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大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37:08

粟裕(1907-1984) 中国现代杰出的战略家、军事家、革命家。湖南会同人,初名粟多珍、粟志裕。粟裕大将生前一直认为自己是汉族,但1988年根据民政部门考证的结果,粟裕是侗族。简历  粟裕1907年出生于湖南省会同县伏龙乡(今坪村镇)枫木树脚村,1918年,由家乡的私塾转入县城的“洋学堂”上学,开始接受新思想。1924年3月,进入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常德)附小学习。1925年春,考上省立二师,与腾代远系同学。不久,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省立二师的进步校长被害,粟裕等进步学生被秘密转移到武昌。他被党组织安排到叶挺的24师教导大队,任班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8月1日,他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后随朱德陈毅转战闽赣粤湘边,开始了戎马生涯,赣南三整中任连党代表。1928年1月,参加湘西起义后到了井冈山。在井冈山时,工作多次调整,时而任连党代表,时而任连长,都是为加强政治工作的需要。

  1929年后,因屡立战功,粟裕相继升任营长、团长、师长,红四军参谋长,红十一军参谋长,红七军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了创建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粉碎了敌人四次大规模的“围剿”战争,在战斗中总是身先士卒,奋勇向前,多次受伤,左臂中弹成残疾。其中值得一提的是,1928年6月23日老七溪岭战斗中,粟裕趁敌人午后疲惫松懈之时发起攻击,突破敌军防线。留下6人坚守山顶,仅带3人追击逃敌,俘虏一百多敌人。战后,粟裕得到朱德“青年战术家”的美誉。

  1934年7月,粟裕率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赴闽浙赣根据地,成立红十军团,任参谋长。后又赴皖浙赣边区创建革命根据地。由于敌人重兵围攻、堵截,红十军团损失惨重。1935年1月,组建红军挺进师,他任师长。同年10月,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临时省军区相继成立,粟裕任省委组织部长兼军区司令员,开创了浙南革命根据地。打退敌人多次“围剿”,坚持3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粟裕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挺进江南敌后。1938年6月17日,在韦岗伏击敌人,击灭日军少佐土井以下官兵30多人,击毁汽车5辆,缴获枪支20余支,这次战役首战告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开辟了江南抗战的新局面。

  1940年7月,陈毅、粟裕率新四军7000多人,挺进苏北。9月,创建了以黄桥为中心的苏北抗日根据地,粟裕任副总指挥。10月4日,黄桥战役打响,虽敌众我寡,但粟裕以其卓越的胆识和智慧排兵布阵,采取诱敌深入,分割包围,突然袭击的战法,在运动中歼敌,以极少的兵力取得辉煌战绩。歼敌11000多人,缴获大批军需物资、枪支弹药。黄桥决战的胜利完成了开辟苏北的战略任务,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粟裕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后兼政治委员),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2年3月,兼苏中区党委书记,重视建设地方武装。1943年3月,在他指挥的车桥战役中,歼灭日军三泽大佐以下官兵460余人,摧毁敌碉堡50座。在全国率先进入战略反攻态势。当粟裕率领只有数千人的部队在苏北车桥歼日伪军逾千的捷报传到延安窑洞,慧眼识将才的毛泽东当场说了一句极有预言性的话:"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1945年2月,率一师主力渡江南下,任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指挥浙西三次反顽战役,歼敌13000人。1945年6月,在党的“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抗战胜利后,1945年10月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指挥高邮战役和陇海线徐(州)海(州)段战役,歼灭拒降日伪军2万余人,为迎击国民党军的进攻准备了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使华中、山东解放区连成一片。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中共中央采纳他的建议,改变太行、山东、华中3支大军同时出击外线的计划,同意华中野战军主力先在苏中内线作战。7月起,指挥华中野战军主力3万余人,与12万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作战,七战七捷,每战均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歼敌一部,一个半月中歼敌5.3万余人,鼓舞了解放区军民敢打必胜的信心,为解放战争初期的作战指导提供了实践经验。七战七捷的喜讯传到延安,毛泽东极为兴奋,亲自为中央军委起草电报发给战略区首长,介绍这一"造成辉煌成果"的经验:"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故战无不胜,土气甚高;缴获甚多,故装备优良;凭借解放区作战,故补充便利;加上指挥正确,故能取得伟大胜利。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并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毛泽东将粟裕的经验推广到全军学习。

  1947年1月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毛泽东电告陈毅:"具体作战由粟裕同志负责。"。在战略上仍处于内线的条件下,先后指挥了宿北、鲁南、莱芜、泰蒙、孟良崮等战役,共歼敌7个军(整编师)和1个快速纵队,内有国民党号称“王牌军”的整编第74师,1947年8月,粟裕在将欲围歼整编74师的布置发中央后,收到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来电:"究竟打何路最好,由你们当机立断,立付施行,我们不遥制。"并最终粟裕精彩的完成了痛歼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的壮举。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后,同陈毅一起率华东野战军主力挺进鲁西南,掩护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南下大别山,指挥沙土集战役,歼敌1个整编师,迫使敌从山东和大别山区抽调4个整编师来援,实现了华东战区由内线向外线、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转折,随即挺进豫皖苏边区。他体察军事政治形势的发展,于1948年1月、4月提出3个纵队暂缓渡江南进,集中兵力在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的建议,为中共中央采纳。5月陈毅奉调到中原工作,他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

  1948 年5月,西柏坡城南庄,从不出门迎接党内同志的毛泽东,竟大步走出门外,与粟裕长时间握手,并意味深长道:"17年了!"17年前,粟裕担任红12军64 师师长,在第一次反"围剿"中,先擒张珲瓒,后打谭道源。抚今追昔,两人都很激动。毛泽东说:"你们打了那么多漂亮的大胜仗,我们很高兴啊!这次要好好听听你的意见哩。"

  这次会议上,毛主席改变了原来马上渡江的计划,听取了粟裕的意见,就有了后来扭转中原战局的豫东战役,孟良崮战役之后一周年,气吞山河的毛泽东在西柏坡向粟裕面授中原大战机宜时问粟裕:"去年,也是在这个宜人的5月,你们在山东打了一仗......""在孟良崮。"粟裕回答。"战果如何?""全歼74师,击毙敌酋张灵甫。"毛泽东含笑鼓掌:"你们那样果敢、迅猛地消灭了74师,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有两个人没想到,一个是......"粟裕脱口而出:"蒋介石。他大喊,我的精锐之师遭此惨败,实在没想到。" 毛泽东:"还有一个人呢?" 粟裕,"陈诚?"毛泽东:"不足挂齿。" 粟裕:"何应钦?"毛泽东:"何足道哉。"粟裕,"白崇禧?"毛泽东:"离题千里了。"粟裕:"那么是谁呢?"毛泽东:"第二个没想到的就是我毛泽东!"

