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平中亦有奇峰──论迎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20:45
平平中亦有奇峰
──论迎春
王锦红
在《红楼梦》四百余个鲜活的人物中,迎春算不得光彩照人。在红楼十二钗中,她也是着墨较少的人。她比不得黛玉的清标孤傲,比不得宝钗的内涵丰富,也比不得湘去的豪爽飘逸,探春的干练聪慧,妙玉的高洁幽僻,凤姐的果决老辣……无论形貌、见识、才情她均属平平,似乎不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尽管红学研究热遍中外,但对迎春进行专题探讨的宏文却极罕见。常言道:一朵花中可见精神,一粒沙中亦见世界。只要深入开掘,走进迎春的天地,就会看到这个着墨不多但又不可或缺的女孩的独特价值。
1、迎春的一切与“平常”二字紧紧相连。迎春的形貌是平常的,既无黛玉细喘微微、娇花照水的病态美,也没有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的冷艳美,更没有湘 云去醉卧芍药茵的豪爽美,妙玉清水芙蓉般的高洁美,王熙凤“粉面含春威不露”的泼辣美,秦可卿风流袅娜的兼美,在众美图中她极平常。作者对她的外貌描写是通过林黛玉苛刻的眼睛实现的:“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迎春的才情也属平平。她虽然与探春、惜春等一处读书、认字、做针线,但她既无探春的理家之能,亦无惜春的绘画之才,古代淑女必会的琴棋书画中,迎春只下过围棋。她对诗词曲赋也不精通,甚至“懒于诗词”,书中唯一一次提到她看的书是《太上感应篇》,显然,在大观园舞文弄墨、吟风颂月的姐妹中迎春逊色了许多。书中有四次提到迎春的才情平常。第一次是18回“荣国府归省庆元霄”中,元春命每人题一匾一额。迎春写的是“旷性怡情”:“园成精备特精奇,奉命羞题额旷怡。谁信世间有此境,归来宁不畅神思。”这是全书中迎春唯一做的一次诗,细细品味却是意境平淡,诗味甚少。与黛玉喷涌的诗情、众姊妹隽永清新的诗作形成鲜明对比。因缺乏诗的才情,所以在37回“秋爽结社”、“蘅芜拟题”中,众姐妹的诗情文采都表现得酣畅淋漓,唯有迎春安心做她的“副社长”,仅出题限韵而已,把风流倜傥拱手让给姐妹们。第40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中,大家随口对令正在兴头上时,迎春的一句“桃花雨带浓”竟错了韵又不合仄,受到众人的惩罚。她的才情平常还突出地表现在23回中,元春从宫中传出个极简单的“爆竹”谜语,大家都猜到了,唯有迎春和贾环没猜着。迎春的才情的确平平无奇。迎春的见识也很平常,对世事的洞察缺乏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69回,王熙凤暗藏奸心把尤二姐骗入大观园之后,迎春等皆以为凤姐是好意,唯有宝钗、黛玉二人冷眼看得清楚,心中暗为尤二姐担心。73回“懦小姐不问累金凤”中,黛玉对迎春那种“虎狼屯于阶前尚淡因果”的态度颇为反感,迎春却分辩道:“正是多少男人尚如此,何况我哉?”平平常常又传统保守的见解令人失望。第79回抄检大观园之时,迎春的反应很是木讷,她无声无息,不思不虑,没有探春那种清醒那种悲愤,因此也就没有那一份痛苦。
