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王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44:16

高丽王朝(西元918年-1392年),简称高丽又称王氏高丽, 是朝鲜半岛封建王朝之一。918年后高句丽国弓裔王的部将王建推翻弓裔建立高丽国,定都于自己的家乡开京(即今朝鲜开城)。1392年被朝鲜王朝所取代。 高丽王朝自称继承高句丽。高丽的英文名“Goryeo”源于高句丽的英文名“Goguryeo”。 而韩国的英文名“Korea”是高丽英文名“Goryeo”的变形。 佛教是高丽王朝的国教。历经16年时间雕刻成的高丽大藏经是世界瑰宝之一。高丽王朝青瓷制作手艺精湛。另外,高丽同时也是最早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国家。

高丽王朝历史

9世纪以后,新罗王朝日益腐朽,再加上贵族叛乱和农民起义,国家统治机构趋向衰落,地方封建集团乘机扩张势力范围。公元900年,土豪家庭出身的裨将甄萱在完山州(今全罗北道全州)割地自立,建立后百济国。 904年新罗王室庶子弓裔在铁圆(今江原道铁原)自称为王,建立了后高句丽国。衰落的新罗、后百济和后高句丽国三国鼎立时期,成为韩国历史上所谓的“后三国”。

  建国

  弓裔称王建国后,王建从其父投弓裔,献松岳郡(京畿道开城),弓裔即以王建为松岳城主。918年,弓裔的部将王建以弓裔行为不轨和滥用权力而推翻了他,并寻求和得到了地主和商人们的支持(此时地主和商人的政治和经济势力都已远远胜过新罗政府 ),自己称王,改国号为“高丽”。 王建立国后,采取了敌对后百济,但与新罗友好的策略。 935年合并新罗,936年吞并后百济。 统一朝鲜后三国后,王建自封天子,迁都于自己的家乡松岳,并改称为开京(即今朝鲜开城)。

  政治、经济等制度

  王建建国以后,实行奖励农业的政策,限制残酷剥削的高利贷,建立起国家赈恤制度,这有利于人民经过长期战乱后的休养生息。王建还把1000多名奴婢恢复为“良民”,从而大大增强了国家权力的基础。956年,高丽王朝又公布《奴婢按检法》,使许多变成“奴婢”的农民恢复本来的“良民”身份。高丽王朝由于采取正确的政策,国家秩序逐渐走上正道,人民生活比以前有了很大改善,因而巩固了新的政权。

  高丽王朝以平壤作为开拓西北领土的根据地和军事、政治中心,将现在的黄海南北道一带人民迁到平壤,定平壤为“大都护府”、“西京”。到930年,高丽王朝修建了通德镇(今平安南道平原郡)、兴德镇(今殷山)、永清镇(今永柔)、朝阳镇(今价川)、安北府(今安州)等城塞,西北方领土扩张到现在的清川江一带。此后,又修筑了安朔镇(今平安北道云山郡)、朔宁镇(今泰川)、清塞镇(今熙川)、平虏镇(今宁边)、兴化镇(今义州)等城镇,1007年的疆域已扩展到鸭绿江一带。

  

  高丽王朝的政治、经济等制度大部仿效我国的唐朝和宋朝,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机构。在官制方面,高丽初期中央机构设三省(内议、广评、内奉)、六尚书(选官、兵官、民官、刑官、礼官、工官)、九寺等,后期设三省(内史门下省、尚书都省、三司省)、六部(吏、兵、户、刑、礼、工部)、中枢院、御史台、国子监、大理寺、艺文馆等。中央机关的长官由国王任命文官担任,称为“文班”。全国有常备军15万人左右,分为中央军和地方军两部分:中央军由二军六卫组成,约5万人,由大将军、上将军指挥;地方军队由各道节度使统辖。武职官员称为“武班”,与“文班”合称“两班”。在地方机构设置方面,983年全国分为杨州、海州、庆州、广州、忠州、清州、公州、全州、尚州、晋州、升州、黄州等十二牧,下设州、府、郡、县、驿、馆等;995年又把全国改为关内、中原、河南、江南、岭南、岭东、山海、海阳、朔方、浿西等十个道、道下面设128个州、449个县和7个镇。在土地制方面,高丽在976年实行的田柴科制度,大体同唐朝的班田制相仿。但唐制维持土地国有原则,高丽却承认私田,将文武官员和士兵分为若干品级,按品授田。