  1948年6月兼任豫皖苏军区司令员。在豫东战役中毛泽东复电完全同意粟裕的意见,并指出:"这是目前情况下的正确方针。"并无比信任地指示粟裕:"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不必请示。"

  此战后,毛泽东说:"解放战争好象爬山,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六七月间,指挥华东野战军8个纵队、中原野战军2个纵队进行豫东战役,歼敌9万余人,取得了大规模攻城打援作战的胜利,改变了中原、华东战场的战略态势,打乱了国民党军防御体系,为尔后进行更大规模的歼灭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8年9月指挥济南战役,攻克坚固设防的大城市济南,歼敌10万余人。9月24日提出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原、华东野战军并肩作战,于11月6日发起淮海战役。11月8日与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张震联名提出将南线国民党军主力抑留于徐州及其周围逐步歼灭的重要建议,为中央军委采纳,对扩大淮海战役规模,发展成为南线的战略决战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战役中,作为中共淮海前线总前委成员,直接指挥了华东野战军17个纵队作战。以其杰出的军事家的战略眼光和胆识,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淮海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55万余人,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歼敌44万人。毛泽东曾说过:“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现在一般的军史研究者都认为淮海战役的实质进程是由粟裕推动的。

  1949年1月任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仍代理司令员、政治委员职务)。在渡江战役中指挥所部追歼逃敌5个军于皖南郎溪、广德山区,解放南京、杭州。5月指挥上海战役,歼敌主力8个军于上海外围,使上海免遭严重破坏。先后兼任上海市军管会副主任、南京市军管会主任、南京市市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在解放战争中,他富有战略远见,善于关照战略与战役和各战役、各阶段之间的联系,适时集中和转用兵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战役的胜利,积累了组织指挥大兵团作战的丰富经验。

  1949年9月30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广场为人民英雄纪念碑举行奠基典礼。毛泽东主席是第一个上前铲土的,他起身时,拉上了朱德,又迈过许多人,拉过粟裕,三人和贺龙一起上前为纪念碑铲下土。一代军神刘伯承也曾说:粟裕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委员。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共第八届至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1950年6月6日至9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七届三中全会。会上,华东军区副司令员粟裕汇报了解放台湾的各项准备工作。粟裕请求由中央军委直接组织指挥台湾战役,毛泽东则决定这一战役仍由粟裕指挥。

  朝鲜战争爆发后,毛泽东直接点将要粟裕为东北边防军总司令兼政委,肖劲光为副司令,准备指挥军队入朝,但粟裕却突然发病并住进了疗养院,毛泽东后点将林彪,同样发病,后点将彭德怀入朝。

  在总参工作期间,参与朝鲜战争指导, 提出很多重要建议.提出完整的军队建设计划,实现新中国第一代国防体系建设.

  1958年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同年调任国防部副部长兼军事科学院副院长。1972年任军事科学院第一政治委员。他致力于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提倡学习军事辩证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要在军事领域解放思想,研究和回答现代战争提出的新问题。是军事科学研究实践的一位开拓者。“文化大革命”中曾

任国务院业务组成员,在周恩来领导下,分管铁道、交通、邮电、港口建设和造船统筹。

  1984年2月5日病逝于北京。他逝世后,中共中央在讣告中说他“尤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这样的评价在开国将帅中是绝无仅有的。

  夫人楚青写诗一首,以寄托和粟裕共同战斗、生活四十多年的深情。诗如下:

  遣怀

  时晴时雨正清明,万里送君伴君行。

  宽慰似见忠魂笑,遣怀珍惜战友情。

  唯思跃马挥鞭日,但忆疆场捷报频。

  东南此刻花似锦,堪慰英灵一片心。

年表  1907年8月10日生于湖南省会同县伏龙乡(今名坪村乡)枫木树脚村。

  1913年进私塾。

  1916年邻村第8国民学校读书。

  1918年县城私立初级国民学校和县立第1高等小学读书。

  1923年底报考常德湖南省立第2师范。

  1924年3月考期已过,入第2师范附属小学和平民中学读书。

  1925年春湖南省立第2师范读书。

  1926年11月入团。12月任团小组长。

  1927年5月武昌,任国民革命军第24师(师长叶挺)教导队学员班长。6月转党。7月改南昌起义总指挥部警卫队班长。8月参加“81”南昌起义,任革委会成员。10月头部中弹负伤。月底任朱德部步兵5连指导员。11月任5纵队2支队2连指导员。

  1928年1月湘南起义,任工农革命军1师1团5连党代表。4月井冈山。6月任红4军1师28团3连长。

  1929年4月初任红4军1纵队1支队3大队政委。6月任1纵队2支队政委。12月任红4军特务支队政委。

  1930年2月炸伤头部。6月任红1军团12军5支队队长,103团长。12月任22军65师长。月底任64师长。

  1931年6月改红4军13师长。11月任红4军参谋长。不久任红军学校学员连长。

  1932年2月任红4军参谋长。12月任红1军团教导师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1933年2月任红11军参谋长。5月负重伤,左臂留下残疾。11月任红7军团参谋长兼20师师长,政委。

  1934年7月任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参谋长。9月下旬右臂负伤。11月4日任闽浙赣军区参谋长。11月下旬任红10军团参谋长。1935年2月任浙南挺进师师长。10月5日任闽浙边临时省军区司令员,闽浙边临时省委组织部长,省委办事处主任。

  1936年夏脚踝负伤(第6次负伤)。

  1937年10月10日任“国民革命军浙闽边抗日游击总队”司令员。11月兼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校长。

