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于天与道的追寻和感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48:48

孔子的智慧不仅表现在为人处世之上和社会生活当中,也表现在对于天与道的追寻和探求之中。孔子对于天与道也有很深刻的感悟。我们是否对于真理以及真善美有一种渴望?孔子的这种强烈的感情,我们每一个人在内心深处应该是相同的。在孔子来说,对于真理的追求,就是对于天与道的追求。我们可以从孔子对于天与道的理解和感悟中得到一些启示,因为孔子早就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实践。这有助于我们对于宇宙天地自然的认识,也有助于我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在于我们的文化思想中,天于道就是代表了西方所说的真理。每一个人都会有探索真理的激情和愿望。孔子也是一样的。从懂事的时候起,我们就会对于“天”发生兴趣,同时对于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天到底是什么?我们不能不去思考这些问题。又人生到底是什么?也是我们不能不去思考的。在庄子和屈原的著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同样的追问。孔子就从天与道去寻找答案。我们从孔子的体会和感悟中去得到我们自己的答案。

当然,天空、天气也是天的体现,现代的科技的发展,使人类对于太空也有所了解了。而那一个似乎具有意识的天,神秘而又无处不在的天,应该如何理解呢。我们的祖先就进行了深刻的观察和思考。《易经》中说“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世间四季的往返更迭,寒暑的变换,太阳每天的起落,月亮的阴晴圆缺,浩瀚无垠的星空,在我们的心中会激起阵阵的涟漪,也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的相连着。春花秋月,良辰美景,清泉怪石,行云流水,鸟语兽走等等,这些天地自然的景象也是每时每刻都在深深的感动着我们,也有一种对于宇宙自然的深刻的感情埋在我们的心中。在中国文化之中,这就是天与道所表现出来的。孔子和我们一样,对自然和世界充满了好奇和热爱的感情。孔子认为天地自然中包含了道。对于天与道的探求,对于生命真谛的探求,也就是对于宇宙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规律的探求。

天与道在中国文化中,就是指真理。而天和道其实是真理的不同的说法而已,我在这里把两者分开来,是从论语中天和道的不同的内涵来讲的。天有其独立超越的意义。而道则包括了天道和人道。天道,可以理解为自然的规律,当然其中也包括我们现在在学校所学的生物、化学、物理等自然的科学。人道则是体现在社会的文化、政治、经济等当中,可以理解为人类社会的规律。天道和人道,是我们中国文化中的两个重要的观念,也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特色。我们肯定也思考过天到底是什么,世界究竟是什么,也曾思考过人生的意义。这些就是关于天道和人道的问题。不仅我们要思考这些问题,我们的祖先也同样思考着这些问题。而现实就是,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这个天地之中,以及我们的这个人类社会之中。所以了解一些天道人道的思想对于我们很重要。

我们也可以从一些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看出这一点。我们中国人喜欢讲天,而西方人喜欢提到上帝。“天啊”是中国人的口头语,“My God”是西方人的口头语。这些区别,不仅是不同的文化的生活习惯所形成的,也同时是我们的文化的思想心理所形成的。中国人讲天理,讲天意,而西方人却喜欢讲上帝,讲逻辑,就是中国和西方不同的文化的表现。我们中国人的家里的堂屋正中上头,过去都要设立一个“天地君亲师位”,现在早没有君主了,所以大家改为“天地国亲师位”,意思还是一样的。不知同学们的家里有没有,或者看到过。也是因为现在城市化了,很多的人也就不太讲究了,而中国的农村里还是相当讲究的。同样,在很好的保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台湾,依然是很讲究的。因此,天以及从天所引申发展而来的道,在我们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影响是很大。所以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不了解天道。学习中国文化,也要来理解天道的意义和价值。这就象西方人必须了解上帝究竟是一个什么概念,或者是究竟指什么一样。因为这是中国文化的基础。

在这里,我们今天主要从论语这本书里面的内容来讨论孔子的天道与人道思想。同时也从其他的一些记载来讨论孔子对于天与道的感悟。在孔子以前,我们中国人的祖先就对于天道和人道作了深入的探讨,也就具备了很多深刻的思想和观点。比如我们的经典《易经》 就是探讨天道和人道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哲学著作。孔子的思想也就是在以前的思想基础上形成的。《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指出了天有刚健和运动不息动的本质。人类从这种刚健的宇宙天地的运转中得到启示,也同样要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的人才可以称得上是君子。在论语中,孔子对于天和道的意义并没有明确的界定。我们可以透过孔子的对于天和道的论述,来认识天和道所具有的内涵和意义。

