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宁:晚清帝国的崩裂——近代史断想-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09:17

王秀宁:晚清帝国的崩裂——近代史断想

作者:王秀宁   发布时间:2010-4-14 16:19:22   

一 

  晚近以来,中国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变局,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动荡。这其中,最为混乱的时期恐怕要数存在于1916-1928年间的军阀混战时期。军阀混战的直接原因可以归结于军事强人袁世凯的逝世,但这一表象原因显然无法令人信服地解释如此复杂的问题。而要解决此问题,势必要追溯到晚清帝国所面临的困局。在笔者看来,袁的存在固然是历史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但晚清帝国在解决内忧外患时遭遇失败的结局也就宣告了中国陷入分裂的开始。漫漫历史,可供分析的线索自然不计其数,可资参考的材料更是汗牛充栋。笔者无意也无力做出面面俱到的翔实分析,但力争以一小文对于晚清帝国崩裂的原因做一宏观上的解构。 

  李鸿章在1872年的一份奏折中所提到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一说已为大家所熟谙。的确,当这个庞大的帝国还在为成功击退民间势力(白莲教等)的骚乱而独自庆幸,以及为成功平息西北边疆的叛乱而沾沾自喜的时候。西方海上文明的出现使得这个古老帝国为之一震,鸦片战争痛苦的记忆仅仅只是一个开始,紫禁城的两次被寝。面对来自地球另一端的一种截然不同文明,晚清当局困惑不已。起初,他们在着力于技术的学习和改良。如火如荼的洋务运动尽管实现了学界所称的“同治中兴”,但甲午战争的完败使得帝国的士大夫开始反思技艺落后之外的原因。发生于1898年“百日维新”正是维新派知识分子和年轻的光绪皇帝共同导演的一幕悲剧。诚然,我们可以带着悲情将失败归咎于慈禧和袁世凯的联手绞杀,但政治对抗需要的毕竟是实力,康梁和傀儡皇帝勇气可嘉,可惜对于设定的目标可谓力不能及,遭遇完败也算合乎政治斗争的逻辑。 

  二 

  晚清终究在辛亥革命的号角下陷入覆灭,交出了形式上执掌国家的大权。对于晚清帝国覆灭的原因,知识界大致将之归结为太平天国的冲击和列强侵略下的不支。依笔者管见,从晚清面临的困局来看,的确是内部面临包括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捻军起义和西北边疆分裂活动等诸多难题,但更重要的则在于面对西方海洋文明时所表现的羸弱之势。在传统中国,“天命”一说乃是决定王朝合法性的根本。天命背后实际暗藏的是成王败寇的逻辑,尽管晚清最终平息了国内的种种动乱,但与之前不同的是晚清在面对国家竞争的时候陷入了完全被动的境地。更重要的在于,帝国所面对的是一种与之前面临西北游牧民族文明截然不同的海洋文明。这一文明在军事、政治、经济甚至很可能在文化层面都大大的超越了晚清所代表的中华帝国。 

  从军事角度而言,鸦片战争的后果即证明了一切。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曾着重指出:“英军已处于初步发展的火器时代,而清军仍处于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1”仅从士兵使用的枪支来说,清军使用的鸟枪便落后英军滑膛枪200年,遑论大炮和战舰上的差距。据茅海建观察,清军的装备自康熙朝以来非但没有性能上的突破,反而在制造质量上有了下降。2武器上的差距自然首当其冲,但作战策略上的落后也不容忽视。例如鸦片海战中,清军在部署炮台进攻时且不论这种老式的大炮能否经受得住英军重炮的轰击,但战略上竟然忽略英军可能采取部分登陆再从后面进攻毫无防御的炮台的战术3,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战争的失利起先被归咎于武器的落后,但甲午一战的惨剧彻底击破了这一说辞。康梁等接触过西学的士大夫掀起了政治改良的运动。康梁的所聚焦的西方优越的政治体制,实际上正是拥有强大国家能力的现代国家的形态。众所周知,在经历了绝对主义国家的时期之后,西方国家走向了现代民主的道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现代民主国家区别于绝对主义国家的主要一点在于公民权利的增长,但现代民主国家的国家能力并没有因为公民权利的增长而遭到削弱,甚至国家的能力还在现代化的进程之中不断壮大。 