迎春的个性也属平和型。这通过书中人物之口得到了印证:在宝玉的眼中,二姐姐一味的懦弱,从来不会与人拌嘴;在邢岫烟眼中迎春也是个老实人,且对日常生活小事不很留心;在邢夫人看来迎春面软心活,老实无能,不及探春的一半;在凤姐眼中她是个“不中用”的平常货;她的丫环绣橘说她老实仁德,不象三姑娘伶牙利齿,会耍姑娘们的强;在平儿眼中迎春是好性儿;小厮兴儿背后叫迎春的浑名“二木头”,说她戳一针都不知道哎哟一声。迎春的相貌、才情、见识、个性不仅在十二钗那个贵族圈子中显得平淡无奇,就是在贾府的丫环群中也黯然无色。她无睛雯心比天高、率性而作的傲骨;她无袭人忠心耿耿、体贴入微的温情;也无平儿温柔可人又坚忍自尊的精明;更无鸳鸯善于抗争又敢于自戕的气魄。在这些身为“下贱”的女孩子中,除了那贵族小姐的身分外,迎春显得极平常。由于平常,迎春在书中人物的心中竟似有若无,不象宝玉私自出去一会儿,贾府中上上下下就要找翻了天;由于平常,连作家曹雪芹也对她惜墨如金,洋洋大观的百二十回文字中,她的名字虽出现过107次之多,但对她的大段描写仅有三处,迎春的确太平常了。但是,曹雪芹并没有真正冷落了迎春。他的伟大之外恰恰是透过这个女孩平淡、寻常的外部特征,揭示展露出她淳朴、静穆、宽容、豁达的内心世界。他对这个人物采取的是无性格即性格,无色即有色,不写即写的方法。迎春是天然、平和的“共名”。无论别人怎样评价她,迎春自己倒也生活得怡然自得。在熙熙攘攘、热闹纷繁的生活场面中,她往往向隅独处,不声不响,她实际是生活在她自己的内心世界之中的。在与兄弟姐妹的相处中,她宽厚、随和,从不争强好胜,从未与谁发生过冲突。她对于世事很淡,无欲无求,随遇而安。如71回南安太妃光临贾府,被派出去拜见讨风光的不是迎春,而是贾母心中喜欢的探春,无形中受到冷落的迎春倒也浑然不觉,处之泰然。22回中没有猜着元春传下的谜语,没有得到一份不费举手之劳就能得到的礼物,她也不觉得难堪,只认为是玩笑小事,并不介意。46回中说错了酒令,众人七嘴八舌,她也不着恼,只是一笑,甘愿受罚。20回中贾环因为与莺儿玩牌耍赖惹恼众人,姐妹们不再愿与他玩耍,他就找迎春去玩,两人玩得倒也相安无事。38回中有一处神来之笔,把迎春娴静优雅、清新脱俗的侧影描写得极动人。当时大家各自为圈走的诗题冥思苦想,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态浓意远淑且真”的众美图:宝钗手拿桂花蕊在掷向水面,引逗游鱼;湘云在暗自出神;李纨、探春、惜春立在垂柳阴中看鸥鹭;只有迎春“又独在花阴下拿着花针穿茉莉花”。细细品味,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而这幅众美图中又唯有迎春最引人注意,其它的人物都是远景、是陪衬。这看似闲来之笔,实际上却是匠心独运。只有这时的迎春才是真实的迎春,她对自然美有着敏锐的感受力且与之息息相通,内心的恬静、安谧泄露无遗。虽比不上黛玉葬花之美,湘去醉卧芍药茵的恣态,却也别具一番清爽可人的神韵。娴静优雅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让人不由不爱。
迎春确实也是个可爱、可人、清秀、清新的女孩。迎春也并非总是无见无识,她的身上也闪烁着“小才”的美丽火花,作者着意安排刚烈的司棋和伶俐的绣橘做她的丫环,实际是使之与迎春形成暗衬。79回中绣橘针锋相对与王住媳妇对战,其实也是暗写了迎春知人用人的才能。清人涂瀛曾这样评价她:“己无才而能用人之才,不失其为才也;己无智而能用人智,不失其为智也。惟不能自用,又不能用人,斯真无用耳。”可见,迎春也不失其为才也,这在大观园中倒也独领风骚。曹雪芹说:“闺阁中本自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迎春显然也是不可“使其泯灭”的“小才微善”、“或情或痴”的女孩中独具风采的一个。