  1938年3月任新4军2支队副司令员。4月28日任先遣支队司令员。6月任2支队代司令员。

  1939年8月任新4军江南指挥部副指挥。

  1940年7月12日任新4军苏北指挥部副指挥。

  1941年1月25日任新4军第1师师长。4月20日兼苏中军区司令员。

  1942年5月兼抗大9分校校长。10月兼1师和苏中军区政委。11月任苏中区党委书记兼党报委员会书记。

  1944年2月10日兼苏中公学校长。4月18日任苏中区党委整风学习委员会主任委员。11月2日任(1945年1月13日成立)苏浙军区司令员。

  1945年2月22日兼苏浙公学校长。8月12日任南京特别市市长。9月1日任苏浙区党委书记。10月6日拟任苏皖军区司令员,2次请求由张鼎丞任司令,自己任副职。10月29日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兼华中野战军司令员。

  1946年5月兼华中雪枫大学校长。9月20日任山东野战指挥部副司令员。

  1947年1月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1948年2月任东南分局书记,东南野战军副司令员兼1兵团司令员和政委。

  1948年5月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兼副政委,代理司令员和政委。6月兼豫皖苏军区司令员。11月任淮海战役总前委成员。1949年1月任3野副司令员兼第2副政委,代理司令员和政委兼前敌委员会书记。2月兼华东军区副司令员。3月兼华东局常委。5月兼上海市军管会副主任,军政接管委员会主任。6月兼南京市军管会主任,市委书记,市长。建国后,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1950年1月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7月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7月14日青岛治疗。12月苏联疗养。

  1951年9月回国。11月任副总参谋长兼华东军区副司令员。

  1952年12月2日任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12月19日南京休养。

  1953年6月中旬青岛休养。10月初-11月30日上海、杭州休养。

  1954年10月31日任总参谋长。

  1955年9月被授予大将军衔,1级八一勋章、1级独立自由勋章、1级解放勋章。10月17日任首脑地下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

  1956年3月31日因病休养半年。11月20日任中央军委委员。

  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上受批判。8月31日解除总长职务,任国防部副部长和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党委第1副书记。同年10月任中央军委常委。

  1959年1月休养。1960年4月南京、上海等地养病。7月28日—8月20日大连养病。

  1961年7月8日任军委军事训练和学术研究委员会副主任。9月东北疗养、休息。11月22日南京、上海、杭州、宁波、温州、金华、泰顺等地休息考察。

  1963年4月间断在军委训委办公处上班。

  1964年1月心肌梗塞。5月休息1年。

  1965年4月26日再休息半年。12月10日上班。

  1967年3月任国防工办军事代表组组长,国防工业军管小组组长(-1970年1月),国务院业务组成员。4月任中央军委常委。7月兼中国科学院军事代表。

  1969年4月28日任中央军委委员。

  1972年11月任军事科学院第1政治委员,党委第1书记。

  1974年1月21日进行胃4分之3切除和胆囊摘除手术。

  1975年2月5日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1982年2月21日任中央党史编审委员会委员。第1-3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第1、2届代表,第3-5届常委,第5届副委员长。中共第7届候补中央委员,第8-11届中央委员,12大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1984年2月5日16时33分北京逝世。著作  著有《粟裕战争回忆录》、《战时参谋工作》、《粟裕军事文集》等。他戎马一生,身经数百战,屡立战功,充分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思想与高超的指挥才能。为我军革命化、现代化建设,为发展我国的军事科学,都做出了卓越贡献。评价  他智如张良(直谏与国民党军决战于长江以北) 

  才如韩信(孟良崮之战,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义如关羽,两辞司令,一让元帅,死后与先死的官兵同葬.(粟裕墓在江苏省徐州市市区南郊淮海战役烈士纪念碑园区内)

  “我在革命战争年代,在党的领导下,身经数百战,在和我共同参加战役、战斗的同志中,牺牲了的烈士有十数万,而我还活着,见到了革命的胜利。在我身后,不要举行遗体告别,不要举行追悼会,希望把我的骨灰撒在曾经频繁转战的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江苏、上海、山东、河南几省市的土地上,与长眠在那里的战友们在一起。”

  “主席当家家家旺 粟司令打仗仗仗胜”---苏中民谣.

  “一心为民,两让司令,三次先遣,四过长江,五人总前委之一,六次负伤,七战七捷,八省征尘,九死一生,十大将之首。”志愿军司令之选  众所周知,抗美援朝的首任志愿军司令是彭德怀,然而你可知道粟裕、林彪也曾是司令的人选?为何最终选择了彭德怀,这其中还有一个曲折的故事。

  1950 年夏,朝鲜内战局势因美国的出兵干预而趋于复杂化。战火开始向中国边界蔓延。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面对邻国的危难,挺身而出,不畏强敌,毅然作出出兵抗美援朝的重大决策。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在人民解放军众多璀璨耀眼的战将中,谁能够承担起赴朝抗美这一重任呢?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进行了精心挑选、全面思量,毛泽东点了粟裕的将。在朝鲜内战爆发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冷静地分析了朝鲜战局,认为美国可能进一步扩大战争,有攻击中国东北的可能,中国人民不能不有所防范、预作必要的准备。

  首选粟裕

  7月7日和10日,周恩来总理先后两次召开保卫国防问题会议,讨论朝鲜局势和我国国防问题,决定组成东北边防军,担负保卫中国东北边防,并准备必要时支援朝鲜人民军作战的任务,同时任命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萧劲光为副司令员、萧华为副政治委员。后来毛泽东又派陈毅向粟裕传达,明确要粟裕担负抗美援朝作战指挥任务。

  粟裕能征善战,在解放战争中,组织指挥了一系列彪炳青史的大仗,经略中原,驰骋华东,运筹大兵团作战得心应手,一个战役几万人、十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地消灭敌人,令人叹为观止。无怪乎毛泽东点了粟裕的将。

