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李傲先生《余世维的培训风暴——中国企业培训的盛宴还是泡沫?》的几点看法[转·笑之]--太原公子—小李非常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08:59
对李傲先生《余世维的培训风暴——中国企业培训的盛宴还是泡沫?》的几点看法[转·笑之] 作者 太原公子 日期 2006-6-15 14:57:00     那天在智网看帖,偶然看到了置顶帖中有这样一篇文章《余世维的培训风暴——中国企业培训的盛宴还是泡沫?》(点击看全文),是李傲先生执笔的。因为我接触培训行业也有三年多了,对余世维先生的课程也有一定的了解和心得,在这些因素之下,我一口气把李先生的文章读完。后来看到最后两段:“PME商务为中国的企业感到无比愤慨”“PME认为,必须打消这些经济学家的虚张声势的气焰”这两句话,才发现PME字样,然后就查了一下,原来是李傲先生管理的一家电子商务网站,又顺便看了一下里面的最新文章,颇有体会。经过再三思考,才决定写下自己的一点疑问和心得。

    综观全文,李傲先生主要讲述了两大部分:

(1)余世维先生的培训

(2)中国培训的种种弊端

    那么我就对这两个重要的点上面,谈一下我的一点见解:

1、对于余世维先生的培训风暴

    首先我承认余先生在中国大陆的培训事业确实可以用“风暴”两个字来形容,而且这种风暴已经持续并且逐渐壮大了六七年了,现在依然是很火爆。相信我们大家应该认可一个观点:偶然的成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而持续的成绩并且为社会带来了更多非物质利益的价值,可以说是社会意义上(并不一定是个人意义上)真正的成功。如果大家认可这句话,那么无疑可以判断“余世维先生是成功的”。

    因为第一,从我最早看到的南京邮电的《成功经理人讲座》1999年开始,到现在也有六七年的历史了。在中国日益成熟的培训界,能够像余先生这样保持着一定的社会知名度和商业利益的培训师,据我所知,中国大陆绝无第二人。

   第二,大家众所周知,余先生是一个商人,我们所熟知的他的培训和演讲无一不是商业运作,商人以利为先,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余先生给中国大陆各个层级的人带来的精神价值,那是不能用钱来衡量的,也是没有办法衡量的,相信广大的读者和听过余先生培训的人都会有此同感,而且即使是那些对余先生有非议的人,也不得不承认余先生的个人魅力和影响力方面绝对是一流的。能够影响他人,并且对他人有好的影响,达到了一定的社会公允度的时候,他就是成功的。

    那么下面再从李先生文章中一些细节的小点,我来逐一分析一下:

   (1)文章标题说《余世维的培训风暴——中国企业培训的盛宴还是泡沫?》,稍懂语言的人都知道重点在“余世维的培训风暴”上面,应该在这个上面深度剖析。但是全篇文章只有少少的几个段落提到了一点点余先生的授课风格和一些网上流传的信息,并没有实际的对余先生培训的内容进行评解和其他更加客观的说法,而得出“泡沫”的理论,这样恐怕难以服众。

   (2)文章标题看起来意思是“余世维的培训风暴”引发了“泡沫”。但是后面大半部分提到的“经济学家”“MBA”和“职业经理人”等培训,重点阐述国内种种培训弊端,这些本是无可厚非的,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些都和余世维先生没有任何关系,那么这样能说得通吗?这样的标题配合文章,对余先生,明显很不公平;对读者,很不负责任,容易诱导浅读文章的人引起误会。

    (3)文章说到“他竟成了中国大陆目前身价最高的管理演讲师”,对这一点我并不这么认为。至少我知道在国内,北京锡恩咨询公司的老板姜汝祥博士(曾写《差距》等书籍)的一天的培训费用为14万元。而余先生的当前整个团队全天价位据我所知是10万元。

