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动与重生 温州人下一步还要炒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6:49:03
温州人哪里去了?他们下一步炒什么?可能是收藏品,可能是木材,可能是防治禽流感的药物,温州人的可能性似乎永远不在人们的想像范围之内。市场如布,总有资本渗透的缝隙。温州资本仿佛总能从一个地带向另一个地带蠕动爬行,直至破茧成蝶,得到重生。
过眼云烟
 炒房——房产投资降至冰点
从房产投资来看,仍然被困在各地的房产投资资金并不在少数。特别是在上海、北京等地,从2004年至2005年上半年的投资高峰期,投往两地的资金就不可估算。仅在上海一地,撤回的资金就有300亿到400亿元,但有近半投资者的资金仍困在上海,其中,一些投资还陷入了各种各样的麻烦,包括当地开发商的承诺以及投资回报率问题上仍然还有不少纠纷。对这些投资来说,不用说有所盈利,仅仅是收回资本都已经相当困难。温州现在投资房产的人已经微乎其微,更多的人在消化以前买下的房子。
 炒煤——70%温州煤商撤离山西
随着矿难的不断发生,2004年中,山西省有关部门出台了以下规定:2005年年底,山西省年产9万吨以下的煤矿均将被关闭,这成了温州炒煤团离开山西的最大原因。
温州商人承包的矿井基本产能都在9万吨以下,而年产能9万吨以下的小煤矿省有关部门要求2005年年底必须关闭。开始于山西长治县“封杀温州炒煤团”的做法在2005年遍及山西省全省,朔州、吕梁、运城、晋城等产煤大区的许多县市的领导甚至专程来到长治县实地考察学习,山西省开始推广“长治县模式”封杀温州投资人。
在政策环境变化的情况下,温州人开始离开山西。有温州投资人说:“温州人不怕加大投资,怕的却是投资环境的改变。”
 炒油——温州"炒油团"新疆遇"红灯"
温州资金一直在试图挤入石油这个高利润行业,但在试图介入这个行业的操作阶段就遇到大量政策和法律障碍。实际上,连当地的一些已进入了石油开采行业的民营企业也面临着退出的局面。
 炒电——温州"炒电团"四川折戟
所有的温州投资者都认为电力个“回报稳定,利润高”的产业。然而,让温州炒电团没有想到的是,水电投资并不像原先预计的那样美妙。随着国家发改委对电力项目的整顿,不少在建或正做开发前准备的中小电站被贷款卡住了脖子。除了贷款问题,电价也颇让温州商人头疼。电价与地方政府承诺的价格有差距,造成西部的小水电项目收回期一般在20年左右。
 炒棉——软棉花前绊了脚
有一些在当地拥有轧花厂的温州人,在2004年棉价锐降前高价进货,再加上04年银行缩贷,很多温州老板都亏了。在棉花上折戟的温商并没有停止在当地的脚步。大部分温州人已携巨资转向新疆的矿产资源、金融等领域。
 炒股——逢牛市,不甘人后
炒房团、炒煤团、炒棉团、炒油团在温州如今已成过眼烟云,即便仍有一小部分人还在为此“费尽心机”,但与刚刚浮出水面的炒股团相比,其人气指数不可同日而语。
在沪深股市行情的刺激下,曾经号称从不炒股的温州人在寻求自我突破,温州各证券营业部新开户的股民数正在飞速增加,“温州炒股团”已经形成。但是,能否摆脱以前的阴影,尚待考证。
 炒基——冲动着,盲目着
温州人曾经非常排斥股票,所以基金自然受冷落。温州人的“股冷淡”原因的其中之一就是股市带给温州第一代股民的是巨亏的惨痛回忆。当年这批人都在追捧上海一百和上海华联的股票,在七八十元的高位追进,最后在20多元挥泪卖出,这一阴影大大影响了后来者。
自去年10月以来,招商银行等银行股的连续大涨让基金净值增长很快,一个月赚20%~30%的基金为数不少,市场的急速盈利效应开始出现,少数温州人品尝到了买基金赚大钱赚快钱的感觉。虽然温州人现在炒基金很疯狂,但多数人的基金常识少得可怜,属于盲目跟风。这一群体人数众多,把基金当成股票炒,却对潜在的亏损风险采取两种极端态度:一种是根本不知道基金是什么,以为基金包赚不赔的,最经典的例子就是不少人在银行问基金的年利率是多少。而记者接触的不少温州本地人对基金知识也知之甚少,买基金就如同进餐馆,哪只基金买的人多就买哪只。
