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和您一起找回记忆1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57:32
中国百年间美女标准变迁
默认分类 2009-06-20 07:00:33 阅读7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1900-1909
美丽标准:会说洋文的大脚女人。世纪之初,洋货、传教士、大众传播媒介把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一本倡导女权运动的书《女界钟》应运而生,该书不
仅措辞激烈,极力攻击缠足,而且主张妇女“剪发、读书、参政”。这是一个新陈代谢期,至少在青年人的心中,崇洋与爱国之间是可以划上等号的。
美丽人物:赛金花。这个直到21世纪还能为娱乐界“爆料”的奇女子,如果不是有了早年随夫出使西洋的资历,又怎能有日后十里洋场上海滩的艳帜高扬。及至那段被野史笔记写滥了的“以身救国”,一个一厢情愿的“石榴裙抵挡八国联军”的神话故事,塞金花之所以成了一个美丽动人的谜,美丽是根本,“西化的美丽”则是催生剂,在那个年代格外有效。

1910—1919
美丽标准:在世纪之初稍微开了个头的妇女解放运动开始深入人心。妇女解放运动首先从自由恋爱、自由婚姻始,新式婚礼在都市里流行开来。“新文化运动”对这
个时期的女性影响很大,这个时期的女子着装多穿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裙,下穿黑色长裙,衣衫比较朴素,簪钗、手镯、耳环、戒指等饰物少用。这种装束,时人送它一个专有名词:“文明新装”。
美丽人物:杨步伟。这个早年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获医学博士的女孩子,毕业后在北京开私营的森仁医院,同时宣扬自己“终身不嫁”,为风气之先。虽然这个誓言不久就被尊为“汉语言学之父”的语言学家赵元任的求爱攻势打破,但收敛的美丽、不凡的事业、惊人的独立,让这个不媚不俗的素朴女子光彩照人。

1920—1929
美丽标准:有身段的才女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时代。“五·四”运动就像一阵清劲的风,一下子给曾经压抑沉闷的社会注入
了新鲜空气。新诗人刘半农就是在这个年代之初,开创性地将“她”这个汉字增添进中国文字,那首为了宣传“她”字而创作的白话新诗“叫我如何不想她”,成了这个时代的音符。虽然刘海粟使用裸体模特引得舆论大哗,但节育、避孕、“天乳运动”依然有一大帮的追随者。女人们往日被紧身褡或小背心强压下去的双乳,敢于骄傲地挺立在开始充当日常服装的旗袍之下。
美丽人物:林徽因。因为与浪漫诗人徐志摩的一段扑朔迷离的恋情,80年后美丽高雅、多才多艺的林徽因重新被演绎成一代新偶像。其实,20年代以一位大家闺秀的美丽和才华,她就红极一时,因为她有着那个时代所认定的完美:出身世家、见多识广、才华横溢、美丽动人。

1930—1939
美丽标准:中西合璧名女人。巴黎的新款飘洋过海, 几个月的功夫上海就开始流行,其后,全国其它城市也开始流行。各大报
刊杂志也开辟了服装专栏,请著名画家配画时装插图,红极一时的月份牌时装美女图更是为文明新装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服装式样变化最快的是旗袍,几乎是一年流行一个款式,搭配方式也是中西合璧,旗袍外配西式大衣或西式服装。衩高及臀、且腰身也变得紧窄的旗袍使中国女性第一次展露出服装中的性感成分。三四十年代,西方审美眼光对上海女性妆饰的影响已涉及女性整体形象的重塑:化妆品的使用以皮肤美白头发润黑为目标,冬季有雪花膏,夏季用雪花粉、爽身粉、香水,护发则有生发油、凡士林等。
美丽人物:胡蝶。胡蝶的形象,符合中国民间传统的美女标准。除了脸若银盘明眸皓齿肤如凝脂之外,双颊上的一对酒窝是她的招牌。也许是因为胡蝶的缘故,那个年代,有酒窝的女子都有被冠以美女的幸运。较之30年代另一个出名的美人阮玲玉,胡蝶有一种传统的、委婉的气度,骨肉均匀温柔敦厚,是人们几千年来所谓“全福全寿”的长相。胡蝶参加过好几次上海本地举行的“时装发布会”,展示的基本上是西式服装,从连衣裙到晚礼服,非常准确地演绎了30年代上海中西合璧的精髓。

1940-1949
美丽标准:政治之花。40年代是很难界定美丽标准的,是因为战争。1937年日本入侵中国,使上海也无可避免地陷入战争的艰难
之中。在物资贫乏,人心仓皇的时候,又谈什么时尚或时髦?战争使生命轻于鸿毛,连美女也不例外。
美丽人物:宋美龄。虽然20年代她结婚时的一袭婚纱,引发了上海滩上的“婚纱热”。可是真正让这个女人的美丽大扬于天下者,还是战争和政治。对日抗战结束后,宋美龄到美国周游,为中国大陆的战后重建争取美国支持,她以优雅的英文在国会两院联合会议发表演说,风靡美国。

1950—1959
美丽标准:奉献青春。新中国建立,女人成了半边天。一大批女性走出家庭桎梏,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和事业、这些女性受到社会
的一致赞誉。同时,另有一类女性则更受舆论褒扬:她们不仅有自己的事业、工作,而且不慕虚荣、不爱打扮,愿意把青春和美丽奉献给最可爱的人。不计家庭背景、文化程度、工作环境、个人志趣而愿意嫁给一个素不相识的军人、工人或者农民的女大学生形象,也成了时代的美丽形象。
美丽人物:喀秋莎。这个梨花下唱着情歌思念远方爱人的模糊形象成了50年代人的一个集体情结。喀秋莎已经在歌声中幻化成远方的她,灿烂、健康、忠贞, 成为50年代中国的大众情人。

1960—1969
美丽标准:比男人还男人。60年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激情的时代,世界从二战的阴影中恢复过来,转而生出一派无拘
无束的性感。不过那都是在国门之外。在国内,60年代是一派的整齐划一,甚至整齐到没有了两性区别。男女的关系简化为“同志”、“战友”、“阶级关系”,美丽女性已经被“铁姑娘队”、“女子采油队”这些词来替代。虽然冠以“姑娘”之称,但她们已经成了没有性别的人。除了“一副肩膀两只手,一根扁担两条腿”地“誓叫大地换新颜”,她们从来不在乎自己的容貌和个人情感。她们是那个时代的偶像,也不幸成了那个时代的祭品。
美丽人物:邢燕子。短发,皮肤黝黑,结实而强壮。仅从外型上讲,邢燕子足以体现整个60年代中国人审美标准的男性化趋势,从1958年开始,邢燕子这位天津女青年便告别大城市的舒适生活去到农村参加农民劳动,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突击队事迹名扬全国,而邢燕子本人也因其十足的“铁姑娘”形象成为60年代初青年们的偶像。

