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泰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9:55:14
  • 首页
  • 分类
  • 小组
  • 百科建站
  • 百科123
  • 更多
  • 帮助
  • 注册
  • 登录

百科词条

> 正文

杨泰亨

3分 收藏分享到顶[0]编辑词条 摘要

请用一段简单的话描述该词条,马上添加摘要

 

杨泰亨

      杨泰亨,浙江慈溪人,字履安,又字理庵,号问衢,同治四年进士,官检讨,同治九年,十二年两次任湖南副考官。——《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P277

      杨泰亨(1824一1894),字问衢,号理庵,清慈溪(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人。同治四年(1865)进士,宫翰林院检讨。生平勤学好问,至老手不释卷。熟于掌故,收集乡邦文献,不遗余力。光绪《慈溪县志?附编》谓其“工诗文,精书法”,著有《饮雪轩诗文集》,编纂光绪《慈溪县志》。
(慈溪新闻网 慈溪文化)

杨泰亨 行书圣教序册页



      杨泰亨(1826—1894),字问衢,号埋庵,清慈溪人(今属宁波市江北区乍山乡)。咸丰八年(1858)举人,同治四年(1865)进士,官翰林院检讨。生平勤学好问,工诗文,精书法,至老手不释卷。熟于掌故,搜采乡邦文献,不遗余力。著《饮雪轩诗文集》8卷。
(浙江省中日关系史学会中日地方志比较研究课题组《慈溪修志人物》http://www.fangzhiyanjiu.com/fangzhirenwu/show.asp?id=178)

      光绪县志,杨泰亨主修,冯可镛纂,陈继聪、孙德祖、刘风章、费德宗、叶意深分编。光绪五年(1879)创修,光绪十四年(1888)纂成, 因经费支绌而藏稿待梓。光绪二十三年,杨泰亨次君绳孙约请归乡比部刘沚芬,集资奉稿促县令忠满刊刻,遂于二十三年秋设局,经刘一桂校补,至二十五年(1899) 刊行,附篇1卷为刘一桂纂。光绪志自创修至刊成费时二十年,今传本尚多。慈溪市志办藏有原刻本和台北同文出版社影印本。该志共24册计56卷附篇1卷,分天文、建置、舆地、经政、职官、选举、仕籍、名宦传、列传、烈女传、流寓方外传、旧迹、艺文、金石物产、前事风俗、丛谈17门。其人物搜罗颇广,体例安排尽力继承众志之长,选举仿《乌程志》,名录仿《华阳国志》,艺文仿《汉书?艺文志》,金石仿《嘉禾志》录载原文等,另外又独取仕籍、丛谈列卷,颇有用心。卷前附图注意实际测量,利于按图索骥,已似近代地图规制。全志资料丰富,200年间慈溪史事藉以录存。杨泰亨,字问衢,号理庵,慈溪人,同治四年进士,官翰林院检讨。工诗文,精书法,著有《饮雪轩诗文集》。冯可镛,字佐君,号舸月,慈溪人,咸丰元年举人,著有《句章徵文录》《匏系斋诗稿》《浮碧山房骈文》等。

(浙江省中日关系史学会中日地方志比较研究课题组《慈溪历代修志略述》http://www.fangzhiyanjiu.com/difangzhi/?id=264)

      由翰林杨泰亨创办的云华堂历时半个多世纪,作为民办的慈善机构,一直靠乡贤们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得以生存。云华堂收养弃婴、孤儿和孤老,还兼办有200位学生的小学。

 

杨泰亨先生的故居和故事


      出于对家乡历史文化的爱好,我的案头常常放着一些家乡的县志。旧慈溪修志始于南宋宝庆前,到新中国成立前曾经十二度修志,而真正传世的仅天启、雍正、光绪三志而已。“光绪志”是三志中篇幅最大的一部,全志自光绪五年创修至光绪二十五年刊行,费时竟达二十年。《中国方志大辞典》称光绪志是“篇幅浩瀚,人物传尤为突出。虽繁而不失清晰,为后人所赞誉。”该志由杨泰亨主修、冯可镛总纂。我想,如此浩大的修志工程,牵头者到底何等人也?偶然获悉泰亨先生是杨陈人,加上家乡一些老人常常说起杨陈的杨翰林,于是就有了去杨陈看看的念头,想弄清大名鼎鼎的杨翰林是否就是泰亨先生。

杨泰亨宅外景



      头夜的气象预报说今天是阴天,所以尽管早上有小雨,以为马上会停,一早还是与朋友驱车去杨陈了。到杨陈雨已下大,根本没有止的迹象。问起翰林第,在一家超市避雨的人们七嘴八舌地说,“就是太史第,几间破屋,有什么看头”。有人还哼起了顺口溜:“太史第势道大,后新屋铜钿多。”其中一位叫陈国强的村干部,见我们要参观翰林第,就主动为我们带路。

      翰林第的西边是一个面积不算小的池塘,雨点打在水面,激起一阵水雾。我忽然想起,不久前随市历史文化研究会考察绍兴古城时发现,大凡官府豪宅,宅第周围总会有这样的池塘,譬如绍兴的吕本府第、王阳明府第,这个翰林第概莫能外。翰林第至今还算完整,朝南开着五个门,居中的双扇大门有“翰林第.江北区文保点”的金属牌匾。大门前是一溜长条石板,陈国强说:“这叫‘连夜石’,大概是翰林第还不够隔河竖旗杆的规格,获悉已经有人参本,朝庭要来钦差查处,就连夜将长条石板盖上了,门前的小河也就成了今天的阴河。”他继续介绍:“听老人们说过,原先正门两侧有一对石鼓,石鼓前面是一条小河,五座小桥对着五个门,过桥是一对威武的石狮子和高高的旗杆”。果然,这格局有点像天安门,应该是当时的朝庭所不能允许的。