2、清人涂瀛在《迎春赞》中写道:“才者造物之所忌也,则德尚已。然女子无才谓之有德,若迎春者非其人邪……”此论可谓一语破的。在红楼十二钗中,迎春的确是某种意义上的“女德”之楷模。她举止端庄,寡言少语,处处以女戒中的“德、言、功、容”约束自己,是上流社会中恪守封建礼教的娴淑贵族少女的典范。由于封建礼教影响之深,她的思想和行动中处处打上了正统的烙印。第40回“史太群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有一细节极好地体现了她的特点,那就是众笑图中唯独听不见迎春和宝钗的笑声。这处省笔极有深意。一种可能是作者或许没有找到描写她俩笑态的最佳方法,于是留下空白任读者去展开联想;另一种可能,就是说这是作者的精心安排,把迎春的反应迟慢与受女诫的约束影响之深的独特气质,借“不写即写”的手法,维妙维肖地展现出来。封建礼教的最终目的是为那个社会培养出绝对驯服的女子,克己与服从是最好的品德。以此标准来衡量,迎春是合格的。一味服从的结果必然造成性格的懦弱,在某种程度上,迎春便是懦弱的化身。《红楼梦》涉及到她的寥寥可数的章回里,就有一回赫然写着“懦小姐不问累金凤”,这便是73回。清人在评红楼时有这样一段话:“迎春之懦弱,以前并未写过,故借金凤事,出力洗刷一番。此回为迎春之正传可也。”这短短的却一波三折半回多文字,迎春的懦弱得到集中、浓缩的体现。她的奶妈摸准了她心软脸软的脾气,偷当了她的累金凤去赌博,惹恼了贾母,丢了迎春的脸。邢夫人为此事数落她,老实的迎春只是“低着头弄衣带,半响无语。”被说急了,便分辩说:“我说她两次,她不听也无法。况且她是妈妈,只有她说我的,没有我说她的。”淡淡数语,却极典型,非迎春莫属。哺育了主子的乳母在贾府中位置虽说重要,但说到底也是奴才且又做错了事,堂堂一个贵族小姐有什么说不得、说“不听”之理呢?迎春之怯懦跃然纸上。当丫环绣橘催她去讨累金凤之时,迎春道:“罢、罢、罢,省些事罢,宁可没有,又何必生事”,试图以息事宁人换取内心的平静。丫环实在看不下去了,说:“姑娘这样软弱,都要省起事来,将来怕姑娘都被骗去呢。”当丫环同欺软怕硬的王住媳妇闹得不可开交时,迎春又道:“罢、罢、罢……我也不要那凤了……你们出去歇息歇息倒好”,劝止不住,她无奈只好倚着床捧起《太上感兴篇》来……这一段描写简直精采至极。无怪清人陈其泰这样赞道:“……百忙中看感应篇,写迎春颊上三毫,形容妙绝。”《太上感应篇》乃抱扑子托言太上而作,太上谓老君之师,其书大旨劝善惩恶。迎春顺手拈起此书,恰恰说明她内心原来是非善恶分明,行动中却偏偏不肯明辨是非黑白,鞭笞邪恶,其性格之懦弱又得到皴染。这回文字中的第三个高潮是探春“惺惺惜惺惺”,杀伐决断地为迎春处理了累金凤之事。然而在探春处理过程中,迎春却似不闻不见,“只和宝钗阅‘感应篇’故事,究竟连探春之语亦不曾闻得。”目睹了此景的黛玉尖锐地指出这是“虎狼屯于阶陛尚谈因果”。其实,这不是自欺人、麻醉自己又是什么呢?不长的文字中,迎春深入骨髓的懦弱性格眼见着就丰满起来。尤其是她几次连说的“罢、罢、罢”句式,简直给人“一字千钧”之感,多少丰厚的内涵都被囊括其中,迎春的形象也因此更加活脱,足以在红楼十二钗中立稳了脚根。
