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極度血腥的殺胡令 - 文匯資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9:53:52

中國歷史上極度血腥的殺胡令

收藏 發給朋友來源: 文匯論壇    發佈者:政客家 瀏覽970次 【共1條評論】【我要評論】 時間:2010年4月15日 12:47
探尋血染百年的歷史疑雲?五胡亂華之篇外篇(十一)

就像週期性循環肆虐的沙塵暴,古代的中原政權,也時常經受著來自四周的威脅。與周邊少數民族的關係問題,也一直是中原政權為之撓頭的問題。威脅主要來自北部邊疆,也就是現在的蒙古高原一帶,這裡一向是遊牧民族的聚集區,地理開闊,便於放牧。幾乎間隔時間不長便出現一個強大的部族。先是匈奴,後有鮮卑、契丹,以及如旋風般席捲歐亞的蒙古。




這些民族之所以鍾情於此地,一方面是生存的需要;另一方面,在路衛兵看來,也是劣中選優的無奈之舉,他們最初也並不發源於此,就像人人都想過上富足的生活,他們也有著追尋更好棲居地的渴望。於是,當他們發現更為富庶肥美的中原時,便毫不猶豫的揮鞭南下,這也是中原屢遭異族入侵的原因之一。馬背上的行國,在惡劣的空間中生存,也培養了他們強健的體魄和堅強的意志,形成彪悍的民風,又依據廣漠草原為大後方,進可攻退可守,有著超強的機動性和衝擊力,讓中原政權為之頭疼。




對於來自北方的威脅,中原採取的辦法不外乎兩個,「武夫盡征伐之謀,儒生講和親之約」(《宋書》),一個是打,一個是和,二者或主或次,交替進行。遠古時期,黃帝「北伐葷粥」,堯帝「北教八狄」(《史記》),都是以打為主。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北築長城,後來秦始皇又將長城連接起來,都是以防守為主,但防守是為了反擊,其實質還是打。漢初時打不過匈奴,高祖劉邦於是將宗室之女嫁將過去,開始採取和親政策。到了漢武興盛之後,便兵鋒北指,找回了面子。以後的歷史,也都是在時和時戰中逡巡前行。




當然,民族問題總是站在中原王朝立場上提出的,這個王朝可能是漢人建立的,也可能是少數民族建立的,但總體上體現的還是胡漢矛盾。「邪正不並存,譬如胡與秦」(《晉書》),將胡漢的關係比作正邪兩面,不管我們感情上接受與否,客觀的說,這種思想一直是古代處理周邊關係的主導思想,這種排斥性幾乎貫穿了整個民族史。胡漢之間的共同之處,便是都視中原為中華正朔。得中原者得天下,誰佔了中原,誰就有了傲視群雄的資本。因此,在路衛兵看來,最初以掠奪資源為目的的戰爭形態,最終會上升到以權力爭奪為主線的政治紛爭。這種紛爭到了五胡時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頂峰,也就出現了兩種政見相反的極端策略,各自代表了當時一部分的心態。一個是徙戎論,一個殺胡令。




徙戎論的代表人物是西晉譙郡(安徽亳州)太守江統。當時五胡進入內地的人很多,關中百萬人口,「戎狄居半」(《晉書》),造成很多矛盾,於是有人主張將這些操著不同語言,和中原有著不同生活習俗的人遷回原地,井水不犯河水,大家相安無事各過各的。特別是氐人齊萬年叛亂後,這種思潮變得更為強烈。為此,江統專門撰寫了著名的《徙戎論》,其主導思想便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戎狄志態,不與華同」(《晉書》)。在路衛兵看來,這裡面有一個問題,五胡最初都生活在邊緣地帶,地理環境惡劣,一向艷羨中原的富庶,就像一個人過慣了好日子的人,無法再回首崢嶸歲月一樣。所以,當時胡人的牴觸情緒是很大的,可操作性不強。再者,即便這些人重回故土,兵強馬壯之後未必就不會再殺回來。




五胡時期的民族矛盾,不光體現在胡漢之間,還有五胡之間的矛盾。列入十六國中的、漢人建立的政權其實只有兩個,就是前涼和西涼,而且都遠處西部邊陲,彼時的中原,幾乎全是在五胡控制之下。期間只有一個存活2年多的小政權,就是冉閔建立的冉魏國。這個政權雖小,卻是當時北方紛爭的一個分水嶺,因為它採取了另外一個極端的政策,就是冉閔頒發的殺胡令。冉閔大誅胡羯,將當時中原的羯胡和匈奴人幾乎殺盡。




在路衛兵看來,冉閔一開始未必就有大誅胡羯之心,而是純屬機緣巧合。冉閔是後趙皇帝石虎的養孫,後來為了爭奪權勢,才對石家產生了仇恨,進而大誅胡羯。而他的這種極端做法,正好迎合了當時許多人的想法,因此漢人響應的很多,當此情形,五胡也就聯合起來對付冉閔,形成胡漢之間最強烈的一次衝突。換句話說,冉閔最初並沒有想到號召漢人殺光胡人的念頭,而是隨著形勢的發展,最終演變成的一個結果。




屠殺首先在鄴城(河北省邯鄲臨漳縣境內)開始,冉閔攻佔鄴城,龍驤將軍孫伏都、劉銖等率人帥領羯兵三千人伏擊冉閔,雙方展開火拚,廝殺異常激烈,「橫屍相枕,流血成渠」(《晉書》),其狀慘不忍睹。這是一場爭奪政權的較量,也是關乎生死存亡的較量。冉閔既已和石氏集團反目,索性便大開殺戒。於是下令「六夷敢稱兵杖者斬之」(《晉書》),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規定,「斬一胡首送鳳陽門者,文官進位三等,武官悉拜牙門」,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殺胡令。此令一出,鄴城內殺紅了眼,「胡羯無貴賤,男女少長皆斬之,死者二十餘萬,屍諸城外,悉為野犬豺狼所食」(《通鑒》),城內外一片淒慘景狀。之後冉閔又誅殺石虎子孫三十八人,「盡殪石氏」(《晉書》),可以說是滅族式的屠戮。在這次屠殺中,羯胡與匈奴基本被殺絕。




然而,種族生命力之頑強,不是靠殺戮就能滅亡的。希特勒瘋狂屠殺猶太人,不也沒有將他們滅種嗎!羯胡和匈奴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雖然消失了,但他們的支庶卻依然強盛,比如後來建立大夏國的赫連勃勃,屬於匈奴鐵弗氏,「北人謂胡父鮮卑母為鐵弗」(《北史》),也就是匈奴與鮮卑的混種;建立北涼的沮渠蒙遜是盧水胡人,也是匈奴的一個分支;盡屠江南、滅掉南梁朝的侯景,是羯胡人後裔;發動河陰之變、讓北魏宮廷慘遭橫禍的爾朱榮,是羯胡的一個分支契胡族人。




殺胡令之後來的中原格局,不過是由匈奴和羯胡的統治,置換成了鮮卑慕容氏和前秦氐族的統治,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冉閔滅亡,北方很快就變成了五胡之間的紛爭,前秦與前燕,拓跋氏與後燕,大夏與後秦,無不是刀兵相見。可見民族矛盾再突出,也算不上當時最主要的矛盾,這不過是政權之爭的一種最突出的表現形式。而政權之爭,才是歷史不變的定律。(文/路衛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