  高丽契丹战争

  契丹926年灭了渤海国后,高丽太祖吸纳渤海遗民并打算北伐。为了防止高丽与宋的联合抗辽, 942年,契丹送给高丽50匹骆驼, 但遭高丽太祖拒绝。 契丹来使被放逐到孤岛,所送骆驼也都被饿死。以后的高丽国王都对契丹采取敌对的政策。993年,80万契丹大军从辽出发,越过鸭绿江大举入侵高丽西北部。高丽军队与契丹在凤山郡展开激烈的斗争。最终将契丹大军控制在清川江。 见识高丽的反侵的迅速和坚决,契丹意识到以武力征服朝鲜半岛的代价将是巨大的。于是契丹开始与高丽进行谈判。在高丽同意断绝与宋的联盟后,契丹撤退,并将鸭绿江以东土地赠送给高丽。 双方建立了友好的睦邻关系。1009年高丽发生军变。抗辽大将康肇杀死穆宗,拥立显宗为王。 契丹趁机以为穆宗报仇为由,发动40万大军再次入侵高丽。康肇率军奋力抵抗,但最终不敌契丹而战死沙场。显宗逃离皇城。契丹占领开城后,由于战线拉的太长担心会受到高丽反击,开始撤退。高丽趁势反攻,给予契丹沉重打击。1018年,契丹派10万大军卷土重来。但不敌高丽军队,几乎全军覆灭。双方之后谈和,以后契丹再也没敢入侵高丽。

  武人政权

  1170年,郑仲夫, 李义方和李高等几位高丽武臣因不满高丽毅宗和文臣对武官的欺压发动政变,建立高丽明宗傀儡政权。高丽毅宗被流放。郑仲夫通过“都房”控制高丽君主,开始了武人政权的对高丽的统治时期。1179年,高丽年轻的将军庆大升夺得大权。他本想整治腐败,恢复高丽君主的权力,但却在1183年病故。他的部下李义旼夺得大权。李义旼腐败而残暴,1197年被相对传统派的崔忠献暗杀。崔忠献夺得大权后,将明宗退位,选神宗为王。在之后的61年,高丽便由崔氏政权统治,高丽君主只是一个傀儡而已。1204年,神宗病故后。崔忠献又连续更换了两任高丽君主,直到1213年,找到了听话的高宗。在崔忠献之后,崔氏政权先后由其后裔掌权。

  高丽蒙古战争

  1231年蒙古军进攻高丽,高丽皇氏从松都(今开城)迁往江华岛,其后蒙古数征高丽,进行掳掠,但仍对江华岛没有办法。高丽三别抄义军抵抗蒙古和元朝军队至1273年。高丽内部对蒙古的入侵存在两派。文派反对与蒙古交战,而以崔氏家族为首的武派则坚持继续抗蒙。1258年崔氏政权首领被文派杀害后,蒙古与高丽达成和平协议。高丽成为蒙古帝国潘属。蒙古同意保留高丽的国家主权和传统文化。高丽君主从忠烈王开始娶蒙古公主为妻,高丽君主继承人按照约定,必须在蒙古帝国首都哈拉和林以蒙古人的方式长大成人后,方可回高丽。

 

王氏高丽与高氏高句丽的区别

王氏高丽立国于高句丽灭亡250多年之后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了朝鲜半岛的另一个政权新罗,翌年又灭亡了后百济国,统一了半岛中南部大部地区。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丽的大臣李成桂废王自立,并在1393年以“朝鲜、和宁等国号奏请”明朝,明赐李成桂为朝鲜王,王氏高丽遂改号朝鲜,学界一般称之为李氏朝鲜或简称李朝。此即我国明清时期的朝鲜国。

  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个名为高丽的政权。一是立国于公元前37年,在我国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境内出现的名为“高句丽”的地方政权,我国史书也称之为“高丽”。另一个立国于公元918年,在朝鲜半岛,也名为“高丽”。为将其区分,学界一般以“高氏高丽”称呼前者,因为其统治者姓高;以“王氏高丽”称呼后者,因为其统治者姓王。因为两个政权都名为高丽,后人或以为二者有前后相继的关系,或将其混为一体,致使人们对高句丽历史的认识产生极度混乱,而实际上二者是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政权,主要体现在:

