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拉子文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4:26:16


这是瞿秋白的资料照片。
 


这是瞿秋白的女儿瞿独伊(2006年8月15日摄)。


 常州:瞿秋白(一)从书生到革命领袖

常州:瞿秋白(一)

↑瞿秋白(1899-1935)

常州市区延陵西路上,有一所粉墙黛瓦的清代建筑,这就是瞿秋白故居。

瞿秋白,乳名双,曾用名瞿霜、瞿爽。1899年1月29日出生于江苏常州,1935年6月18日在福建长汀县罗汉岭英勇就义,享年36岁。他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党的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是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者之一。

瞿秋白诞生在一个官宦世家。据民国时期重新整理的《瞿氏宗谱》记载:“晋陵(即今常州)瞿氏明季巨富,号瞿半城。西郊有覆街屋,至今犹称瞿家棚。武进县仓廒则瞿氏之仓廒也。”“祖孙,父子,兄弟,叔侄,世世科名,两朝勿替,迄于今已数百年簪缨不绝。”“自世祖以来至今,奕奕缙绅,蝉联八代……盖相继为士大夫者十余世矣。”晋陵瞿氏传至十三世,瞿秋白的曾祖父瞿锡保(申之),是道光丁酉顺天乡试举人,拣选知县;叔祖父瞿赓甫(廷韶、舜石),同治庚午举人,在湖北为官三十余年,辅佐张之洞办理新政。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升授湖北按察使、布政使,赴京师陛见。瞿秋白的祖父瞿贞甫(廷仪、酉同)跟随赓甫担任文案,清朝政府也授给他一个“奉政大夫”的五品官衔。瞿秋白的大伯父瞿世琥(世瑄、薛斋),附贡生出身,清朝末年历任浙江省桐乡、山阴、常山、长兴、黄岩、嵊县等县知县,民国时仕江苏省丹阳、泰兴等县知事,后来遭排挤被罢官。瞿世琥很喜欢瞿秋白,尤其赏识他的聪敏好学。瞿世琥常常对人说:“秋白,吾家之千里驹也。”

不过到瞿秋白幼年的时候,瞿氏家族已经走向衰败。瞿秋白的叔祖父瞿赓甫在湖北做布政使,为三品大员,宦囊丰盈。他出资在常州的青果巷建了一个大宅院,院内植有八棵桂花树,因此称该院为八桂堂。而瞿赓甫在湖北任上,并不回来居住,便要瞿秋白一家住进去代为料理。瞿秋白的伯父瞿世琥在浙江当知县,很喜欢聪颖好学的瞿秋白,于是经常资助瞿秋白一家。瞿秋白的父亲瞿世玮(稚彬),通晓诗、画、剑术和医道,但只有“浙江候补盐运使”的虚衔,无职无业,致使家境贫寒,仅靠瞿庚甫和瞿世琥的接济度日。

↑少年瞿秋白与父亲瞿世玮合影

瞿庚甫去世、瞿世琥罢官后,瞿秋白一家失去依靠,被迫搬进了城西瞿氏祠堂(即今延陵西路瞿秋白故居)。此时瞿家已无力为瞿秋白交纳学费,使瞿秋白中学没毕业就被迫辍学,到无锡一所小学当教员,靠每月10元左右的薪俸维持一家生计。生活境况正所谓“穷困与诗画相伴,绝望与清高同在”。

旧时住祠堂是很不光彩的事。瞿秋白一家迁入宗祠后,许多亲友从此就和他们断绝了来往,竟没有一个人肯伸出救援之手。瞿秋白一家从簪缨世家跌到了谷底,使瞿秋白自幼便饱尝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在瞿秋白的头脑里激起了强烈的愤懑,也锻炼了他坚韧的性格和反抗精神。

1916年正月初五,瞿秋白的母亲在绝望中服毒自尽,时年41岁。

↑瞿秋白的母亲金璇,字衡玉(1875-1916)。

“亲到贫时不算亲,蓝衫添得泪痕新。饥寒此日无人问,落上灵前爱子身。”这首《哭母》诗,表达了瞿秋白对母亲的深情怀念和对那个黑暗世道的怨恨。

母亲去世后,除瞿秋白的弟弟景白还留在宗祠外,其余都四散谋生。瞿秋白的父亲流寓济南,寄居于一位好友王璞生家中,以教授绘画糊口,从此再没有回归常州,于1932年6月19日病逝于济南“正宗救济会”。

↑瞿秋白故居(瞿氏宗祠)外景,门上方的匾额为茅盾手书

1917年9月,瞿秋白考入公费俄文专修馆,攻读俄文和俄罗斯文学。

1919 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为俄专学生领袖。在街头演讲时被捕,三天后释放,患肺病咳血。犹言“干了生平一大快事,区区咳血算什么!”

