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南口述历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46:55
诗人外交家周南剪影( 下)

  
 

 

    揭秘香港回归谈判

    在解决香港问题的整个过程中,小平同志在每一阶段的关键时刻,都针对关键问题作出了关键性的指示。没有小平同志,有些问题不会解决得那么快那么好

    中英双方为什么能对香港回归达成协议?首先,是因为我们国家是一个有实力的国家。二战后期,蒋介石也曾向英国提出收回香港的要求,但遭到了邱吉尔的拒绝。这印证了一句古话:弱国无外交。外交谈判历来这样,没有实力不行。因此,撒切尔夫人在她的回忆录中不无失落地表示:“协议并不是,也不可是我们的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肯让步,而且在实力上又远远超过我们的大国打交道。”第二,就是我们的“一国两制”这个思想搞的对头。“一国两制”这个名词,是小平同志在1982年1月会见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滋时第一次正式使用的。此前也有类似的表述,那是针对解决台湾问题的,但香港问题先碰到了。这个构想,为香港问题的和平解决奠定了基础。

    香港问题进行了22轮谈判,历时两年,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国家主权问题。 在涉及主权问题上,我们没做任何让步,让的是非原则性的、不关系到主权的问题

    有人说,我在香港那几年的工作,是在“风口浪尖”上过日子。此话不假。但“搏浪方知沧海阔”,我们终于还是排除了各种干扰,保证了香港的顺利回归。>>详细

    接下来的几年,周南又以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参与了中葡澳门问题谈判,随后又参与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起草工作。这期间,中方也与英方进行了不少斗争。1990年4月,《基本法》在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获得通过。而在这年的2月,周南也离开外交部,就任新华社香港分社(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的前身)社长一职。

    (来源:《周南口述:遥想当年羽扇纶巾》)

    诗人外交家:



    周南被誉为诗人外交家,这是他在香港回归前夕写的一首《遣怀》:

    叹老嗟贫谢未工,

    神顽耳顺尚能童。

    生当华夏重兴世,

    身在疾风骤雨中。

    搏浪方知沧海阔,

    攀峰又见碧山雄。

    九州道路行将遍,

    草长莺飞我欲东。

    周老素有“诗人外交家”的美誉。他现在用的这个名字,就是直接取自《诗经》。

    周老说,他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喜欢过一段近体诗和西方现代诗歌,并尝试着写过一些类似朦胧的现代色彩较浓的诗。后来通过比较,觉得还是中国的古体诗更有韵味,“渐悟华夏文化自具根系源流,他山之石,固可攻玉,然未须弃己之田而耘人之田也”,遂弃“新”从“旧”。

    周老说,他现在最喜欢看的,是陶渊明的诗。这应当与年龄有关系,因为心境更淡泊,阅历也更丰富。中年的时候,则喜欢沉着一些的诗人,像苏东坡、辛弃疾、杜甫,还有李商隐等等。年轻时候,喜欢明快、绮丽,所谓充满艳丽色彩的诗作。

    周老不仅喜欢读诗,也喜欢作诗,而且造诣颇深,并出过一本诗词选。对于他的古体诗,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曾有评论:“征引古人名言佳句,如瓶泻水。余大惊大喜。”香港学界大师饶宗颐则称赞他的诗是:“偶有所作,轩轩逸气,吐句清警,波澜壮阔,不同凡近”。今年三月,周老曾到庐山一游,在路过东林寺时,他又诗兴大发,写下了《访东林寺》这首诗。诗的内容是:不礼王侯不坐禅,远公风度自翩翩,虎溪流水声依旧,无复莲池聚众贤。

 
      宗道一

  6 、香港谈判掌帅印

  1 9 8 4 年1 月2 5 日。周南继姚广之后出任中英
关于香港问题谈判的中国代表团团长。他感到任重道远
,国家民族利益系于一身!

  1 9 8 1 年底,周南从大洋彼岸归来,先入暌违2
0 余载的外交部办公厅“行走”,翌年早春,他便和朱
启祯( 后任外交部副部长、驻美国大使,现任八届全国
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刘述卿( 前驻波兰、挪
威、孟加拉大使,现任外交学会会长) 一起担任外交部
部长助理。在通往事业的巅峰途中,这是一个极其重要
的台阶。