    (4)李先生对于余世维先生的学历问题,引用了很多网上的“佐证”,而且他本人也对此表示怀疑“这些犀利言辞到底是捕风捉影?还是事实确凿?让人不解!”。怀疑是对的,因为我们不清楚事实,所以有权利怀疑。但是后一句李先生却说“难道还有空穴来风的事?这背后的真实到底是什么样?”这样一句带有明显倾向性的话语,好像他又已经确实了解了学历的事实,正当我们急切了解真相的时候,下一段却没有任何对学历的真实数据,而是拿余先生的讲课现场情况和衣着(“看身穿西服的余大师的表演不就知道了”)进行了评论。这些怎么能证明上一段的“这背后的真实到底是什么样”这句话,这一段怎么能说明余先生的学历?因此给人一种“驴唇不对马嘴”的体会,不知道大家是否也有此同感。

    另外,对于网上人的 “这是虚的,博士后根本不是文凭,不是学位,拿来蒙外行人呢”这样的话语来作为佐证,实在是不应该。因为稍懂得学位方面的人都所知道,“博士后”确实不是学位,但这决不是意味着“博士后是假的,博士后没水平”。哈佛和牛津的博士后我不了解,但是我把我在网上查找到的关于我国(中国大陆)比较权威的关于“博士后”的说法摘抄给大家看看,作为参考。

    “博士后很容易形成误解,就是"博士后是博士以上的学位";实际上博士后站是一种工作站,具有流动性。凡符合条件的博士可在国家认证地博士后流动站申请成为博士后,期间做相应地研究项目,期满了以后可以出站。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博士后制度,激励广大博士后研究人员奋发努力,在科研工作中做出更大成绩,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第十三次会议研究决定,给期满出站,并且工作达到一定标准的博士后(一般为两年)研究人员颁发《博士后证书》。所以说"博士后"其实是一种工作,而拥有"博士"学位是申请成为"博士后"必要条件。

   由此可见,在我国,“博士后”是在得到博士学位以后所做的后期工作的一种状态称谓,是在博士学位的基础上进行后期实践项目的工作,更具有实践意义。在我国的一些知名学府,招聘教师都开始以“博士后”为标准,为的就是能够理论实践相结合,才能从实际意义上带领、指导学生。

    那么虽然哈佛牛津的博士后我不了解,但是这些世界最高学府估摸着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吧。最起码,不能以“这是虚的,博士后根本不是文凭,不是学位,拿来蒙外行人呢”这样一句话来判断余先生的学历吧。

    说这句话的人可能不懂,可能是胡说。但是对于写这样一篇影响性较大的文章并且发表在各大网站上来说,李先生不作任何基本的考察和任何基础的了解,就随便拿来这些话写到文章里,并且很可能对当事人余先生的名誉度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实在是有些不负责任。

    另外,对于余先生“美国佛州诺瓦大学公共决策博士是190美元就能够买来的”这样的话,我本人不知情不敢评论。但是有一点我是知道的,我们天下所有听过余世维先生培训的人乃至于重复和持续听余先生课程的人,相信没有一个人是由于他是“美国佛州诺瓦大学公共决策博士”才听的,估计也没有人是因为他是“哈佛牛津双博士后”来听的。也相信大多数的我们都是冲着他的讲授内容、丰富的经验和个人魅力去听的。博士博士后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所以在智网李先生博客的本篇文章的留言中,有网友这样留言评论:“如你所说,190美元你也弄个博士文凭就够了,要是没钱我给你190美元,你也去培训也去讲课,你也让你的名字响彻大江南北,你行吗?”这句评论虽然比较过激,但是却也从另一面体现了一个知名讲师的价值所在。

    所以,只要内容是有用的,是我们所需的,是对我们有利的,是对我们好的,我们就去听。在这里也希望其他的读者和听培训学习的人,还是那句话:学习和实践都在于自己,跟老师本身没有绝对关系。讲师是知识和经验的传播者,而不是行为和实践的实施者。谁是实施者?我们自己!

