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来中国的工业技术水平已相对落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2:49:09

近三十年来中国的工业技术水平已相对落后

                                    文/黎明之光

  一、
  
  日本学者牧野升编著的《中国苏联的工业技术》中记载:“……根据1971年秋第30回广州交易会的记录:在‘机械馆’展示了北京第一机床厂制的NC(数控)工作机械(猜测是CNC计算机控制)。NC工作机械是现在汽车基本配件制造不可欠的设备。在‘电机动力馆’展示了陕西省西北机器厂制的大型单晶硅制造装置。用于半导体器件的硅,需要高纯度的单结晶。在‘电子机器馆’展示了多种用于电子工业的制造机器。在‘化学工业馆’展示了多种类的塑料制品……特别是,NC工作机械、单晶硅制造装置等电子工业用制造机械的出现,说明当时中国作为现代工业根干的电子及关联的新素材产业,已不是单纯组装技术水平,已经向中间生产物的生产阶段浸透、深化。NC工作机械是电子控制驱动设备的中间生产物,单晶硅制造装置等电子工业用制造机械则是电子设备制造的中间生产物……电子产业的组装阶段及一定程度的基本配件制造,与包含机械中间生产物的制造阶段有着本质区别。后者表示了没有他国企业合作,自我技术力到达的高度。这些生产设备的出现,说明当时中国的生产知识体系及社会的生产系统已经到达了相当的高度,非常值得注意……中国代表性的电子工厂‘北京电子管厂’,1956年由苏联的技术援助建立制造电子管,1962年后开始生产晶体管和二极管,北京以外,上海沈阳也开始了半导体生产。1970年,虽然文革进展,辽宁省的电子工厂达到了320个,生产量是66年的7倍,哈尔滨市电子工业产量比65年增加了15倍。随着文革的继续深入,就连以前完全没有电子产业的青海、宁夏、西藏等边远地区,也出现了大量的半导体关联工厂……表征电子工业技术水准的计算机产业,1959年在苏联援助下制造第一台计算机,1967年制造了最初的晶体管大型计算机。与计算机关系很深的IC,与苏联同年,1968年开始生产,1971年一定程度电子工业用制造机器出现后开始量产。LSI也开始进入试制阶段。从各方面考察,中国在70年代后期,已经整备了高技术的基盘。……” 而现在中国的电子工业却远远落后。中国手机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芯片全是外国的。有关专家说,中国的手机业目前“毫无前途”。电脑的关键设备都是外国制造的。
  
  到株洲、长春等中国铁路工业的摇篮去观察,大部分的技术突破都诞生在20年前。基干产业已经堕落如此,不全盘引进外国技术又有什么办法?
  
  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当今的中国,很不幸,中国的神5载人宇宙飞船还是上世纪70年代的技术,1975年中国就成为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毛时代70年代末,中国能独立研制造大型喷气式干线客机,而现在中国却不能造。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人放弃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运输机的研制,转而天真地幻想和美国垄断资本波音公司合作,结果1997年波音公司放弃了和中国的合作。现在,中国航空工业黯然失色。核电站是重大的基础设备。中国上世纪70年代本来已能设计建造核电站,但后来能力丧失技术落后却从法国、俄罗斯要关键技术,还引以为豪。毛时代中国人能够研制世界一流的红旗小汽车。然而,今天撇开中国汽车工业繁荣的虚幻才发现,除了60年代研制出来的红旗,中国的大街上竟没有一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整车,连现在的红旗,身上也到处是外国的进口零部件。
  
  基干产业的组织性协调性土崩瓦解了,个人的积极性再高,整个国家也不再具有开发高速列车、大型客机的能力,不能为繁荣的轻工业提供成套设备。曾经独立建造大型客机的工厂,满足于为美国波音制造飞机零件了;曾经独立开发机车、铁路信号系统的铁路部门,则准备引进组装日本的新干线。
  
  诚然,中国的家电、手机等许多轻工业等得到了大发展,但制造他们的工厂使用的是外国的材料、基本配件、机械设备。中国的武器装备比过去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先进的作战飞机和驱逐舰、导弹都是来自俄罗斯,预警飞机要从以色列购买但没买成,还有很多武器来自欧洲等。而中国1970年下水的导弹驱逐舰,其制海能力当时在世界上首屈一指;1970年下水的核潜艇,所有设备没有一件是进口的,中国成为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战略战术导弹不比美苏差多少,特别是蚕式导弹世界闻名;中国当时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能自行设计生产喷气式飞机的国家之一,70年代后期技术能力与苏联仅相差5年;1969年开始自行研制预警机“空警1号”,后因没有载机平台暂时搁置,转而研制载机平台,不过后来又放弃了;1975年建成的7010相控阵预警雷达、110单脉冲跟踪雷达探测距离2000-3000公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超远程跟踪大型雷达的国家,在国内外产生很大影响;中国1972年时已能生产大规模集成电路,只比美国晚4年,1977年时设计水平已与美国相当;中国1967年开始设计,1977建成下水的高科技“远望号”系列船,其技术高度至今难以逾越。中国的高速公路修的纵横交错,却不得不应用进口机械修筑,就连设计路面路基所需要的基本技术指标,也必须从国外引进,这种“繁荣”反映的是外国基干产业的技术实力,反映的是中国自主基干产业的堕落与崩溃。
  
