产生了。

想想,也对,灵活机动,积小胜为大胜吧。

但最近看到一些报道公募、私募基金的文章,不禁对一些基金经理们的做法感到很不解。绝大多数基金2008年亏了钱,他们也不容易啊!两位34-35岁的基金经理还自杀了。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坚持,不早日解散呢?(尤其是私募)。一家2008年1月2日就A股清盘的基金,何以2008年在香港又亏损了18.8%呢?还自我安慰说:同年恒生指数跌48.3%;国企指数跌51%;意识是“战胜了大盘”。我不禁要问他:你何不在2008年初跑出来后就休息了呢,买点100元的010107国债或69元的葛洲坝债券,或国资委批准的套利品种呢?(也有10-15%的收益啊!),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巴菲特是美国25年经济上涨周期中出现的特殊产物,没有普遍性,但中国基金经理们还在模仿他。以后各大银行万万别推销基金了,把银行信用全破坏了。多少银行经理被客户天天追着问:何时解套?

总之,牛年有机会,牛年也有风险。新春佳节,祝股友们幸福、快乐!

(注:本文未谈及货币政策,这方面很有问题,下次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