      参观完里面的建筑,陈国强建议我们去采访一位叫杨棣臣的老人,他说老人是杨翰林的后代,什么都知道。正在理发、今年八十六岁的杨棣臣老人听说有人采访,胡须没刮就赶回家,其热情好客让人感动。老人说,“翰林第由北而南,曾先后有过四进房子,先是平房,为太太公杨庆槐从鄞迁入时所建,在长毛造反时烧掉了。毁后旧址南面又建的也是平房,前几年毁于火灾,还剩西边一间。第三进是太公杨泰亨所建,是七间二弄。第四进也是太公杨泰亨在其第五子杨家骥中光绪十六年恩科进士后所建,并修了门楼和两侧厢房,形成现在看到的二十四间走马楼的格局”。老人介绍,原先正门门楣悬挂“太史第”金字匾,两旁石鼓,进门甬道,前厅正中挂有慈禧御赐的“岁岁平安”匾额,左右柱联分别是大学士张倜初、浙江学政瞿鸿基、浙江督军卢永祥所书。尤其是“寿母堂”,楼上有大量的文房四宝和梅调鼎等名家字画、楹联,楼下有曾国藩手书石刻碑文、檐前宫灯流苏,一派江南世家气派。据史志记载,杨泰亨为同治四年(1865)进士,翰林院检讨,其父杨庆槐,以泰亨贵封奉直大夫(从五品)。杨泰亨五子杨家骥进士出身,官至翰林院编修,泰亨以子贵累封至通奉大夫(从二品)。

      说起往事,老人开始滔滔不绝,他告诉我们,府第前的道地,曾有过四对旗杆夹,分别属同治四年乙丑科进士杨泰亨、光绪十六年庚寅科进士杨家骥、同治十二年举人杨家騋、光绪十五年举人杨家騊等父子四人。父亲的旗杆是方的,儿子们都是圆木的,大约有二十来米高,旗杆在抗日战争爆发时抬到偏屋收藏,在公社化时搬出去派用场了。道地上高大的照壁、旗杆夹、石马、石狮以及家中的匾额、古籍大多毁于文革中的扫四旧运动。老人说:“除了‘太史第’宅院,杨家还陆续建有杨氏宗祠(善庆堂)、寿母楼、坟庄、旃檀庵等建筑。自太太公道光初年迁赭北定居,杨家在同治、光绪两度崛起,两代进士、父子翰林曾在四乡八都传为佳话。”据有关史料和实物佐证,杨泰亨曾两主湖南乡试,光绪元年(1875)杨庆槐去世,杨泰亨请左宗棠为其父写了墓志铭,可见名第之显赫。杨棣臣老人最后说,“我的爷爷家騵是太公的第三子,曾任江苏溧阳、常熟两任知县,在赴任两湖道台途中病殒,因为拔贡出身,所以没有旗杆,与其兄弟们相比要逊色好多。”听完介绍,我再次走进翰林第,站在大门口南望,想象着当时道地上旗帜飘扬、车水马龙、门庭若市的热闹景象。

杨泰亨 1882年作 行书大唐三藏圣序 册页(22开) 纸本



      根据史料和当地流传的故事,杨泰亨因故致仕后,不仅讲学月湖书院和余姚龙山书院,主持编修慈溪县志,还热心于公益事业,创办了“荣华堂”和“杨村公学”,是为家乡父老乡亲做过一些好事的。云华堂历时半个多世纪,收养了无数的弃婴、孤儿和孤老,至今人们还记着泰亨先生和秦润卿、秦子敬、董恒祥、陈章夫、叶志康等众多乡贤的恩德。杨村公学一直办到1914年,早期共产党人、烈士应修人就是从这所学校走向社会、走向革命的。

      杨陈之行不仅验证了杨翰林即是光绪《慈溪县志》提调杨泰亨,还参观了泰亨先生的故居,听说了他的一些故事。故居、故事都是过去式,从所见所闻中还原泰亨先生是不可能的,但凭着它们,泰亨先生的形象在我心中丰满了许多。乡亲们现在虽然以“几间破屋”来描述翰林第,但我还是赞同适当的修缮方式,尽量真实地保留过去的建筑。因为不加修缮仅挂牌匾的所谓保护,只会加速古建筑的消失;而大规模的修缮,新得让人无法将历史人物代入其中,也会失去保护的意义。

(河姆渡原创文学网 作者:蚂蚁)




收藏 分享到:      顶[0] 编辑词条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www.hudong.com。

附图

 上传图片
参考资料:
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
慈溪新闻网 慈溪文化
浙江省中日关系史学会中日地方志比较研究课题组《慈溪修志人物》
浙江省中日关系史学会中日地方志比较研究课题组《慈溪历代修志略述》
河姆渡原创文学网 作者:蚂蚁
被引用:杨泰亨已被如下媒体引用 我来补充
开放分类:我来补充

讨论区(1)

更多>> 标题 作者 时间 最后回复 nbchfrr对“杨泰亨”进行了修改 nbchfrr 09-07-26 15:26:20 nbchfrr
  • 标题:
  • 内容:

基本信息

  • 浏览次数:86
  • 创 建 者: nbchfrr 助理总编
  • 协作人数:1(历史版本)
  • 最新协作: nbchfrr

相关词条

 2010北京车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