1920 年以记者身份赴苏俄采访,其间经同乡好友张太雷介绍加入俄共,是最早向中国人民真实报道十月革命后苏俄情况的新闻先驱。

1922 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3年 1 月回国后,负责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前锋》、《向导》等的编辑工作。1923年参加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起草党纲。同年参与筹办上海大学。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研究工作, 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在第一次大革命期间,为促成国共合作、发动北伐战争、反对资产阶级右派进攻和反对党内的右倾错误,做了大量的工作。

1925 年参加中共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成员。

1927 年参加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常委。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的危急关头主持召开“八七”会议,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党内的统治、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革命统治的总方针。会后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 主持中央工作。此后虽曾犯过短期“左”倾盲动错误,但很快就进行了纠正,是中共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在自己在位期间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领导人,为恢复党的战斗力、开辟革命的新时期建立了巨大的功勋。

1928年参加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随后参加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 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主席团委员及书记处成员。1930年9月回国,主持中共六届三中全会, 纠正了当时党的领导人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在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遭王明等人打击,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此后在上海同鲁迅一道领导左翼文化运动,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作了大量奠基性的工作。

1934年到瑞金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员。1935年2月26日,在福建长汀县水口镇小径村被国民党军队逮捕。同年6月18日在长汀县罗汉岭英勇就义。

对于瞿秋白英勇就义的情景和他身后的遭遇,下面这篇文章做了比较概括的介绍:

瞿秋白与《多余的话》

2007年09月07日 10:10:17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在20世纪跌宕起伏、风云变幻的中国政治、思想文化史上,瞿秋白作为著名的革命家和知识分子,肩负救亡与启蒙的历史使命,留下了复杂而独特的“长长的影子”。他拥有诸多第一:第一个翻译《国际歌》歌词,第一个系统译介马克思文艺理论和苏俄作品,第一个把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介绍到中国,第一个尝试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研究中国革命。但他同时也是一个“多余的人”、一个所谓的“叛徒”。他在临刑前1个月,于福建汀州狱中写下的遗文《多余的话》,其中透露出来的个人际遇感受,与时代洪流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冲突,为我们提供了不断回味和继续言说的话题。

笼罩在英雄头上的阴影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被国民党杀害于福建长汀。

对于当时的情形,《申报》作了这样的报道:

十七日,奉中央电令,着将瞿就地枪决。翌日(十八日)晨八时,特务连连长廖祥光即亲至狱中促瞿至中山公园照相,瞿欣然随之。照相毕,廖连长示以命令,瞿颔头作豪语:“死是人生最大的休息。”廖连长询以有无遗语留下,瞿答:“余尚有诗一首末录出。”当即复返囚室,取笔书诗一首并序如下:

1935年6月17日,梦行小径中,夕阳明灭,寒流幽咽,如署仙境。

瞿日读唐人诗,忽见“夕阳明灭乱山中”句,因集句得《偶成》一首:

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寒泉听不穷;

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万缘空。

(原文此处尚有:方提笔录出,而毕命之令已下,甚可念也。秋白曾有句:“眼底烟云过尽时,正我逍遥处。”此非词谶,乃狱中言志耳。)

秋白绝笔 六月十八日

书毕,复步行中山公园,在园中凉亭内饮白干酒一斤,谈笑自如,并唱俄文《国际歌》及《红军歌》……歌毕,始缓步赴刑场,手持烟卷,态度镇静。乃至刑场,盘坐草地上,尚点头微笑。俄顷,砰然一声,饮弹而陨矣……

如此大义凛然的壮举,瞿秋白理应雕刻在历史的英雄碑上。但是,历史的复杂却让他很长时间背负着“叛徒”的罪名。这一切,皆因他在就义前夕写下的《多余的话》。

《多余的话》全文2万余字,总标题后引《诗经·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作为题记。正文共列7个标题:何必说——代序、“历史的误会”、脆弱的二元人物、我和马克思主义、盲动主义和立三路线、“文人”、告别。