孔子的一生,就是实践道的一生。他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在全国各地四处奔波,就是为了推广他心中的道,也即是为了实现他的仁道。当然这个道也不是他独创的,他是从古代的圣贤那里继承而来的。就是尧舜大禹汤文武周公所实行过的道。他认为这个道是和天关联在一起的。我们先来讨论孔子对于天与道的追寻。

孔子对于他要实现的这个道是很自信的,对自己也是很自信的。他说:“天生德于予,桓魋(tui)其如予何!”(《学而》)他所具备的德是上天赋予的。这里有一个故事。孔子带着弟子离开了曹国,到了宋国,在大树下和弟子练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想要杀害孔子,拔了这棵大树。孔子就离开了,他的弟子们很担心老师的安全,就要孔子赶快离开曹国,他于是说出了上面的一段话。孔子认为他的道德是天赋予自己的,这个桓魋能把我怎样呢!孔子对于自己的道和学说很自信。又有一个故事,也表明了孔子同样的自信。孔子离开卫国,准备到陈国去,经过匡地。鲁国的一个大臣叫做阳货的人曾经侵害过匡人。而孔子的形状和阳货有些类似,匡人误以为孔子是阳货,就把孔子他们一行人围困以来,要抓住孔子来报仇。围困了五日,形势很紧张,说不好就有生命的危险了。孔子的弟子们很害怕。这时孔子说了一句话:“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述而》)认为文王所开创的礼乐文明在他这里。如果是老天要毁灭这些文明的话,自己就不会得到这些文明了,如果老天不想毁灭这些文明的话,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在这里,孔子充分的体现了自己对于天与道的自信和对自己的自信,表现了大无畏的精神,也是敢于担当大任的精神。

有一次,孔子跟他的弟子子贡说:“莫我知也夫!”意思是说,没有人能够了解我啊!子贡不明白,分明老师您有这么多的学生,比如子路啊、颜回啊,子贡自己啊,等等,都可以说是了解老师的。所以感到疑惑,就问曰:“何为其莫知子也?”(为什么说没有人了解老师您呢?)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孔子说:“不怨恨上天,不责怪别人,通过不懈的学习而达到最高的道德,知道了解我的只有上天!”在这里,孔子认为:他的思想和上天是相通和一致的,只有上天才能真正了解他,才能明白他的事业和学说。孔子在春秋时期推行仁政的思想,并不为当时的执政者所采纳,也不为当时的一些人所理解。

一个叫做微生亩的人跟孔子说:“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宪问》)。意思是说,孔子你这样忙碌不停的到处游说,难道不是要卖弄自己的口才吗?所以因此微生亩根本就不了解孔子的抱负,不了解孔子所要推行的大道。孔子感慨只有天能够理解他。又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在一个叫做石门的地方过夜,那里的一个守城门的人就问他,是从那里来的,子路就回答,自己是孔子的学生。守门的人就说:“是那个明明知道行不通却还要去做的哪个人吧。”原话是“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知其不可而为之”在后来成为了一个成语,指知道不行却还要去做的意思。孔子就是在春秋这个礼乐崩坏的时候去推行仁政思想的,他知道那些诸侯国的君主不会采取他的主张的,所以这个守门的人也虽然赞成孔子的仁道思想,但是并不赞成他去推广仁道思想和仁政,认为是徒劳无功的,也算是了解孔子的了。当然孔子的很多的学生也是对于孔子是有一定的了解的,但是真正理解孔子明白孔子的心中的愿望的只有颜渊。而在孔子的心中,认为他这样做的是根据上天的意思。他是为了完成天所赋予的责任,所以必须这样去做。就象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天也把大任降到了孔子的身上。孔子也是这样认为的,他要对于天负责,对自己伟大抱负负责。不管别人是否理解他。在人们并不理解他时候,在他心目中还有天和他是站在一起的。