  可这时,粟裕身体状况很不好,但仍在坚持工作。当年指挥水南战役时,他被敌人一发炮弹击倒,虽然经抢救脱险,但有3块弹片一直留在他的头颅内,此后常常头痛头晕难忍。当得知毛主席亲自点将,他深感这是党中央、毛主席对自己的信任,义不容辞,立即着手进行担负抗美援朝作战任务的准备,要华东军区司令部选配指挥部的参谋、通信班子,要华东空军调查研究侵朝美军空军的飞机数量和作战能力,并向中央军委建议增调三野9兵团参战。不料他的病情日益加重,头疼眼晕得非常厉害,不仅难以坚持工作,甚至不能左右环视,吃饭时只能把饭菜摆在正面一条线上。他不得不向毛主席报告病情。后经中央军委批准,他专门到青岛疗养。半个月后,病情仍不见好转,他心急如焚,特地托到青岛的罗瑞卿带信给毛主席,再次报告自己的病情和心情。毛泽东看到粟裕的信,立即复信:“粟裕同志:罗瑞卿同志带来的信收到了,病情仍重,甚为系念。目前新任务不甚迫切,你可以安心休养,直至病愈。休养地点,如青岛合适则在青岛,如青岛不甚合适,可来北京,望酌定之。问好!”后来,中央经与苏联协商,安排粟裕到莫斯科继续治疗。可是,他在那里治疗数月后,仍没有完全解除头疼的痛苦。

  由于身体原因,粟裕最终也没能到东北边防军的领导岗位上赴任。7月23日,中央军委决定东北边防军归东北军区司令员高岗指挥。8月26日,周恩来在北京主持召开的东北边防军准备会议上,说明了等正式开战时再派出高一级的指挥员。授衔  1955年,粟裕被授予共和国大将军衔,位居十大将之首。此后几十年中,他的军衔问题,成为大家关心和议论的焦点。不少人认为,他应该评上元帅,还有人说,他曾为授衔一事闹过意见,受到毛泽东的批评,事实究竟如何呢?几十年来,有关粟裕授衔的问题,我接触了各方面的同志,听到了不少信息。多数同志出于好意,认为粟裕战功很大,消灭的敌人很多,中国革命战争胜利进程的加快同他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评他大将是低了,应该评他元帅。不光党内、军内不少同志持这种看法,连党外的高层民主人士邵力子等人,也有同感,都为他没授上元帅而感到惋惜。甚至有的还埋怨到毛泽东那里。也有人冤枉他,竟说他没授上元帅后,不满意,受到毛泽东的批评,他哭了。粟裕授衔事实真相究竟如何?作为当时在他身边工作的工作人员,我有必要将了解的情况作一介绍。

  毛泽东是要给粟裕授元帅的,是粟裕高风亮节,自己不要,把元帅让了

  资历、威望、战功,是当时授元帅、将军的主要依据。中央政治局考虑元帅、大将军衔,上将至少将的军衔,由中央军委考虑。上将至少将的授衔问题,军委确定了一个授衔原则,其中规定:正兵团级,原则上评上将,个别的可评中将和大将;副兵团级,原则上评中将,有少数可评上将,个别的可评少将。粟裕的行政级当时是大军区级,比正兵团高两级,同野战军司令员一样。因此,他的军衔问题自然不能放在正兵团这一级考虑,而应放在大将、元帅这一级别予以考虑。

  粟裕是战功赫赫的军事家、战略家。他在人民战争的大舞台上演出了许多摧枯拉朽、威武雄壮、气吞山河的活剧,如:他指挥的苏中战役(七战七捷)、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沙土集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上海战役以及他参与指挥的渡江战役、淮海战役等都是这些活剧的生动体现。把蒋介石以及国民党的许多高级将领打疼了、打怕了。可以说到了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地步,没有任何敌人可以阻挡粟裕发起的攻势而逃脱被歼灭的命运,为不少中外志士仁人所折服,所倾倒。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更是赞不绝口。

  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同大家想法一样,是要给粟裕授元帅衔的。据毛泽东身边的卫士长李银桥回忆:中央在中南海颐年堂,讨论解放军高级将领军衔问题,毛、刘、周、朱等参加了会议。在讨论到粟裕军衔问题时,毛泽东不仅要给粟裕授元帅衔,而且给予了粟裕极高的评价。毛泽东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呀?”周恩来说:“可是粟裕已经请求辞帅呢?”毛泽东又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我们军队中有些人,打仗时连命都不要了,现在为了肩上一颗星,硬是要争一争、闹一闹,有什么意思!”朱德笑了说:“肩上少一颗豆,脸上无光么!同时当兵,谁也没有少打,回到家中老婆也要说哩!”刘少奇说:“要做思想工作,党在军队中的思想工作,这时候决不可以放松。”毛泽东还说:“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1945年让了华中军区司令员,1948年让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现在又让元帅衔,比起那些要跳楼的人,强千百倍么!”周恩来也说:“粟裕二让司令一让元帅,人才难得,大将还是要当的。”毛泽东补充说:“而且是第一大将。我们先这样定下来,十大将十元帅。”

  2002年11月8日,我陪《共和国大将粟裕》电视剧组总编导石征光访问了李银桥同志,他和我们又谈了毛泽东当时要给粟裕授元帅的一些情况。

  从上述情况看,可以说明和澄清如下几个问题:

  毛泽东是要给粟裕授元帅的,是粟裕高风亮节,自己不要,把元帅让了。

  粟裕对军衔是这样一种态度,根本不存在对军衔不满意、毛泽东找他谈话、把他批哭的问题。这里我举一个例子:我得悉党外高层民主人士邵力子说粟裕应该评元帅的消息后,作为一个喜讯当面报告他,并把材料指给他看,以为他会高兴的,哪知他脸一沉,脱口而出:“评我大将,就是够高的了,要什么元帅呢?我只嫌高,不嫌低。”然后他又进一步向我严肃指出,“这都是低级趣味,今后不要议论这方面的问题了,没有什么意思。”

  毛泽东所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并非指粟裕

  毛泽东是说过“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的话,有的文章说,“即谓粟裕也”。如此张冠李戴,在社会上流传很广,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毛泽东讲的当然不是无的放矢,是有所指的。根据毛泽东对粟裕授衔的态度,可以肯定指的不是粟裕,而是有些闹军衔的人。当时,确实有闹军衔的现象存在。有的人评了大校不满意,要少将,有的人评了少将不满意,要中将。有的人拒绝接受组织上授给的军衔,有的人授了军衔不好意思佩戴,穿便衣,这种现象汇报到毛泽东那儿能不批评吗?然而,那批的不是粟裕啊! (文 鞠开)

  粟裕震大将

  粟裕辞帅后,罗荣桓元帅也提出辞帅,被主席否定。在正式公布军衔之前,消息已在将军们中传播,徐海东大将马上提出自己军衔太高,周总理批示:"不高,也不低,正好!"当得知粟裕辞帅为将后,许光达大将也要求辞掉大将军衔。后来直爽的许世友上将找到总理,要求自己当大将,总理说:"粟裕也是大将呀!"许将军就不再说话了。所以,后来人们说:"粟裕震大将"。文化大革命  1958年,刘伯承,叶剑英,粟裕,肖克等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均遭到了错误批评!

