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点评]经济安全:箴言与谎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4:58:18
经济安全:箴言与谎言——读报点评
钟关平
最近读报,看了几篇有关外资并购我国企业对我国经济是否构成垄断和威胁,是否影响我国经济安全问题的文章,很有感触。在这个问题上学术界存在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和立场。究竟哪一种观点反映了社会的真实,是箴言?哪一种观点没有反映社会真实,是谎言?既然双方都认为这个问题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国家和民族的命运,那么不妨把双方的主要观点摆到桌面上,由人民来鉴别。我们不是常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这个“实践”应该是全社会的,而不应是哪个学者独有的。所以,我们很有必要让人民群众这个“社会实践”的主体来评判是非,辨别真伪。为了这个目的,笔者把两种不同观点,分为正方、反方,分别加以介绍和点评。
反方观点
反方的队伍不小,声音尤显强烈,并且具有一定能量。反方观点主要是:外资企业在我国某些行业占有份额比较大,但构不成对我国市场的垄断,真正构成市场垄断的不是外资企业,而是国有企业;凡是在我国领土上的企业,无论是外资企业,私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都是中国的企业,因此,不存在谁威胁谁的问题,也不存在经济安全不安全的问题,目前是1840年以来中国经济最安全时期。为了尊重不同意见,笔者先把反方的观点摘录出来几条。主要选自几位“精英”学者先生在某些报刊上发表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
具体表现在:
(1)外资并购国有企业不存在经济安全。
——在对外开放的格局下,收购和兼并是重要的吸引外资形式,不能滥用国家经济安全概念。外资在行业中占上风就说威胁国家经济安全,是形而上学的说法。
——近来,国内有一种思潮,把构成中国金融威胁的矛头直指外资。这些反对的声音表现为中国人对收购和兼并这样吸引外资形式的陌生感。
——出现外资控股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说就是威胁国家的经济安全。
——中国越开放经济越安全。中国入世纪念日,应该提出一种“世贸精神”,中国入世谈判历经十几年的时间,回想起来就是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是遵守规则、一个是开放市场。没有规则就可能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开放意识也是很重要的一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实际上比任何时候都安全。在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和外国国家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这样一种格局,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今天,这样的格局也是最安全的。
——从长远的方面来考虑,整体上不要过分强调资本的来源。无论是外资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他们都是“本土企业”。
——外资企业是中国企业一个重要的方面军。国家经济安全是相对外来威胁而言的。如果不涉及外来威胁,仅仅是内部经济运行问题,那么就属于经济运行健康不健康的问题,而不是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我们不能把中国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的竞争、并购等问题,包括垄断问题统统上升为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基本上属于国内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从所有制来看,中国企业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三大方面军。外资企业是中国企业的一部分,把“外资企业”等同于“外国企业”是不对的。外资企业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公司。这些企业创造了中国约1/3的工业产值,提供了全国约1/5的税收,雇佣了2000多万员工。国家统计局历来把外资企业作为中国经济的一部分纳入国家经济统计。更为重要的是,外资企业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国经济。如果中国企业群体不包括外资企业,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将大打折扣。
——还有一种认识,外资占据了产业链的高端,我们在低端,导致外资挣大钱我们挣小钱。这个是现实,但是应该换一个角度思考。我们过去是在全球产业链之外,现在能进入世界产业链的低端和中端,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我们不应当否定自己取得的巨大进步。