1970-1979
美丽标准:禁忌。美丽、爱情、感情生活……这些词汇几乎已经成为一种禁忌, 阶级斗争,是此时中国的惟一时尚。爱情也在大
众生活中完全绝迹。当被扼杀的男女情爱后来在知青群落中慢慢苏醒,其标志是爱情歌曲与爱情诗的流行。从1969年以后,传唱爱情歌曲、传抄爱情诗歌一直都是知青群落中的时尚。但是,那是秘密的。
美丽人物:邓丽君。邓丽君的出现可以说是物极必反的结果。虽然样板戏中的女人(方海珍、江水英等)成了当时审美标准无可替借的正统典范,但邓丽君的“靡靡之音”,让多少青年甘愿冒“品德败坏”之骂名而四下传唱。还没有人知道她的容貌其实和她的曼歌一样的甜,仅仅从她的歌声中,他们感叹什么叫做女人。对于那个年代的中国人而言,她的歌声里所流露出来的小家碧玉式的温润、柔美、柔情蜜意,具有摧毁的力量。

1980—1989
美丽标准:张扬。乞丐衫、巴拿马裤、蝙蝠衫、吉他、马海毛这些廉价的时尚过去以后,联合利华重返中国,“力士”香皂唱起了主打
歌。“物质文化”开始显现其力量,时尚第一次有了不菲的标价。一些长久以来被认为“崇高”的东西遭到嘲笑和轻蔑。崔健的《一无所有》太沉重,领导潮流的是王朔和他的顽主们。东方美女不再追求简单的讨人喜欢,与身俱来的个性与魅力才是最厉害的武器。
美丽人物:刘晓庆。她是那个时代第一个叉着腰讲“我漂亮”的女人。她张扬自我的个性魅力对那时候刚刚“脱敏”的中国人来说确实具有另一种启蒙作用。按照现在的话说,她就是那个时代的“另类人物”。虽然她“自我欲望过分膨胀”使她的很多行为显得可笑,但她从不低头的性格又确实令人钦佩。

1990—1999
美丽标准:多变。90年代你得保持新鲜。90年代是信息爆炸的年代,每一个人为了美丽不惜使出浑身解数。经典美女形象已成为
过去,评判美女的标准也不再那么整齐划一,化妆手法越来越高明,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只要不惜代价,每个人都可以是美女。美女的身高逐渐向职业运动员靠拢,纤长得令大众不得不仰视。这是一个人人都有表演欲的时代,美女非得有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效果,才能出于同类拔乎其萃。制造美丽渐渐发展成一项朝阳产业,并且正加速向去层深处航行。90年代的美女,正应了一句西谚的注脚——“所谓美女,是时光雕刻成的”。
美丽人物:张曼玉。刚出道时俨然邻家傻妞,脱去稚气,便显得僵硬。然而她后来的沧桑都蜕变成了美丽。猫一样善于变幻的张曼玉,成了观众新宠,她并不出众的容貌,却因可纯真可妖媚的造型变化,征服了所有人。
战后被扒光游行的亲德女人
默认分类 2009-06-20 07:05:48 阅读1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1944-1945年法游击队解放后的城镇。亲德的女人们,被强行剃光头,

1945年,

亲德女子被剃光头

亲德女子被剃光头

一群法国妇女,其中一个剃着光头,在公开的侮辱中游街。

法国夏特瑞城是一个小镇。在德国法西斯占领期间,一个法国年轻姑娘与德国人同居,并生下 一个mouseout=kwL(event,this)>光了头,驱逐出城。
文革前后国人的中秋节实况对比
默认分类 2009-06-20 07:10:47 阅读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1、这是20世纪50年代,81岁的老渔民郭汝一家四代同堂共55人在中秋节夜大团聚。

2、1963年国庆节、中秋节接踵而来,北京市食品市场,呈现出一片繁忙热闹的景象。全市的各个商场、食品店、水果摊为顾客们准备了丰富多样的节日食品,供人们欢度佳节。为了让人们过好中秋节,首都各食品商店准备了各色中秋月饼。新华社记者顾德华摄

3、1965年9月10日,来中国参加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的日本青年朋友,同杭州市青年泛舟西湖,共度中日两国人民传统的中秋佳节。章耕辛摄。

4、1978年中秋佳节,上海各食品店月饼上市。今年上海中秋月饼的供应数量多,质量高,品种丰富。新华社记者张平摄

5、1978年9月16日中秋前夕,在福建各地工作的一些台湾省籍同胞聚集福州,欢度佳节。新华社记者周浩荣摄

6、1979年中秋前夕,上海市50多家生产中秋月饼的工场,已从月初开炉生产各自的特色月饼。这是上海利男居工场正在生产各种广式月饼。新华社记者唐允仁摄

7、1980年9月9日,北京市中秋月饼即将大量上市。北京市食品加工部门为首都人民生产的月饼品种多达105种,其中除恢复生产芙蓉、乌麻、果仁等传统风味的品种外,还增添了什锦、口酥、蛋黄等20多种新品种。新华社记者薛铁军摄

8、俗语说,“每逢佳节倍思亲”。1980年9月23日,福建沿海军民,把印有“天上月圆,人间团聚”的精制月饼,用橡皮舟、气球、风筝,海漂、空运去金门、马祖等岛屿,请隔海相望的骨肉同胞同尝团圆饼,共度中秋节。新华社稿

9、1963年国庆节、中秋节接踵而来,北京市食品市场,呈现出一片繁忙热闹的景象。全市的各个商场、食品店、水果摊为顾客们准备了丰富多样的节日食品,供人们欢度佳节。这是市民在北京特产——蜜饯果脯摊前。新华社记者夏道陵摄

10、1989年中秋节正逢广州市第二届老人节,老人院的孤寡老人高兴地接过生产厂家送来的适合老人食用的低脂肪月饼。新华社记者张肄文摄

11、中秋节前夕的北京桂香村食品店,选购月饼的顾客盈门。1989年北京上市的月饼共有50多个品种5500多吨。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摄

12、1995年在传统佳节中秋节来临之际,广州市糖烟酒公司特制一个重10公斤的“敬爱爱心月饼”送给广州市老人院,以表达他们对老人的敬爱之心。这是一位96岁的老人在为大家分切爱心月饼。新华社记者刘彦武摄(传真照片)

13、岁月如梭,你还记得几十年前的那个中秋节吗?

