铂程斋--一切皆有可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59:22

[品书]一切皆有可能

xilei 发布于 2007-9-1 9:46:00


 

(一)

 一开学,孩子就从学校拿回来一书单,说的是老师让家长买。

 读书是好事,我们太支持了,屁颠屁颠高兴都来不及,按图索骥,到书店买好,回家。

 出于好奇,随手连课本一起翻了翻。一喜一悲。

 喜的是:现在书的印刷还真不错,印的花花绿绿的,纸张又好,图又多。今非昔比。

 悲的是:仔细一看内容,才发现很多陈古八年的内容,还在上面挂着呢。


 再拿起那些新课标推荐的个别读物,这种悲凉的情绪逐渐扩散开来。

 拿起一本诗集起来,读了一页,就看不下去了。

 书,不是这么读的!读这些东西,是要害死人的!能把诗写成白开水的人很多,能把白开水还当宝的,在我们的课本上就有,I 服了 You。


 记得有一次,儿子问我什么才算诗。我想了半天,不知该如何作答。

 “不过,有一点,你要记住,并不是排列成一行行的就叫诗。没有排列成行的就不叫诗。”

 我自己都觉得自己的说法很搞笑,但我清楚自己在说什么,在针对什么在说。

 “爸爸认为,你们的课本上有很多垃圾。文字不是这样的,不需要那么多的形容词,那么多莫名其妙的成语。它不是纸片,风一吹,就乱飞,你堆再多,也只有那么高。好的文字,是有重量的,有温度,词语间有张力,有弹性的。说话的人,可以带着它自由的行走。如果你仔细听,你就可以感觉到音乐,如果你仔细看,你就可以看见图画。不用管他是谁写的,怎么写的,能让心感觉得到的,就一定是好的。”

 我随手抄起一本,比如《幸福的建筑》,给孩子念上开头的一段。

 儿子安静地听我朗读。他说:我看到了,我也听到了。原来文字,可以这样美。


(二)

 跟大多数人一样,我也是从那高考的独木桥走过来的。谁不知道学校语文教育哪三板斧?

 老师读一遍,然后,把新词画上道道,开始讲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把作者的构思吹得跟神似的,好像美女的胖瘦,多一分便多,少一分便少一样。

 长大以后,谁不明白:哪有那么装神弄鬼的。

 除了热爱虚假的形容词外,我们的语文教育,其实,还有一点更加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单薄。课本选的单薄,老师教得单薄,最后,学生就更单薄。

 课本的毛病是是文学性太强(其实,这点很差),实用性不足。语文教育的本质,不是培养文学家,而是训练观察、思考和表达的基本能力。

 换个方式说,就是要学会采集素材,聚合素材,培养发现和自我意识。

 对应到最后的结果,就是要说话和写字都要清楚、明晰,要有基本的逻辑能力。首先是说清楚,然后是写清楚,用简单的方式去写。不要动不动谈什么意义。

 (路都没有走好,你还就自己飞了?只有乱飞一气。)

 那么多年了,假大空的方式大家都司空见惯了:一写作文,班上N多同学同时在某天捡到一分钱交给了警察叔叔。或者在某个雨天,大家都帮助一位不能过街大爷或大娘。

 好事做多了,结果呢,全是假的。孩子们没有故意要写假的。因为没有人告诉他们,其实周围的一切都是可以写的。

 没有人告诉他们:只要心灵开放,万物皆有生命和灵感。

 每次招聘,看到新员工写的简历,我只能摇头。且不说字写的龙飞凤爪,看他那个排列,文字间的衔接,就真不敢相信,当年他是怎么考上大学的。

 然后,跟他聊天。象个跳蚤一样,一句句往外蹦,语言表达力不从心。

 这不是个别现象,极其普遍。我发现在工作中,那些具有良好表达能力的人,一般进入到中高层的机率比闷声不响的人机会多很多。

 很正常:在现实工作中,不是单打独斗,如果要领导团队或与人合作,就必须学会沟通。一旦有一天,需要你独立工作,你就必须自己观察、自己学习、自己整理,自我表达。

 这就是现代社会对人的人文素质的基本要求。如果这一点做不到的话,可以说我们的语文教育一无是处。

 如果语文的教育,不能使我们学会观察发现,说出自己的话,哪有什么用?

 如果语文的教育,不能使我们学会清晰合理的表达,有什么用?

 如果语文的教育,不能帮我们在适应社会的道路上,添砖加瓦,我为什么要信任它?

  
 所以,说现在的语文教育是垃圾,我觉得一点也不过分。


 所以,讨论什么文章该不该出入课本,是老的保留,还是新的进来。这些都是细枝末节的事情。

 我想,很多编写教材的专家,只有专业意识,他们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在商业社会,既不懂经济,也不懂电脑,更不懂科学和时尚,只知道文字游戏,在故纸堆里找东西,一个词,还是:单薄。

 在每个人的眼中,教育的价值,在于对自己是否有帮助,对人生是否有帮助。其他的东西,都是政治、利益、闲谈,都是些扯淡的玩意儿! 

(三)

 我上高中的时候,经常写作文是挨批的。因为不按常理出牌,偶尔一不小心,就把新的作文本,一篇文章就把它写完了。

 高考的时候,老师很担心,告诉我别在写作文时,想花花肠子。我想,高考作文,是我最后一次告别中学那该死的写文字的方式。

 然后,我在大学里逃课,读西方小说,然后,有一天,我发现自己能开口讲话了,不再是哑巴了。

 很多年后,我看见一个叫王小波的人,在书中提到一个观点,我深感认同:中国近代文学的大家都是去搞翻译去了。这些人对汉语的贡献,比所谓的作家不知要强上多少。

 儿子开始上学后,我就直接告诉他,别在语文课本上花太多时间。那些破东西,没啥价值。除了古诗可以背背外,其他的可以慢慢来,或者扔掉。

 我们去看长城,去都江堰看古人的千年工程,在天安门前讲那过去“我爱北京天安门”的故事。偶尔给他说上一段聂鲁达的诗给他听,即使不懂,也要熏陶。

 “我行走在街道和大气层中间,秋天降临.....”

 我们看电影,讨论电影的情节、穿帮的地方。说说为什么要在电影里放广告。说说为什么大国崛起里面没有中国。还有长今是如何面对艰难而困苦的人生的。

 最近,我给他推荐的一本关于写文章的书,就是《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我让他试着阅读。

 这种书,可能跟国内的教材很不一样。它很直接,就是告诉你写文字的基本技巧:你该怎么收集材料,你该如何组织,主题是如何确定的,故事该怎么去讲。伟大的作品应该有怎样的节奏和偏好。

 多简单、清晰、实用!大巧若拙。这种书,可能有点专业,但是其训练文字的思路是可以完全用来启发和借鉴的。

 我从来没有觉得文字这东西有什么专业和非专业之分,好的就是好的。

 只要心是开放的,孩子怎么学都可以。

 只要心是自由的,我们的说话、写字就是自然的流露。就好像人说话一样,是思想牵引着人前进。

一切皆有可能。


 喷嚏网: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