当然,除了颜回之外,还有一个人理解孔子,是在仪地守边界的一个小官。论语上记载: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八佾》)这也是一则小故事。有一次孔子和弟子到了那里,那个守官就说:“只要君子到了我这个地方来的,我是从来没有不得去拜见的。”这个小官也是一个尊贤好学之人啊。孔子的弟子就带他见到了孔子。跟孔子谈话了以后,从孔子那里出来,就和旁边孔子的弟子们说:“你们这些小子为什么要为失去官位而忧虑呢。天下已经很久没有实行大道了,而上天将要以你们的老师作为人类的导师啊。”仪封人的这一句就概括了以后两千五百年的中国文化。孔子的思想对于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以后的的历史中,孔子就是成为了人民的精神的导师。孔子的弟子子贡也说:“固天纵之将圣。”(《子罕》)意思是说,本来就是上天让孔子成为圣人的啊。孔子的事业和道德文章,隐隐然是和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些在当时说的话,到后来都是应验了。

很明显,孔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如果犯罪就是违反了天的意志。一个叫做王孙贾的卫国的大臣问孔子说:“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王孙贾的话我们不解释了。来看孔子的话。孔子认为获罪于天,怎么祈祷也没有用的。有些人认为自己犯了罪,别人不知道,警察也抓不住,以为是没有什么事了。其实是错误的。他犯了罪,并不是仅仅违反了法律,而是违反了天的法则。这人的罪是上天给的,并不是人们所强加的。所以这个罪无论到那里都逃不了。孔子认为只要是违反了天理,祈祷都是没有用的。我们民间俗话也经常讲犯罪是违反了天条,也就是这个意思,有一定的道理和来源。

    在孔子心目中的天,时时刻刻都伴随着他。甚至认为天还在监督着他的行为。论语上记载: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雍也》)孔子去见南子,南子是卫灵公的漂亮的老婆,名声很不好的。子路对老师去见这个坏女人很不高兴,孔子就发誓说:“我要是不对的话,天来厌弃我吧,天来厌弃我吧!”孔子觉得他的作为是没有违反天理。同样孔子也把天当作是自己倾诉甚至是抱怨的对象。有一次孔子生病了,病得很厉害。他的弟子以为老师要告别人世了,为了来安慰老师,子路表现出来他感性和可爱的一面,要门人弟子装做是孔子的家臣,准备来组织孔子的丧事。而孔子的病慢慢好起来了,也清醒了,就对子路说:“很长时间了啊,由是在行诈啊。没有家臣而装做有家臣。我要欺骗谁呢?难道要欺骗天吗?!而且我与其死在家臣的手里(指让家臣来治理丧事),不如宁愿死在你们这些学生的手里。而且就算我不能得到大葬,我会死在道路上吗?”(《子罕》)孔子是真诚的,不愿意来欺骗别人,更不愿意来欺骗天。说明天在他的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到了晚年,孔子最钟爱的弟子颜渊死了,孔子感到十分的悲痛,哭的很伤心,说:“噫!天丧予!天丧予!”(《子路》)难道是老天要丧失我吗?难道是老天要丧失我吗?孔子认为在这种时候只有上天才能了解他的悲痛了。所以向天来倾诉,本来是想要把颜渊作为自己的接班人的,可惜死的太早了。论语里面也有很多的地方孔子表达了对于颜渊早逝的可惜。

孔子所说的天,不仅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天空,而是具有和西方基督教的上帝相近的意义。有人许也会说:“天的不就是空气和太空吗?我们的神州七号已经到太空去了,宇航员还话进行了太空出窗,天上也没有什么啊。”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可以通过科学来了解的天空。在中国的文化当中,“天”不仅指天空,而是具有深刻意义和内涵的。我们常常说的“天理”、“天意”、“天命”、“天道”等,就是包含了深刻的意义。前面提到过的“天地国亲师位”,的“天”也是具有深刻的含义的。孔子的这种思想,深深的影响我们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孔子说了一句很著名的话,叫做“五十而知天命”。我们不要以为天命很容易知道,孔子也是到了五十岁才知道的。后来很多的学者对于孔子所说的天命有很多的说法。这个“知”不只是认识的意思,而是体会和感悟。用自己的内心去体会和感悟天命的内涵。以至于与天相通,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别人所告诉你的什么是天与道,那就不是真正的天与道,只有靠你自己的内心去体会和感悟。上面我们谈了很多孔子与天有关的故事和思想,下面我们再来简单的说说孔子关于道的一些思想。