14、时光如梭,几十年前村里组织给老百姓发月饼。

16、这是1979年9月25日,上海市民在选购上海冠生园制作的“西施醉月”、“嫦娥奔月”、“平湖秋月”等特色优质月饼。1979年,曾中断16年的上海冠生园自制中秋月饼重新大量生产,恢复供应。

揭秘欧洲史上20大酷刑
默认分类 2009-06-20 07:08:46 阅读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在欧洲的中世纪时期怎样的生活才是最难受的?令人发指的卫生学?不!疾病或饥荒?也不太可能。还是在令人难以容忍的曼陀铃音乐中侏儒在欢乐地跳舞吗?接近了,但还是错了。中世纪生活中最糟糕的事情是坚定不移的邪恶基督教的“正义”制度和酷刑工具的运用。

20.惩治鞋。鞋子常常被结合头手枷 (站立时枷住头部和手腕的一种装置)使用的 。只要靠脚趾支撑不住身体,鞋跟上的钢针就会刺入脚跟。

19.邪教尖叉。邪教尖叉是一个酷刑装置,两头带尖叉的金属棒,由一条皮带固定在颈部,一头插入下颏,另一头直指胸骨。只有伸长颈部,才会减少痛苦,此刑具会造成巨大的痛苦。四个叉点位于下颏和胸骨之间的设计,会让受刑人有足够运动幅度让他的嘴开口招供。

18.浸河。主要用于对妇女 ,将其浸河内、大桶或池塘内,多用于惩罚骂街妇女和巫婆,浸了一段时间后,给予招供的机会。如果她供述,就被打死。如果她不招供,她就再次被浸河。

17.木靴子。受刑者的腿被置于两块厚木板之间再用绳子束紧。拷问者在绳子间用锤子猛烈地向下打入楔子。每打入一次楔子,楔尖部位的胫骨就被粉碎。该刑罚至少要在腿的上下两侧打入12根楔子。当木靴子拆除后,骨头碎片就像装在一条松垮的袋子里一般。

16.水刑。水刑也是二战期间日本战俘警卫队最喜欢的刑罚。如果受刑者是首次受刑,必将用铁丝网和抹布封住他的嘴。接着,警卫将蛇管插入受刑人的鼻子里往里灌水来膨胀腹部。水灌完后,警卫将猛踢受刑者的腹部,直到他的胃部爆裂,接下来就是死亡了。

15.猫爪。使用起来很简单,就是慢慢地往下撕肉,很多时候,所有肉都被撕下来,而露着骨头。

14.拉架。看起来就像是:捆紧手脚往相反的方向拉你的身体,直到你的四肢慢慢地从关节连接处脱出来。

13.四马分尸。四马分尸是拉架的更高一级刑罚方式,只用于凶杀犯和那些企图杀害贵族或皇室成员的犯人。囚犯的四个手脚分别被捆绑,由四匹马同时向四个方向拉,瞬间即可分尸。(#在中国有五马分尸)

12.开花梨。根据受刑者的性别将梨在闭合状态下插入肛门或阴道,然后用手摇动使梨开花直到使人感到相当难受。

11.清洗灵魂。在许多天主教国家,神职人员认为,如果强迫一个灵魂邪恶的人吃下去沸腾的热水或燃烧的煤块或二者都吃,他的腐败的灵魂就能得到清洗。当然,这要在没有因他的罪行而受罚之前进行,一种”温暖的刑罚“,如果你愿意。

10.吊笼。因为大部分使用吊笼的犯人是完全赤裸地暴露极端寒冷或炎热的环境中。而且多数处吊笼刑罚的犯人通常都是在进行了其他刑罚以后最后才被吊在那里。但要等——很长时间!受刑者留在牢笼中,直到他被吊死或渴死,这可能需要数周时间。

9.碎头机。用碎头机执行死刑通常是这样的:牙齿挤入牙槽内,周边颚骨破碎。然后眼睛从眼窝射出,脑浆从耳朵喷出来。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许多国家仍使用同一版本的碎头机,作为当今的审讯工具。

8.在柱子上火烧。最爱用于那些被指控犯有亵神罪的巫婆 。神职人员认为,焚烧一个巫婆可永久消灭她在有形世界的邪灵,从而消除可能发生的任何进一步对无辜灵魂污染。言之有理。

7.犹大尖凳。受刑人被悬挂上述金字塔尖状物的上部慢慢降低,塔尖插进裆部。链子的松紧取决于刽子手的心情,他可以控制受刑者的体重是否全部作用于这一个点上。

6.刀凳。刀凳是犹大尖凳的变种。我们相信,该图片没有解释得很清楚。

5.铁娘子。1515年8月14日第一次使用铁铁娘子的记录:“伪造的硬币放在里面,门被缓缓关闭,从而尖锐的钢针从几个部位刺入他的胳膊、腿、腹部、胸部、膀胱、大腿跟、眼、肩膀和屁股中,但不足以杀死他,所以他巨声喊叫和哭号了两天后,他死了 。

4.审讯椅。不仅有数以百计的微小钉尖让人感到难以坐住,通常还在下面点火将铁椅子烤到一个可怕的烫伤热度。

3.刺刑。这是中世纪在在阿尔及尔,突尼斯,的黎波里和Salee(翻不出来是什么地方)对叛国者标准的处罚形式。不管你是否相信,一旦这根长刺从受刑者的肛门插入,再从他的嘴或咽喉里穿出,受刑者可以这个状态活一天以上,在烂泥中爬行,供大家观赏。

2.锯刑。锯刑可能代表了人类聪明才智的最黑暗的时刻。其原理是,当受害者倒吊下来,大部分的血液将涌向头部。这在整个过程是最重要的,头部的血液可以得到充分的氧气,这样做的后果最可怕,因为在切到肚脐的位置前,犯人都很清醒,不会因血流失过快而死。

1.轮刑。轮刑仅次于吊笼,在中世纪时期的德国是最常见刑罚形式。首先,受刑者的四肢分开绑在地上。行刑者用沉重的包铁的轮子打断四肢和关节。等四肢的骨骼分别打碎,和血、肉混成绵软状后,四肢被编到轮子的辐条上,然后正面朝外悬挂展示至死。