  自1 9 8 3 年7 月1 2 日开始,中英关于香港问题
的谈判进入第二阶段。由于英方仍坚持以主权换治权的
立场,直到第四轮会谈结束时仍无任何松动。从第五、
六轮会谈开始,英方确认不再坚持英国管治,也不谋求
任何形式的共管。于是,1 9 8 3 年1 2 月7 日的第七
轮会谈纳入了以中国政府关于解决香港问题的基本方针
为基础进行讨论的轨道。此时,中英双方换将在即,英
方将由新任驻华大使伊文思掌印,中方则由周南挂帅。

  1 9 8 3 年1 1 月1 5 日,第六轮会谈结束后次日
,英国新任驻华大使理查德·马克·伊文思飞抵香港。

  1 9 8 4 年1 月2 5 日,第8 轮会谈,台基厂头条
三号外交部宾馆。周南继姚广之后出任中英关于香港问
题谈判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当他从姚广先生手中接过谈
判“接力棒”时,只感到任重道远,国家民族利益系于
一身! 在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下,周南参加
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谈判第二阶段的2 2 轮会谈的大部
分会议。

  虽然英方明确承诺过不再提出任何与中国主权原则
相冲突的建议,但在讨论中仍不时提出许多与其承诺相
违背的主张。英方一再以“最大程度的自治”来修改中
方主张“高度自治”的内涵,反对香港特区直辖于中央
人民政府。他们还一再要求中方承诺不在香港驻军,企
图限制中国对香港行使主权,并要求在香港派驻性质不
同于其他国家驻港总领事的?“英国专员”代表机构,
将未来香港特区变成一个英联邦成员或准成员。更有甚
者,英方还提出持有香港身份证的海外官员可以担任“
公务员系统中直至最高层官员”,并要求中方承诺在1
9 9 7 年后原封不动地继承香港政府的结构以及过渡时
期英方可能作出的改变……英国人的上述这些实质上要
把未来香港变成英国能够影响的某种独立或半独立的政
治实体的主张,理所当然地为以周南为首的中国政府代
表团所严正拒绝。

  周南曾坦率地问自己的谈判对手:“你们明明知道
贵方提出的一些损害中国主权的所谓‘建议’是我方决
不会接受的,为什么还要在谈判中提出来呢? ”伊文思
的回答很坦率:“我们不试探一下,怎么知道贵方不会
接受呢? ”貌似有“理”,好个狡猾的英国佬! 在8 个
月的时间里,周南与谈判对手有过许多激烈争论,但是
对方最后不得不承认:周南的每次发言都忠实地反映了
中国政府的大政方针,从来没有误导过他们。这是周南
几十年以周恩来、陈毅等外交前辈为表率,奉行不卑不
亢、临事以敬、待人以诚的结果。

  1 9 8 4 年9 月2 6 日,周南第一次以副外长的身
份与伊文思草签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以及
《关于土地契约》等三个附件。

  紧接着,周南马不停蹄,又率团参加了中葡关于澳
门问题的谈判。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
了良好的范例。有了与英国人谈判的成功经验,周南与
鲁伊·梅迪纳大使的谈判就如“三月轻舟下扬州”,一
帆风顺了。

  7 、邓公教泽永难忘

  在风光秀丽的避暑胜地北戴河,周南和吴学谦一起
聆听邓小平的谆谆教诲:“基本法要及早制定,公布时
间要提前到1 9 9 0 年。”6 天后,他老人家在人民大
会堂对来访的杰弗里·豪外交大臣说:“我担心的是未
来1 3 年过渡时期如何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

  在收回香港,“九七”后安排等两项议题解决以后
,过渡时期的安排问题又出现了僵局。为了保证平稳,
中方提出在香港设立“中英联合委员会”,以处理涉及
过渡时期和跨越“九七”的重大问题。但英方出于自身
的考虑,拒绝中方这一建议,他们声称:有问题可通过
现有的外交渠道商谈,没有必要在香港设立这样的联合
机构。说穿了,英方不愿当“跛脚鸭”( 美俚语,在新
总统选出后,在任总统实际很难有作为,故名“跛脚鸭
”) ,他们害怕形成“中英共管”局面,危及港英当局
在过渡时期的行政管理。谈了好几轮都未有所突破。为
了打破这种僵持的局面,消除英方的顾虑,周南和同事
们商量了一个比较好的处理方案。7 月2 4 日周南等人
向中央主管领导作了口头汇报。这位中央负责同志表示
事关重大,须请示小平同志才能定夺。他随即安排外交
部长吴学谦和周南于次日乘专机飞北戴河。7 月2 5 日
小平同志在听取吴外长和周南的汇报后,作了一系列重
要指示。

