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耗散结构理论诠释“入世”及“五四”运动 (石书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18:35
用耗散结构理论诠释“入世”及“五四”运动 (石书军)
用耗散结构理论诠释“入世”及“五四”运动
http://www.rednet.com.cn 2003-4-22 11:36:52 红网
石书军
耗散结构理论与协同学、突变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系统工程理论的最新理论体系。耗散结构理论作为现代系统科学的重要成就之一,自问世以来,不仅在自然现象的研究中取得一定的成就,而且为一些重大社会现象的研究提供了依据。在纪念“五四”运动八十 四周年之际,笔者试图对发生在中国近、当代的两大事件:五四运动、加入世贸,用“耗散结构理论”的方法,进行解读。
寻找负熵流:马克思主义引进中国,“五四”运动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在宏观世界中,除了通常处于平衡条件下的稳定的有序结构外,还有另外一种稳定的有序结构,那就是:在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中,由于与外界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有可能从“无序”走向“有序”,形成非平衡态的稳定有序结构。就是说,如果一个系统处于封闭状态,那么,它所进行的一切活动必将造成熵增加,当“熵增加”达到某一阈值时,系统将自动走向无序,从而迫使系统成为开放系统。开放系统通过“巨涨落”可能产生突变,进而形成一种有序的稳定的结构。
熵是热力学中的一个术语,它是系统内部混乱度的量度。负熵流则是建立稳定有序结构的必要条件。耗散结构理论告诉我们,开放系统只有不断地从外界吸收信息获得负熵流,才能抵消内部的“熵增加”,进而维持和增加系统的有序性。因此,从耗散结构理论角度分析,“五四”运动的实质,在于成功地找到了这种“负熵流”。
一八四0年鸦片战争爆发。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把中国人从“神州居天下之中”,“蛮夷率服,万国来朝”的百年封闭般的迷梦中惊醒。打那儿开始,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发现自己的国家已经大大地落后于世界了。于是,“复兴和强盛”中华民族成了首要任务,并且这个主题贯穿在以后的全部历史进程之中:先有李鸿章的洋务运动,之后取而代之的是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运动。戊戌变法虽说触及了旧的封建体制,但因基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幻想在封闭之中寻找“负熵流”,结果惨遭厄运。辛亥革命虽然成功地推翻了统治中国二千年的封建帝制,但民众期盼的现代化并没有实现,“复兴和强盛”仍然是个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胜利者任人宰割的痛苦,使民众痛定思痛。终于,中国人民把视觉深入到文化深层,掀起了批判旧传统,向现代化的西方寻找救国真理的思想启蒙运动。“欲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信仰。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独秀文存》卷一362页)“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难痛苦的探索之后,终于选择了马克思,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从启蒙运动 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传播运动。由此可见“五四”精神的内涵在于:为了民族“复兴与强盛”而执著的探索精神,民主与科学则是实现“复兴与强盛”的唯一途径。从耗散结构理论角度分析,马克思主义则是“五四”运动竭力找寻的复兴中国的那个“负熵流”
入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今天,“救亡图存”的革命年代早已成为永恒的记忆。但站在新世纪的起点,面对入世后稍纵即逝的宝贵机遇,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我们仿佛听到了当年“五四”运动爆发时,那铿锵有力的“复兴与强盛”中华民族的声音。
“五四”运动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在这之后的三十年间,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战,终于在一片废墟之中建立了崭新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复兴终于在共产党的手中迈出了第一步。建国后,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封锁,再加之我们自己的失误,崭新的国家并没有建立在开放的基础之上,相反处在极度的封闭之中。由于封闭对外没有交流,结果信息量自发地减少,有序性不断地下降,最终重蹈旧辙。中国重新作起了新的“神州居天下之中”、“超英国、赶美国”的幻梦,之后又爆发了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果断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在改革开放旗帜的指引下,经过短短的二十多年的建设,中国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如今,在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十五年的努力,中国成功地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家庭中的一员。用耗散结构理论的观点分析,入世后的中国,再不是远离世界的“信息孤岛”,她每时每刻都与世界进行着各种各样的交流。中国已经具备了耗散结构理论所指的那种“形成非平衡态的稳定有序结构”的条件。
纪念“五四”是为了更好地超越五四,纪念“五四”是为了传承“五四”的伟大精神。“五四”运动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负熵流”,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从而从根本上结束了旧中国的浑沌无序的状态。今天,应对入世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同志“三个代表”伟大思想,作为“负熵流”进行理论指导,而且需要一切对我们有用的新思想、新科学、新技术等作为“负熵流”。
“五四”选择了民主与科学作为救国之根本,今天 ,我们选择“入世”融入世界大家庭,坚持“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针,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既是耗散结构理论的客观要求,同样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不可少之途径。
参考资料:
1、《耗散结构理论是如何创立的?》作者:沈跃春    人民网2002年12月8日(http://www.people.com.cn/GB/guandian/29/163/20021208/883434.html)
2、《技术扩散的耗散结构分析》肖艳颖  陈立文:《河北工业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http://www.chinainfo.gov.cn/periodical/hbgydxxb/inde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