1948-1949年的北京天安门老照片
默认分类 2009-06-20 07:27:08 阅读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时的天安门。一年前刚修缮一新,迎来新中国成立,毛泽东即将站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注意:此时城楼左右两侧已经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两条口号,城楼上的毛泽东画像是更年轻一些的侧面像,并不是后来延用到现在的毛泽东的正面人像。

这是开国大典即将举行时的天安门广场。那时还没有纪念碑,没有人民大会堂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
更没有毛泽东纪念堂,照片正面的建筑是正阳门。
下面三张老照片,估计多数朋友都没有看见过。1946年末,北平市工务局文物整理工程处提交了一份“整修北平市40余处古建工程”计划,1947年8月中旬,这项计划经当时行政院院长张群,还有北平市市长何思源分别签署通过,1948年各处修缮工程陆续开工。请看:

1948年修缮中的天安门,城楼上的领袖画像画幅比较大。

1948年修复后的天安门(注意:当时城楼上还没有那两条标语,而正中的领袖画像是蒋介石。仔细看修缮前后的蒋介石画像也不同哦。)

1948年维修中的北平鼓楼
被送上电椅的原子弹间谍
默认分类 2009-06-20 07:16:56 阅读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1950年,美国政府向朱利叶斯-卢森堡和他的妻子埃塞尔-卢森堡提出指控。指控认为,在1945年6月,即第一颗原子弹在长崎爆炸前的3个月,卢森堡夫妇曾向苏联提供了原子弹制造机密。联邦调查局局长埃德加-胡佛谴责卢森堡夫妇是“20世纪最重大的罪犯。”
1951年,卢森堡夫妇与他们的一位同谋被判定犯有“阴谋间谍罪”。经陪审团确认,欧文-R-考夫曼法官宣布了死刑判决。在纽约新监狱的死囚牢房里,卢森堡夫妇被关押了两年。在此期间,律师埃墨尔-克洛克一再为之上诉,但都被驳回。越来越多的人也要求政府释放他们,但是1953年6月19日,卢森堡夫妇被同时送上了电椅。临刑前,他们再次声明自己是无罪的。

关押在美国监狱的罗森堡夫妇即将被押赴死刑室,他们于6月19日20分06分至16分被电椅处死
 
 
 

深圳/1992 抢购新股抽签表人流中的一位沮丧的妇女

重庆/2002 股市低迷,股民在证券营业厅改练太极拳

西安/1999 即买即刮福利彩票现场的幸运儿

陕西/1989 抢购彩票的人混成一团

深圳/1992 等待认购新股抽签表的人潮

北京/2002 一众特殊身份者在保镖围护下参观故宫
二十年前大上海的生活照
默认分类 2009-06-20 07:30:29 阅读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武则天无字碑之谜