  议强加给粟裕的罪名是"反党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者"。主要根据:一是说粟裕"一贯反领导",与陈毅、聂荣臻和彭德怀三位领导都搞不好;二是说粟裕"向党要权"、"向国防部要权","争夺军队领导权限";三是说粟裕"告洋状"。对此,粟裕一边检讨,一边也尽可能地做了实事求是的说明。主持军委工作的彭德怀说:"要把粟裕批倒批臭!"在会议上,彭德怀,聂荣臻,黄克诚(大将),谭政(大将)都猛烈批评粟裕,林彪,罗荣桓也没有能够主持公道。

  当粟裕解释自己从不争权,坚持华野司令员由陈毅兼任时,彭德怀马上说:"这正说明你阴险!"聂荣臻说:"作为总参谋长来讲,有了严重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这不是做小偷,而是要做大盗,大盗盗国!"林彪为了使彭德怀得罪所有遭批斗的同志,甚至说:"这次会议,我们要紧密团结在彭老总身边!"使得大会气氛完全被彭德怀的冲动情绪感染,粟裕错误被无限放大,几乎成了一无是处。在会议上,面对巨大的压力,粟裕被迫一次次的承认乌有的批评,一次次认错。

  当然,也有的将军,尤其是一些上将,中将,很多人为粟裕辩白:"我在粟总长手下打了这么多年仗,我怎么就没看出来粟总有野心?!"也有人直接说:"军委的意见我不能理解!"甚至同遭批评的叶剑英元帅也说:"粟裕怎么会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我看最多是有些骄傲罢了。"毛泽东曾向被自己封为终身海军司令的萧劲光(大将)征询对粟裕的看法。萧毫不犹豫的说"粟裕为人正派,没有二心,是好人"。主席点头表示赞同。

  此后,其实并不想完全整倒粟裕的毛主席讲了句公道话:"粟裕同志战争年代打仗打得好,是为公的。到北京以后是为公还是为私?不能说都是为私吧!"后来,在周恩来,陈毅,叶剑英等军委成员的努力下,批斗粟裕最终没有成为敌我矛盾。

  不过,粟裕并没有因此得到解脱。军委扩大会议虽然于7月2日结束了,仍有人继续在中央领导中施加影响,把粟裕诬为"里通外国"。这就使毛泽东对粟裕产生了严重的不信任。(主席后来说过:"只要不是里通外国,错误就还可以挽救。")不久后,毛泽东甚至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把粟裕作为军内的"坏人"点了名。结果,8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解除粟裕总参谋长职务"的决定,并决定将他的"错误"口头传达到军队团一级、地方地委一级。

  9月,粟裕向黄克诚交接了总长。总理会后马上找到粟裕:"我不管你干什么,任何人让你粟裕离开北京都必须经过我的同意!"这样,粟裕就留在了军委,没有遭到一些同志进一步的排挤,实际上后来的文革,粟裕也是被周总理保护而没有太大冲击的。此后,粟裕被派到军事科学院给叶剑英当副手。

  错误批评后的日子

  粟裕被错误批判和撤职一年后,彭德怀、黄克诚等就在庐山会议上被打成了"反党集团",粟裕也出席了这次会议。这时,刘少奇劝粟裕把1958年受到错误批判一事提出来。粟裕却明确表示:"我不愿在彭德怀受批判的时候提我自己的问题。我绝不利用党内政治风浪的起伏。我相信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实践足够说明自己!"多么光明磊落的大将军呀!不知道彭老总知道后会怎么想,是不是心里会有愧意。

  1960年1月,粟裕应邀参加中共中央在上海举行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讲话时还特地转过脸来朝着粟裕说:"粟裕呀,你的事可不能怪我呀!那是彭德怀他们那个千人大会上搞的。"对此,粟裕十分兴奋,认为这等于毛泽东代表中央给自己平了反。然而,中共中央此后却并未就此发出任何指示和作出决定,因为有的元帅对粟裕仍旧持怀疑和不信任态度。

  1965年,继粟裕和黄克诚之后,又一位总长罗瑞卿(大将)受到错误批评,政治能力已经很出众了的罗大将军跳楼重伤,"将军百战身名裂"到"将军一跳身名裂"的痛苦,证明总长实在不好当。

  1966 年,文革开始后,周总理提名粟裕主持国防工业,但粟裕1970年就被江青等人排挤出来。后来周总理又提名粟裕主持交通,港口工作,终于使粟裕保全于文革。 1972年,周总理身边的各部领导都害怕江青等,不敢向总理汇报工作,惟独粟裕毫不顾及,每月都向总理汇报工作。总理曾经在公开场合说:"你们都应该向粟裕同志学习!"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文革期间会议,会见外宾的电影资料,都可以看到粟裕坐在总理身边。

  1972年,在陈毅追悼会上,毛泽东曾握着粟的手说:"井岗山时期的战友不多了。"粟裕感动得泪流满面,这是毛主席给粟裕的一点安慰。

  “大将交枪”:文革中粟裕大将的无奈与抗争

  将军喜欢枪,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如果有一天,把将军手里的枪也收走了,那就说明将军所在的国家不正常了。这种不正常偏偏让粟裕大将赶上了。有一天,他接到通知,要把手枪交给有关部门保管。

  大将无奈交枪

  据说毛泽东是从来不带枪的,因为他是统帅。据说粟裕是总带着枪的,因为他是战将。从战争年代起,粟裕大将就养成了两大嗜好:保存手枪和看地图。解放以后,他还保留收藏过好几种手枪——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有我们国家造的,也有外国友人送的。就连他送给儿子的第一件礼物也是一枝打10多米远的真的小手枪……

  将军喜欢枪,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如果有一天,把将军手里的枪也收走了,那就说明将军所在的国家不正常了。这种不正常偏偏让粟裕大将赶上了。有一天,他接到通知,要把手枪交给有关部门保管。

