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课堂-201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0:26:11

《2012世界末日》

张老师问道:“你们看了这么多遍,觉得这部影片对中国人的形象是怎样刻画的?”

“还不错。诺亚舟就是在中国制造的,外国人认为只有中国人才能这么短时间造出来。证明中国人很了不起”一个学生回答。

“中国有很高深的智慧。比如那个高山上的和尚,他可以平静的接受死亡。”另一个学生答道。

“我跟妈妈一起看的电影,妈妈说这部电影中对中国人评价很不错,不像别的外国电影”另一个孩子说。

“很好,看过影片的人很多跟你们一样,都觉得这部影片对中国人的形象给予了比较正面的塑造。不过,我的理解正好相反。”张老师笑着说道,“其实,我发现几乎所有出现中国人的场景,都是在讽刺嘲弄。只不过外国人手法很高,没有明说,而是暗喻罢了。”

学生很是疑惑。都不解的看着张老师,等着他往下讲。校长就开始播放影碟,挑出这些片段来看:“我们来用电影中的内容来说明我是不是在瞎说好不好?

首先,中国没有把人权。电影开始阶段,出现了炸山,由于要建基地,所以由解放军强行“帮助”当地居民搬迁的场景。除了中国以外,估计只有北朝鲜会不加说明也不理会居民本人的意愿,仅仅因为“国家需要”就强行要求百姓搬迁。在几乎所有的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这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事情,是他们不敢想象的事情。日本东京的机场,就因为有几个居民不肯搬迁,所以机场几十年都无法扩建,非常影响“国家形象”。而且,机场方面晚上八点以后还不能起降飞机,因为“不能影响钉子户们休息”,所以经济上损失很大,但是大家并没有谴责这些“钉子户”。所以这说明什么?是不是就是暗喻中国就是一架庞大的无情的行政机器。要百姓干什么就得干什么,丝毫没有自主选择的自由。而且老百姓们也很“温顺”,叫搬就搬了,因为他们反抗也没用。最凄惨的是:他们牺牲家园却不知道真相,国家对他们撒谎,不知道让他们腾位置只是为了让别人有机会逃生。这种事情证明了西方经常说的,就是中国没有“人权”。所以西方人看了会很同情这些被夺去家园被迫搬迁的善良藏民。这种恶心的勾当别的国家肯定做不出来,就让中国来做。这也是为什么要把方舟让中国造的原因。你们都不觉得,是因为文化背景不一样。我们都觉得这样很正常,反而表现中国的政府“效率高”,以为是“表扬”中国人,太自恋了。

第二:中国人就爱吃。电影里的中国人,不在意“死活”,不在意“到底发生了什么重大事情”,最关心“吃”。这在外国人看来,也是一个思想很怪异的民族。电影中那个老婆婆的话‘就是有灾难也得吃了饭再走吧。’这就反应出在外国人眼里,中国人把吃饭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几乎是活着就是为了吃,在西方人看来这简直就像是动物生活一样可笑,是没有文明开化,缺乏文化思想的民族表现。中国人没觉得这是讽刺,是因为你们的生活就是这样的,你们认为很自然。

第三:中国人是冷酷无情的机器。你们看到主人公一行历经千难万险,飞机坠毁,几乎绝望的时候,在雪山碰到了中国的直升飞机群,他们正在运动物,各种动物都被吊在飞机上飞往飞船所在地。大家这时是不是都松了一口气,以为他们有救了?特别是一架直升飞机转过来“救他们”的时候,结果下来的军官很严肃,冷冰冰地说“欢迎来到中国”,接着问“你们有票没有?”,接下来只把有票的肥胖愚蠢的老板带走了,其余的人连看也不看一眼,什么都不说。更绝妙的对照和讽刺是:大批的动物却可以上飞船。是不是说明中国人认为“人还不如动物?”。你也可以想,即使不让他们上飞船,也可以用飞机把他们接到安全一点的地方啊?丢在哪儿理都不理就跑了,这说明中国人根本不在意和不关心“人”。所以,认为中国人拥有“聪明勤劳善良”美德的说法,是你们的教科书才认为的。西方对于是“中国人”的评价普遍很低。以后你们会看到这些西方关于中国的书籍的。