    (5)在本身应该论证学历但是却没有论证的那一段中,李先生提到这样一句话:“无论是网上流传的免费资料,还是街上卖的廉价光盘”。这里面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李先生对于“网上资料和廉价光盘”的贬损之意,而且后面又再一次的提到了这些“余世维大师用免费资料铺天盖地把自己强行展示在大众的视野,也着实红了半边天”的字样。在这里,我觉得李先生有些牵强了。

   大家都知道,凡是录制光盘并且从正规渠道出售光盘的人,都是希望能把产品卖上好价钱的。那么他们怎么会把光盘做成压缩碟卖几元一张和发到网上去呢?很不合逻辑。即使是录制方有意向炒作和宣传,我觉得也大不至于如此去做,因为凡是买光碟和去网上下载的人,一般都是买不起现场培训和正版光碟的,所以,宣传也会选择其他渠道。

    其实我们可以很明白的看出,盗版光碟和网上资料都是其他的人为了某种目的(当然目的有好有坏)传上去的,道理上跟余先生本人没有任何关系,而且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正说明了余先生的课程影响力之大。因此这样的“贬义”实是不应该。

    更不应该的是说“余世维大师用免费资料铺天盖地把自己强行展示在大众的视野,也着实红了半边天”这样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的话,让我们觉得更是有“栽赃陷害”和“欲加之罪”的意味。真的是对读者和对余先生很不负责任的。

    (6)接下来,这一段说了一些比较“细”的点来证明余先生培训的“泡沫”,大家来回顾一下:

    “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噼里啪啦摆出许多雷同的例子,生猛不忌、雅俗不分,什么喝牛奶啦,做运动了、窗帘美了,此时此刻,世间万物皆来献身,都能和企业挂钩。如果不是他本人说是做企业培训,不知情的人还以为在开故事会呢!为了给企业找出路,反复列举企业案例,而这些案例的大部分竟然是由助手从一些报刊杂志收集或直接照搬西方的企业案例。而自己本人根本没有深入研究。

    这一段,应该是对余先生问题的一个“高潮”部分,也就是前面几段文字中对余先生的否定结论的“论据”段落。

    让我们觉得哑然和可笑的是,这加上标点符号总共172个字的一段话,就把余世维先生数年的培训成果给“否定”了,真不知道李先生这是小看了余世维先生还是把我们广大读者当成了“傻子”。

    为了能够让其他听过余先生课程不多的朋友有个深一点的体会,我在这里从专业培训的角度简要介绍一下:

   A.培训过程中,案例可以重复使用。而且对于比较经典的案例,对于有部分重叠内容的不同课题,重复多次使用案例是很正常的。例如《做好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和《高绩效团队建设》这两个课程,里面可能都有一个重叠的部分,就是“领导者角色”方面,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就可能听到相同的案例(在余先生的课程中,经常出现“薛怀义被打,武则天不在意”这个案例)。拿案例说明问题,本来就是案例的作用。难道每次都要举不同的案例?难道案例用过一次就不能再用?那哈佛的MBA案例教程就不用编写了。

   B.同样的案例,在不同讲师的嘴里说出来、分析出来的效果是绝对不同的。余先生的演绎能力是一流的,这是绝大多数培训界的人都承认的。同样一个故事,在有些人嘴里说出来你就会觉得没什么,而有些人说出来会让你开怀大笑,回味无穷。这就是语言和演绎的力量。但是李先生在这里把这种优秀的能力给贬损了,说是“故事会”,这就有些不近情理了。再说,商业培训本身就和大学里的学院派不同,讲究的是用最简单的语言说最复杂的事情。就像我们学习英文,最高境界就是用最简单的词汇表达最复杂的意思,我国古代的白居易老先生也是这样倡导的,这有什么不对吗?那些“什么喝牛奶啦,做运动了、窗帘美了”这些案例,只要是合理,又有什么不合情的呢?理论本身就要联系实际嘛。当然,如果这些案例如果用在哪里不合情理,属于余老师的专业问题,李先生可以把它们一一列举出来,也算是“说事实,讲道理”,没有事实的“道理”,不见得是道理,不会让人信服。