 炒金——买涨不买跌
温州人素有“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前几年全国各地房价哪里涨得快,温州人越喜欢买,在去年金价一路上涨的趋势下,投资黄金的温州人也会越来越多。此外,温州人特有的裙带关系和从众心理仍然是温州黄金投资队伍发展迅速的原因,而实物黄金也和房产一样吻合温州人一贯的投资心理。
 炒网——加盟高科技
除了今年火爆的股市之外,创业投资也是一个很好的出路,温州人已认识到了IT互联网的可投资性,忽然发现温州人已开始私募资金,秘密打造的巨无霸创新型网站,抢滩中国互联网。
 "炒"商圈——带动本土品牌的发展
日前,温州市服装商会正在积极筹备成立“商贸委员会”,准备利用本土以及在外温州人的商贸优势,建立流通渠道,在“炒”热某个商场或商业街的同时,带动本土品牌的发展。所谓“炒”商圈,其实就是选中一个目前虽然不成熟,但位置较好的商业街或商场,让一大批国内外服装品牌,包括温州服装品牌一起入驻该商业街(或商场),然后再辅以一定的营销手段,以较低的成本把原本人气不是很旺的商业区炒热。成功之后,便在其他地方拷贝这种方式,在全国建立温州人的服装商业网通路。
 "炒"国企——温州财团进京赶“炒”
温州方面将于春节后组团进京,而据当地银行界人士推算,其规模将至少达100亿元之巨。客观上这给了遭遇炒房不利、炒煤受困的温州资本打开了一扇亮窗。在许多温州投资者看来,通过产权运作进入实业可能是温州资本的“最后晚餐”。而且目前浙江的国企改制早已完成,因此只有在异地才能找到资本降落的平台。
冲动与重生
从“炒房”到“炒煤”,从涉足水电到染指金融,从制造业到服务业,温州资本展现出了十分清晰的运行轨迹。的确,在全国排山倒海的民间资本阵营中,温州资本始终表现出了先知先觉的过人之处,也正是如此,注定了其一定以拓荒者的姿态出现在中国经济舞台上。
但是,不仅仅是炒房团,还有炒煤团、炒油团等等,温州商人在过去似乎总是会碰到投资天花板。尽管温州人像蚂蚁雄兵一样不停地寻找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机会,却始终没有按照一条有序的轨道进行正向积累。温州资本在市场轨道上走到有声有色之际,瞬间即可切换至计划经济的旧轨之上,而能在双轨之间自由切换的人,并不是像温州人那样的冒险者。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温州人只是打通隧道的人,因为敢于冒险,他们在某一时间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而当轨道铺成之后,他们却只能是最终利益的观望者。而且更不幸的是,他们往往不能选择平静地离开,而是在嘹亮的道德号角的讨伐声中,匆匆离场。
不过,由于宏观调控等因素,在房地产、煤矿、石油等领域的投资相继遇阻后,温州投资者显然在投资决策上变得更为“理性”。调查显示,有70.7%的投资者希望获得更加详细丰富的信息和数据帮助;有41.3%的投资者希望获得更为方便的金融机构网点的帮助;有28%的投资者希望获得个性化的理财专家指导等。
在中国经济改革的坐标图上,温州资本无疑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作为经济民营化力量的标杆抑或旗帜,在经过了一次又一次舆论力量的历练之后,温州资本也许会变得更加成熟起来,而社会也会在对其作出客观的评鉴中释放出最大限度的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