《多余的话》不同于伏契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也不同于方志敏的《狱中纪实》,不同于陈毅的《梅岭三章》,也不同于《革命烈士诗抄》中的诗。那些作品是向敌人宣战的,《多余的话》则是向内,深挖自己灵魂的。在《多余的话》中,瞿秋白把曾经拥有过的浪漫、热情、执着、苦闷、困惑、坚定等,都以本来的面目留在2万多字的自白中。这自白,后人读来所感受到的不是作者昂扬向上的斗志,而是内心的痛苦、忧郁、厌倦。因而,刑场上的瞿秋白与《多余的话》的作者瞿秋白,就难以重叠在一起了。

《多余的话》成了笼罩在革命先烈瞿秋白头上挥之不去的阴影。

新中国成立不久,瞿秋白生前的战友冯雪峰主持编辑《瞿秋白文集》。按理说,既然是文集,而瞿秋白又曾经是党的领导人,他的关于政治理论方面的论述也应收入,但是,中央却指示:只出版瞿秋白文学方面的论著。理由是他的政治理论方面的论著,联系中国革命实际很不够。而在动议编辑《瞿秋白文集》时,毛泽东于1950年12月31日为《瞿秋白文集》写了一篇序言。序言肯定“他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认为“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但耐人寻味的是,这篇序言后来并没有收入书中。30年后,人们重新编辑《瞿秋白文集》时,才在档案馆里找到了这篇序言。

20世纪60年代初,历史学界发生了对于《李秀成自述》的争论,戚本禹的一篇“大文”断言,李秀成尽管被捕后被杀,但他写下的自述仍是叛徒的供状。毛泽东以李秀成“晚节不忠,不足为训”的批语支持了戚本禹的观点。于是,有人就想到了瞿秋白《多余的话》,认为其与李秀成一样,“晚节不忠”。

“文革”期间,《多余的话》被看成“一个叛徒的自白书”、“自首叛变的铁证”,瞿秋白被视为“叛徒”。1967年1月19日,瞿秋白母亲金衡玉的墓在常州被砸;2月7日,一群人到八宝山砸碎了瞿秋白墓上的塑像;5月12日,另一群人又来到八宝山,砸了瞿秋白的墓;6月17日,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召开了“声讨叛徒瞿秋白大会”,会后把瞿秋白的大型塑像从八宝山扫地出门。

“文革”结束后,在拨乱反正的历史进程中,人们没有忘记瞿秋白。1979年,中央成立专案组复查瞿秋白被捕一案。1980年10月,瞿秋白专案组写出了《关于瞿秋白同志被捕问题的复查报告》,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向全党转发,正式为瞿秋白同志平反昭雪。《报告》指出,瞿秋白被捕后“拒绝劝降”,“坚持了党的立场,保持了革命的节操,显示了视死如归,从容就义的英勇气概”,《多余的话》“一没有出卖党和同志;二没有攻击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三没有吹捧国民党;四没有向敌人求饶乞求不死的任何内容”,“它决不是叛变投降的自白书”。从而推翻了以往《多余的话》是其“叛徒铁证”的不实之词。199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篇》第七卷中,收入了《多余的话》一文。

对《多余的话》一文究竟是不是瞿秋白所写,历来也有争论。但从该文内容和风格上看,却是国民党内任何人物也写不出来的。不过该文是在国民党特务机关中统主办的刊物《社会新闻》上首发的,被加以窜改倒极有可能;并且解放以后也始终没有找到该文的原稿,更增加了人们对其真实性的置疑。如今人们普遍存有一种心理,即英雄就应该是句句豪言壮语,出语惊人,如“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之类才对。由于文中流露出一丝消极、迷茫的情绪,所以有人认为该文不应该出自一个共产党的领袖之手。可瞿秋白本是一个坦诚的文人,作党的领袖真如他自己所说,是个“历史的误会”;他患肺病咳血,身体羸弱;虽矢志投身革命,为党的事业做出无可替代的突出贡献,却遭王明等人排挤打击;作为党的高级领导人,王明等人却以他患病为由拒绝他随红军主力长征,致使他在突围中落入敌手,饱受刑讯逼供之灾。任何人对此都会有些想法,何况瞿秋白自己?《多余的话》一文流露出一丝丝的悲凉,但绝不是悲伤。在清楚地知道自己已经“时间不多”了的时候,他想留给后人的是以一个彻底的革命者的心胸和情怀,对党的路线、方针等重大问题所做的冷静思考。当时他离开党的领袖位置已经四年了,对王明的错误路线仍持有自己不同的观点。以他当时的处境,他很自然地认为现在说这些都是“多余的话”了。即使如此,在明知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他还不忘剖析自己的灵魂,为因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给党的事业造成了损失而自责。