——在全球化条件下,在市场经济中,股权是流动的,资本是流动的,所有权也是流动的。从全球化大视角以及发展变化的观点看问题,外资并购仅仅是中国企业成长壮大走向世界全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中国处于一个半世纪以来经济安全度最高的时期。
——对国际收购,我觉得还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国家有的时候可能是作为国际斗争的政治策略,就像美国一样,有很多的政治策略,这个可能需要研究,这方面我没有什么特别的观点。如果没有外国企业的进入,中国很难有今天的转变。对外资限制,我觉得毫无意义。
(2)市场份额大不等于垄断。
——市场份额大不等于垄断,外资企业在行业中占据龙头位置意味着他们互相之间是竞争的,这种竞争将给中国的消费者、中国的产业带来好处。
——我不同意从国家经济安全的观点来看待这些问题(指外资并购)。在全球化条件下,安全的概念要重新考量。什么叫安全?我从来不认为粮食是个安全问题。如果真打起仗来,粮食到处可以种,北大校园都可以种粮食。另外国际关系是互相依存的,你怕他,他也怕你。随着世界贸易的发展,包括资本、人力的流动,依存度高了以后,大家不愿意动干戈。我觉得没有经济安全问题。
——市场份额大不等于垄断,人们所批评的垄断其实是一种限制竞争的行为。现在还没有一个行业真正被外资企业垄断。一些人说某某领域被外资“垄断”了,其理由是这个行业各个外资企业占有的市场份额加起来达到很大比重。首先,不应当把一个行业所有外资企业加在一起作为一个市场竞争主体来做判断。第二,市场份额集中是垄断的条件,但不等于垄断。从目前看,一个外资企业还难以在短期内形成对中国某个产业的垄断。现在真正的垄断企业还多是国有企业。绝大多数行业应该允许外资、民营企业进入。这样对中国的产业安全最有利。
(3)真正的垄断和问题出在国有企业。
——如何提高“经济安全”。如果说国有资产受到严重侵害的话,不是由于某个人把它偷走了,或者转让的时候价格被低估了,最大的问题是投资的时候就打水漂了。……这就是我一直主张国有企业要尽快转让出售的原因。有的时候,尽管交易中存在问题,也只能退而求其次。
——国有企业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纯粹的国有企业。今后这种“你中有我们,我们中有你”的融合还会逐步加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把外资企业等同于外国企业,把外资企业并购国有企业视为被外国人控制。关于徐工的并购,我们觉得被凯雷收购也好,或者最终被卡特彼勒收购也好,就算由外资控股了,也是变成了一个中国的外资企业。它是中国企业群体的一份子,它的运行受中国的法律规范,受到中国政府的管理,并不会威胁国家的经济安全。外资企业是中国企业一部分,外资企业并购内资企业是中国企业之间的商业行为,不应当将这种商业行为意识形态化,进而渲染为国家经济安全问题。
——没有外资和民营企业的竞争,国有企业难以如此深刻和广泛地进行改革,企业竞争力不会得到这么大的提升。很多国有企业恰恰是通过和跨国公司合作发展起来,提高了竞争力。
——与跨国公司合作出现问题的原因往往是我们的企业管理体制没有深入进行改革,企业缺乏自我们发展的动力,缺乏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动力,一些人甚至躺在合资企业上睡大觉。企业没有搞好,或者行业发展出现问题,应当善于从我们自己身上寻找原因,而不要把责任统统归于引进外资或者归于跨国公司的“阴谋”。
——过度保护国有企业是不可取的。从整体看,效率高成长快的企业恰恰是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竞争的压力,民营企业竞争的挤力往往是国有企业成功的动力。外资也是中国经济体制转型和市场经营机制形成的催化剂。
(4)对外国的贸易往来要学会妥协。
——在和别国谈判的时候,要学会“妥协”。同时也要学会换位思考,有时要经常把自己当成美国代表、欧盟代表,从别人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不要为自主品牌而去过分追求“自主品牌”。在中国汽车发展的现阶段,品牌的问题可以讨论。还是希望能扎扎实实的和全球最好的汽车厂商来合作,推动中国的汽车产业。
——企业家的出现和成长改变了中国。未来中国能不能变成一个创新型国家,依赖于企业家。企业家精神得不到尊重,企业家行为不能得到合理报酬,无论国家投多少钱,我们永远不可能变成创新型国家。
——历史上一个国家崛起的时候,往往都需要吸纳国际资源。19世纪英国、德国的崛起,20世纪美国、日本的崛起都是如此。历史上这些国家崛起之时,往往借助暴力或者不公平贸易掠夺别国资源。现在,市场竞争规则已经改变,暴力掠夺已经成为历史。
正方观点
笔者主要从《环球视野》147期转发的四篇文章中摘出几个主要观点。这四篇文章是:《外资在我国一些重要产业形成产品垄断应引起注意》、《仓促与国际金融接轨后的巨大风险》、《民族产业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中国最大的危险来了》。
正方观点认为:近年来,外资企业依托强势的资本实力、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加上在我国拥有的一些优惠政策,对我国行业龙头企业的大量并购,在许多重要行业形成产品和市场的垄断,已经对我国经济构成了威胁。
1、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的具体表现:
(1)在工业企业农业和零售业方面。