  “我们这些打了一辈子仗的人连一枝手枪也不能留了吗?”得到的回答当然是肯定的。搞运动了,先把枪集中起来保管,等运动结束以后再还给你们。

  不管别人怎么说,粟裕是当了真的。他把自己保存的枪交出的时候,还不忘叮嘱一句:“好好保管,运动结束后再还给我。”

  将军没有了枪,却被推上另一个更加复杂的战场。他面对的敌人不是武装到牙齿的反动派,而是另外一种更阴险、更毒辣的人。

  周恩来力保粟裕

   粟裕没有被打倒,是因为毛泽东的一句话,也因为周恩来保他、用他……要说清楚粟裕在“文化大革命”中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就有必要说一说他为什么没有在运动中被打倒。

  1958年军队发生了一次反对教条主义的运动,粟裕被莫须有的罪名撤掉了总参谋长的职务。此后,他被调到军事科学院任副院长。这实际上是个闲职,也就是没有了在军事第一线的工作的权力。到了“文革”中,在有些人看来他不过是一只“死老虎”了,斗争的锋芒主要不是针对他了。这时候有人想到了他。

  那天他突然接到电话,说周恩来找他谈话,他心里惴惴不安。总理见到他,说了这样一段话:“毛主席说,粟裕有战功!你一时还是打不倒的。”

  周恩来要他到国防工办去当军管小组组长,支撑当时已是很困难的国防工业。接着他又担任了国务院业务组的成员。也正是最高统帅的话,才有了他在“文革”中忍辱负重的特殊经历。

  但是,林彪、江青的黑名单上,却列上了粟裕的名字。在军事科学院,有造反派扯起了“打倒叶(剑英)粟(裕)王(树声)”的旗帜。在京西宾馆,有人成立了他的专案组,开始查他的所谓“特嫌”的问题……到了1967年,“中央文革”大反所谓“二月逆流”,有人在国防工办也喊出了打倒粟裕的口号,贴出了打倒粟裕的大标语,说他是“二月逆流”的成员。

  这个时候,周恩来出面了。第二天在国防工办的造反派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手里举着毛主席语录,厉声质问:“谁说粟裕是二月逆流的成员,你站出来!”“谁说的,你站出来!”“谁说的,你站出来!”

  周恩来连说三遍,没有人敢站出来。粟裕这才没有被打倒。那个时候,国防工业系统的两派斗争是很激烈的。“中央文革”支持一派,林彪一伙又支持另一派。两派打得不可开交,经常弄得粟裕吃不好饭,睡不成觉。虽说毛泽东说过话,周恩来又力保他,但粟裕也没有能在国防工办待多长时间。

  林彪也不能容他在国防工办,很快就让他的亲信把权力夺了过去。这时,周恩来又找到粟裕,说:“你现在回不了部队,就继续留在国务院业务组吧,我这里很需要人。”

  粟裕看看总理消瘦的身体,说:“总理呀,我努力学着做吧。但请总理替我向主席报告,一旦打起仗来,我还是要上前线。”

  总理当然理解一个大将的心情,点头答应了。粟裕一方面在国务院业务组工作,同时又两度担任中央军委常委……战争年代,粟裕就是以审时度势、深思熟虑著称的。到了“文化大革命“,他更加谨言慎行。每说一句话都是经过反复思考的。这并非是他胆小怕事了,相反,这正是他的一种斗争艺术。

  在庐山会议一言不发   

  1970年的庐山会议上,在大有炸平庐山、停止地球转动的压力面前,粟裕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1970年8月的庐山会议,是在浓浓的云雾中召开的。没有参加那次会议的人是很难理解当时的山上的气氛的。时至今日,有位参加了会议的老同志还说:“谁也别当事后诸葛亮,不要说别人,就是老帅们当时也是搞不清楚的哟!”

  粟裕是带着军事科学院的中央委员上山的,他们被编在了西北组。在周恩来宣布了会议议程以后,毛泽东问:“谁还讲话?”林彪说:“我想说两句。”

  于是乎林彪就在开幕会上作了一个很有点火药味的发言。他说:“这次我研究了这个宪法表现出这样一种情况的特点,一个是毛主席的伟大领袖、国家元首、最高统帅的这种地位。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这点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他攻击那些同意不设国家主席的人说:“毛主席的这种领导地位可以说是我们胜利的各种因素中间的决定因素。”“这个领导地位,就成为国内国外除极端的反革命分子以外,不能不承认的。”“我们工作的前进或后退,是胜利或者是失败,都取决于毛主席对中央的领导地位是巩固还是不巩固。”“胜利以后这20年,特别是‘文化革命’这个时期以来,继续和更加证明毛主席思想的作用。”“我们说毛主席是天才的,我还是坚持这个观点。”

  粟裕听了林彪的这个讲话以后,也像许多来开会的同志一样,以为这是林彪代表中央作的开幕词,并没有引起更多的重视。但他隐约感到这里面有点什么潜台词。

  第二天,就有人开始串联了,吴法宪要求全会听林彪的讲话录音,还有人说,有反对毛主席当国家主席的人,等等。到了8月24日的下午,陈伯达、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等人分别在华北组、中南组、西南组和西北组发言,支持林彪的讲话,不点名地攻击张春桥等人。会议的气氛越来越紧张。

  “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的时候,粟裕也是“很不理解,很不认真,很不得力”的。但他不跟“风”,而是凭着自己多年的政治经验和对党的忠诚判断是非。这时候,他已经预感到这里面有名堂,是两个集团之间的斗争。而对这两个集团,粟裕都有自己的看法。对林彪、江青的所作所为,他是怀有高度警惕的。由于林彪集团的主要力量在军队,也就有人来找粟裕,要他“赶快表态吧”,“到了该表态的时候了”。

  粟裕听了,没有说话,没有表情。到了25日,华北组的发言作为全会的六号简报发到了粟裕手上。他更加感到事态的严重———这绝不是个设不设国家主席的问题。

  由于有了这个六号简报,设国家主席的呼声越来越高。有的组通过了决议,要求宪法草案一定要写上设国家主席,一定要让毛主席当国家主席。还有人说毛主席实在不愿当,可以让林彪当。

