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胆胃综合症”的认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9:36:59
  胆胃综合症  

       近年来,在临床上发现胆囊炎、胆石症伴有胃、十二指肠炎及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病例,越来越多,这种胆胃疾患的内在存在某些相关关系渐被重视。现在对待这种因果关系称为胆胃综合症”,即胆囊炎、胆石症伴发胃、十二指肠病变,而胆囊切除后,患者的胃肠道症状明显缓解,病理改变消失。现从我科收治的数十例胆囊炎、胆石症患者的分析及典型病例的讨论,从中西医角度对胆胃综合症的认识。

      一、 资料

      胆囊炎、胆石症病例的诊断均依据,典型的胆绞痛、放射痛及合并黄疽、发热、墨菲氏症阳性以及胆囊B超检查,而确诊。

下面举典型病例二例,说明胆胃综合症的临床关系

      1、患者 女 39岁 以反复右上腹疼痛一月余,加重半天主诉入院。入院时,右上腹及剑突下疼痛,同时想恶心、纳差。曾多次按胃病治疗,症状时轻时重,效果欠佳。入院查体:阳性体征:T38.5,右上腹压痛阳性,墨菲征(+),B超示:胆囊炎、胆石症(胆囊内见1.2cm*1cm强光团),诊断为急性胆囊炎、胆石症。予抗炎,利胆等治疗,五天后无发热,上腹部疼痛消失,墨菲征(-)。出院后继续口服消炎利胆片,熊去氧胆酸巩固治疗,四天后,患者又出现恶心、呕吐,剑突下疼痛明显,行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予制酸,保护胃粘膜并予中医辩证论治,行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加减。五天后呕吐停止,上腹痛消失。后继予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治疗一周,上述症状消失。

      2、 患者 男  30岁 以反复上腹部隐痛5年,加剧伴黑便3天,入院。经胃镜检查诊断为:出血性胃炎。经治疗后,大便转黄,大便隐血(-),无嗳气、返酸,但有上腹疼痛似存。并向腰背部放射。查体:墨菲征(+),B超示: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囊壁欠光滑、毛糙,囊内见有数枚强光团,最大约0.6cm*0.6cm),后经消炎、利胆、解痉及中医辩证论治,予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而痊愈出院。

上述典型病例提示临床医生应注意两方面问题:

      其一:诊断问题 由于胆胃的内在密切关系,临床上症状交错出现,而诊断上忽略了。其中一种病的存在,导致诊断上的欠缺。如例1,易漏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

      其二:治疗问题 由于诊断上的不全面,临床医生在治疗上往往只针对一种疾病而忽略了另一种病的存在。因失治而使疾病治疗效果不佳。如例2,血止后,右上腹疼痛出现。

      二、讨论

      祖国的中医学对胆胃二者的关系早有论述。二者同主饮食、水谷的消化,在生理上有着密切关系,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

      生理上,足厥阴肝经挟胃属肝络胆(《灵枢.经脉篇》),胆胃同属中焦,相与为邻,胃属阳俯,胆为奇恒之俯,内藏胆汁,又为中精之俯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脉经》)是为胆汁,与胃共同腐熟化物。而胆、胃生理功能联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表现为胆随胃降即指胆汁因肝疏泄通降之功,胃气通降下行之力而下达于肠而言。另外,脾胃居中焦为人体之机升降的枢纽。胆气升清”“胆液沉降,两者相反相成的作用,正与脾、胃的升降功能相和谐,如此则升降有序,通降得宜。

    病理上 如胆病及胃,则如《灵枢.四时气篇》所言,邪在胆,逆在胃,因邪气郁积肝、胆,肝火横逆犯胃的病理变化,故会同时出现口苦、胁痛,嗳气、吞酸等症状。治则,宜疏宜通,两者相兼相顾,治以滋阴柔肝、降气和中。反之,胃病及胆常表现为胃移热于胆(《素田.气厥论》)导致胆、胃郁热,而见多食而疲,倦怠乏力伴口苦、目眩等症。治则以清胃利胆并举;胃中虚寒,寒湿凝聚,不能使胆汁升清降浊,则胆汁下循通降失调,而出现黄疽等表现,其治则为:健脾升清,降浊温胃,和中退黄。

    现代医学认为:胆胃综合症有着内在的解剖学改变及生理变化的基础。鲁臣溪[2]证实:胆囊炎时,十二指肠有形态的改变,具体表现为十二指肠与胆囊粘连后向右牵拉成角变形,肠粘膜增宽变形,肠腔轻度扩张。生理改变有以下几种(1)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胃肠功能失调,有十二指肠球部淤滞,扩约肌功能不良。(2)胆汁返流入胃,引发胃炎及溃疡。且胃炎的范围与胆汁返流程度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