当前有一个不良倾向,各地方把吸引外资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推进国企改制的主要途径。在地方政府鼓励下,跨国公司乘机加紧并购我各地方的行业排头兵企业,他们凭借“500强”的优势和公关能力,廉价收购我国骨干企业的优质资产、独有品牌、核心技术和制造能力,将其纳入合资企业,力图控制企业经营权,最后逐步迫使中方退出,最终达到消除潜在竞争对手、垄断我国市场、压制我国技术进步的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依靠进口装备。进口设备占设备投资2/3以上。我国100%的光纤制造装备,80%以上的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和石油化工装备,70%的轿车制造、纺织机械设备、数控机床依靠进口。大量进口装备养肥了跨国公司的同时,削弱了本国的装备工业。当前,跨国公司打着“帮助国企改革”的旗号,正觊觎我国机械行业排头兵企业,实施并购计划。在我国机械工业重要零配件、整机及重大装备领域,出现了一系列合资合作事件,且有蔓延之势。《中国工业报》最近报道的八个典型案例,很能说明问题。(略)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趋势和主要并购手段是外商独资趋势增强。 2003年外商投资企业共4.1万家,其中外商独资占65.6%,2004年外商投资企业约 4.3万家,独资占70%。外商独资更容易形成行业垄断,压制民族产业的发展,这在我国缺乏竞争实力的高新技术产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目前,在我国众多竞争性行业中外资已占半壁江山。我国的外贸出口额中60%以上是外资企业创造的。中国每个已开放产业的前5名都由外资公司控制。在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美国微软占有电脑操作系统市场的 95%,美国柯达占有感光材料行业至少50%的份额,法国米其林占有子午线轮胎市场的70%,芬兰诺基亚、美国摩托罗拉等跨国公司占有手机市场的70%,美国思科占有网络设备行业市场的60%等等,这些公司的很多经营活动会附有限制条款。据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字,中国现在的工业增加值当中,37%是由外资企业创造的。
——我国饮料行业8大饮料公司已有7家被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收编;轮胎橡胶的多家大企业被外资收购并形成垄断;当年著名的活力28、熊猫洗衣粉、扬子冰箱、红梅音响、北冰洋汽水早已被外资并购消灭。上述严重问题,至今还没有引起有关部门充分的重视,相反还有人以“融入全球化”的错误理由,鼓励这一趋势。
——除工业领域外,外资对我国流通渠道也呈加速控制的趋势。在流通渠道中占有主导份额的大型超市领域,外资控制的比例已高达8 0%以上,占有绝对优势。外资对我国某些行业及其主要产品的控制程度在不断加深。
——目前,在大型农产品加工领域的情况也不容忽视。跨国粮商正在形成对我国大豆加工行业的垄断布局。
(2)在金融服务业方面。
在金融服务这一高利润行业,外资并购欲望更加强烈,目前不仅已收购我国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的股份近25%以上,而且还在不断地要求突破限制。
——外汇管制政策的放弃将使腐败产生的非法收入形成资本外逃不可阻挡的洪流,尤其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为非法收入提供了安全岛和外逃通道,这将使资本外逃原已高达4000亿美元的财富流失迅速增加。
——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汇市、股市的期货交易,银行业(包括人民币业务)对外资的全面开放,国际金融投机资本就可利用股市和汇市期货恶意冲击,从而在短时间内卷走我大量外汇财富,引发全面的金融和经济危机。
——金融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后,不仅使储蓄丰富的中国成为跨国公司在全球进行资金配置的一个主要储蓄抽取地,而且使我境内非法收入有了安全的避风港和外逃通道。外资银行金融机构还会在我遭受重大经济灾难后全面控制我金融和经济命脉。
(3)在公平竞争方面。民族产业与外资企业不是站在一个起跑线上,产生竞争的不平等。
——政府采购对民族产业支持不够。前不久,公布出来的政府采购的清单,国产的东西很少,例如国产软件、汽车。现在,民族产业已经到了一个危险的阶段,政府再不去保护它,扶持它,民族产业就必然边缘化,所以政府采购,应当要带头买国货。
——现在我们有一种外资偏好。有了外资,基本就把内资放在一边。而且长期对外资提供超国民待遇,这也是罕见的。现在民族产业在国内的发展环境和外资比很差,我们自己的企业受歧视。中国很多企业之所以长不大,之所以被灭掉,很多企业不是输在实力上,而是输在起跑线上,我们建立的不是公平竞争的环境。
2、外资并购的严重后果:
大量事实说明,外资对行业的垄断严重遏制了我国经济发展,影响了我国经济安全。突出问题,一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核心技术依赖跨国公司,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劣势地位。二是我国“贫困化增长”,即外资总量发展、GDP持续增长的同时国民所获得的利益却十分有限。相对于跨国公司所代表的发达国家快速财富积累,中国的增长中隐含着相对贫困化。同时,土地、劳动力和资源的粗放式投入下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并带来新的危机。三是当前很多外资企业并购我国效益好的企业,其目的在于消灭中国企业原有的产品、市场及技术平台后,逐一瓦解我国国内企业,各个击破。四是大量的市场份额失去,众多产业被外资控制,最直接的后果是利润大量外流。
点 评