  一、两个政权立国时间悬殊,历史发展归属不同

  高氏高丽建国于公元前37年,最初为西汉玄菟郡高句丽管辖,后逐渐强盛,但并未断绝和中央王朝的臣属关系,进入隋唐时期后,因其不遵从隋唐两朝诏令,不断扩张,并阻塞朝鲜半岛其他政权入贡中原王朝的道路,结果导致隋唐两朝的征讨。公元668年,高氏高丽终于为唐朝统一。高氏高丽的辖境最初完全由唐朝安东都护府(治所最早在今平壤)管辖,几十年后有一些辖境为我国历史上另一个地方政权渤海占据,一些划归兴起于朝鲜半岛南部的政权新罗,一些仍由安东都护府管辖;高句丽族则绝大部分被唐朝迁徙到中国内地,后和汉族融合,小部分融入周围各族之中,其王族后也绝嗣,立国7个世纪之久的高氏高丽最终消失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而王氏高丽立国于高氏高丽灭亡250多年后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朝鲜半岛的另一个政权新罗,翌年又灭后百济国,统一了半岛中南部大部地区。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丽的大臣李成桂废王自立,并在1393年以“朝鲜和宁等号奏请”明朝,明赐李成桂为朝鲜王,王氏高丽遂改号朝鲜,学界一般称之为李氏朝鲜或简称李朝,此即我国明清时期的朝鲜国,其疆土发展为现在的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和韩国,人民发展为现在的朝鲜族和韩族。

  二、统辖区域不同

  高氏高丽初立国于我国境内的鸭绿江支流浑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区,后扩展到鸭绿江以东以南地区和图们江附近,统治中心最初在今辽宁桓仁县,后迁至今吉林集安,公元427年迁至平壤。高氏高丽在我国南北朝时期达到极盛,最强盛时期的疆域四至大致是:东至日本海,西以辽河为界,北达今吉林省珲春市一带,南到北汉江以北。据《高丽史·地理志》载,王氏高丽在建国110年后的疆域最北在今大同江以北龙兴江一线,其北是我国历史上的地方政权渤海国的辖境,渤海灭亡后是我国的边疆民族女真人的活动地域。也就是说,王氏高丽的辖境基本上是继承了新罗的疆域,其北部地区虽然有一部分与高氏高丽的辖境重合,但在高氏高丽灭亡初期即已经归新罗所有。 由此看,王氏高丽统辖的区域并非高氏高丽的旧地,早期在今平壤以南,一在南一在北,王氏高丽占据平壤以北是后来的事情,全部占有半岛鸭绿江以东和图们江以南地区则是14世纪末叶,但此时王氏高丽已经为李朝取代,因而在统治区域上两个高丽也难以构成继承关系。

  三、辖境内民族构成不同

  高氏高丽辖境内的人民以高句丽族为主。高句丽族的族源是我国上古时期古老民族秽貊人东迁后的夫余、高夷、沃沮、小水貊、东秽等,后又融合了卫氏朝鲜遗民的后裔、汉人、鲜卑人等。这些来自于不同民族的成员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融合一体,史书和学界一般以高句丽族称之。 王氏高丽辖境内的人民以新罗人为主。王氏高丽本即是新罗国民所建政权,兼并新罗和后百济之后,新罗人和百济人成为了王氏高丽的主要居民。新罗人主要是源于朝鲜半岛南部地区的辰韩和弁韩人,高氏高丽灭亡后虽然有一部分高句丽人加入其中,但不是新罗人的主源。百济则主要是源于朝鲜半岛南部的马韩人。也就是说王氏高丽的主要居民以来源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人为主,大量的史书记载也表明王氏高丽人和我国古人是把王氏高丽看作“三韩氏旧”的。这些源于半岛南部的民族成员,在王氏高丽数百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融合为一族,史书和学界一般称之为高丽族。王氏高丽为李氏朝鲜取代后,朝鲜也因此取代高丽,成为其族称,并沿用至今。