  7 月2 7 日下午杰弗里·豪带着酷热自香港飞抵北
京。遵照小平同志的指示,在中英两国外长会谈之前,
周南等人约见随杰弗里·豪同行的首相撒切尔夫人的外
事顾问柯利达大使———他在驻华大使任期的最后阶段
是姚广的谈判对手———直截了当把话都挑明了:现在
距离邓小平先生提出的两年谈判期限只剩下两个多月了
,这是中方的最后的立场,英方如不接受则要对达不成
协议负全部责任。聪明的英国人立即明白这是中方的底
线,在设置中英联合机构问题上,英方似无讨价还价的
余地,立即请示伦敦。中英两国外长在2 8 、2 9 日两
天连续谈了7 个多小时,终于就设立联合联络小组达成
协议。

  3 1 日上午1 0 时,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杰弗
里·豪外交大臣一行。周南等人有幸陪见,在中英香港
问题谈判中脱颖而出的优秀译员张幼云( 前驻英国大使
馆的政务参赞、劳动部国际合作司司长,现任日内瓦国
际劳工总部女工顾问) 担任主翻。在那次重要会见中,
周南亲耳听见小平同志非常坦率地对杰弗里·豪说:“
九七年之后不会有大问题,我担心的是未来1 3 年过渡
时期如何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紧接着,邓小平又
把6 天前在北戴河与周南等人说起过的英方5 条承诺又
对英国外交大臣说了一遍。杰弗里·豪这回颇有“豪气
”,他痛痛快快地对邓小平说:“我们一定会遵守协议
,不会出现什么问题。”小平同志听罢语重心长地说“
还可能出现我们不愿看到的事情,还可能出现不以我们
意志为转移的问题。”邓小平简直神了! 后来事态的发
展,完全证实了邓公的英明预见! 时过1 3 年,周南还
能记起那个难忘的中午,记得小平同志的那些精彩的谈
话……

  8 、折冲樽俎有诗韵

  周南是营造谈判氛围的高手,海阔天空,纵横千年
,看似无心闲聊,实是有意发挥,在中英香港问题第二
阶段的多轮会谈中,周南每每在会前会后即兴与英方代
表“侃”上几句。无论是在台基厂头条三号外交部宾馆
还是钓鱼台国宾馆2 号楼,周南与他的对手伊文思在每
一轮会谈正式开始之前几乎都谈到天气。这种有点类似
鲁迅笔下“今天天气哈哈哈”式的“谈天”,令有些香
港传媒记者甚为沮丧泄气。因为他们因捞不到消息而无
法向老板交差。1 9 8 4 年4 月1 1 日的第1 2 轮会谈
开始之前,周南与伊文思以各自首都的花季足足侃了5
分钟:“北京的桃花开得最早,树叶还没有长出来,粉
白色的桃花就挂满了枝头。还有白色的桃花,远远望去
,就好像一树白雪。”周南在北京生活多年,自然倍知
京城风情地理。“我在伦敦时,特别喜欢观赏黄水仙花
,它比桃花开得还早,冬季就能开花。花开时就像撑开
了一把小阳伞。”伊文思不甘示弱,似乎是在与周南较
劲。不错,谁不说俺家乡好。外交家“舌战”有时是不
分台上或台下的。“水仙虽然耐寒,但毕竟只能生长在
室内,不像桃花,能在大自然的风风雨雨中开放。”水
仙比不过桃花,伊文思只好“鸣金收兵”,他对周南的
评说颔首表示赞同。