从以上正反两个方面的观点、立场对立和论战中,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上得出结论。
第一,经济安全的现实意义。当今世界由于冷战的结束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安全愈来愈多地取决于许多非军事因素,其中经济安全逐渐成为整个国家安全的基础。尤其在开放条件下,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中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非常的挑战期”。特别是近两三年来,人民币汇率、纺织品贸易摩擦、能源紧张、资源短缺、大企业走出去受阻、资本市场长期低靡、金融行业内外冲击加大等等,已经成为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的不稳定因素。有专家指出,我国存在的经济安全隐忧主要是:其一,经济规模迅速扩大掩盖下的经济质量问题。由于科技创新慢于发达国家,经济质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在扩大。其二,某些部门的核心技术长期掌握在外国跨国公司手中,这种情况至今没有改变。其三,外贸依存度过高,降低中国经济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增加了经济脆弱的一面。其四,能源和资源短缺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其五,跨国公司大面积并购对中国经济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不利于中国民族经济发展和稳定。由于外资企业不断扩张,致使内资企业日益萎缩,并日益成为外资企业的附属物,还有资源和利润流向国外,环境污染严重;财政赤字和银行巨额呆坏帐,对外依存度过高,并由此带来的失业率居高不下,两极分化严重,教育、医疗、居民住房问题成为新的“三座大山”等。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外资的垄断是存在的,外资对我国的经济渗透、威胁也是存在的。关系我国经济安全的问题,绝不是虚拟,绝不是扑风捉影。从以上双方的陈述和观点中得出的答案是非常清晰的。因此,是值得党、政府和全国人民高度警惕的。
反方等几位“精英”先生的观点和立场,是难以成立的。他们对于正方所摆出的这些无法推翻的事实,采取了极不负责任的态度,一是对客观存在的事实,视而不见,甚至说什么国家经济安全是个“伪问题”,采取“不承认主义”;二是以自己不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随意解读严重的现实,硬是把谬误当作真理,把坏的说成好的;三是给坚持实事求是的同志扣上什么“形而上学”、把“矛头直指外资”等帽子。四是故意转移视线和矛盾,把经济安全上出现的问题,归咎于国有企业,并给国有企业罗列了“垄断”、“效率低下”等一些莫须有的罪名。他们目的很清楚,就是把国有企业引向私有化,进而引向殖民化。
第二,在围绕经济安全的是非判断标准上,反方把谎言当作事实,任意混淆是非,颠倒黑白。(1)他们认为“市场份额大不等于垄断”,并说什么,外资企业在行业中占据龙头位置“将给中国的消费者、中国的产业带来好处”,似乎我国人民不应警惕外资垄断,而是要感谢外资的恩赐!(2)他们竟然界定外资企业就是“中国企业”,就是“本土企业”。理由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外资“服从中国法律”。这真是一个奇妙的发明!这些先生是否也把他们的原则和办法推荐到美国去,建议小布什总统和国会议员们也这样来界定美国企业:凡是在美国经营的企业,都是美国企业,不管这家企业是古巴投资,朝鲜投资,还是中国投资?可以想象,美国绝对不会听从这些先生的建议的,因为早就有了中海油收购美国的尤尼科石油公司、联想收购IBM的计算机事业部而遭到美国国会阻止的先例了。这些先生的这个惊人的发明,实际上不过是美国总统发明的干涉别国内政的所谓“人权大于主权”的翻版而已。(3)所谓“在全球化条件下,安全的概念要重新考量”;“国际关系是互相依存的”,“依存度越高经济越安全”;“越开放经济越安全”云云,这样一来,他们就从根本上否定我国的国家主权和经济的独立,因此也就否定了我国维护经济安全的必要了。
第三,经济安全的主体只能是全国人民。正方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是明确的。所以,正方认为,经济安全问题是事关国家、民族和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重大问题。而反方则与此相反。某“精英”先生的理论是:企业家才是主体,才是主宰国家兴亡的主体。所谓企业家(资本家)“改变了中国”,未来中国能不能变成一个创新型国家,也要“依赖于企业家(资本家)”,就是这个意思。在这几位先生看来,只要外资、跨国公司在中国“安全”了,中国人民就能“安全”,中国的经济也就会“安全”。他们是绝对闭口不谈苏联与东欧的教训的,也绝对闭口不谈拉美国家——例如巴西、墨西哥等国的教训的。也许他们认为,即使真有那么一天,全中国人民都成了亡国奴,他们自己也是“安全”的,因为他们有功于西方国家,外资和跨国公司会给他们提供“安全”保证的。
第四,关于世贸组织规则问题。某“精英”先生认为,“遵守规则”和“开放市场”体现了一种“世贸精神”。在他眼里,世贸组织的规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甚至认为,中国目前最主要的就是要加强他强调的这个“规则”意识。世贸组织规则果真如此宝贝,如此灵验,那为什么我国入世谈判谈了那么长时间,美国硬是拿那个“规则”附加许多不平等条款来压我们“就范”?为什么在WTO会议上多数发展中国家不同意现有的游戏规则?为什么长期以来WTO国家争论不休,始终未能达成一致意见?这里有猫腻,某“精英”先生显然没有说真话。