武则天死前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次年五月她与高宗合葬于乾陵。令人奇怪的是这位冲破男尊女卑的罗网,打碎封建时代的桎梏,一跃登上皇帝宝座,生前唯我独尊,治国安邦的女豪杰,在死后,她的碑上一个字都没有留下,耐人寻味。
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位于西安市西北80公里的乾县梁山上。墓前有两块高均为6.3米的石碑,西面为"述圣碑",碑文主要是歌颂唐高宗的功绩,由武则天撰文,唐中宗书写。
该碑由7节组成,榫卯扣接,故又称为"七节碑",碑宽1.86米,重81.6吨。东面是武则天的"无字碑",碑由一块巨大的整石雕成,宽2.1米,重98.8吨。碑头刻有8条互相缠绕的螭龙,碑东、西两侧各刻有冉冉腾飞的"升龙图"一幅,升龙高四米、宽一米,其身躯矫健扭动,神态飘逸若仙,线条流畅,刀法娴熟。阳面是一幅狮马图线刻画,其狮昂首怒目,威严挺立;而马则屈蹄俯首,悠游就食。整座碑高大雄浑,雕刻精细,不失为历代石碑中的巨制。
令人奇怪的是,当初立这块碑时碑上竟未刻一字。后人所加的文字,也斑驳若离,若明若暗,模糊不清。据《乾县新志》载:"向无字。金元后,往来登眺,有题咏诗篇刊其上。"《雍州金石记》也载:"碑侧镌龙凤形,其面及阴俱无字。"只是从宋代起碑上才有了笔力险峻、字体俱备的题刻。那么,女皇武则天立这块异乎寻常的空白石碑,用意何在?成为一千三百多年来人们猜测、探究却莫衷一是的"千古之谜"。纵观诸说,大致有以下四种说法。
一说武则天认为自己功高德大,不是文字所能表达的。武则天从公元655年做皇后开始,到公元705年被迫退位,前后参与和掌握最高权力达五十年之久。如果从唐高宗死时算起,也有二十一年。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杰出的女皇帝。在武则天看来,自己虽是女人,但高宗平庸,自己的才能绝对优于高宗,而且她统治期间在政治上打击了豪门世族,并通过发展科举制度,使得大量人才进入政治舞台,抑制了豪门垄断;她奖励农桑、兴修水利,减轻徭役并整顿均田制,使社会经济不断上升,民户数不断增长;她知人善任,破格用人,鼓励各级官吏举荐人才,并虚心纳谏, "累朝得多士之用"。她还加强封建国家的边防,改善与边境各族的关系。
这就使得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而小小的一块墓碑是记不下自己的功绩的。正如明代一位无名诗人在无字碑上题的诗中写的那样:"乾陵松柏遭兵燹,满野牛羊春草齐;惟有乾人怀旧德,年年麦饭祀昭仪。"
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此说提出的主要依据是:一是武则天以阿谀奉承的手段取得信任,从地位较低的"才人",爬到掌握大权的皇后,最终废唐改周,自立为帝,建立了武周政权。二是,武则天培植自己的亲信,建立宫廷奸党集团,并打着李唐"朝庭"的旗号,实行告密和滥刑的恐怖政策,铲除异己。
岑仲勉、吕思勉等隋唐史专家根据宋代著名学者朱熹的《通鉴纲目》和欧阳修的《新唐书》等史籍,认为武则天"即使撇去私德不论,总观其在位廿一年实际,无丝毫政绩可记"。武则天当政时期,"对外族侵凌,全乏对策,而又居心疑忌,秉性残酷,陷人于罪,全凭锻炼;赋民间农器立颂德天枢,铸九鼎,构天堂,对国民生计毫无裨益",武则天的统治阻滞了贞观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曾失掉安西四镇,危害了国家的统一。武则天自知自己执政中,篡权改制,滥杀无辜,荒淫无道,罪孽深重,无功可记,无德可载,与其贻笑后世,不如一字不镌。吕思勉还在其两卷本《隋唐五代史》中,把武则天说成是"暴君",说她"使滥刑,任酷吏",所谓"识人才"也是她拉帮结伙,结党营私而已。
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一生聪颖机警,常做惊人之举,立无字之碑是聪明之举,况且武则天留有遗言:"己之功过,留待后人评说",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因为武则天有可以肯定的地方,也有应该否定的地方。武则天当政期间,贞观以来经济发展的趋势,仍在继续;在处理唐高宗去世前后的复杂局面中,她表现了不平凡的个人才干;就"纳谏"和"用人"这两点,连许多具有封建正统思想的人土,为之赞叹不已。
但是,武则天的消极面也十分突出。如任用酷吏、滥杀无辜、崇信佛教、奢侈浪费等。特别是统治后期,朝廷政治日趋腐败,形成一批为武则天所纵容支持的新的特权贵族。武则天被迫交出权力,还政于唐中宗,她知道对自己的一生,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评价,碑文写好写坏都是难事,因此决定立"无字碑",由后人去评价。
持第三种说法的学者指出:"从唐中宗起,陆贽、李绛、宋洪迈、清赵翼等人都很尊重武则天,对她评价很高。"认为,唐太宗打下的盛唐基础,建立了规模,而"武则天则巩固和发展了这一基础,没有武则天起作用的五十年,也就没有唐玄宗的'开元之治',武则天对唐朝的历史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应该肯定的,但也不能以偏概全,武则天的错误也是严重的,尤其是其统治后期,朝政腐败,新贵形成,对历史的前进起了阻碍的作用。"
由于功过相掺,这些学者认为:"武则天是个聪明人,立无字碑立得聪明,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
第四种说法是,武则天生前并没有考虑自己的碑文问题,无字碑乃是他的儿子李显的主张。唐中宗李显虽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但却长期在其淫威下惶恐度日,几度险遭毒手。李显对母亲滥施酷刑、滥杀无辜的暴行也是非常憎恨的。武则天先后毒死太子李弘;废太子李贤为庶人,后又逼其自杀。中宗李显当初即位不到一年,就被武则天废黜皇位,贬逐出京。先后二十多年间,李显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以至于每次听到武则天派人来看他,他都吓得胆战心惊。他的长子李重润、女儿李仙蕙都因出言不慎被武则天处死。
此外,武则天晚年还一直思谋着将皇位传给其武家侄儿。有过这一番饱受折磨经历的中宗,重登皇位后虽然不能公开发泄对母亲的憎恨,但也讲不出对她歌功颂德的好话,只好干脆一字不刻,为武则天留下一块"无字碑"。另外李显也难定其称谓,如褒扬武则天,刻上"大周天册金轮圣神皇帝",作为李唐子孙感情上不情愿;如贬斥其刻上"则天大圣皇后",而武则天又明明做过十六年的"大周"皇帝。左右为难,无可奈何之下,就只能在高宗的"述圣碑"侧立一块"无字碑"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武则天建立大周朝之后,内心感觉愧疚不安,一心想在自己死后将江山归还李氏。但由于自己称帝的这段经历,使她对自己死后的境遇没有信心,更害怕世人责骂其篡位之罪,而且在自己死后,称呼自己是皇帝还是皇后,都难落笔,因为不管这种想法是出于其骄傲抑或谦虚,武则天曾君临天下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权衡之后,还是以无字碑更为恰当。
近年来,一些史学家又提出了新的见解:"无字碑"当初立碑时已经拟好了碑文,但因各种原因碑文没有铭刻到墓碑上,而极有可能被埋藏在乾陵地宫里。仔细观察了无字碑,可以看到"无字碑"的阳面布满了细线刻格子,虽经1300 多年风雨剥蚀至今仍比较清晰。根据碑阳面格子的总数算,该碑文约有3000余字。经过一番折磨的中宗,重登皇位后既不能公开发仇视母亲,又不愿为母亲歌功颂德的,于是采取了一个折衷的方法,就是将武则天在世时撰写的碑文以及武则天的《垂拱集》、《金轮集》及其它珍贵史册图册,被一起埋入乾陵地宫。
 
第一任大寨党支部书记——人称“活愚公”的贾进才

大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在学习《毛泽东选集》

大寨党支部副书记——人称“铁扁担”的梁便良

大寨人如饥似渴地学习毛著

改天换地,愚公移山

红卫兵在大寨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劳动之余学毛著

老英雄贾进才经常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乐人树下育新人

老照片像章、纪念章
默认分类 2009-06-20 07:36:46 阅读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李中堂遊美

袁世凯

蒋介石瓷像章

民国银包瓷蒋介石像章2枚

漂亮的蒋介石纪念章

龙总司令·政训处制赠

阎主任肖像·太原绥靖公署


第一届总统袁世凯就职纪念章

徐世昌大总统

王承斌

曹锟戎装像

萧耀南敬赠·纪念(章)

吴佩孚赠福威将军

民国时期黎元洪戎装像、曹锟戎装像共和纪念章 一套三枚

陕西督军:陈树藩

孙中山

解放战争时期为人民服务朱德、毛泽东铜框相片章
1920年大饥荒灾民修筑平辽公路
默认分类 2009-06-20 09:38:48 阅读6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1920年,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发生罕见旱灾,灾情遍及五省317个县,几千万灾民离乡背井,逃荒逃难,死亡人口约50万。面对天灾,中外人士纷纷慷慨解囊救济灾民。在山西,晋东南半壁尤为死亡枕籍,为救助灾民,美国红十字会、华洋义赈会合作实施捐款赈济筑路计划,用“以工代赈”的办法,召募沿途灾民修筑平定县阳泉镇——辽县(今左权县)的平辽公路。筑路民工不但一日三餐有了着落,还可领取一定量的食物如高粱面或蛤蜊粉等,此举既使得灾民安然度过饥荒,又促进了山西交通的发展。1921年9月23日,总长121公里的平辽公路正式通车。

