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的红太阳为什么动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40:53

 

作者:一清

《韶山升起红太阳》获在“一号工程”毛泽东遗物馆演艺大厅首演,除了有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韶山管理局、湖南省文化厅的大力支持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这确实是一部能打动人、有创新理念的“红色题材”大剧——各有关部门在审查演出中就发现了动人点和核心价值所在。

《韶》剧没有重复一般红色题材的大歌欢闹,而是着意于“情”字。全场几个动情点,每每让观众泪流满面。特别是毛泽东1959年回韶山,当着“五阿公”表示没有能把五阿公的儿子带回来而表示歉意、向乡亲们鞠躬时,全场静声。随后“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的歌声轻轻响起,毛泽东的泪水在眼眶中晶莹地闪动着没有往下掉,但观众受不了情感浪潮的冲击,不禁唏嘘……

(乡亲们初识杨开慧。)

这是一台以人文视角表现毛泽东与韶山、与湖南亲情乡情关系的真情大剧。共8个场景,分别为毛泽东诞辰、出乡关、长沙求学、回乡“农运”、失骄杨、开国喜庆、再回韶山、梦中故土等。全剧以浓郁的湖南风情为基调,在诗画相融、如歌似梦的劲雅表演中,着力展现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冲天大志与亲民理想,以人文化的艺术手段闪现毛泽东伟大人生的辉煌片刻,以及新中国建立历程中波澜壮阔的英武画面,从而升华“日出韶山”而东方红遍的幸福主题,并通过歌、舞、朗诵等各种艺术形式,借助现代光电、音响技术和毛泽东影音资料投影,烘托出深厚的湖湘文化底蕴以及毛泽东一生为民的伟大情怀。全剧以“崇高”为美学原则,展示毛泽东、杨开慧等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中国革命与韶山的特殊关系。

《韶》剧的音乐有着浓郁的湖湘特色,既有韶乐的宏丽,又运用了“日头落山四山黄”等韶山地方民歌曲调,在情感高潮将至时,湘剧高腔的行云唱响,极具创意。舞蹈和视觉设计,都突破了传统,很好地表现了编剧“诗境、舞境、梦境”的编创原则,表现了“崇高”的美学境界!

(青年毛泽东与杨开慧。)

导演王锋是国家一级编导,一位极优秀的艺术工作者,他与舞蹈编导一起,将古典与现代的各种艺术元素,丝丝缕缕地揉于一体,视觉上既有古典的优雅,又有现代的律动。一位来自青岛从事歌舞演艺的年轻人说,看了一遍,觉得不过瘾,真想再多看几遍……

同样的感动,在演艺大厅的各处涌动着。一位韶山本土的老太太看完剧后,满脸通红地说:“就好像当年看到毛主席本人那样激动。”还有一位来自安徽的游客找到湖南省话剧团团长毛剑锋,问下午和晚上还有没有重演安排,他一定要让他还外地的亲友赶来韶山:“多感人啊,眼泪都流出来了,那是激动的泪水啊。我们终于在韶山,看到了毛主席回来的那一幕了!”

演出结束后,一批又一批的观众找到后台,纷纷找演员合影留念。少年毛泽东、青年毛泽东、中年毛泽东,还有美丽的杨开慧等扮演者,都成了观众们满足与领袖合照愿望的搜找对象,只要发现他们,后面总是紧紧地跟着,闪光灯一直在侧台的大厅里闪耀着……

(走下舞台后的杨开慧扮演者黄婷。)

全国各大门户网站、各新闻媒体纷纷对这一幕剧寄予了极大期望。因此,《韶》剧一上演,立即成为头条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湖南日报等一类的时政网及党报,均予重头报导。湖南卫视在新闻联播中,亦给予重要时段安排。在剧组离开韶山时,一拔又一拔的群众跟着车队跑,他们目送着《韶》剧的演艺人员离开韶山,他们想与毛泽东的特型演员再握一次手,照一张相……

下面的一组剧照,基本反映了各幕内容——

(幕启。展现韶山深厚文化底蕴的一段“韶乐”舞蹈:潇湘之水天上来。) (百年前那个接生的火把,点燃的是古国中华生命的激情。) (性格倔犟的石三伢子想去外地读书,妈妈语重心长地嘱咐。) (父亲虽然斥责和追打过少年毛泽东,但当儿子负笈远行,还是悄悄地目送着儿子。) (长沙求学,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的年代,记录着毛泽东如火的青春。) (青年毛泽东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 (杨开慧在韶山办农民夜校,教妇女们识字、读书。) (第五幕“失骄杨”定妆造型。) (毛泽东伴着开国的礼炮,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1959年回韶山,毛泽东没有将“五阿公”的儿子带回来,向乡亲们鞠躬。) (从观众头顶上飘过的国旗,在《东方红》乐曲声中升上舞台。气势恢宏,画面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