迎春的懦弱是众所公认的。懦弱,曾经给迎春短短的一生造成不少苦痛。由于不敢力谏,她失去了司棋这个在感情上与她关系较密切的丫环。当司棋被逐之时,迎春亦难免“含泪欲有不舍之意”,但事关风化,她亦无可如何了。她唯一的也是仅有可能的情感表示就是当司棋出去以后,命绣橘拿着绢包追出去,给司棋作个“想念”。这里,迎春陷入情和理二难境界,她的最终屈从于理,恰恰是她懦弱的表现。痛失司棋在迎春的生活中不过是一阵隐痛,时间会为之慢慢抹平。迎春的真正悲剧是从她误嫁中山狼开始的,从此她就一下跌进痛苦的深渊,以致结缡年余,就被活活折磨而死。她的惨剧仅仅晚于秦可卿一人,而完成在其他十个女孩之先,非常可怜可叹。迎春对自己的悲剧命运无疑地负有责任。一味的懦弱是造成她悲剧的内在原因。假如她当初不同意这门婚事,她完全可以凭着是老祖宗亲孙女的身份闹一闹的,即进行抗婚;假如她婚后勇敢果决一些,敢于对抗孙绍祖的残酷虐待,或者拼力挣扎出这张包办婚姻罗织的大网,她是不会那么年轻就被活活折磨死的。然而,懦弱的迎春不会抗争,只会忍耐,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懦弱葬送了她的一生。这是她人生的悲哀,也是她性格的悲剧。虽说反抗也并不一定就能成功,但反抗毕竟是一种争取,争取做人的尊严,争取生活的权益。象惜春那样,虽然得到的是“青灯伴古佛”的凄寂归宿,但毕竟是自己选定的人生道路,错了也不会后悔。迎春就缺乏自己选择生活的起码勇气。
3、迎春在《红楼梦》中不过是个柔柔弱弱、安安静静、无欲无求、随遇而安的女子。可就是这样一个女孩也免不了遭受命运的折磨和蹂躏。以致当这种平和之美也被毁灭时,不禁使人感到生活的黯淡和彻底的无望。迎春的悲剧具有另一种让人黯然神伤的悲怆意味。这里,我不准备着力探讨迎春悲剧的社会性价值。前贤和时贤对此作过许多认真的研究。我将调换一个视点,探讨与领悟作者设计迎春悲剧独特的艺术匠心。迎春的悲剧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展示出一种耐人寻味的挑战势头。看来,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执意把《红楼梦》处理成彻头彻尾的悲剧,所以对任何一个人物都不放过。既写了那些锋芒毕露,不为社会所容的人们遭毁灭的悲剧,也写尽了平平常常与世无争的平淡小人物被毁灭的悲剧。这样更增加了作品的深度、厚度、宽广度和可信度,让人们看到在那个焚琴煮鹤,斫桂摧兰,毁灭一切美好人性的社会中任何人都不会有好的结局。从中可见作者观察透视人生的冷峻目光:从现实生活的审美真实性开始,以现实人生的彻底悲剧性结束,带给人们振聋发聩般的思索。可以说,迎春的悲剧,包孕并强化着作者的创作主旨。迎春的形象在全书整体结构中,还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把贾府四艳放在一起构思,她们是贯穿全书的一个重要线索。四个形象既独立成篇又相互照应,相辅相成。四春的命运实际是这个钟鸣鼎食之家由盛而衰的四个阶段的象征。元春省亲,是回光返照;探春理家,是支撑门面;迎春误嫁,是江河日下;惜春出家,是家破人亡。所以,元迎探惜是全书重要线索之一,作者对这四女子不幸遭际的无限痛惜,是贯穿全剧的悲剧基调之一。元春埋葬了自己的青春,换回来的并不是贾家的复兴;探春驰骋自己才能,并没有拯救末世于万一;这个钟鸣鼎食之家最后只能用亲骨肉公开抵债,这就是迎春的命运。迎春在全书中虽然着墨较少,然而缺少了她这个貌似平平的角色却绝对不行。她既是全书结构线索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又丰富了十二钗的厚度,使美与美的被毁灭得到更多角度的展示。迎春性格,在中国小说人物画廊中,亦不愧为别开生面的崭新角色,是对以往才女佳人模式的又一突破。以上就是迎春这个貌似平常的小人物独特价值之所在。从这个角度看迎春,可谓平平中亦有奇峰,迎春的形象可不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