等待救助的灾民

灾民儿童

饥荒中的苦难少年

聚集在辽县男子学校(育贤男校?)的灾民。

辽州医院(友爱医院?),前来寻求筑路工作及食物救助的灾民。

寻求筑路工作的灾民

俄国人Kolesnikoff,平辽公路总工程师

美国红十字会负责人贝克

民工和他们的篮子和锹镐

平定县阳泉火车站,用于筑路民工的粮库。

用于为灾民分发粮食的张庄(今平定县张庄镇?)寺庙

领取粮食券的筑路民工

运送粮食的驼队

修路场面

开辟出的9.5米深、6-10米宽、100米长的路段
勿忘国耻 勿忘9.18
默认分类 2009-06-20 09:40:12 阅读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柳条湖事件”,对中国东北地区发动了武装进攻。
柳条湖位于沈阳内城以北2.5公里处,在沈阳站与文宫屯站之间,关东军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作为爆破地点,其原因有二:一是这里较为偏僻,便于行事;二是距东北军北大营较近,便于诬为中国军队破坏,也有利攻击。
18日22时20分,炸药点燃,一声巨响,震荡长空,炸毁一段路轨。以爆炸声为信号、早已准备好的全副武装的日军便向预定目标攻击,同时沈阳站附近的日军大炮也向北大营猛烈轰击。23时46分,花谷正以土肥原的名义给旅顺关东军司令部发出第一份电报,谎称中国军队在沈阳北部北大营西侧破坏了铁路,袭击日本守备队,日中两军在冲突中。接到电报后,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参谋长三宅光治、参谋石原莞尔等人紧急研究对策,一致认为此时是诉诸武力的“绝好机会”,本庄繁当即决定,按照预定的计划,迅速将主力集中到沈阳,先发制人,“惩罚”中国军队,占领东北三省。
19日凌晨1时30分至2时之间,本庄繁向关东军下令:驻辽阳第二师,驻公主岭独立守备队第一、第五营等迅速开往沈阳,攻击该地中国军队;驻长春步兵第三旅准备进攻长春。同时,还向驻朝鲜日军求援。最后,本庄繁将他的命令及战况正式报告给军部。为了便于指挥,19日凌晨3时30分,本庄繁率领关东军司令部火速赶往沈阳。
9月18日夜,日本在沈阳的驻军只有独立守备队第二营和第二师的第二十九团,人数仅几千人。柳条湖事件发生后,侵华日军连夜向沈阳增兵。驻扎在铁岭的部队,于19日凌晨4时到达沈阳,配合第二营于5时30分占领北大营;与此同时,驻扎在海城和辽阳等地的第二师所属部队及师长多门二郎也于19日凌晨5时抵沈阳,与原来驻在沈阳的第二十九团一起行动,6时30分占领沈阳内城。然后该师又与独立守备队采取联合行动,向距沈阳10公里的东大营进攻,侵华日军南北夹击,东北军和讲武堂学员不战而退,中午12时许,侵华日军占领了这个东北军的第二大营。由于东北军绝大多数部队执行了蒋介石“不准抵抗”的命令,一夜之间,日本侵略军便轻而易举地占领了沈阳城。东北边防军长官公署、辽宁省政府、兵工厂、飞机场及一切重要军政机关和东三省官银号等悉被占领,所有驻省城的军警均被缴械。仅沈阳兵工厂,即损失步枪15万支,手枪6万支,重炮、野战炮250门,各种子弹300余万发,炮弹10万发,东三省航空处积存的300架飞机,尽为侵华日军掠去;其唯一的金库所存现金7000万元,亦被洗劫一空。
9月18日夜里,侵华日军在南满铁路沿线展开了全面攻势。19日侵华日军攻占南满、安奉两铁路沿线的重要城镇、营口、田庄台、盖平、复县、大石桥、海城、辽阳、鞍山、铁岭、开原、昌图、四平街、公主岭、安东、凤凰城、本溪、抚顺、沟邦子等地。19日凌晨4时,侵华日军向长春发动总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后在吉林军署参谋长熙洽“毋须抵抗”的命令下含愤撤退。当日22时许,长春陷落。

侵华日军的暴行
















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
默认分类 2009-06-20 11:00:21 阅读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中共一大会议会址现景

中共二大会址之一: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在广州东山恤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图为六大会址:莫斯科近郊兹维尼果罗德镇塞列布
 
若耶别墅

图为七大会场。

图为八大会址

图为大会现场。

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共十五大会场
十一届三中全会老照片
默认分类 2009-06-20 11:04:59 阅读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陈云和邓小平,三中全会之后一段时间,他们是中国政坛的两根支撑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与会代表

周恩来的遗孀邓颖超在文革之后的中国还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

陈云和邓小平,三中全会之后一段时间,他们是中国政坛的两根支撑

举手,通过,中国人第二次就这样站起来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上街后,百姓争相抢阅,一时之景

 
闻名于世的十张越战经典老照片
 
双击滚屏 来源:老照片网 日期:2008-11-2 8:48:09 点击: 118次
 
 

水中逃亡,摄于1965年9月8日南越中部,自己的村庄被美军的空袭所毁,过江逃难的两位母亲和她们的孩子。(此照片曾获得普利策大奖和世界新闻图片展大奖)

孤独的伤兵,摄于1965年11月17日满身绷带,强忍痛苦在战场上等待的一名美军士兵。等医疗队的直升飞机已有十小时了

俘获敌人,摄于1966年1月29日,美军在南越的扫荡中,两名美军第一骑兵师的士兵把处于半死状态的越共游击队员从隐蔽壕中拖出。(此照片曾获得第十届世界新闻图片展第二名)

泥浆中的死尸,摄于1966年2月24日南越,美军第一骑兵师受到了越共游击队猛烈的夜袭。天亮后,美军的装甲车把游击队员的尸体拖回己方阵地。(此照片曾获得第十届世界新闻图片展第一名)

战地补给,摄于1967年1月7日南越首都西贡的美军空军基地,刚有两架C-130军用运输机降落,物资都停放在跑道两边。仔细看还有当地的孩子,是在物色什么东西还是在玩?美军士兵完全没有在意。

脱离战场,摄于1967年5月22日西贡附近,美军受到越共游击队猛烈的攻击,出现了很多的伤兵。伤兵互相搀扶走向直升飞机。1967年侵越美军已达到47万8千人,已陷入越共游击战的泥潭。美军士兵非常害怕游击队的偷袭。

雨中的美梦,摄于1967年6月17日因受到越共游击队连日猛烈的攻击,美军士兵体力精神的损耗都非常大,越南常见的间歇雨中,一名士兵在沉睡。但他的后方有一名士兵在放哨,警惕游击队的偷袭。(此照片曾获得普利策大奖)

被友军击毁的运输机,摄于1967年8月3日越南海防地区,因为着陆航线错误,美军运输机被己方防空炮火误击,3名乘员全部死亡。(此照片曾获得第十届世界新闻图片展第二名)