  四、王氏高丽非高氏高丽后裔王氏高丽的王族也并非是高氏高丽的后裔。关于王氏高丽建国者王建的族属,《高丽史》的作者认为“高丽之先,史阙未详”,但据我国学者考证,王建极有可能是西汉乐浪郡汉人的后裔,因为王氏是当时乐浪郡的望族,且人户很多。王建在临死时亲授的《十训要》中不仅未言自己是高氏高丽的后裔,而是说自己出身平民,并称“赖三韩山川阴佑”,统一了马韩、辰韩和弁韩“三韩”,其后代也多以拥有“三韩”自居。以常理推之,如果王建是高氏高丽后裔,出于统治的需要,定当会大肆宣传,也可证王氏不是高氏的后裔。

  总之,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王氏高丽都难以和高氏高丽构成继承关系。

  1. 高句丽民族是古代东北地区夫余人所建立的。其领土主要部分处于汉朝的辽东、玄菟、乐浪、带方四郡。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在玄菟郡高句丽县辖区内建立政权,国都为纥升骨。

  2. 高句丽历史上,对中国时叛时附。高句丽帝国的扩张大致上始于大武神王高无恤时代,也就是王莽窜汉时代。王莽贬高句丽为下句丽,从此引发了战火。高句丽连战得手,击败新莽政权,占有乐浪。并吞并了周围的小国,势力进入朝鲜半岛。后光武帝刘秀击败高句丽,收复乐浪,以朝鲜半岛上清川江为界,以北归东汉,以南归高句丽。后来,高句丽趁五胡乱华时期大举入侵,名义上尊奉北方政权,但暗中掠夺土地,到南北朝末,不仅占有了辽东四郡,而且征服了朝鲜半岛上的新罗、百济政权,迫使其臣服。

  3. 隋统一后,为收复辽东四郡地方,发动了对高句丽的战争,隋炀帝失败引发国内的叛乱。隋亡后,唐王朝仍然不忘收复四郡,终于在公元668年灭亡高句丽,高句丽人大部分被唐军俘虏后带入内地,分布在河北山东地区,一部分逃入百济,新罗。百济,据说是高句丽贵族所建立的国家,后来唐也灭亡了位于朝鲜半岛的百济。

  4. 在高句丽灭亡后250年,新罗人的大将王建弑主自立,建立了王氏高丽政权。之所以叫高丽,是新罗曾经臣服于高句丽,自居为高句丽继承者。但是,新罗人是朝鲜半岛上的三韩人(马韩、弁韩、辰韩)的后裔,与夫余人的高句丽没有血缘关系,有高句丽人融入其中,不等于就是高句丽人。王氏高丽为李氏朝鲜取代,李氏朝鲜臣服于中国,自称“中国孝子”(朝鲜《宣祖本纪》37),明清都是如此,直到1910年日韩合并,李氏朝鲜灭亡。李氏朝鲜是南北朝鲜的前身。无论王氏高丽还是李氏朝鲜,领土都不出朝鲜半岛。

  5. 朝鲜人自己以前也不认为是高句丽后裔。建立王氏高丽的王建在临终前的“十训录”中称自己建国“赖三韩山川庇佑”,可见自认为是三韩后裔,不是高句丽人。在文化传承上,王氏高丽直到今日朝鲜族继承了高句丽很多,但日本继承中国文化也很多,不能说中国历史就是日本历史。

  6. 人们之所以将王氏高丽错误地看作是高句丽的继承者,和我国的史书记载有一定关系。我国古代将高句丽简称为高丽。高句丽又称为“高氏高丽”。宋代以前,史书对高句丽的历史定位是准确的,由于战乱导致的文献失散及王氏高丽的误导等原因,到了宋代之后史书的记载开始出现了混乱,乃至明显的错误。

  《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是最早将高氏高丽写入王氏高丽传的,《宋史》则是“王建承高氏之位”一语的始作俑者。这三部史书的记载直接影响到了以后的几部史书。《明史》则较前几史有了一个更大的发展,为对明王朝册封李成桂为朝鲜国王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不仅承袭了上述错误,而且为李氏朝鲜政权的沿革作出了一个完整但是错误的交代,将属于中国历史的箕子朝鲜、卫氏朝鲜、汉四郡、高句丽都纳入到了朝鲜史中。其结果不仅“高丽”这一我国古代边疆民族使用的称号,为源出于三韩的新罗的继承者王氏政权冒名顶替,而且作为王氏政权继承者的李朝,又将箕子朝鲜所用的“朝鲜”戴在了自己的头上。

