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宝港事件”解析金融教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00:09
从“宝港事件”解析金融教训   FN记者 周闯 通讯员 王春林 王峰 摄影 燕平  2006-02-23 11:40:23 编者按  亚洲第三大油脂加工企业、南通市的“明星企业”——南通宝港油脂有限公司,因企业资金链断裂,一夜之间进入了破产程序。
  企业资金链危机主要涉及企业自身以及政府部门、银行三方。有的是企业领导者素质不高或决策错误造成的,企业盲目扩张,产业链越拉越长,摊子越铺越大,投资回报率却很低,一旦银行“断奶”,最终可能葬送整个企业的生命;还有的是体制在作怪,企业有资金缺口找政府,政府压银行,银行被迫给贷款,这一因人为因素导致的恶性循环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仍时有发生。而依靠计划经济下的审批办法不仅会损害市场的功能,而且永远也不可能建立起完善的信用体系,银行监管不力或滞后也是个重要原因。因此,建立规范的信贷体系和良性的市场秩序是解决企业资金链危机的必然之路。
  南通市一位民营企业家表示,他与很多小型民营企业经营者一度非常羡慕宝港公司董事长陈保存:“所有民营企业都会希望得到资金与政策方面的种种支持,这也很正常。所谓借鸡生蛋,就是这个意思。可当你接二连三地借鸡,最后连借来的鸡都养不了,还怎么去盈利?”


  春节前夕,正当人们筹办各种节日欢庆事项的时候,江苏南通市法院却在进行着一项冷酷而又严峻的工作。去年曾在全国引起轰动的“宝港事件”的主角——江苏南通宝港油脂有限公司第一次债权人大会在这里召开。出席大会的有131户债权人和受理“宝港油脂”案件的法官、“宝港油脂”企业监管组全体成员、企业监管组聘请的3家中介机构等。债权人中的12家银行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在债权人户数中占比不到十分之一,债权数额却超过这家破产公司的欠债总额的一半以上。

  企业:切忌盲目扩张

  从一个迅速崛起、风光无限的民企龙头,一夜之间走到破产境地,确实让人惋惜。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宝港公司一夜坍塌呢?据悉,引起宝港油脂资金链断裂的导火线是当时一笔银行贷款无法找到担保单位,从而造成担保链断裂,形成连锁反应。

