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桉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38:49
年初中国西南五省的一场旱灾,让桉树在短短数周之内成为了“众矢之的”。在环保组织的报告和一些媒体报道中,桉树被冠以“抽水机”、“吸肥器”等名称,并且被认为是导致旱灾的主要成因之一;科学家则提出,作为经济作物的桉树本身并无害处。看上去,双方各执一词、互相否定,但争论的其实并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而桉树被“炒作”的原因,也值得我们思考。
桉树与“桉树问题”

纸浆在全球需求一直很大。在目前的工业实践中,还没有别的工业原料可替代纸浆用来造纸。因而,桉树也始终因在造纸业发挥的重要作用而得到重视。在中国,桉树还对橡胶业至关重要。
 
科学定义里的桉树:原产澳洲的速生树种
桉树不是一种树,而是桉树全部种类的统称。桉树种类繁多,约有808个种类以及137个亚种或变种,共计945个种类,其中具有重要经济用途的树种有100多种,绝大多数桉树都分布于澳洲大陆及其邻近岛屿。桉树成林期较松、杉短,五到七年即可成才利用,它与速丰林树种松树、杨树并列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世界三大速生树种。
桉树木材广泛用于制造浆纸、人造板工业、房屋建筑、家具制造、园林绿化;桉树树皮则被用以提制栲胶供工业使用;桉树花分泌的花蜜量大、成色好,桉树又因此成为非常优秀的蜜源植物。因此,与其他本土植物相比,桉树的经济价值显而易见。
大约一百年前,桉树被引入中国作为园林树种和防护林、道路两旁绿化树种,建国后开始在广东的雷州半岛及广西等地进行大量商业性种植。目前,全球约有58个国家和地区实施商业性桉树人工林栽培。
“桉树问题”是由人类活动引发的问题
最近几个月关于桉树的讨论不仅与桉树这一树种有关,在很大程度上说,这些讨论与如何种植桉树、如何管理森林、政府相关法律法规等问题都有密切关系。因此,对桉树是否会引发干旱等负面生态影响的问题,就不能仅局限在一个领域,“桉树问题”的讨论也应涉及植物学、生态学、林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诸多领域。然而,正是在需要进一步探讨与人有很大关系的“桉树问题”时,针对桉树本身的一系列质疑却也“浮出水面”。
 
科学研究结果:“桉树有害”是对树种的误解

 

在云南,烤桉油的人不少,但极少有人能见到烤桉油人的庐山真面目,因为他们通常藏匿于深山。每逢5月到8月间,正逢桉叶出油的高峰期,烤桉油的人们往往全家老少搬迁到大山上,等过了烤桉油的季节才下山来。(图片来源:昆明信息港)
质疑一:桉树是“抽水机”,会吸干水分导致干旱
这是对桉树最常见的一个质疑:桉树因蒸腾量很大而造成地下水明显下降,就像“抽水机”一样造成土地干旱、水源枯竭。对此,科学研究的结果却证明,桉树对水分的利用效率与其他针叶树相比相当高,桉树林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气候调节上发挥的作用,不比其他树种逊色。大量的实地观察实验也表明,桉树并不直接致旱。科学家Bailly等人长达8年观测得来的数据也显示,大叶桉林大部分的水分都渗入了土壤中,反而能有效保持水土。[详细]
质疑二:桉树是“吸肥器”,会导致“地力衰竭”
不少到过桉树林或亲自种植过桉树的人表示,桉树对土壤肥料和养分需求极大,但凡种植了桉树的土地,肥力都有下降乃至枯竭,在种植过桉树的土壤上再引种的其他植物根本无法存活。在中国,多年从事桉树研究的科学家白嘉雨通过测定桉树的养分吸收量,发现桉树比其他热带树种更具有高效利用养分的能力;在国外,科学家Liani也通过对桉树林土壤的观察后发现,桉树在快速生长期过后,会把期间吸收的营养元素返还给土壤。事实上,“抽水机”和“抽肥机”等负面效应,大多都只发生在造林初期(头8-10年),此后桉树的蓄水、蓄肥作用便会逐渐体现。[详细]
质疑三:桉树是“霸王树”,会抑制其他物种生长
有人指出,桉树对当地乡土的、原产、原生的物种有极大抑制性,其他物种不能和它一起生存。的确,依据科学常识判断,外来物种确有可能对本土生态环境造成危害。但科学研究也同时发现,具有危害性的外来植物几乎全部是草本植物,而作为乔木的桉树,其生态危害性尚未真正得到证实。此外,一部分树种对另一部分树种的汁液或腐叶敏感现象,也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广东雷州半岛曾对此进行过调查,而研究结果也显示,当地森林植物多样性并未因为种植桉树降低。
 