摄于1963年10月5日,当时的南越首都西贡,抗议政府对佛教徒的镇压

城市攻防,摄于1968年2月1日南越北部的顺化市,美海军陆战队和越共军队进行激战,受到冷枪的袭击,美军士兵惊慌失措的拥往坦克周围寻求保护。
丑态百出

探讨中国婚姻史,饶有兴味。一般说来,西方历代奉行“一夫一妻制”,东方历代奉行“一夫多妻制”;个中缘由、奥秘,值得仔细研究。20世纪,中国逐步由“一夫多妻制”走向“一夫一妻制”,应该说这是历史的重大进步。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就号召移风易俗,并创议宪法明文规定“一夫一妻制”,不准重婚。其间还有过“平妻制”就是多妻之间平等,作为特殊的过渡阶段。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等先知先觉大力推行“不纳妾、不嫖娼”的新道德,卓有成效。但是也有“逆潮流而动”的败类,荒淫无耻、妻妾成群。如“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就是一个典型。
袁世凯(1859.9.16—1916.6.6),字慰亭。出生于河南项城县张营一个官绅大家族,祖辈出了不少官僚。袁世凯少年时代定居于河南省彰德府(今安阳市)洹上村,死后也葬在那里。
荒淫好色的袁世凯正式娶有一妻九妾(此外他还嫖娼许多名不计在内),共生育32个子女:其中17个儿子、15个女儿;袁氏17个儿子又生育22个孙子、25个孙女。儿孙总计达79人。
光绪二年(1876年)秋,袁世凯在河南参加乡试,不第。年底,袁世凯17岁时在老家成亲,娶妻沈丘于氏。她是河南乡间人于鳌的女儿,算是富户千金小姐。于家土地很多,挂过“双千顷牌”,是个土财主。于氏粗识文字,粗通礼法,两人婚后感情一般,翌年初春,又回到北京。次年于氏生下一子,即长子袁克定。
袁世凯22岁时,曾到上海谋事。在上海结识了苏州籍妓女沈氏。后来袁世凯在朝鲜做官,将沈氏接往汉城,做了大姨太。
光绪八年(1882年)六月,朝鲜发生兵变。清朝廷派遣丁汝昌、吴长庆率领海陆军赴朝,以阻止日本借机生事。吴长庆仓促出发,军务繁杂,一切筹划都依赖张謇及其助手袁世凯。1885年,清政府正式任命袁世凯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全权代表,并以知府分发,加三品衔。
袁世凯在朝鲜12年,又正式娶了三房朝鲜籍姨太太:李王妃的表亲金氏、闵氏(一说姓李)、吴氏。一种说法是袁世凯在朝鲜做官,朝鲜国王赏他3个歌伎;另一说法是,袁世凯在朝鲜得病住医院有3个护士,后病愈,朝鲜国王便把她们赐给了袁世凯。袁世凯的三女儿袁静雪回忆:“我父亲原定娶朝鲜李王妃的表亲金氏一人为妾。金氏出嫁时,还带来两个陪嫁的姑娘,闵氏和吴氏。我父亲就一并收她们为姨太太,并按着她们年龄的大小,排定吴氏为二姨太,金氏为三姨太,闵氏为四姨太。因为这三个人都在大姨太(沈氏)手里娶进来的,所以,我父亲就让大姨太担负教导她们的责任。”金氏当时才16岁。
屈居“第三房姨太太”的金氏,本乃朝鲜王族,原以为嫁给袁世凯作“正室”,没想到过门以后,她和自己陪嫁的两个丫头一起都做了袁的姨太太,因此郁郁寡欢。她生了5个儿女:次子克文、三子克良、三女叔祯、八女(早亡)、十女思祯。
吴氏由陪嫁丫头升为二姨太后,生了6个儿女,即长女伯祯(成年后嫁给清两江总督张人骏的儿子)、五子克权(娶清两江总督端方的女儿为妻)、七子克齐(娶民国总理孙宝琦的女儿为妻)、十子克坚(娶民国陕西督军陆建章的女儿为妻)、十二子克度(娶富商罗云章之女为妻)。六女籙祯(嫁给民国总理孙宝琦的儿子)。
四姨太闵氏。本只是跟着姑娘当丫头,没想到被袁世凯提拔为姨太,与姑娘并列。她生了4个儿女,即四子克端、次女仲祯(嫁给了两江总督端方的侄于)、四女(早亡)、七女复祯。四姨太死得最早,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时,四姨太害“月子病”而死。
袁世凯任山东巡抚时,娶进第五房姨太杨氏。她是天津杨柳青人,出身于小户人家。长得并不漂亮,但因有一双缠得很小的“金莲”,颇得袁世凯的欢心。杨氏很有管家的才能,又口巧心细、遇事果断。从此以后,袁世凯家中日常生活,都交由杨氏一手经管。她是袁府的王熙凤。杨氏生了6个儿女:六子克桓、八子克轸、九子克久、十一子克安、五女季祯、十五女(早亡);其中九子克久(娶民国黎元洪的女儿为妻)后来在天津工作。
六姨太叶氏,本为南京钓鱼巷的妓女,嫁给袁世凯纯粹是“误会”。原来袁世凯做直隶总督时,派次子袁克文到南京办事;袁二公子在钓鱼巷嫖了妓女叶氏,一见倾心,二公子索取了叶氏的玉照。袁克文回来向父亲磕头复命时,一不小心把妓女叶氏的照片从口袋中滑出来掉在地上,袁世凯指地连声问:“是什么?那是什么?” 二公子不敢向父亲谈自己的隐私,情急智生,回话:“在南京给父亲物色了一个好看的姑娘,所以带回来这张照片,看父亲是否喜欢?” 袁世凯接过照片一看,果然美,连声说:“好!好!”于是马上派人去南京将叶氏接了过来。洞房花烛之夜,叶氏才发现她的意中人竟变成一个五短身材鬓发斑白的半老头子!而袁二公子后来也只能对这“继母”望洋兴叹了!六姨太生了5个子女:十四子克捷、十七子克友、九女福祯、十一女奇祯、十二女瑞祯。
七姨太张氏,河南人,没有生育。按照袁氏家规,她不能被称为姨太太,不能享受姨太的待遇,只能被称为“姑娘”;可因为袁世凯喜欢她,所以也享受了姨太太的待遇,并被称为七姨太。清末她随袁世凯到河南小住,因她与花匠谈情说爱被袁撞见,袁世凯逼令其服毒自杀。但袁家也有人说,她是因病不治而死的。