  但周南决不是只会“侃”天气与桃花。更多的时候
,他闲侃颇有深意。在1 9 8 4 年9 月5 日第2 2 轮会
谈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之时,周南满面笑容地告诉伊文思
团长5 天后的9 月1 0 日是中国农历八月十五,也就是
中秋节。按中国人的习俗,这一天要赏月吃月饼。说到
这里周南要请英国代表团的全体成员吃月饼。伊文思团
长笑容可掬地表示感谢。周南并未刹车,话锋一转又即
兴发挥一通:“现在已经是秋天了,记得大使先生正是
秋天来的,那么阁下已经历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秋天正
是收获的季节……”周南的弦外之音并不难读懂。但是
更多的周南还是以诗隐喻时局,风花雪月,田园山水,
看似信手拈来,每每天然浑成,皆成佳喻,吟诗笑谈,
屡有深意。1 9 8 4 年7 月下旬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
豪来访,与我方外长吴学谦就设立中英联合联络小组达
成协议,杰弗里·豪7 月3 1 日接近中午见过邓小平后
稍事休息便驱车前往机场,周南和外交部新闻发言人齐
怀远( 前外交部副部长,国务院外事办公室主任,现任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 为其送行。周南在机场被
香港记者团团围住,询问中英会谈情况。胜券在握的周
南脱口吟出一句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个中详情均在此中,再不需述备
矣! 1 9 8 4 年8 月,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峰回路
转,柳暗花明,第2 0 轮会谈结束之际,周南对众多的
港澳、大陆记者发表谈话时满怀喜悦地引用李白《早发
白帝城》的名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来形容当时的谈判形势。第2 1 轮会谈开始之际,周
南团长以旅游为题,建议英方团长伊文思作三峡游。无
独有偶,他也提及李白这首脍炙人口的《早发白帝城》
。周南意味深长地说:“好就好在不仅写了景,也写了
诗人的心情,叫作寓情于景,下次我们去体验一下……
”1 个月后,中英两国政府就香港问题达成协议。1 9
8 9 年初,在港督卫奕信爵士举行的宴会上,他曾吟诵
《次北固山下》次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巧
妙用来比喻香港前景。1 9 9 3 年底,与港督彭定康一
起参加香港宝莲禅寺天坛大佛开光典礼的周南在记者的
穷追猛究下,轻松答曰:“谁搞‘三违背’,定会苦海
无边,罪过! 罪过! 谁搞‘三符合’,自是功德无量,
善哉! 善哉! ”末了还添上了句:“阿弥陀佛”。令人
忍俊不禁。佛教之地,自然不宜展开外交争论,以佛家
常用语宣传政治,锋芒藏而不露,达到了应时应景,不
失分寸的效果,委实妙不可言。

  9 、香江再续新篇章

  周南在香港的日子没有一天是太平的。他针对港督
彭定康和某些英国人的所作所为,他大声质问:“如果
你们外长签署的协议都可推翻,那么两国政府首脑签署
的联合声明还算数不算数呢? 还有没有‘约束力’呢?
”“如果英方蛮干到底,中方只好奉陪到底,除了‘另
起炉灶’,别无他法……”

  1 9 9 0 年初,周南就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初
到香港履任他便十分清楚身上担负的重任:团结一切爱
国爱港的香港居民和愿意同我们合作的外籍人士,忠实
地全面地贯彻实施中英联合声明,保证香港的平稳过渡
,为1 9 9 7 年后顺利实施“一国两制”和基本法创造
一切必要的条件,从而保证香港的持续繁荣和稳定。

  惯于“留辫子”的英国人没有一天不在找麻烦。但
是,任从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周南的背后是强大的社
会主义祖国,是早已站起来的伟大的人民,他对香港前
景充满乐观与信心。周南不止一次地向香港同胞表示:
不管有多大风浪,我们完全有决心、有能力最终排除一
切干扰,实现香港的平稳过渡。他用最明确的语言告诉
那些心存侥幸的英国人:“基本法和中英已达成的协议
必须严格执行,一个字都不能改! ”周南曾发自肺腑地
告诉香港传媒界:“我们和香港居民一样,都不愿看到
未来几年香港在中英对抗中渡过。大家都希望能够安居
乐业,维护香港的稳定和繁荣,实现平稳过渡。”“但
是人家要选择对抗,我们不得不作出坚定的回应。这叫
做实逼如此,有什么办法呢? ”“英方蛮干到底,中方
只好奉陪到底,除了‘另起炉灶’,别无他法……”针
对某些英国人的无耻狡辩,鼓噪什么中英两国外长交换
信件不是外交协议,没有约束力时,周南不禁大怒:“
这简直是不顾起码的外交常识,完全不讲信义。如果你
们外长签署的协议都可推翻,那么两国政府首脑签署的
联合声明还算数不算数呢? 还有没有‘约束力’呢? ”

