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土轿车除了低价别无优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4:31:01
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曾说过:中国只有卖出八亿件衬衫才能进口一架空中巴士A380。而对汽车行业来说,现在卖出去三十辆吉利轿车,才能进口一辆奔驰轿车。虽然中国汽车出口2006年达到创纪录的34.24万辆,比上年增长近一倍,但由于中国国产车的出口一开始就采取了“低价、低端”战略,所以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车要在海外市场打响品牌、站稳脚跟十分不易。
自主品牌与合资产品的出口不同,合资企业的出口被纳入了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销售继续依靠跨国公司遍布全球的网络,如上海通用出口菲律宾的GL8由通用汽车菲律宾品牌专卖店销售,上海大众的POLO则通过大众在澳大利亚的网络销售。而国产品牌则多选择与当地经销商合作,或者出口CKD散件在当地组装以降低运输和销售的成本。
这类似日本汽车的经历。日本汽车从1957年开始出口,当时也由于实力不足,因而把重点放在东南亚、中南美、中近东各国。而世界汽车工业发展史也说明,大规模的汽车工业是从低价位的国民车开始的,如福特的T型车、大众的甲壳虫、雪铁龙的2CV、丰田的花冠等等,欧洲和美国汽车工业产品向高档发展之后,日本汽车填补了低价位车的市场空白,日本后来又把这个空白让给了韩国,现在韩国也“闪”出了这个空,这是不是中国车的机会呢?
现在问题的关键是中国汽车工业在出口方面要有一个正确的长远战略,然后一步一步地去做,否则很难成功。虽然日本汽车打入国际市场也是靠的低价战略,但低价并非日本车不变的战略。
丰田公司在1955年制定了出口汽车三项原则:必须把建立售后服务体系放在第一位;不让中间商插手,直接开辟市场;在车型和市场区域方面不要同美国公司发生正面冲突。这些战略非常成功,由于日本汽车低调进入,美国汽车厂商没有把他们看在眼里,但是石油危机一声霹雳,日本汽车如潮水般涌入,狠狠冲击了底特律三巨头的大本营。
而中国汽车的出口从开始到现在一直是采取低价战略,厂家往往强调中国劳动力便宜,但从长远看,低价并非占领市场的关键。中国的企业在国内市场互相杀价、两败俱伤的事情时有发生,这种情况开始在国外重演,企业往往为了争夺共同的市场而不断进行价格战,导致整个行业利润下降,反而忽视提升产品质量、服务等环节的能力。
旅居美国多年广州南菱汽车团总裁邓曦晖就提醒说,低价策略在美国可能会遭遇二手车的极大冲击,美国二手车市场发达,花一两千美元就可以买到不错的二手车,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低价策略所起到的作用。八十年代南斯拉夫的低价车“YUGO”铩羽而归,或许也可以算作是一种前车之鉴。此外,低档车市场已非常拥挤,现代公司在欧美大卖其伊兰特;本田公司准备推出低于小型轿车的新产品;丰田已经推出了比“ECHO”更小的轿车“SCION”。
现在中国的企业都希望沿用韩国现代汽车成功打入美国市场的模式,但是现在的美国市场和上世纪八十年代已大不相同。走低价路线可以扬长避短,利用中国相对较低的劳动力与零部件成本优势,但这只是进入国际市场的第一步。一味追求成本最低有可能导致牺牲汽车性能和质量,这是一种短期行为。
价格优势有利于竞争,但不能为保持和扩大这种优势而过分压缩成本。从技术角度说,国内品牌还不具备与国际品牌抗衡的实力,但国外先进的汽车技术也是长时间积累出来的,不承认差距或过分夸大差距都是不正确的态度。在劳动力成本上,中国也不会永远占有优势。周边国家,例如印度和越南也在吸引更多的国际汽车资本,其劳动力成本可能比中国更低。
另外,在总结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成功时,有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成功的公关,特别是高层公关和公众公关。如何同当地的政府、媒体、公众、上下游企业、雇员搞好关系,是中国企业走向海外的一个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