  南通宝港油脂有限公司曾是南通市第一大民营企业,曾被评为中国民营500强之一,在全国精炼油生产行业曾经显赫一时。2005年8月,该公司“禧万年”还被评为全国名牌产品。然而评上名牌的喜讯仅仅过去1个多月,宝港公司董事长陈保存与其子陈剑因欠款双双出逃,不久便被南通检察机关带回审查。2005年10月11日,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全国法院公告网上发布了一纸“申请破产还债”的公告,宣布了南通宝港油脂有限公司6年生命的骤然终结。
  宝港公司一夜坍塌的内外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一点是其盲目扩张和大肆举债。该公司董事长陈保存于1989年担任濒临倒闭的大丰第二粮油加工厂厂长,两年内该企业起死回生,后兼并当地的第一、第三粮油厂,组建宝鑫集团,企业日隆。1999年6月,陈保存选定南通狼山港作为宝鑫二次创业的基地。1999年7月至11月,仅100天时间,南通崇川区平地崛起一座油脂加工城。2001年2月,宝港公司花巨资从美国、德国引进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日加工2500吨大豆和日产800吨精制油生产线设备,这一工程几乎用尽了宝港公司账面上的流动资金。宝港公司向有关部门求助,希望银行增加1亿元固定资产贷款。经各部门协商,贷款很快到位。在其二期工程尚未正式投入使用时,陈又有了新的发展计划:发展长江三角洲饲料原料市场,带动苏浙皖特别是江苏苏北地区种植养殖业的发展。计划的落实自然还是依靠银行贷款的大力支持。
  事实上,宝港公司失败从深层次来说,主要是企业资金过于依赖银行,资金链绷得太紧。据了解,宝港油脂历年的盈利并没有投入到公司的生产经营,以缓解公司的财务结构。2003年5月,在资金运转困难的情况下,陈保存又在家乡大丰投资1亿元,新上了中鑫生物饲料项目,年产各类生物饲料30万吨,其规模和现代化程度在国内同行中首屈一指。同时,他还重组了大丰市供销机械厂、银海轻纺有限公司两个老国有企业,以及筹建棉花、油菜生产基地和1600亩淡水养殖基地。这些投资使宝港油脂的原本紧绷的资金链雪上加霜。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其快速而又盲目扩张呢?据分析,这与企业内在动力驱使分不开的。企业在创业之初时就急于求快、求大、求高,总想一口吃一个胖子。特别是企业在一帆风顺时过高的评估自身,总想早日跨入大企业、大集团的行列,而任何事物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欲速则不达。特别要指出的是民营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家族式经营,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缺陷,企业经营者行为得不到有效监督和制约,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形同虚设,没有从根本上形成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造成很多重要决策由少数人员拍脑袋就能轻而易举敲定。因而,决策上的失误造成经营上的失败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同样,宝港公司盲目扩张也与当地政府“拔苗助长”进行强力助推不无关系。为了促使宝港公司做大做强做优,成为当地民营企业一颗璀璨的明珠,不惜动用行政干预促其早日“成材”。直到两家上海公司上门追讨货款,南通方面仍在力保宝港。一位市领导亲自出面表示,政府会想办法给宝港一些优惠条件让其渡过难关……当地政府如此关注,对于宝港来说,担保难,融资难自然都不是什么大问题,能贷到再多的钱都不足为奇了。其实,政府支持民营经济没有错,但应支持企业按照自身发展规律进行运作,而不能横加干涉和盲目支持,否则,昨日再耀眼的明星也可能成为划过天际的流星,瞬间即逝。

  银行:切忌重贷轻管

  对于金融界而言,“宝港事件”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在宝港事件中,有12家银行卷入其中,其中南通当地银行有8家,还有来自南京的省级金融机构。宝港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贷款,以及信用证贷款。该公司整个负债差不多14个亿,其中银行贷款就高达8个亿,占其负债率57%。

  作为金融部门,应从三个方面吸取其教训。首先是切忌盲目跟风,一哄而上。目前,商业银行的信贷决策存在从众、趋大、追星倾向,注重贷款企业的短期繁荣表象,忽视其经营和财务的可持续性。在信贷业务的营销战略中,不论是大银行,还是中小银行,都存在严重的从众心理,偏好将信贷资金集聚于少数经营规模大的企业,追逐一些所谓的知名企业、品牌企业。商业银行的这种信贷偏好,造成了当前各地普遍存在的贷款过度集中于部分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的结构失衡问题,存在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其次是切忌只看外表,忽视本质。对于金融部门来说,信贷决策和管理获得企业信息的渠道,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向外部公开的财务报表。但是,目前的企业普遍存在会计财务制度不科学、不规范,财务信息不透明等问题。由于企业隐瞒真实财务状况,加剧了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往往误导银行的信贷决策,影响银行进行正常的信贷监督管理。另外,金融部门要了解企业的走势、方向及未来市场可能情况,通过综合企业的各种信息,对企业的未来进行科学的预测,对未来走势有一个准确判别,从而掌握企业将来的发展信息,据此制定对该企业的信贷政策。此外,企业的经营情况瞬息万变,金融部门要对大客户、重点客户、优质客户,实行委派驻厂员或客户经理,随时了解企业的情况,掌握企业活动信息,对贷款实行跟踪管理,随时了解企业的发展动向。
  再次是切忌重贷轻管,一放了之。贷款“三查”制度在我国已实行了多年,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银行的信息劣势,但有关金融部门对此执行的不是太好。比如:贷前调查走马观花,项目评估失真;贷时审查不严格;贷后检查不得力,重贷轻管思想严重;银行各部门间缺乏密切协作机制,未能形成一套保障银行资产安全的整体运作、协调配合体系,给企业套取银行信用大开方便之门。从扭转银行信息劣势考虑,金融部门首先要建立完善的信贷档案管理体系,在拓宽信贷信息来源的基础上,对信贷档案进行动态管理;其次是贷前调查应全面、深入,提高贷款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与透明度,这是提高贷款决策正确性的重要前提;再次是建立有弹性的综合授信制度,即借鉴国外银行丰富的贷款风险管理经验,运用一些技术手段对信贷风险大小进行定量分析,并以此为依据评定借款人的信用等级与授信额度;第四是真正实行“审贷分离”的制度,建立贷时审查的制衡机制;最后还应做好贷后检查和咨询服务工作、建立贷款风险监测预警系统等等。
  在一哄而上的情况下,也有判断比较准确,思路比较冷静的银行。
  据了解,在此案中,农行江苏分行不仅没有增加信用风险,反而因为提前采取有效措施,使得宝港关联企业的历史贷款风险得到了化解。那么,农行江苏分行究竟是如何“逃此一劫”的呢?原来,农行从行业、财务、贸易风险等六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估。特别是分行主管领导曾亲赴实地调查,发现了实际库存油虚假、管理混乱、隐瞒实际经营状况等多个方面的问题,于是分行对全省农行系统发布了“预警报告”,排查、退出、保全、清收一切与其关联的公司及个人信用。自发现风险到宝港风险暴露的一年中,该行“内紧外松”成功收回关联企业在农行历史形成的贷款1563万元,并保全了其余3127万元贷款,有效控制了贷款的风险。