第四:中国人不尊守规则,喜欢走后门。那个中国工人带主人公进入飞船的场景。你们会不会认为他好有爱心,愿意帮助人啊?不过你们有没有想过他帮助人的方式是什么呢?走后门从侧面偷偷溜进去。其实,这也就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的样子——喜欢人情,喜欢钻空子,走后门。只要有一点点小权利的小人物,都喜欢利用自己手上的权利为自己捞好处,站便宜,走后门。而且,由于不尊重规则,差一点把大家全部害死。闯了祸之后,中国人也毫无主意,一点办法也没有。如果不是西方人见义勇为,冒死拯救大家,整个船都会因为“某个中国人”的破坏规则而毁掉。

“其实,电影里面唯一正面一点的中国人的形象,就是寺庙里的老和尚。不过别忘了,他代表是西藏的宗教精神。西方对西藏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对西藏人民很同情和支持。我们往往以为别人是想搞“分裂主义”,其实是因为他们认为:西藏人比普通的中国人活得更像是一个“人”,因为他们有理想,有心灵的追求,有爱心,会平静地对待死亡。所以西方人愿意把西藏人与普通的“中国人”分开来看,对于不择手段地追逐物质利益的“中国人”,他们很瞧不起,不会尊重,反而很担心和忧虑。是不是这样?”

 

张老师停了停,“好了。对于我刚才讲的有疑问吗?其他光彩一点的镜头,有没有中国人出现?”

学生仔细思考了一会儿,都认为张老师讲的很有道理。都是电影当中的事实,对中国人的评价的确不咋的,可是为什么自己就是没有看出来呢?

更可悲的是:我们被西方人耍了一顿,自己还乐滋滋的,全国人民都傻傻的乐,还;“自豪”了一回,好像是“中国人在世界末日拯救了世界”一样的,挺弱智的,觉得中国人真的好可悲。就好像一个跑龙套的小人物一样,拍电影好容易有了上镜头的机会,即使是上演一个流氓小偷也乐滋滋的,真是可悲可怜。 

张老师又问“对于查理的死(影片中那个在山上通过无线电第一时间报道灾难的人),你们怎么看?”

一个学生回答:“他已经疯了。”

另一个学生答道:“好像他人被控制了。”

张老师笑了笑:“你们太不动脑筋了,不好好分析。你们只看到他这一刻大喊大叫的表现很激动,就说别人疯了。没有仔细观察和动脑筋思考,难道你们没有看到之前,他给主人公看他搜集的资料吗?是不是很详尽?”

学生都点头。

“这代表什么呢?是不是说明查理早就开始研究这场灾难,而且经过了深入的调查和仔细的分析,并最终证明事件一定会发生呢?另外,他一个人躲在军方的禁地附近,密切监视军方的研究进展,而且持续向外界报道这场灾难的发源情况,但是却丝毫没有被军方发现。难道你们觉得这是一个已经疯了的人可以做到的事情吗?”

学生想了想都摇头。

“这只能说明:他非常有科学头脑,非常理性,非常有预见性。实际上他比科学家更早预测灾难的到来,还知道哪里最可能大爆发。他收集的资料相当齐全,甚至绝密的诺亚方舟在哪里他都知道。所以你们如果认为他疯狂了,其实可能是自己的愚蠢无知,他有可能是电影中最清醒的一个人”

“那么,你们怎么看待查理的死?”