做人如此,我们夫复何求?

↑瞿秋白就义前留影

1935年6月16日,蒋介石电令国民党第36师中将师长宋希濂,令其对瞿秋白“就地处决,照相呈验”。18日上午,瞿秋白被国民党行刑队士兵押解到长汀县中山公园内的一个凉亭外,拍下这张验身照,然后高唱《国际歌》,信步走到刑场,说“此地甚好”,遂饮弹而殁。照片中瞿秋白镇静自若,面带微笑,为世人留下一位革命者最后的风采。

↑瞿秋白烈士纪念碑(福建长汀)

1951年在瞿秋白烈士就义地建“瞿秋白烈士纪念碑”。该碑“文革”中被毁,1982年重修,1985年又重建。碑总高30.59米,碑名为陆定一所题,碑文由中共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撰写。

↑瞿秋白纪念馆

1999年,为纪念瞿秋白诞辰100周年,由中共常州市委、市政府拨款,在瞿秋白故居旁边修建了瞿秋白纪念馆。邓小平题写了馆名。

纪念馆是两层楼四合院式的仿古建筑。进入宽敞的正厅,迎面是瞿秋白塑像。展览厅陈列着瞿秋白生平事迹的照片、文字资料、实物和雕像。此外馆内还设有影视厅、资料室、学术厅、电脑室等,为宣传和研究瞿秋白提供多功能现代化的服务。

↑纪念馆正厅:瞿秋白塑像

瞿秋白1920年起以记者身份在苏俄工作期间,曾三次(一说两次)见到列宁。他是中国共产党内仅有的两位见过列宁的领导人之一(另一名是张国焘)。纪念馆墙壁上镶嵌着大幅瞿秋白与列宁在一起的浮雕。

↑纪念馆内浮雕:瞿秋白与列宁

瞿秋白从一个文弱书生成长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和文化伟人,留下了500多万字的著作。他的人生是辉煌的,贡献是巨大的,人格是高尚的,同时又是饱受磨难的、曲折和悲壮的。他毕生追求并为之奋斗的目标,就是“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实现“共产主义人间化”。是他首次把《国际歌》的歌词翻译成中文,把“国际共产主义”一词译成“英特奈雄耐尔”,便于上口传唱。

1931年1月,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瞿秋白遭到王明等人的打击,被解除了中央领导职务。此后他带着妻子杨之华来到上海,同鲁迅一道领导左翼文化运动,并与鲁迅结为志同道合、肝胆相照的挚友。在此期间,他邀约茅盾商谈办好《前哨》、《北丰》的意见,指导冯雪峰为左联草拟《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新任务》的决议案,排除了“左”的思想影响,提出了正确的指导原则,使左联工作由关门主义、宗派主义的倾向转变为健康和蓬勃发展的新局面。茅盾写诗称道:“左翼文坛两领导,瞿霜鲁迅各千秋。”

在国民党白色恐怖统治之下的上海,瞿秋白作为中共主要领导人的身份,自然受到国民党的通缉。身处极度危险之中的瞿秋白,曾三次到鲁迅家避难。经历风雨的洗礼,他们相互引为患难知己和并肩奋斗的同志。瞿秋白分外珍惜和鲁迅的友情,以至在身陷囹圄、生死攸关之际,还时时思念这段他一生中“最惬意”的时光。鲁迅亦将清人何瓦琴的联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书写成条幅相赠。