我们知道,孔子的道就是指仁道。分开来讲,有天道、人道,先王之道,君子之道、中庸之道、大同之道等等。这些道,孔子都是以仁来表达的。天道是仁,人道也要求是仁义的。个人和社会要求是仁义的,这就是孔子所要在人类社会中实现的道。孔子的弟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公冶长》)子贡认为,老师的文章,是可以学得到的也是可以领悟得到的,而老师所说的性和天道,是很难学得到和领悟得到的啊。这个道存在于孔子的心中,却是很难用言语来表达的。上面我们也说过,是要用心去体会和感悟的。孔子的学生跟随他在一起,也是不能够完全了解。所以的弟子以为孔子对于他们有所隐瞒。孔子就解释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意思是“你们以为我有所隐瞒吗?我是没有隐瞒的啊!我的没有什么行为不与你们公开的,这就是我孔丘啊。”孔子认为他把所知道的道(知识)都教给学生了,没有象其他的师傅一样还要留一手,怕徒弟学成以后抢了自己的饭碗。孔子是大公无私的,把自己的学说和道全部多教给学生了。

对于的这个要推行的仁道,孔子看得甚至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这句话也是很著名的。我想同学们也会曾经听说过这句话。不知道你们是怎样理解的。这里也表达的孔子对于道的追求是那么的强烈。只要早上领悟到了真理,就是晚上就是死去了也感到值得满足了。足以说明孔子对于道的信仰是坚定的。这也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气魄。对于道的追求,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对于真理的追求。孔子所说的道就是仁道,也就是现在经常说的以认为本的思想。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立志于道的人,是不会因为求生而去害(不顾)仁义道德的,只有用杀身来成全和实践仁道的。“杀身成仁”这个成语就是来源于此。中国历史上成千上万的民族英雄就是实践了孔子的这种思想。

尽管有时孔子的生活也并不是很好,也会在生活中遇到很多的困难,而他对于“道”执着是从来不动摇,对于道的追寻也是从来不会停止的。他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表达了孔子对于道的重视是超过了对食物和居住条件的要求。他又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不象一般的人一样,整天为自己的生活和贫困而感到忧伤,他所关心的是大道的流行和推广。有一次,在陈国被人围困,没有了一点粮食来吃。弟子子路就来见孔子,很不高兴的说:“君子难道也有穷的时候吗?”孔子就说:“君子在穷的时候也是坚持自己的操守(道)的,小人道穷的时候就滥(什么事情都做的出来,无所不为)了!”(见《卫灵公》)所以孔子在任何的时候都会坚持道,而不会离开。孔子的这个道,表现出来就是仁。他说:“君子无终食物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对于这个仁道,孔子是一刻也不会离开的,哪怕是在仓促当中和出门在外不方便的时候。

孔子所说的仁道,不是在我们的自己之外去寻求的,而是存在于我们得内心里面。他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这个道是要我们作为主体去实践和实现的,而不是道在那里就能使我们每个人伟大起来。实践这个仁道就象我们做好事一样,要我们亲自去做的。比如学习知识也一样,知识是要靠我们自己去主动的学习,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去,才能够真正的知道和掌握知识,变成自己知识。有一个叫做公伯寮子的人讲孔子的弟子子路的坏话,孔子就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宪问》)孔子对于他所弘扬追求的仁道很自信,不怕别人的毁谤。认为他的大道能或者不能实行,都跟这些毁谤他的人无关,而是天命所决定的。公伯寮是无法和天命来抗衡的。在推行道的过程当中,当然也遇到了很多的阻力甚至很多的人的反对。孔子则使采取了宽容和不予理会的态度:“道不同,不相为谋。”你的道和仁道不相同,我就不跟你来交往和商量谋划。在上一节课我们也提到过。

从以上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天与道是不懈的追寻和实践的。那么,孔子对于天和道究竟有什么样的感悟和体会呢?论语中提到的地方也很少,而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来一些孔子思想的内涵来。当然并不是因为孔子不肯说出来,就象我们上面所强调的,天与道即现在所说的真理,即真、善、美。大家知道,这些真善美是要靠我们自己去判断的,别人怎么说都不算数的。是不是?更是要通过我们自己用心去体会和感悟的。我们先从论语中来看。

