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的经济陷阱-----日美“广场协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3:19:37
1977年,美国财政部长米切尔-布鲁梅萨以日本和前联邦德国的贸易顺差为理由,对外汇市场进行口头干预,希望通过美元贬值的措施来增强美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刺激美国的出口,减少贸易逆差。布鲁梅萨的讲话导致投资者疯狂抛售美元,美元大幅贬值。    投资者的投机行为,致使美元的兑换率直线下降。据统计,在1977年初,美元兑日元的汇率为1美元兑290日元,1978年秋季最低跌到170日元,跌幅达到41.38%。为了控制局势,卡特总统又发起了“拯救美元一揽子计划”。    而令美国zheng.fu措手不及的是,在1979年—1980年,世界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这次危机对美国来说无疑雪上加霜,使美国能源价格大幅上升,美国消费物价指数随之高攀,美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超过两位数。据悉,在1980年初把钱存到银行里去,到年末的实际收益率是负的12.4%。    为了治理严重的通货膨胀局面,美国新上任的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保罗-沃尔克在1979年夏天连续三次提高官方利率,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的结果是美国出现高达两位数的官方利率和20%的市场利率,短期实际利率从1954年—1978年间平均接近零的水平,上升到1980年—1984年间的3%—5%。    在高额利率的诱惑下,大量的海外资金又拥入美国市场,美元价格又迅速回升。据官方数字统计,从1979年底到1984年底,美元汇率上涨了近60%,创美国历史的新高,美元对主要工业国家的汇率超过了布雷顿森体系瓦解前所达到的水平。    与美元价格上升相对应的是,美国的贸易逆差快速扩大,到1984年,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达到创历史纪录的1000亿美元。    为了控制贸易逆差,美国zheng.fu及时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以解决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而美国zheng.fu进行干预的措施就是在1985年9月,美国财政部长詹姆斯-贝克与日本财长竹下登、前联邦德国财长杰哈特-斯托登伯、法国财长皮埃尔-贝格伯、英国财长尼格尔-劳森雪等五个发达工业国家财政部长及五国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签证了“广场协议”。    协议规定,日元与马克应大幅升值以挽回被过分高估的美元价格。要求各国对外汇市场进行“协调干预”,售出美元,买进本国货币,使美元汇率迅速下降。    “广场协议”签订后,五个发达工业国家开始抛售美元,继而形成市场投资者的抛售狂潮,导致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据官方数字显示,1985年9月,美元兑日元在1美元兑250日元上下波动,协议签订后,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快速下跌到200日元左右,跌幅20%。      20%的跌幅率并没有使美国就此罢手,以美国财政部长贝克为首的美国zheng.fu当局和以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弗日德-伯格斯藤为代表的专家们仍然对美元进行口头干预,表示当时的美元汇率水平仍然偏高,还有下跌空间。在美国zheng.fu强硬态度的暗示下,美元对日元继续大幅度下跌。1986年底,1美元兑152日元,1987年,最低到达1美元兑120日元,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美元兑日元贬值达50%。
美元兑日元贬值50%,这表明,日元兑美元升值一倍。一些日本专家们认为,这种升值并没有使日本的经济有所发展,而使日本经济进入十多年低迷期。与此观点相反的专家认为,日元大幅升值为日本企业走向世界、在海外进行大规模扩张提供了良机,也促进了日本产业结构调整,最终有利于日本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不应该全部归罪于日元升值。    有专家认为,“广场协议”实质上是美国的阴谋。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外汇储备达到让美国感到不安的时候,美国的一贯措施是,以强权施压,迫使这个国家货币升值、升值、再升值,同时让本国金融投机机构伺机进入该国的股市、楼市等硬通货领域,疯狂地制造泡沫,并抬高粮油期货价格,造成民众粮油等基本生活品通货膨胀,让股价、房价、粮油价格等冲破民众的心理承受极限,继而引发民众对zheng.fu的不满,造成高层官员意见分歧,引发政局动荡。当投机机构赚够足够的钱,把这个国家的本币和外汇储备全部架空时,他们就会抽身而出,继而对该国动乱的经济领域进行干预。    “广场协议”对日本到底有何影响呢?日本式泡沫经济是“广场协议”带来的最直接后果。自协议签订实施后,日本货币币值持续上升,据统计,1993年为1美元兑111.08日元,1994年为102.18,日元升值趋势大体持续了10年之久,日本所持有的美元资产随之大幅度贬值。据日本机构统计,“广场协议”导致日本对外净资产的汇率损失累计约为3.5万亿日元,包括日本许多保险公司在内的机构投资者损失惨重。    为防范“日元升值萧条”,日本期望以内需主导经济增长,央行连续5次下调利率,利率水平由1985年的5%降至1987年的2.5%,以后又有下降。“超低利率”使金融贷款大量增加,贷款额度与GDP的比例20世纪80年代初为50%左右,到80年代末升至100%。    “广场协议”的负面影响也涉及到日本的股市。1985~1989年,日元升值幅度接近1倍,日经指数收盘价从12756点上涨至38916点,升幅达205.1%,东京证券交易所总市值是其GDP的1.3倍,成为全球最大市值的股票交易所。    协议之后,日本的房地产泡沫也形成巨大堆积。1985年,东京都的商业用地价格指数为120.1,1988年就暴涨到了334.2,3年间暴涨了近2倍,东京都中央区的地价上涨了3倍,制造了世界上空前的房地产泡沫。同时,日本商人还夹着坚挺的日元购买了美国10%的不动产。    为了迅速扭转泡沫型经济,1989年3月到1990年8月,日本央行5次提高贴现率。急剧收紧的货币政策刺破了资产泡沫,首先是股票市场一路下滑。1990年日经指数收于23849点,1992年收于16925点,最低时为2003年4月收于7607点。其次是房地产连续14年下跌。与1991年相比,日本住宅地价已经下跌了46%,基本回到了地产泡沫产生前的1985年的水平;商业用地下跌了约70%,为197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此外,银行不良资产持续攀升。1992年到2003年3月,日本全国的金融机构冲销了100万亿日元的不良资产,不良债权余额依然高达44.5万亿日元。  从“广场协议”可以看出,汇率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本币升值预期情况下,往往会成为一个国家资产泡沫膨胀的最直接诱因。对此,各国政府应深思和慎重,警惕“日本式陷阱”,并采取综合对策加以防范和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