↑鲁迅书赠瞿秋白的立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瞿秋白被捕后,曾用化名给鲁迅写过信。鲁迅亦曾多方努力,试图通过陈望道等发起公开营救,并请蔡元培到国民党上层活动,然而均未成功。瞿秋白牺牲后,鲁迅悲愤不已,称“这在文化上的损失,真是无可比喻。”为缅怀挚友,鲁迅与友人商议,决定将瞿秋白的文学译文结集出版。他说:“我以为哭是无益的,只好仍是有一份力,尽一份力,不必一时特别愤激,事后却又悠悠然。”鲁迅在他生命的晚期,抱病完成了文集的收集、整理、编排、校对等绝大部分工作,并为之题名为《海上述林》,出版者署名为“诸夏怀霜社”。“诸夏”即中国,“怀霜”即怀念瞿霜(瞿秋白曾用名)。该书采用了当时最好的纸张,最精美的装帧,倾注了鲁迅生命最后时期大量的心血。1936年10月,鲁迅逝世前两天,还忙着把《海上述林》分寄给友人。他曾说:“我把他的作品出版,是一个纪念,也是一个抗议、一个示威!”“人给杀掉了,作品是不能给杀掉的,也是杀不掉的!”

↑《海上述林》,书名为鲁迅所题。

↑纪念馆内铜雕:瞿秋白与鲁迅

↑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瞿秋白遗骨迁葬仪式。

1955年6月18日,瞿秋白殉难2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了瞿秋白同志遗骨迁葬仪式。周恩来、董必武、彭真等出席仪式,陆定一代表党中央宣读了《关于瞿秋白同志生平的报告》。

党中央对瞿秋白的评价

★“瞿秋白同志,是当时党内有威信的领导者之一,他在被打击以后,仍继续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主要是在文化方面),在1935年6月也英勇地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之下”。他的“无产阶级英雄气概,乃是永远值得我们纪念的”。

――摘自1945年4月20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瞿秋白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卓越的政治活动家和宣传家”。“瞿秋白同志是中国无产阶级的无限忠诚的战土。他献身革命直到最后一息。他的高贵品质和毕生功绩将活在人民的心里,永垂不朽!”

――摘自1955年6月18日陆定一在瞿秋白遗骨迁葬仪式上代表党中央所作的《关于瞿秋自同志生平的报告》

★瞿秋白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摘自1985年6月18日杨尚昆在瞿秋白同志英勇就义50周年纪念会上代表党中央发表的讲话。

★毛泽东于1950年12月31日为《瞿秋白文集》写了一篇序言。序言肯定“他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认为“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瞿秋白用他短暂而又波澜壮阔的一生,为我们这些还愿意在茶余饭后谈论人生话题的芸芸众生雕刻了一个巨大的、金光闪闪的楷模。
  

这是我搜罗到的关于瞿秋白的图片资料。

↑瞿秋白(1899-1935)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是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者之一。

↑常州延陵西路瞿秋白故居,原为瞿氏祠堂。

瞿秋白12岁时,因家道败落,不得不搬出青果巷八桂堂老宅,搬进瞿氏祠堂暂住,因此饱受族人冷眼。家庭生活无以为继,瞿秋白被迫辍学,到无锡当小学教员养家糊口。1916年正月初五,瞿秋白的母亲在绝望中服毒自尽。这一悲剧给年轻的瞿秋白心灵深处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瞿秋白故居正门匾额,为茅盾手书。

↑少年瞿秋白与父亲瞿世玮

↑瞿秋白母亲的卧室

↑瞿秋白卧室

↑过道兼书房

↑瞿秋白与杨之华,1929年摄于黑海之滨

↑瞿秋白与夫人杨之华(1930年摄于莫斯科)

↑瞿秋白、杨之华、瞿独伊,1929年摄于莫斯科

↑自诩为“半拉子文人”的瞿秋白在狱中

↑瞿秋白的女儿瞿独伊。她是瞿秋白第二任夫人杨之华与前夫沈剑龙所生,但瞿秋白对她疼爱有加,视同己出。背景照片为瞿秋白与杨之华合影。

↑瞿秋白纪念馆,建在瞿秋白故居隔壁,与瞿秋白故居连为一体(照片左侧墙外即为瞿秋白故居)。

1999年瞿秋白诞辰100周年之际,由常州市委、市政府拨款兴建的。门额上横书的馆名是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