  专家:推行银团贷款制度

  “宝港事件”的发生,并不具有偶然性,而是多年积聚起来的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经济问题和矛盾相互推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也具有相当的典型性。近年来,我国接连发生知名民营企业的风险案例,从“新疆德隆”到“格林柯尔”,再到目前的南通宝港,无一不对当地乃至全国的经济金融稳定运行产生重大影响,有的甚至已经危及到地区的金融稳定。而这些庞大集团的坍塌十分相似:金融机构收缩贷款,脆弱的资金链迅速崩溃,一个经营和积累多年的庞大体系短期内便可能土崩瓦解。一个又一个的教训是深刻的,也是发人深省的。

  透过“宝港事件”,业内人士认为,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能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类似的事件还会继续发生,危及社会、经济和金融的稳定。对此,他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从源头上加大对企业的防控力度。
  一是推行银团贷款制度。大企业集团在给银行带来效益的同时,与之相伴的风险也是巨大的。大企业集团突发金融风险往往涉及银行多,对银行影响大。建议银行之间加强沟通与联系,对大额客户实行银团贷款制度,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分散风险;一方面在出现突发情况时,便于协调,采取一致行动,有利于维护金融债权。
  二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健全大企业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反馈机制,以解决银企间、银行间信息不对称、不完整问题;探索建立银行之间有效的信息补充渠道,定期召开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人会议,通报情况;提议探索建立行长沙龙、客户经理论坛等非官方的信息交流平台,加强经济金融信息交流。
  三是完善金融稳定机制。地方政府、央行、银行监管部门对地方金融稳定责无旁贷。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出现金融风险,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都应一视同仁,积极协助金融部门处置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债权,建设良好的地方金融生态环境。
  四是加紧社会信用建设。要加速推进社会信用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以人民银行已经建立的企业和个人银行信用信息系统为基础,与社会其他相关部门的信用信息数据库联网,扩充非银行信用信息,建立信息资源完善、社会信息共享的社会信用数据库,借助于信用数据库的联网查询服务,有效地遏制失信行为。
  五是规范商业银行的授信管理和操作流程。商业银行不能一味追逐大企业,更不能众星捧月似地集中为一些知名大企业大规模授信。相关部门要督促商业银行加大信贷管理,引导商业银行把授信决策建立在对企业全面深入的财务分析基础上,建立在对企业盈利能力的科学评估上。 金融时报   (2006年0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