2006年2月 14日,美国贸易代表罗布•波特曼向国会提交了题为《美中贸易关系:更大责任与严厉执行的新阶段》报告。这份报告把中美贸易划分为三个阶段,即:1986-2001年,是中美贸易关系的第一阶段。此间,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重点是与中国进行基本贸易协议谈判,“领导”中国进入一个以规则为基础的世界贸易制度之中。2001-2005年,是中美贸易关系的第二阶段。在中国加入WTO的这四年过渡期内,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主要是监督中国融入全球贸易体系,保证中国遵循市场准入义务。2006年及其以后是中美贸易关系的第三阶段。美国认为,作为WTO“新成员”的过渡期限结束后,中国必须既兑现“入世”承诺,也超越这些承诺。这个报告,美国干涉我国内政的意图十分明显。美国想利用WTO“规则”,试图“领导”我国改变社会制度,融入他们的“大家庭”。
世人皆知,世贸组织的规则是美国等西方大国为主制订的,这个规则有利于它们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侵略和掠夺,而不利于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独立和发展。因此,这个“规则”需要彻底改造,而不是把它固定化,永久化。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西方大国是资本主义制度,这两种制度怎么可能融合一起,又怎么有被某“精英”先生称之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的“世贸精神”呢?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在坚持平等互利的同时,坚决维护与捍卫国家经济的独立和安全。
第五,一定要从政治的高度看经济的安全。任何国家,不管其社会制度如何,总是把政治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那种认为经济可以脱离政治和意识形态而独立存在的观点,其实是西方的政客用来骗人的,他们自己的所作所为,早已表明,这种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他们自己并不相信这种观点。某“精英”先生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实际上比任何时候都安全。”某“精英”先生认为,当前是我国“一个半世纪以来经济安全度最高的时期”。听他们的口气,似乎美国等西方国家真的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经济全球化中帮助我国崛起?可以高枕无忧了?这样的“摇篮曲”,我们是听不得,也信不得的。
我们不能忘记,自新中国诞生以来,美国帝国主义一直是亡我之心不死,一直妄想西化、分化我国,颠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美国中央情报局《十条戒令》中的第八条就明确写着“要以我们的经济和技术优势,有形无形地打击他们的工业”。我们怎么能幻想美国会帮助我国发展经济呢?!特别是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以后,美国就把中国作为和平演变、“颜色革命”的主攻对象,至今没有停止威胁我国安全的敌对政策。在经济领域,他们不断地对我国进行经济渗透和技术封锁,特别是经常挑起双边贸易摩擦,动辄采用反倾销手段限制我国对美的商品输出。有资料显示,多年来,美国一直采取对华的隐性与显性贸易歧视政策。1990年至2003年间,中国虽然只是美国的第八大贸易伙伴,但在美国的反倾销调查中,中国是惟一遭受高频率调查的国家,中国出口商面临67%的征收反倾销税的概率。中国加入WTO后的第一年(2002),在美国和全球的反倾销行动中,针对中国产品的案例约占2002年总数的20%。1983年9月16日至 2005年 12月30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总共发布 333道反倾销税征收指令,而针对中国的最多(60次),占全部反倾销税征指令的 18%。(见2006年第10期《世界经济与政治》)所以我们千万不能被我国这些“精英”先生的“摇篮曲”所迷惑,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我们不能忘记许多国家的前车之鉴。当年苏联的经济灾难就是上了美国的战船,被美国经济学家和一群骗子引入歧途的结果。当年美国操控国际金融资本对东南亚的恶意冲击和对拉美各国的金融掠夺。当年美国诱导中亚、俄、东欧等经济转型国家的私有化改革,以使其大量美元流入高收益的美国资本市场,以支撑美元世界储存手段所必须的强势地位。
我们不能忘记美前驻华大使(海军上将)普理赫曾经说过的话:“美国有力量与时间和中共周旋,并致力确保使中国大陆政治经济往符合美国利益的方向发展。”(参考消息2000年4月15日第8版)
总而言之,美国等西方大国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威胁是存在的,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必须提高警惕,采取措施,以便尽快扭转局面,切切不可忽视这个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环球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