有句著名的话,即是体现了孔子在对于道的追寻的过程当中,每个阶段不同的体会和感悟,也是他对于道所感悟的深入及其进境。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孔子认为,他在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于学道和行道了,三十岁的时候就对于道是坚定不移了,到了四十岁,就对于道没有什么迷惑的了已经是通达于道了,到了五十岁,对于天道很清楚了,到了六十岁,对于道的体会是内外无碍了,到了七十岁,对于道就是圆融无碍了。每一个年龄阶段对于道就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论语中有一段话: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里也就透露出了孔子对于天的观点和感悟。孔子说,我要不说话了。子贡就不理解孔子的意思,问孔子,老师您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这些弟子怎么传述您的学说呢?孔子就说,你看天说了什么呀?春夏秋冬四季在运行啊,天下的万物在孕育生长啊,天说了什么呢?孔子在这里就揭示了天的深刻的内涵。天不象我们人类一样有语言,而四季有规律的交替,日月有规律的运行,万物生生不息的生育,就是天在表达他的意思,这就是天的不言而言。是啊,天没有说话,而我们看到的自然界的万物都在有秩序有规律的生长发育,宇宙中天体也在有规律的运行。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去所观察。我们的世界是生机勃勃的。特别是到了春天,天地的这种生气便会宣泄无遗。孔子认为天在用规律和秩序来说话。同时又具有生长发育万物的恩德,中国有句话,叫做“上天有好生之德。”就是指这个意思。这就是天道。孟子引用了诗经上的诗句和孔子的评语“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来说明人性善的观点。(《孟子 告子上》)孔子认为作这首诗的人是知道“道”的。这首诗的意思就是:上天生育了人类,有了万物就必定有法则(不会胡乱来的),人民所秉承的常理,就是喜欢这美好的道德。这也可以是对于天与道的一个深刻的诠释。同学们可以从诗经中去体会道的意义,从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中去感悟天与道的内涵。

孔子对于水很喜爱,对于水也是理解很深刻。通过水,我们也可以从中观察孔子对于天道的感悟。论语中记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子罕》)很多的人把孔子的这句话理解为对于时间流失的感慨,当然是可以的。但孔子对于水的感情不仅如此,他说:“智者乐水。”而是从观水而的到了智慧,从而体悟到道的本质。江河之水日夜不停的流淌,奔腾不息,绵延无尽,就犹如道的流行不息一样。一次孔子在川观水,子贡问:“君子见水必观,是为什么啊?”孔子回答:“以其不息的缘故,好似道的流行而无尽。水的德是这样的,所以君子必观啊。”(见于《孔子家语》)在《中庸》中,也引用了诗经:“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天命庄严而又不停止流行。所以,秉承天命而来的“文王之德”也是“纯亦不已”的,纯了有纯,永不停息。对于道流行的本质,在《礼记 哀公问》里,孔子作了比较具体的说明。公曰:“敢问君子何贵乎天道也?”孔子对曰“贵其不已。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其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同时,道还有无私的本质在这里,孔子很具体的表达了对于天道的看法和感悟。认为天道的本质在于不停止,生生不息。天道具有流行、成德、生物、光明的性质。孔子又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天道是大公无私的。人类的道德秩序来源于宇宙的自然秩序,所以孔子从天道中发现和得到了社会人生的真理。孔子所提倡的大同社会思想也就是从天道的这种无私的道德而产生。这些也就是孔子对于天与道的感悟。

   天与道的意义,我们可以理解为自然规律。人类也是属于自然的,所以人道来源于天道,我们从孔子对于天与道的追寻和感悟中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孔子把天道落实到我们具体的生活当中,就是仁义礼智信,就是人道。正义,勤奋、庄重、快乐、光明、仁爱、孝悌等等,就是道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天道其实就蕴涵在人道当中。这也就是孔子关注人类的命运的思想根源。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勿必、勿臆、勿固、勿我也可以说是对于道的体会和感悟。我们如何去实现这个道呢,孔子也说出了这个方法,就是“下学而上达。”通过我们自己的实践,象《大学》中所指出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治国、平天下来达成道的实现。

    从孔子对于天与道的追寻和感悟的考察,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孔子所具有的伟大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