↑瞿秋白纪念馆正厅

↑瞿秋白纪念馆正厅:瞿秋白铜像

↑瞿秋白纪念馆展厅一隅

↑瞿秋白纪念馆浮雕:瞿秋白与列宁

↑瞿秋白纪念馆铜雕:瞿秋白与鲁迅

↑瞿秋白创办和主持编辑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份公开报纸《热血日报》。

1925年5月30日,上海日商纱厂资本家枪杀工人顾正红,引发各界示威游行,群情激奋。瞿秋白参加领导了五卅运动,并受中共中央指派,创办自己的报纸,揭露事实真相,支持工人大罢工。6月4日正式出版,瞿秋白撰写了发刊词和刊头《热血日报》四个字,几天内销量即达到3万份。27日即被查封,共出版了24期。瞿秋白为之撰写了20余篇社论、专论和评论。

↑徐悲鸿画作:鲁迅与瞿秋白

瞿秋白与鲁迅的交往过程中没有留下照片,是一大憾事。后徐悲鸿作此画以记之。

↑鲁迅送给瞿秋白的立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此联为清代道光年间杭州人何瓦琴集王羲之《兰亭序》字句而成,鲁迅录之,送给瞿秋白。以鲁迅的性格和他当时所处的险恶环境,他一生结交的朋友极少。他曾说过,他到死也不会原谅任何人,也不会求得任何人的原谅,由此可见一斑。但鲁迅视瞿秋白为知己,为兄弟,非志同道合、肝胆相照者莫属。

此联上款为“疑仌道兄属”。瞿秋白常用的笔名是“凝冰”。鲁迅把“凝冰”的“凝”字去掉偏旁“冫”,即为“疑”字;而“仌”是“冰”的变体字;所以“疑仌”即“凝冰”,就是瞿秋白;“道兄”原为道家称谓,世人往往称志同道合者为“道兄”,意同“学兄”。 落款为“洛文录何瓦琴句”。鲁迅的敌手经常把他污为“堕落文人”,鲁迅笑纳,索性取“落”字谐音,以“洛文”为笔名,回敬敌手。接下来一个“录”字,则坦陈这副对联非鲁迅原创,乃录何瓦琴集句。

↑瞿秋白狱中诗手迹

这是瞿秋白在狱中书赠军医陈炎冰的两首词和一首七绝:
廿载浮沉万事空,年华似水水流东,枉抛心力作英雄。
湖海栖迟芳草梦,江城辜负落花风,黄昏已近夕阳红。

《浣溪沙》
寂寞此人间,且喜身无主。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
花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

《卜算子》
山城细雨作春寒,料峭孤衾旧梦残。
何事万缘俱寂后,偏留绮思绕云山。

七绝《梦回》

陈炎冰是狱中的军医。在瞿秋白被捕入狱后,他被指派为瞿秋白治病疗伤。他是大革命时期的中共党员,后脱党,解放后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

↑瞿秋白就义前留影

1935年6月16日,蒋介石电令国民党第36师中将师长宋希濂,令其对瞿秋白“就地处决,照相呈验”。照片中瞿秋白镇静自若,面带微笑,为世人留下一位革命者最后的风采。

↑瞿秋白就义处(福建长汀县城郊外罗汉岭)。

瞿秋白刑前拍照后,手持香烟,高唱《国际歌》,信步走到这里,坐在草坪上,对荷枪实弹的敌兵说:“此地甚好,开枪吧!”遂饮弹而殁。

↑瞿秋白烈士纪念碑(福建长汀)

瞿秋白烈士纪念碑位于长汀县郊外罗汉岭瞿秋白就义处。1951年在此建“瞿秋白烈士纪念碑”,1982年重修,1985年又重建。碑总高30.59米,碑名为陆定一所题,碑文由中共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撰写。

↑瞿秋白遗骨迁葬仪式(1955年6月18日,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周恩来、董必武、彭真出席仪式,陆定一代表中共中央宣读《关于瞿秋白同志生平的报告》。

↑瞿秋白同志之墓(北京 八宝山革命公墓)

……
资料来源于http://cxiong.spaces.live.com/blog/cns!B5412FCC7B84B0A7!427.entry

参考书目:

①中共常州市委:《瞿秋白生平简介》

②陈铁健:《瞿秋白――从文人到领袖》

③瞿秋白纪念馆解说词

④照片来源:各网络文章中搜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