  军事科学院的几位中央委员怎么办呢?总得有个态度吧。在小组会上,有人说应该设国家主席,一个国家是要有个元首嘛。也有人说,设不设只是个形式问题,我们国家反正是毛主席当主席。有人对粟裕说:“粟老总,咱们也该表态了吧。”

  粟裕说:“别急,再等一等。”

  又有人说:“不能再等了,再等就被动了。”

  粟裕还是不说话。

  按说他是军队的代表,应该表示支持林彪的意见,但他就是不吭声。他觉得这背后有名堂。果然不出所料,当天下午,他出席了各组组长参加的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毛主席在会上大光其火,点名批评陈伯达等人的发言。

  毛泽东说:“不要搞分裂,不要揪人。有些话提起来有千斤重,放下来只4两。国家主席问题不要再提了。要我当国家主席就是要我早点死;你们再继续这样,我就下山,让你们闹。”

  会议决定,立即休会,停止讨论林彪讲话,收回华北组六号简报。这时候,小组的同志们才感到粟裕的深思熟虑。要表态的同志找到粟裕,说:“多亏了你,要不然我们就犯错误了。”

  不理江青的茬

  1975年的四届人大要开幕了。军队代表团组成以后,粟裕被推举担任了解放军代表团的团长。那时正是政治斗争激烈的时候,江青一伙企图组阁的阴谋被挫以后,怎么能甘心呢!她是不会自愿退出历史舞台的。对这一点,粟裕是心中有数的。他看到,江青在军队没有职务,却总想插手军队的事情。这是很不正常的,因而对江青的一些言行采取了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的态度,像一些老同志一样对江青避而远之。

  有一天,工作人员告诉他江青的秘书来电话,说是江青同志要到军队代表团看看。粟裕听了没有反应,秘书知道,这也是他的一种态度,只表示他知道了。

  江青要插手军队的想法,不是一天两天才形成的。不管你是什么态度,她想来就来了。解放军代表团的几个负责人都在,江青走进会议室。“早就想来看看军队的同志们。”江青倒也是开门见山。

  粟裕他们只好说:“欢迎江青同志。”

  “你们的情况怎么样啊?”江青素有见官大一级的作风,她和粟裕这样的老同志在一起,也是一样。江青的思维很活跃,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人们也只能跟着她的思路,听她信口开河。这时,有一位老同志转过身来对粟裕说:“粟裕同志,是不是把代表团集中起来,请江青同志给大家讲讲话。”

  粟裕赶快和旁边的一个人说话,装作没听见,他希望江青也没听见。谁知那位老同志不理解粟裕同志的意思,真的以为他没听见,又说一遍:“粟裕同志,咱们集合全体代表,请江青同志作指示吧。”

  在别人看来,粟裕这回是听清楚了。可他依然和那位同志说话,没理这个茬儿。江青这时已经完全明白了粟裕的意思,便站起身,忿忿地走了。有人说,粟裕的耳朵很灵的呀,怎么就是没有听见要请江青同志讲话呢?

  当晚,粟裕同志回到家里,把夫人楚青和孩子们叫到身边,很严肃地说:“我今天给了江青一个软钉子……”他如此这般地叙述了一番,又说:“江青这个人,你们是知道的,我是做了最坏的打算,你们也要有精神准备。”

  事后,江青也没能对粟裕怎么样。因此,有的老同志对粟裕说:“装作听不见,也是你对付江青的一招呀!”粟裕只是笑,不作回答。

  受命南下一语惊人

  邓小平东山再起,粟裕受命南下。回到北京,他向邓小平、叶剑英作了详细汇报。

  邓小平上台以后,马上着手对部队的事情进行整顿。他和叶剑英在召开军委扩大会议之前,派粟裕下部队做调查。粟裕决定先去华东,这是很有用意的。此时,王洪文、张春桥已在军队窃取高位。而上海又是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势力很猖獗的地区。

  他们先到了南京军区驻皖部队和安徽省军区。那个时候,江青反革命集团所谓的“民兵指挥部”正是很热闹的时候。他碰到的第一个事情就是怎么样对待这个十分尖锐敏感的问题。平时谨言慎行的他,也并不是总缄口不言,到了关键的时候,他还是会说出很与众不同的话,会做出与众不同的事情来。

  会议室里,坐了不少的军政要员,他们是来参加全省地委书记会议的全体同志。他们自然想听听军委来的老将军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对“民兵指挥部”问题,当时就有不同的意见,不少部队的同志看到了军委的领导,就提出全国出现的“工人民兵指挥总部”和地方武装部门谁指挥谁的问题。

  这个时候,粟裕开口说话了。他的声音并不很大,却很有力量。“这个问题值得研究。记得50年代。我当总参谋长时,亲耳听毛主席说过:鉴于苏联贝利亚事件的教训,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军队系统。现在既有人民武装部,又有民兵指挥部,很值得研究。”

  他说出这话的时候,全场没有一点声音。这几句话真可谓振聋发聩。这是公开地否定“民兵指挥部”!

  有人说粟裕是有矛又有盾———既引用了毛主席的话,谁也不好反对;又点出了贝利亚的名字,而贝利亚又是一个有野心,搞阴谋的人,这等于说,有人利用民兵问题在搞阴谋。

  事后,果然有人将他的讲话密报了“上海帮”,但他们对毛主席的话也无可奈何。这时,人们才理解了粟裕的斗争艺术。

  一说到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好像老同志都是反对他们的。其实不然,当时也有个别老同志在这个问题上看不清楚。在一次会上,一个老同志慷慨发言,批评别的老同志:“你们对无产阶级司令部的态度有问题!”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

  粟裕听说以后,笑笑说:“没有关系,他,我认识,我和他谈一谈。”

  当天晚上,他把那个老同志叫了来,和他谈了很久。事后那个老同志说,多亏了粟裕找我谈了话,要不,我非在这个问题上跌跤不可。

  粟裕回到北京,已经是6月初夏了。这次外出,他知道了不少情况。他给军委写了一份比较“堂皇”的书面报告。因为军委成员中还有王洪文、张春桥呀!他独自给叶剑英、邓小平两位军委副主席作了口头汇报。所谓口头汇报,就是不能给别人听的。内容自然是针对江青一伙的。