  因此,王氏高丽并不是高句丽的继承者。汉代兴起于朝鲜半岛的马韩、辰韩、弁韩发展为新罗、百济;百济为唐朝灭亡,新罗又为王氏高丽取代;后来李氏朝鲜取代王氏高丽,最终发展为近代韩国与现在的朝鲜半岛南北朝。这些政权的疆域从来就没有超出过朝鲜半岛及其附属岛屿。  

  1388年,高丽禑王派都统使李成桂进攻辽东。李成桂反对出兵,发动政变,1392年在开城废黜国王自立,改国号为朝鲜,高丽灭亡。

 

王氏高丽对高句丽历史的歪曲

高丽王朝自称继承高句丽,自《旧五代史》开始,历代正史却将不分高氏高句丽与王氏高丽王朝,并承认两者有继承关系。关于中国史书不辨两个高丽的原因,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3宋元丰五年(1082)二月己巳条可以看出:“史馆修撰曾巩言:‘窃考旧史,高句骊自朱蒙得纥升骨城居焉,号曰高句骊,因以高为氏,历汉至唐,高宗时其王高藏失国内徙。圣历中,藏子德武安东都督,其后稍自为国。元和之末尝献乐工,自此不复见于中国。五代同光、天成之际,高丽王高氏复来贡而失其名。长兴三年乃称权知国事王建遣使奉贡,因以建为王。建子武,武子昭,昭子伷,伷弟治,治弟诵,诵弟询,相继而立。盖自朱蒙至藏,可考者一姓九百年,传二十一君而失国。其后,复自为国,而名及世次兴废之本末,与夫王建之所始,皆不可考。” 高句丽21王的谱系清晰可考,但高句丽灭亡之后几百年,怎么会出现一个王建的高丽来,史馆坦承“皆不可考”。然而,王氏高丽向宋朝奉上了一个将王氏高丽和高句丽连接起来的“高丽世次”,公式继承高句丽社稷。中国各政权从此不辨两个高丽,承认高氏高句丽与王氏高丽王朝有继承关系。

  918年弓裔王的部将王建被部将拥立为王,推翻弓裔,定都于自己的家乡松岳,并改称为开京(即今朝鲜开城),改国号为高丽。935年灭新罗,936年灭后百济,建立高丽王朝。

  高丽王朝成立后,采用了中土国家的皇室制度,直到1275年向元朝称臣为止。这与後来朝鲜王朝采用比中国低一级的名称的诸侯制度区别很大。例如:

  首都被称为“皇都”;

  首都的皇宫被称为“皇城”;

  国王的命令称为“诏”;

  国王的继任人被称为“太子”,而不是“王世子”或“元子”;

  国王的母亲被称为“太后”,而不是朝鲜王朝的“大妃”。

  官制与中原相同,尚书省、中书省、六部、枢密院等。

 

现代韩国人和政治当局对高句丽史的歪曲之词

中国传统上依据“中原王朝与夷人”的二分法来研究历史。他们认为中国大陆(即中国内地)的朝代是繁荣与文明的“中原王朝”,其周边各国是没有文明化的“夷人”。根据这一观点,中国对于本国历史的研究应局限于“中原王朝”,从定义上来说,所有其他周边各国应该排除在外。

  但是,今天的中国是由汉族与其他55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由于这一原因,自从现政府1949年成立开始,中国一直奉行“从历史之初中国便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理论。他们认为中国所有少数民族的历史以及在中国领土之内展开的所有历史都顺理成章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由此,根据传统历史研究原则本应该排除在中国历史之外的众多少数民族历史仅仅由于他们发生在中国领土范围之内便被披上了中国历史的外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理论不顾合法依据与历史潮流,仅仅依据现有的国土,试图确定违背历史本质与进程的“领土第一的历史观”。

  在1980年代以前,中国也将高句丽历史看作韩国历史的一部分。很明显,他们不可能以“现有领土”为基础对历史进行任意篡改。而且,高句丽与现代韩国人有着真实的种族联系,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韩国是高句丽王朝历史惟一并合法的继承人。

  “中国的谬论”

  自1990年代开始,中国试图将高句丽历史并入中国历史。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中国研究人员开展了旨在分离高句丽部落起源与韩国历史或高句丽历史起源的一系列研究。

