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牧羊人披露余秋雨文革佚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7:40:11

 

 

新疆牧羊人披露余秋雨文革佚事

 

趙 

 

 

                      
                        文革开始时余秋雨年仅19岁,即已锋芒毕露

 

    有一位署名“知情人”的网友在吾文余秋雨,你应该道歉,越快越好之下发表评论:“秋先生的文革背景很深,开个帽子工厂算什么!”我这才明白,为什么自从余秋雨被余杰等“咬余派”批评、揭露以后,他的话风、文风就不再是温情脉脉、拿腔捏调的“文化苦旅腔”,而变成指鹿为马、颠倒黑白、含沙射影、下流攻击、无耻捏造、无赖逻辑、扣帽子、打棍子、仗势欺人、大话吓人的“文革恶霸腔”了。如此反差巨大的突变,反而让人认定,“咬余派”揭露属实,此人必为“文革笔杆子”无疑。

 

    原本我对余秋雨的文革旧账毫无兴趣。原因无他,余秋雨不过是躲在“四人帮”卵翼下以“笔杆子”小吠了几声的“小爬虫”。冤有头债有主,要“算迫害账”也还轮不到他。而一旦恍悟余秋雨的气急败坏、突然变态其来有自,倒也不无兴味地读了一些“揭老底”博文,私下感叹:“怪不得”。但也仅止于此,再也不想浪费人生苦短的宝贵时光去翻其文革烂账。

 

    自“诈捐门”曝光,余秋雨大早民谴(天心即民心,民谴即天谴),身败名裂、失宠于当道,再也无法四处“大发谰言”,我才于时隔两年之后就“余秋雨的倒掉”发了几句感想:“多年不要脸,终于丢了脸;厚黑大毒瘤,空留小丑名”,庆幸总算可以耳根清净了。谁知阿弥陀佛念得太早,耳根还是清净不了。一个署名春子者在上文后评论道:“你是个心理极端阴险的人,请自扪良心,在文革中你也是个闯将了,比才不及余,只能骂了,骂不解气,恨不得要杀人了(传承余式无赖逻辑之标本)。脱下狗眼,必布满血丝。做人要厚道,别人有错可指正,何必如此呢?不是个东西。要配得上编剧的尊称。”

 

    不错,我承认我文革初期响应主席号召做过几天“红卫兵闯将”,写过几篇批判老师的大字报,承认我的几篇批余博文,也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文革腔”。所幸,武斗开始以后我就做了个在家烧饭的“逍遥派”,没有落下更大的罪过。而余秋雨继续留在文革“贼船”上,就难逃“被罪过”了。这就是我比余秋雨幸运之处。既然比余秋雨有些“道德优势”,我眼无血丝地“正骂”余秋雨两句,谁曰不宜?

 

    鲁迅早就告诫我们,对假恶丑类不可太厚道。网友春子提醒了我,“落水狗”不打,“沉渣”仍会伺机泛起,落水狗仍会上岸咬人。怎么打?揭老底:揭余秋雨最怕的老底。我虽不知情,终有知情者。迄今为止,1972年,年仅25岁的余秋雨究竟凭什么被“四人帮”直接控制的“石一歌”和“上海市委写作组”收编,还是一个谜。我有初步线索解开这个谜。

 

    2007年,我的博文我为啥要将余秋雨一军之下,有一位署名“回沪北地牧”的网友评论道:“我刚学会打字,但识秋雨却在42年前。1966年——我们这批人今天能回上海又能上网的不很多。当年被几个学友唤去上戏看‘大批判’样板专栏‘红大刀’,时闻其大名于上戏红楼上。后来我到边疆去了,还不时收到几本其味十足的白封面杂志。退休前读《文化苦旅》真感到文字不错,职位也上档次了,整理行李时就扔掉了这些跨世纪的东西——小平同志让朝前看——人家也在新时代了么。近来听到不少有关这位同年的笔墨是非。今日翻读双方文字,乃作万日一叹---本性难改啊。”我当时回复说:“‘回沪北地牧’尊兄:上戏‘红大刀’依稀还有印象,说明当时名气不小。不过年轻人谁不犯错误?所以也不会有人计较他这些。就是现在他文章层次较低,也无人计较。但以文霸自居,就没人买帐了。他算哪根葱?哪怕当了文化部长,也没人承认他。毛病出在他真是不知道自己几斤重!”

 

    春子网友看到没有,当时我对余秋雨够厚道了吧?但是感谢你的提醒,现在我改主意了,不想再“厚道”下去了。从“回沪北地牧”网友的评论可以得知,余秋雨之所以能被四人帮及其上海的代理人收编,只因为余秋雨当时是上海戏剧学院“大批判样板专栏”“红大刀”的主笔和主将,但其大名还仅止于“上戏红楼”。当时19岁的某校大学生“回沪北地牧”进入上戏红楼,才结识了这位“余大刀”、“余主笔”、“余主将”。后来,“回沪北地牧”去了边疆,还不时收到几本其味(余式文革腔)十足的白封面(红大刀?)杂志。遗憾的是,读了《文化苦旅》之后,“回沪北地牧”本着朝前看、不算旧账、原谅余秋雨年轻无知的大慈悲,扔掉了“余大刀”主编的那几本“跨世纪”红卫兵杂志,使我们再难拜读“余大刀”当年的大批判雄文(不知文革遗物收藏家处有否),只能通过“本性难改”的余秋雨当代博文略窥其一斑了。

 

    至此,余秋雨究竟凭什么被四人帮控制的“石一歌”和“写作组”收编之谜,也就“真相初白”了:文革遗物中多有红卫兵小报,鲜有红卫兵杂志,“红大刀”杂志的确“出类拔萃”,其主编余秋雨自易脱颖而出、得获文革新贵的青眼。为什么不是真相大白?因为那几本白封面的“红大刀”杂志被知情人“回沪北地牧”扔了,如今只有证言,没有物证了。

 

    经检索,2007年刚学会打字的“回沪北地牧”网友在新浪开过博客,博主署名“北地牧”,只发过一篇博文:胡杨心语-北地牧的号角。从文中得知,北地牧先生因“地主羔子”出身主动去新疆“重新做人”不得,避难山野做了牧羊人。后来成为画家、美术家并做了22年报人,退休后回沪返聘,仍做纸媒工作。我想借此发布寻人启事,希望能与“新疆牧羊人”一晤,闲谈“上戏红大刀”主将余秋雨佚事。北地牧先生,你在哪里?

 

    附录:余秋雨下岗之秘初步揭晓

    吴拯修博文余秋雨博客清零有感后,有新浪网友举报:金克林本身即伪君子,是化名,依附上海名教授金克木之名气。原上戏刅公室副主任,上戏分房风波为余秋雨顶缸,和余一起被迫无奈下海。近几年主要任务是按上戏学生历届花名册,追踪学生近况,凡有政府职务者建立热线、邮箱,请求他们以政府名义邀请余秋雨讲学、演讲。以吴越地域为主。但余老家宁波市及各县不去。恐近之不逊。

    原来余院长是因“分房风波”中失风,才“主动致仕”开始苦旅。难怪他要苦大仇深地一再发泄“我好恨”,且将“至善大爱”裱糊于大恨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