  二、
  
  中国上世纪70年代末打开国门,看到国外的高楼大厦,光怪陆离的消费品,顿时自惭形秽,却没有看到消费品背后的深层工业实质,没有看到中国在这方面的进展。于是彻底否定自己的工业革命和文化革命,重新拥抱传统,采取清末、民国的发展策略,走上了去工业化的道路。这条路虽然不通向希望,但却是最容易走的一条路,加上30年高积累的底子,中国得到了暂时的繁荣。
  
  去工业化先从农村开始,分工协作的人民公社解体,包产到户,调动积极性,重新回到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农村的组织资源被浪费了。然后是城市改革,减政放权,自负盈亏,产业结构间的协调配合瓦解,个人发财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技术水平却停滞不前,中国的工业革命就此夭折。去工业化极大破坏了中国的生产力发展,但是,政府把所有能调动的资源向消费倾斜,如军转民,砍掉大部分科技发展计划,大举内外债引进国外的消费品或消费品生产线,一味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和增加工资。工业生产急剧向消费品生产倾斜,国民生活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改善。短期的生活改善掩盖了技术力停滞不前,迷惑了中国人对事物本来面目的认识。
  
  正规制造业的相对萎缩意味着对制造业各部门熟练技工、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的需求在相当长时期内趋于下降,城市失业率急剧上升,而他们却曾经是城市中等收入阶层的主体。其次,外资企业大部分所从事的是技术简单、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型生产。即使从事高技术产品生产,虽然进口的产品零部件的技术含量高,但这些零部件只是用于在中国组装,中国根本得不到核心技术,而中国自身加工装配工艺的技术含量却并不高。因此外资企业需要的劳动力大部分是低工资的非熟练工。
  
  由于把物质刺激作为经济发展的法宝,调动个人积极性成为企业管理的唯一目标,中国的劳动力正转化成与钢铁机器竞争效率的人肉机器。与钢铁机器竞争效率的结果,90年代初以来,广东的打工工资只增长了68元,如果扣除通货膨胀、教育、医疗、住房等,实际所得大大下降。农产品的市场开放,中国农民也以血肉之躯与外国的农业机器竞争。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真正就业率已经跌落到50%,且常常只能就职于秘书等技能简单的白领职位,文科理科学生基本失业,只有工科学生因为可以在流水线上当技工而谋得一份工作,但工资也与从事简单劳动的雇工日益接近。中等收入阶层整体上趋向于被消灭,少数高层人物却能够从外国投资者手中分得丰厚的利润。社会收入两极分化,社会结构与拉美及东亚诸国接近,穷人买不起,富人买够了不想买,高层次的消费需求趋向于萎缩,越来越依赖外国市场。
  
  经过20年的经济增长,到今天,以钢铁、机械、电子和化学为中心的基干产业全线崩溃,钢铁业只能做粗钢,化学也只能生产初级原料,半导体产业早已消失,机械行业行将就木。中国几乎不能够独立设计生产现代化的工业产品,武器装备依赖进口,国民经济所需的各种装备也依赖进口,中国作为工业国家的基础已经瓦解了。没有基干产业的支持,所有的产业要么依附于外国,要么变成炒作者的泡沫。中国经过了百年轮回又走上了清末、民国“水际制造业”的发展道路。使用外国资金,外国技术,依赖外国市场的发展模式,使中国的研发能力急速瓦解,贫富差距急剧扩大——“水际制造业”只需要高层管理者、高级官僚和底层从事简单机械劳动的人肉机器,不需要多少有知识有技术的中间管理者和工程师。人口的再生产也适应这种需求,教育产业化,使人肉机器的下一代还是人肉机器。即使大学毕业,也不能接受独立产业培训,还是人肉机器的候补。而高层官僚子弟和买办资本家的后代留洋镀金,从思想上与西方接轨,自然受外国资本赏识,回国继续作威作福作买办,为外国组织廉价劳动力生产。一个日益两极分化的社会在中国不仅有其政治氛围,而且在整个社会结构方面也已基本成型,因此很难逆转。中国的经济改革路径解决了精英阶层的经济需要,但却未能解决产业发展问题,也就无法改善大多数国民今后的生活状态。
  
  三、
  
  中国日本在工业化过程中,都有相似的消费品匮乏的历史,但对这段历史的认识是完全不同的。日本经济企画厅1996年编的《战后日本经济的轨迹》--经济企画厅50年史这样写到:经过50年的岁月,我们对先人肃然起敬。日本的电视专栏里,那是个清贫,但却又是拼搏奋进的火红年代。询问普通的日本人,为什么倾斜生产,而不是改善生活,回答那是国家的根基。中国则完全相反,正式文件中指责先人犯了错误,走了弯路。学者们不断论证当年发展基础工业如何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如果当时消费多些,现在的收入会增加几何。普通人则觉得少吃了几口饭,少穿了几件衣,多出了多少力,不堪回首。对“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的看法,普通日本人会异口同声回答:不行;而中国人则认为符合经济发展规律。造船很长时间不能改善生活怎么办?日本人的回答是:忍耐;中国人则是控诉。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日本的文化差异,日本完成了文化革命,而中国却没有,特别是现在中国的上层阶级没有具备工业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