层出不穷的“桉树问题”

“绿色和平”在其调查中表示,桉树对水库的影响已显而易见。据说,有水库周边的村民称,库区的地在桉树被种植之前是湿的,种桉树以后“地变得越来越干”。

2010年3月28日,云南曲靖市陆良县大莫古镇戈衣村内的大面积桉树林。
 

 

 
环保组织调查圈地毁林,却引出“桉树有害论”
来自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刘夙,在一篇论述桉树的文章中称,“只有不好的技术,没有不好的桉树”。 桉树也并非一定是“抽水机”和“吸肥器”,事实上,桉树是否会变成为“抽水机”和“抽肥机”,取决于桉树林的营造是否合理。科学家们认为,一些桉树林之所以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土壤肥力的枯竭,大多都是营造不合理的结果。桉树虽然是一种有重大经济价值的作物,但它所具备的许多天然特性,需要造林技术进一步克服。
即便在桉树的成长初期存在一些劣势,但自然科学家们仍然相信桉树本身并无害处,但“桉树是否有害”的争论却依然在社会领域中激烈的进行着。在中国,将桉树从自然科学领域带入公众社会并引起关注的,是以“绿色和平”组织为代表的国际环保组织。
2004年,“绿色和平”开始对国际纸业巨头金光纸业在云南等省份涉嫌圈地毁林,大面积种植桉树事件进行调查,在随后出具的《金光集团APP云南圈地毁林事件调查报告》中,“绿色和平”一方面呼吁民众不要把焦点集中在树种上,另一方面又指出“桉树是一种特别喜水的树种,容易造成地下水的枯竭,影响到了本地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
“绿色和平”对金光集团涉嫌圈地毁林的事件调查,最终成为了“桉树有害”的理论源头。而这一报告,引起公众注意的,本来应该是涉事企业是否存在圈地毁林,以及政府在林业规划、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讨论机制不完备,环保组织变成权威发言人
这之后,桉树的“危害”被不断放大,“绿色和平”的报告和数据被许多“科普作者”、公众人物、媒体广泛引用。而其中最新的版本便是西南大旱中的“桉树致旱”。
拥有大面积桉树种植的云南,政府曾就此传言迅速召开新闻发布会,表明没有科学依据可以证明桉树林和橡胶林导致了此次旱灾,《人民日报》也刊登了官方林业学者的访谈澄清质疑。
一面是习惯揭露问题的环保组织、媒体的质疑,一面是坐拥桉树的政府及官方身份的学者、专家,即便这些环保组织、媒体的质疑存在缺乏实地考察、科学证伪态度甚至只是一个观点,民众心中的天平也自然倾向了非政府的一方。但最终,“绿色和平”组织的报告,又或是公众的认识,在民间组织、媒体的不断论述中,将本来针对人类行为的检讨,归罪于自然物种的存在。
 
“桉树有害”争论的产生及扩大并非一个单独的事件,它与转基因、气候变暖等问题背后的逻辑非常类似。虽然官方、科学家、环保组织乃至媒体同时在提供信息,但在缺少一个允许充分辩论的平台的前提下,最“哗众取宠”的一方往往容易脱颖而出。我们无法简单判断桉树被误解过程中的孰是孰非,唯一能做的,是始终保持对科学的谨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