见学生答不出来。张老师接着说:“查理早就知道这场灾难的必然性。同时也知道逃脱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他也完全理解灾难的意义——地球的重生。既然这样,还需要逃生吗?只需要接受罢了。其实他明明有机会逃走的,作家要他一起上飞机去找方舟,但是他拒绝了。其实,这代表了一种美国的精神——捍卫自己的人生原则:即使是自己的生命,也只是用来服从自己理想的工具,而不是相反。所以他不仅仅是“很勇敢,不怕死”这么简单,完全是狂喜地迎接自己精彩的死亡方式。难道你们不觉得,如果真的有这么大灾难,能够像他这样死去不是最好的选择吗?

影片中美国总统,也选择了和他的人民一起死亡,他明明有机会走。但是总统说:将来重建地球的时候,一个科学家,比十个他这种老政客更有价值。这反映西方是把尊重科学,尊重人才放到行动上,他们出席会议的时候,政客排在学者专家的后面。很多先进国家,“从政”都不是很被人瞧得起的选择,包括日本在内。不像我们国家,政客永远是明星和中心。这就是文化价值的差异,西方的政客,完成了自己使命后就安然地迎接死亡,正好说明他们绝不贪生怕死,一样是让生命服从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目标,而不是让人生理想服从于“活下去”这样卑微的目标。这与查理选择兴奋地和灾难融为一体是一样的。日本就是因为当初有这样无私的,以民众利益为中心的政治家才崛起为现代强国,超过中国的。

除了这些代表“智者”的查理,代表“高官”的总统,还有代表“普通人”的科学家父亲,提前知道不妙的消息后也不慌乱,也没有想逃避,更没有伤心和惊慌,而是一样宁静地选择了迎接死亡,不抱恐惧和悲伤。这就是电影中反应的西方人对死亡的态度,难道不值得我们思考吗?我们中国人会这样宁静,理智地看待死亡吗?

当然,西方价值观并不要求每个人都一样。主人公就选择了拼命逃生,这就说明西方人相信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选择,而且他们也尊重每个人不同的选择,哪怕这种选择会付出巨大的代价,他们也愿意去捍卫它。而且,西方人不仅会选择,而且会根据自己的选择来行动,来达到自己目的。查理选择死亡,因此他找到了一个他最喜欢最精彩的地方(黄石公园),非常快乐地迎接死亡。作者选择逃亡,他就很聪明的选择了最好的逃亡方式,最佳的路线和目标,尽最大的努力去逃亡。

不仅如此,其他人对于他们的选择,即使觉得很疯狂,也很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不会因为与自己的选择不同而反对。而这一点在我们身上却是非常欠缺的。我们自己往往没有什么原则,而且也不懂得坚持和捍卫自己的原则。我们还常常用“好心好意”来强迫亲人和别人来改变他们自己原来的想法和做法来让我们“满意”,这本质上就是情感敲诈,就是不尊重人,但是我们都习惯了。比如你们都可能习惯了“因为你是我妈妈所以就要对我的不讲理让步”这种古怪逻辑。本质上就是不尊重人。

我们中国人不懂“为什么活着”,但是很坚持要“活着”,却不知道为什么要活,也不知道怎样才能好好“活着”,可以说是很糊涂的。这是很让西方人看不起的,其实,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活得很辛苦,才会多灾多难。

学生终于明白电影中查理的出现到底意味着什么。电影里还有很多可以细细分析的,但是校长要求大家再去看,再去思考,学会“看电影”。

这种电影课,是今日学堂典型的思维和行为课程。通过电影来展现日常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典型案例,来开拓孩子们的思维和眼界,让他们理解世界,理解跨文化。所以,即使身处大山,孩子的思维和眼界都会培养成很广阔的“世界思维”。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不出门,知天下”。关键是有眼界,有思维,会学习。有些人以为让孩子身处大城市才会“大气”,难道没发现大城市其实培养了最多的“小市民”吗?关键是你有没有条件和智慧为孩子展现一个宏大无比的世界。

电影人人会看,可是人人能得到这样的思维行为教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