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 汪大猷与章山村的来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3 02:44:57
2009年4月23日,宁波市考古研究所正式对外发布:位于正在建设的双溪口水库淹没区内的大隐镇章山村南宋吏部尚书汪大猷墓经过两个多月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已经结束,并且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的组织验收。
汪大猷墓是迄今为止宁波地区正式发掘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古代墓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特别是明器室的发现和壮观的卵石墙等结构形式在宁波地区为首次发现,这为研究南宋时期的墓葬,尤其是高等级的墓葬形制结构和丧葬礼仪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例证。
汪大猷墓朝东坐西,面对笔架山,背靠狮子山,隐溪水墓前潺潺流过。
那么汪大猷到底是一个什么样背景的官宦?其历史地位功绩又如何?家族繁衍变迁史又是怎样的呢?汪氏追根溯源世居为新安歙州(今安徽歙县),汪大猷(1120—1200)为章山村第一代始祖。宋室南渡后,明州地区(宁波)作为宋代的重要贸易港口,经济发达,社会繁荣,成为首都临安对外门户,越趋繁盛,而且教育普及,文风甚盛,经由科举入仕大增。
汪氏从歙州迁到四明(古时宁波周边通称)的时间因文献不足已无法确认,但楼钥(历史学家,汪大猷外甥,汪大猷墓志铭撰写者,曾随其舅出使金国)指出:汪氏族坟在宁波城南的俞村,其初祖为十二府君。
初迁到四明的汪氏可能只是社会底层人员,四明汪氏第一个有名讳的是汪顺,他大概是十二府君的曾孙辈,汪顺和他的儿子汪元吉都是平民,可能由于父子的努力有成,到元吉时,已有学识,成为负责司法的胥吏。
元吉生四子有资料可查的仅汪洙。汪洙号儒先,他是汪氏家族奠基性人物,他天资聪明,誉为“神童”,曾作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有人推测古代少儿启蒙教育的“三字经”是他作的,近年经考证为南宋大学者王应麟所作。
但汪洙的举业之途并不顺利,有相当长的时间,在四明地区教育学童,他在致力于乡里教育的同时,也努力培养自己的小孩,他的一生不仅在四明建立了良好的声誉与人际关系,也为汪氏家族在仕途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汪思温(1057-1137),汪洙长子,汪大猷之父,自幼读父亲所编的举业书,成绩颇佳,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授将仕郎,历任河南登封县尉等职。宋高宗即位后,迁朝散郎、吏部员外郎等,权相秦桧向他推荐旧属,思温以“使可荐,诚不待相喻;不才,相言无益也”拒文,引起秦桧不满,其后又以事忤秦桧,遂被贬,终老不得用,思温生四子,为:大雅,大猷,大有,大定。
汪大猷无疑是汪氏家族中仕历与社会资望最高的人,他是思温的次子,字仲嘉,号适斋,绍兴七年(1137年,以父恩补官将仕郎,调迪功郎,授江山县尉,十五年与乡人史浩同中进士乙科,改任金华县丞,以恩义服民,实施按亩征税,民受其惠,二十三年改知昆山县,二十九年改总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所干事。
三十二年,金完颜亮寇边,高宗巡幸,大猷协作完成任务,此后历任吏部郎官,礼部员外郎,再改兼吏部侍郎右选,不久庄文太子受册建东宫,以大猷兼左喻德,太子侍讲,讲《孟子》,语多规戒,为太子所敬重。乾道三年(1166年)为省试参详官,除秘书少监,先后修《高宗圣政》(神宗以来会要),四年任接伴金国贺正旦使,兼权吏部侍郎、权给事中等。
孝宗访以政事,多所建树,深为孝宗所信任。乾道五年九月兼权吏部尚书、十一月转左中奉大夫,七年出任泉州知州,改变以往每年春季派兵到澎湖驻军,秋末撤回的办法,在澎湖当地造屋200间,派水军常年驻守,这是中国政府在澎湖驻军的开始,有力证明了台湾历来由中国政府行使行政管辖权。
淳熙元年改提举兴国宫,六月改知隆兴府兼江西路安抚使,此时赖文政所率四百余茶商在常德府、岳州一带叛乱。
大猷奉命平叛,因老将贾和仲自恃善战,轻视不力,致使平叛失利,宋廷降大猷为集英殿修撰,九月再落职送南康军居住,四年后方许自便,从此致仕还乡,时年57岁。
至庆元六年(1200年)七月卒,享年80岁,著有《适斋存稿》等,卒谥号“庄靖”,妻楼氏生三子四女。汪大猷天性乐易,风骨自高,与丞相史浩为同乡同科进士,但未尝依附史浩,以致使史浩也叹其风骨自高。大猷的子孙辈,在仕途与家族发展史上,趋于没落。大约只任地方官或荫成为四明地区的士绅,在乡里从事活动而已。
公元2009年5月25号,距离汪大猷去世整整809年的那天,上午9点,随着双溪口水库下闸蓄水的一声令下,虽然昔日的村庄和汪大猷墓址遗迹将被淹没于库底,但这一千五百余人的汪氏后裔,早已高兴地搬进了统一规划、崭新宽敞的移民安置新村。
●胡建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