  他说,现在他们(江青一伙)插手军队,搞第二武装,在安徽、江苏、山东等地搞“飞地”(即搞所谓农场、生产基地),要警惕他们搞“东南武装割据”。他还告诉两位老帅,那些人虽然想插手军队,但军队团以下是稳定的,他们的手也不是那么容易插进来的。但是部队确也有少数投机分子,跟“四人帮”很紧,还有一些同志是思想糊涂,以为“四人帮”就是正确路线,跟着他们跑……

  粟裕告诉邓小平和叶剑英,有一些领导同志脑子不清醒,热衷拉山头搞派性,拉一些人,打一些人,搞得不好会把这一些人压到“四人帮”那边去。

  在汇报过程中,邓小平和叶剑英都听得很认真,他们不时还问一些问题,而粟裕的回答令他们比较满意。在不久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上,两位军委领导的讲话中都引用了粟裕的一些观点和材料……

主要战役

  黄桥战役 粟裕 7千——1.5万余人 歼敌1.1万余人

  苏中战役 粟裕 3万余人——12万 歼敌53700人

  鲁南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53530人

  莱芜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56800人

  孟良崮战役 粟裕 16万——约45万人 歼敌32680人以上

  豫东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93970人

  济南战役 粟裕 14万——10万多人 歼敌10.4万人

  淮海战役 粟裕、刘伯承、邓小平、陈毅、谭震林 60万——80万 歼敌555570人

  渡江战役 粟裕 60万人——45万人 歼敌30余万人

  粟裕率红军挺进师在平阳

  红军挺进师,一个响亮的名字,她在中国革命史上和抗日战争史上都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而在浙南革命老区平阳的北港地区,至今还有众多挺进师的革命史迹可寻,如挺进师与浙南红军游击队平阳会师地——包垟,红军挺进师北上抗日始发地——山门街,红军挺进师北上抗日誓师大会会址——水尾宫。

  1935年1月,在粟裕、刘英率领下,以北上抗日先遣队突围部队为基础,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粟裕为挺进师师长,刘英为政委,深入浙南,汇合闽浙边革命力量,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新的苏维埃革命根据地。浙南平阳革命老区与福建交界,群众基础好,是挺进师主要活动地区之一。在艰苦卓绝的3年游击战争中,挺进师与平阳人民并肩战斗,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浙南游击根据地的多次大规模“围剿”。

  抗战全面爆发后,国共合作抗日。1937年9至10月,挺进师各部在平阳山门、凤林一带集中,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下辖3个支队和1个教导队。在平阳期间,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为了培养抗日救亡青年干部,在平阳县山门小学里创办了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校长由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司令员粟裕兼任。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是当年南方8省14个革命根据地惟一的一所抗日救亡干部学校,造就了一批优秀的抗日青年干部,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

  1938年3月18日,这是平阳人民最为难忘的日子,粟裕率领挺进师(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离开平阳,奔赴抗日前线。

  当时,粟裕同志命令驻平阳县山门街、大屯、马头岗、凤林的4路部队在凤翱乡吴潭桥汇合,共500余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誓师大会。红军挺进师北上抗日誓师大会地,位于今平阳县凤卧镇(旧称凤翱乡)吴潭桥的水尾宫。中共瑞平县委书记郑海啸在会上致欢送词。粟裕在大会上发表誓师讲话,代表全体指战员表示了抗战的坚强决心。当地党员和群众纷纷赶来送行,抗日妇女联合会向战士们赠送罗汉鞋和装着鸡蛋、糖糕的绣花袋,凤林小学师生进行了宣传演出,农民抗日自卫队列队向子弟兵致敬。乡亲们扶老携幼聚集在村口大桥边,与红军战士依依惜别。据当时瑞平县委书记郑海啸等老同志回忆,当时这个大会原来是称为欢送大会的,但由于粟裕在大会上的讲话表达了挺进师指战员抗战誓师的决心,因此,也有些老同志称之为挺进师北上抗日誓师大会。

  誓师大会后,挺进师离开平阳,奔赴皖南抗日前线,经浙江瑞安、泰顺、云和、丽水、松阳、遂昌、龙游、衢县、常山、开化和安徽屯溪等地,行军1个月,于4月18日到达皖南歙县岩寺,编入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第三营。粟裕任第二支队副司令员,余龙贵任三营营长,刘亨云任副营长。至此,终于胜利实现了当年党中央交给抗日先遣队的任务,把抗日大旗高高插在了江南敌后。

  曾经担任浙江省军区司令员的张文碧老将军,是挺进师北上抗日五百将士中的一员,他当时是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政治部主任,现在已是94岁高龄了,是挺进师中惟一健在者。平阳党史办同志采访他的时候,尽管时间已过去了60多年,但张文碧将军仍很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1938年3月,他与粟裕、陈铁君等一起,率领部队从平阳出发北上抗日。部队编入新四军第二支队后,他先后担任支队政治部保卫科长、旅部军法处长、警卫团政委,参加了苏南、苏中的反“扫荡”战役和反摩擦斗争。谈起当年的北上抗日,老将军至今豪情依旧。他说,从平阳出发北上时,部队的武器装备很差,1个连队仅几支步枪,大多数战士都拿竹竿,但军纪严明,士气旺盛,与国民党军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他说,挺进师感谢浙南人民的支持,永远不能忘记平阳这块红色的土地和老区人民对挺进师子弟兵的情谊。

  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北上抗日的指战员中,除粟裕外,比较著名的还有以下几人:时任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解放军三野七兵团副参谋长,解放后授少将军衔的陈铁君;抗日战争时期开辟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解放后授少将军衔的张文碧、刘亨云;老三营首任营长,解放后任宁波军分区司令员的余龙贵;驰名抗日战场的老三营虎将舒雨旺;曾任浙南红军游击队副队长、1943年牺牲在苏南抗日战场的陈急冲;曾任老三营七连连长,抗美援朝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师师长的傅狂波;解放后任一机部第三机械管理局副局长的王泰然。在这些老同志的革命回忆录里,都可以看到他们对挺进师在浙南创建根据地业绩的回忆,可以看到他们对平阳革命老区的深深怀念,因为浙南三年,国内革命形势正处于低潮阶段,挺进师在这里得到休整,得到壮大,是这支队伍从反“围剿”失败走向抗日前线的转折阶段。

  为了纪念红军挺进师的业绩,1998年,中共平阳县委、平阳县人民政府在山门凤岭兴建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碑,国家还将此地列为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