   C.本身很多道理就是相通的或者是相同的。现在的很多企业都存在这种怪现象:他认为最是他问题的,反而不是他的问题;他认为他做的没问题的,反而是他最大的问题。所以,余先生的课程很多都是从生活入手,从教育入手谈起,讲究引导,讲究从小事看大事。比如最近5月7日余先生在佛山的“高绩效团队建设”大讲坛上,谈“执行力”,那就要从孩子的生活和教育谈起,难道还要从某本书或者某些理论著作谈起吗?

    D.对于“这些案例的大部分竟然是由助手从一些报刊杂志收集或直接照搬西方的企业案例。而自己本人根本没有深入研究”这句话,我是这样理解的:我觉得李先生有些吹毛求疵了。首先,没有一个人是能干所有工作的,特别是像余先生这样的大忙人。因此有助手帮忙工作,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其次,助手收集完资料,肯定是余先生最后自己筛选才用作案例,估计一定不是助手不经过同意就制作好案例来让余先生照本宣科的讲解吧。再次,直接照搬西方案例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啊,很多西方案例都是经典案例,而且企业也为我们所熟知,企业的强大和知名度更能让我们比较信服。那么用西方案例有什么不对吗?用西方案例就等于叛国吗?最后,我觉得,没有人能够深入研究所有的案例,案例是拿来说明问题的,如果简单的案例就可以说明问题,那为什么要深究呢?天下的案例这么多,要的就是最适合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然也要用在最适合的案例上,大家说是不是?

    (7)在下一段落中,李先生有这样一段话“但是做企业培训毕竟不是消遣娱乐。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结果,而不是热热闹闹的过程。”这段话说得很好,很对,但是说错了地方。

    正确的讲,这句话更应该是对企业来说的,对企业的领导和培训组织者来说的,并不应该是对余先生来说的。

    我前面也说过,讲师是知识和经验的传播者,而不是行为和实践的实施者。“实实在在的结果”在哪里?当然是在企业那里。培训的结果是讲师决定的吗?当然不是,是学员决定的。讲师的本职工作就是把自己得到的知识和经验用最好的形式和方法传播出去,做的本身就是过程的一部分。做好了这些,也就做好了一个培训师的本分。难道我们还能希望老师给你讲完课还要帮你去做事?

    我觉得余世维先生做到了自己的本分。我参加过余先生两次现场培训,听过他的各种课程的光碟,可以说,从专业培训的角度讲,余先生在讲堂上讲课没有一点点浪费时间的现象。

   大家还经常犯的一点误区是:很多培训行业外的朋友都以为大讲堂比较容易,就是站在那里说嘛。但其实恰好相反,大讲坛是所有培训形式中最难控制的一种。大家想想看,对成百上千人的培训,要用多大的气力才能调动气氛,要用多少的语言动作技巧才能让大家跟上讲课的节奏?而且不能像小班30人上课那样的夹杂互动培训游戏,一天六七个小时全靠体力和气力讲下来,大家想想看,自己能不能支撑?

    而且,从专业培训角度看,对于大讲坛,人们是最容易犯困睡觉的,是最容易走神和离场的。以我的角度来看,三年来我参加过大大小小不下百场培训,但是,现场培训效果最好的绝对非余先生莫属。

    说到这里,我觉得关于李傲先生文章中的余世维先生的部分,就暂时告于段落了。如果有朋友希望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在网上查找余世维先生的课程和书籍来了解,也可以看看我的另外一篇《关于余世维先生课程的一点感悟!》(点击看全文),作为本文参考篇章。

 