  反观晚清帝国,国家能力正处于不断流失的状态。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的重创使得中央权力不得不下放至地方,而这也为后来的四分五裂埋下了祸根。军权的流失固然值得重视,但更重要的国家能力在于税收方面。依据邓刚在《清代国家消亡及其后果》一文的数据,十八世纪初期的清朝,在经过乡、县和省的扣留,中央政府可以收到的财政收入只占总共的三分之一。4该文中的另一数据则更为直观地表明了该时期国家能力的虚弱,“北京(晚清)能够控制的财税收入仅为江户(明治日本)的3.3%”。5 

  按照吉登斯的观点,现代性由资本主义、工业主义、监控和暴力垄断四个维度搭建的框架支撑。监控能力的缺失无疑击中了帝国的命门,国家能力的不足使得晚清帝国在国家竞争的层面全面处于下风。这也不可避免的导致了国内士绅阶级对于领导者的不满。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帝国的努力显然失败了。 

  除了政治体制上的差距,传统小农经济在面对西方商品经济时的不堪一击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经济上的因素。与工业主义主导下的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相比,小农经济无法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自然也就无法为国家能力的增长提供源泉。清末民初掀起的“实业救国”实际上正是这一心态的反应。 

  军事、政治乃至经济体制的全面落后终于引发了帝国有识之士对于文化的反思。尽管对于传统文化的攻击一直要到“五四运动”才完全迸发出来。但晚清时期的许多革命之士已经意识到中华文明的面对西方文明时的乏力。康有为戊戌前夕造势时猛烈批判“三纲”曾有言:“此非天之所立,人之所为也”。梁启超也提到了“文化上根本感觉不足”的说法。当然,晚清帝国并没有撑到传统文化遭到摧毁的1919年,但毕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士绅意识到中华文化在外抗强权时的无力。 

  三 

  1911年的辛亥革命被后来的史学界定为晚清帝国崩裂的时间截点,但对晚近历史稍有了解的都知道这不过是一个形式而已。实际上晚清帝国在传统的农民起义和新近的西方文明的双重夹击下,早已是风雨飘摇、奄奄一息了。英国人发动的鸦片战争无情地撕下了泱泱天朝遮掩虚弱的外衣,而传统乱世必然存在的农民起义也消耗着这个步履蹒跚的古老帝国。如果没有西方文明的冲击,金观涛笔下的超稳定结构将再次发挥作用,应接不暇的农民起义将最终拖垮帝国的统治,而代替清王朝统治的将是另一个专制王朝。而如果没有农民起义,西方从军事到经济领域的全面渗透也将最终导致传统政权的不存。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晚清帝国的崩裂不仅仅是以往朝代轮替的一环,而是为一种全新的社会模式的奠定弹奏了序曲。 

  晚清统治权力下移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军阀混战时代的来临,在梁启超看来,改朝换代背景下的动乱不可避免,为了稳定就必须有人能够来收拾残局。握有军事支配能力的袁世凯显然成为不二选择。但袁旧式的政治意识并不能挽救梁启超的期待,在重新迈向帝国体制几个月之后,袁本人也在郁郁之中驾鹤西去。一个动荡的时代彻底到来了,军阀割据无处不在,彼此战争连绵不绝。列宁式政党的出现露出了结束分裂状态的曙光,只是面对西方的冲击,离我们真正期待的自由道路还要走很长的路。 

  4月13日晚于灯下 

  参考文献: 

  [1][英] 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 

  [2]茅海建.天朝的崩溃[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 

  [3]金观涛.兴盛于危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4][美]费正清、[美]刘广京等编.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 剑桥中国晚清史(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本文链接:王秀宁:晚清帝国的崩裂——近代史断想 文章来源:共识网 作者惠寄

王秀宁:晚清帝国的崩裂——近代史断想-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王秀宁:晚清帝国的崩裂——近代史断想-猫眼看人-凯迪社区 任志强:政治当头_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章文:海权较量 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陈彦:林希翎的意义——释读《不可驯服的林希翎》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温洽溢:安全困境的困境——《脆弱的强权》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沈志荣:走近于谦——历史与现实的链接-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高芾:晚清政府如何迫害揭黑记者-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被政治运动绑架的青春-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思想解放的下一个突破口-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让周森锋官运亨通的后台水落石出-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戴晴:我的义父叶剑英-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毛泽东时代的政治体制-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刘瑜:民主的裤衩-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梁文道:大国背后的毒蛇-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肖雪慧:卓越的实验-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刘瑜:权力的道德捆绑-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美国公众眼中的中国崛起-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泰国民主的未来-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陈冠中:“盛世”里的知识分子-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裴敏欣:中国崛起黑暗的一面-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雁风:被囚秦城的反特专家-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许知远:极权的诱惑(一)-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岳建一: 担当记忆的尊严-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