  在1990年代初期,中国学者强调高句丽曾是中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之一,将高句丽部落看作濊貊或扶余部落的一部分。这在中国历史学家中也成为了一种惯有的共识。即使这样,中国也逐渐意识到他们不可能完全割断高句丽与韩国历史的联系。

  由此中国出现了一种怪异假设,认为高句丽的祖先来自中国殷朝。这一理论任意将中国周朝史书《逸周书》王侯一章中的高夷作为了高句丽部落的祖先,以此宣称高句丽自西周时期就开始成为了中国的一个封候属国。

  更严重的是,中国近几年逐渐流行的说法认为高夷就是中国传说人物颛顼,也就是高阳。而且高句丽王族是高阳的后代,只因为他们同样姓高。

  在新石器时代后期,红山文化在中国辽西地区曾非常繁荣。中国假定这一地区为颛顼(高阳)部落的发祥地。他们认为当这一部落迁移至中原地区或中国中部的时候,“高”氏家族中的另外一支向东迁移,后定居下来成为了高句丽的祖先。

  高句丽的祖先

  正如上文中指出,自1990年代开始中国学术团体开始歪曲历史,将高句丽部落确定为华夏部落(中国古代汉族)的后人。而这一论点却是以《逸周书》中王侯一章为根据。众所周知,这本书是中国战国时期编著的一部虚构小说,其可信度存在严重问题。

  中国学者还特别强调一点,中国汉字“高”是高句丽王朝名称的第一个字。但在高句丽最初是将自己称作“句丽”,“高”字是很久以后才加上去的。

  显而易见,姓氏“高”与高句丽国家名称之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关联。而且,也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颛顼(高阳)就是高夷的祖先,因为他仅仅是一个传说人物,在历史上的存在与否一直无法查证。

  中国学者认为辽西的“红山文化”是颛顼(高阳)部落的产物,因此主张高句丽的祖先就是该部落的分支。但是红山文化存在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而高句丽建立于公元前三世纪与二世纪之间。除非有确凿证据,近3000年的时间差距很难在两个古文化之间建立联系。 中国学术界认为高句丽是中国华夏部落后裔的理论同样是绝对不能成立的。这不过是部分中国学者试图将韩国高句丽历史并入中国历史的主观想法。

  高句丽的创始者

  高句丽的祖先是濊貊部落人,自新石器时代起便在现中国东北地区和韩半岛北部以农业为生。在濊貊部落中居住在辽东与现北韩西北部的人们经过快速发展建立了第一个韩民族国家—古朝鲜。

  之后,在松花江盆地一带的居住者创立了名为扶余的国家。濊貊部落的一部分同时也在鸭绿江中部繁衍,后来成为了高句丽的祖先。他们在公元前三世纪与二世纪以铁器文化为基础发展农业,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而且,他们的独特文化使自己从其他濊貊群体独立出来。

  直到公元前二世纪后半叶“句丽”改称为高句丽。在“句丽”将高句丽作为国家名称时,他们将自己的部落称作“貊”。

  由此可见,高句丽的祖先是来自濊貊部落的分支,和古朝鲜与扶余祖先相同。他们不仅区别于中国的华夏部落,而且与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东部的挹娄游猎部落和西部的东胡游牧部落(鲜卑与契丹的祖先)也有着明显区别。

  后来高句丽吞并濊貊,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统中国东北地区和韩半岛的一个伟大帝国。在这一过程中,高句丽在其疆域内兼并统一了数个小型濊貊部落,其中还有一些来自南方的中国汉族部落。

  高句丽还将靺鞨(挹娄的后裔)与契丹(鲜卑的分支)也纳入到了自己的统治之下。但濊貊部落一直是高句丽种族的主脉。

  公元668年,新罗统一了三国(包括百济与高句丽),这成为了韩国人形成统一国家的历史契机。渤海王国灭亡后,大批高句丽后裔逃向了南方的高丽,之后建立了统一新罗。至此,韩民族国家统一大致完成。总而言之,高句丽是韩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高句丽统一了分散的濊貊部落,在韩民族国家统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韩国以外,无论是中国、日本还是中国东北都没有完全继承高句丽文化,韩国将继续保护高句丽的遗产。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高句丽人无疑是韩国人的祖先。高句丽的历史是韩国历史的主脉这一点,不容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