袁世凯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时,娶了八姨太郭氏。她原是苏州妓女,袁世凯做军机大臣时,拍马屁者从苏州买来敬献的。她生有3个子女:十三子克相、十五子克和、十四女怙祯。怙祯嫁给了民国总统曹锟的儿子,后离婚去了美国。
袁世凯权高震主,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调他为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削去了兵权。三十四年(1908年),光绪帝与慈禧先后死去,宣统皇帝继位,摄政王载沣监国,1909年1月2日以袁世凯有足疾为名,勒令其回河南彰德养病。
袁世凯被摄政王载沣开缺回籍、在彰德府隐居时,还娶了第九位姨太刘氏。但刘氏并不同其他妻妾一起住在洹上村养寿园,她独自住在北京九府胡同的袁府。娶她时袁世凯已50多岁。她原是五姨太杨氏的小丫头,刚入妙龄时被袁世凯“临幸”,因而被收为九姨太。九姨太生了一子一女,儿子克藩排行十六,早死;女儿仪祯排行十三,嫁苏州陆状元家。
袁老头子在众姨太们面前,立了“家规”:新进门的姨太要服从早进门的姨太的管教。所有礼法仪节、起居言谈、忌讳等琐事,均由早进门的随时指点。
前一阶段在朝鲜开端,由大姨太沈氏负责对二、三、四等姨太严加管教;后一阶段到了直隶(山东)和京师以后,又加上五姨太杨氏负责对六、七、八、九等姨太严加管教。
沈氏常趁袁世凯不在家时,无事生非,对于二、三、四姨太辱骂毒打,甚至罚她们跪砖头,绑在桌子腿上毒打、不让她们躲闪。三姨太金氏左腿的残疾,就是大姨太沈氏“教导家规”的结果。
五姨太杨氏也以教导和指点“家规”的名义,对六、七、八、九姨太太非打即骂。特别对于九姨太非常嫉恨,把她打得头破血流。
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廷被迫起用袁世凯为湖广总督,然后又任内阁总理。袁世凯借机迫使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南京参议院也只得跟袁世凯妥协。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后不久,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913年,袁世凯以“中华民国大总统”之名,行独裁皇帝之实,进入中南海皇宫居住,妻妾子女也一同迁入。袁世凯在居仁堂办公、就寝;在居仁堂开了一个楼,姨太们就住在那里。袁世凯夜间并不到各个姨太房里去,而是宣五、六、八、九姨太轮流前去“值宿”。轮到哪一个姨太“当值”的时候,就由她本房的女佣人、丫头们把她的卧具和零星用具搬到袁世凯的卧室里去。这四个姨太,每人“轮值”一个星期。实际上,跟先前皇帝使唤妃子们差不多。
1915年底;袁世凯宣布成立“中华帝国”,实行帝制,并准备于1916年元旦登基。定年号为“洪宪”。
袁世凯称帝推行“洪宪帝制”时,制定了宫廷礼仪。龙袍、风袍、皇子服、皇女服、宫廷女宫服等各式吉服,全部制成。袁世凯的正妻于氏当上了“皇后”。
其间,内廷诸内礼官、女官,由孙宝琦夫人率领,分左右两队,排列在礼堂,向“皇后娘娘”于氏行朝贺大礼。
于氏虽已成“皇后”,可本为村妇,为人淳厚,进入大堂不肯坐,忙对孙宝琦夫人说:“亲家太太,各位太太,皇后不敢当,不必行礼!”
孙宝琦夫人率众女官、女眷,伏地行三跪九叩大礼。“皇后娘娘”于氏又急忙起身道:“皇后不敢当!”说着就要还礼。
行完了礼,于夫人赶忙下了皇座,拉着孙夫人的手说:“谢谢各位太太,做了皇后,连礼都不能还,真是不敢当啊!”
第二天,“不敢当”这句笑话就传遍了京师。
袁世凯的姨太们,经“洪宪皇帝”册封,第一、二、三、五姨太四位,封为“妃”,六、八、九姨太三位封为嫔。但是姨太们不服气!一见到袁世凯,便为此事争吵不休,闹得沸沸扬扬、不可开交……
1916年元宵节,袁氏“皇族”一家老少团聚在居仁堂,等着御厨房把热腾腾、甜乎乎的元宵送上来。但不知谁多了嘴,说道“元宵”和袁家的姓同音,意为“袁消”不吉祥,应该忌讳!命令从今往后老百姓不准吃元宵!
袁皇帝讲完,大家谁也没有吱声,觉得情况不妙!等元宵端上来,皇家贵人都低下头围着桌子默默地吃元宵。即使谁对孩子们说话,也都把声音压得低低的。
不识时务的六姨太却开始嘀咕起来,还是对封为“嫔”表示不满,说要是到正式册封时若不封她为“妃”,她就带着孩回彰德去。六姨太一发难,八、九两个姨太也喋喋不休,提出同样的要求!这时,五姨太便出来解劝:“你们别闹了,到时候你们都当妃子,爱管我叫么就叫什么好了。”她一边说着,一边拿眼睛瞟着袁世凯。五姨太自然希望袁世凯拿出他的威严,把三个小姨太的牢骚压下去。但袁世凯却没有这份心绪。他把筷子往桌子一放,长叹一声说:“别闹啦!你们不是要回彰德吗?那就和我的灵柩一起儿回去吧!”说完,便转身回办公室去了。几位姨太面面相觑,自讨没趣。愚蠢虚荣的她们哪里想得到:短命的“袁氏皇朝”的末日就在眼前了!
袁世凯还从各姨太的房内挑选4名使女,预定为内廷女官。由于形势急转直下,也未及同房,便由袁克定出资遣散了。
“你一辈子对不起我!弄了这么多姨太太!又养了这么多孩子!你死了都丢给我,叫我怎么办哪!”哭了又嚎,嚎了又哭。在场的子女由二子袁克文领着,跪在于夫人面前(做戏),请求娘把他们赐死!最后,由袁世凯惟一的嫡出长子袁克定出头劝说,才结束了这场尴尬的表演。
树倒猢狲散。归葬袁世凯于河南洹上村,袁家妻妾及未成年子女,在彰德守丧3年以后,几个姨太随各自的子女陆续迁往天津大营门袁宅,在那里分门别户而居;再往后各奔前程,煊赫一时的袁氏大家族——中国最后一个皇族,也就土崩瓦解,散摊子了。
暂无评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