  1 0 、读书·写诗·吃羊肉

  周南在外交部读书作诗出了名。他对《红楼梦》情
有独钟,读过几十遍。香港回归后,周南想回北京平静
地读书、写诗……

  出身书香门第的周南一生嗜好有二:读书和吃羊肉
。周南曾戏言:“毯子可以不盖,羊肉不能不吃。”这
多半是他负笈北平时养成的“雅好”。风华正茂之时,
他确曾将一条毛毯卖掉去大快朵颐。周南好读书,举凡
古今中外文史哲地无不涉猎。在国外访问,只要时间允
许,周南必去博物馆、画廊游览。伦敦的大英博物馆他
就去了不止一次。在北京,最让其留连忘返的是璃琉厂
和故宫博物院。周南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周南爱书成
癖,在外交部是出名的。哪怕只有半小时空隙,他也要
拿起书读上一会。周南在外交部图书馆借的那些古书如
《嘉业堂善本书景》、《越缦堂日记补》、《明本东坡
居士集》,一般官员很少问津。周南现在已不大看洋书
,倒是常读线装书。他说:线装书不但是精美的艺术品
,而且托在手上轻若无物,可以躺在床上翻看。在明清
小说中,周南尤其是对曹雪芹的《红楼梦》情有独钟,
堪称中国外交界的“业余”红学家。他自小就喜好京韵
大鼓《黛玉葬花》,差不多每隔两年重读一遍,故对书
中掌故细末毫节烂熟于心。以至于在香港“红楼梦文化
艺术展”上一看到蘅芜院薛宝钗的白色花瓶,便脱口背
出贾母一段话来:“这个花瓶太素静了,这么个大姑娘
怎么弄得那么素静,把那个花瓶多插上花。”来到妙玉
的禅堂栊翠庵,周南即问:“妙玉喝茶的宝贝杯子有没
有啊? ”有记者指着白杯问周南此物是刘姥姥喝的大碗
茶? 周南答曰:“对,喝完她就扔掉了,不要了。”众
皆叹为观止。有趣的是周南还是蜚声中外的著名红学家
周汝昌先生的燕京大学同窗。

  周南数十年好词,也善诗。这位年届七十既懂英文
又能阅读法文书籍的职业外交家看上去更像一位书生。
半个世纪以来,他已将读书写诗作为自己主要的休闲方
式。青少年时代的周南接触的大多是一些西方现代派诗
歌,也尝试写过一些类似朦胧的现代色彩较强的诗。年
轻人都曾有过浪漫的梦幻与憧憬,然终无所成。“渐悟
华夏文化自具根系源流,他山之石,固可攻玉,然未须
舍己之田耕耘人之田。”( 《周南诗词选·自序》) 这
也许是周南把兴趣转向中国古典诗词最主要的原因吧。
周南阅历丰富,腹笥甚广,经过几十年砥砺历练,他的
旧体诗词已写得很见功力。香港学界大师饶宗颐称:“
( 周南) 偶有所作,轩轩逸气,吐句清警,波澜壮阔,
不同凡近。”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盛赞其“征引古人名
章佳句,如瓶泻水。余大惊大喜。”“山半是人家。云
雾生时迷远阁,紫荆开处胜朝霞,夜夜斗烟花。”( 《
忆江南·香港》) 《周南诗词选》中不少以香港回归为
题材,字里行间跳跃着他那颗炎黄赤子的红心。

  周南自奉“淡泊宁静”。夏天游泳,曾游遍世界各
地大洋大海,算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人;天冷则散步,工
作之余,听听古典音乐,欣赏京剧昆曲。他所以有此雅
好,多半是因为昆剧那种优美典雅的对白和唱词,如此
而已。周南偏喜程派,尤好其传人李世济的《锁麟囊》
,不过据周夫人称周也会哼几句,但常跑调。周南和夫
人黄过的金婚之年已为期不远。现在,黄过女士除协助
丈夫工作外,也在新华社香港分社妇女部做些具体工作
。夫妇俩有一子一女,皆学有所成。儿子曾在波士顿读
博士,女儿则在哈佛大学搞博士后的欧洲问题研究。

  在临近香港回归的日子里,周南心情一直不平静,
他动情地说:“在我的外交生涯的最后阶段,能有幸亲
身参与中国和世界近代史上这件牵动1 2 亿中国人民感
情的大事,我感觉自己这一生没有白过。”“我对‘港
人治港’、高度自治、创造更辉煌的未来充满信心! ”
“香港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这位1 9 8 4 年以来
一直参与香港回归事务的中国政府香港事务主管的胸中
涌动着对香岛的深深情愫。在谈到自己时,周南谦虚地
说:“我只是个前方的哨兵而已。”也许,与皇后大道
东3 8 7 号———新华社香港分社作别已为时不远。

  曾有记者问周南“九七”后的意愿,这位见证了香
港回归祖国整个历程的中国政府在港代表机构负责人笑
着说:“我也想去台湾看一看,不去搞政治宣传,而是
搬一把椅子到台北的博物馆去看一看那里收藏的文物。
”“香港回归祖国怀抱,阶段性的工作任务已经完成,
我就要回北京了,因为我已经‘超龄服役’了。那时,
我希望能过上安静的日子,多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还
可以写写诗……”诗人外交家心中念念不能忘却的还是
书和诗……

  《大地》( 1 9 9 7 0 8 0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