2、对于中国培训现状的种种弊端

    在第二部分,李先生主要是针对于我国培训业的现状、当前的种种培训弊端来详细阐述的。不可否认的是,他提到的很多培训弊端确实是客观存在的,确实是值得或者说必须改正和改善的。我列举几个重点,可以让大家看明:

    A. MBA培训的跟风热

    B. 职业经理人CEO培训班、EMBA班质量的良莠不齐

    C. 有的总裁班老师“就是应付差事,讲的过程也不管学生爱不爱听,也不管是否对路”这种现象

    D.为了赚点“浮财”的某些广告公司、商贸公司,质量差、价格低

    E. 某些MBA班毕业生开个小公司,不良炒作老师和课程

    F. 一些培训班上的讲师用自己的员工做“托儿”上台分享、浪费时间的现象

    G.对于用“流氓”短信等其他手段恶性宣传的公司

    我查了全文,发现能提的出来的大约就是以上几点,这些确实是中国培训领域里面亟待改善和解决的不良现象。对于这些不良现象的指出,我对李先生表示赞许和钦佩。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李先生后半段还是有很多的方面,不管是言词、逻辑、佐证、还是叙事态度,都还有很多令我们觉得不妥的地方,我在此简单指出一些,希望大家给与公论。

    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1)话语有失偏颇

    A.此点最严重的地方体现在对于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老先生上。此段文字的原文是这样的:“还以为吆喝了之后也就罢了,没想到的是我们最有名的经济学家厉以宁也用群发这种最低级的宣传方式,即俗称的‘流氓’短信来宣传造势!本人作为一名普通的上班族,在5月22日当天竟然收到了关于厉以宁教授来宁培训的‘流氓’短信,当时看到短信,顿感诧异震惊!诧异的是厉以宁教授是整个经济学家群体的顶级人物,甚至在整个国内也是响当当的人士,有必要用这种方式吗?

    我觉得这段话真是严重损害了厉以宁老先生的名誉。

   大家都应该清楚,厉老的知名度和威望度并不是一般的商业企业界人士可以比拟的,对于像厉老这样的国家级学术权威的评论,应该有实有据,言词妥当。而就拿出来讲学这件事情来说,这一定是有相关的机构来运作的,这一点我们都可以想象的到。但是这并不代表说此机构的所有行为都是厉老安排和运作的。这完全是两个概念。而且以厉老的名誉度和权威,他本人怎么会屑于“宣传”?他怎么会在乎人的多少?这些很明显是运作机构作出来的,厉老本人估计都不知道。我也看了李先生自己的PME网站上的另外两篇文章说的一些关于此次厉老讲座会场的情况,其实问题决大可能都出在运营机构上,根本不能说是厉老的本意。因此,说出“没想到的是我们最有名的经济学家厉以宁也用群发这种最低级的宣传方式,即俗称的‘流氓’短信来宣传造势”真的是太不应该太不负责任了。

   话说回来,“流氓短信”的字样也有待考证。因为如果是中国移动1860系列或者中国联通的内部号码发的,那就不应该是属于“流氓短信”,而是属于正常的宣传短信。我们意义上的“流氓短信”是一些SP电信运营商发出的“强制收取费用”的短信,如果没有收取费用,应该不属于“流氓短信”的范畴。因此,在这里李先生应该给与详细说明。事关国家最高级学者的名誉度,不能你说是“流氓短信”就真是“流氓短信”吧。

    B.另外,关于对陈安之先生和郎咸平先生的评论,我也觉得很失公平。大家看原文:“前些年有个陈安之,演讲激情盎然,其语调铿锵有力。一时间社会上掀起一阵成功学风暴,形成了一种奇怪的逻辑。那就是认为听了陈安之的成功学,什么事都可以成功。这两年又来了个郎咸平,靠高唱国家改革的“异调怪论”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结果同样是炒的沸沸扬扬。

    第一,对于陈安之先生,我没有听过他的现场,但是听过他的光碟。我觉得陈先生讲的理念和方法是没有错误的,而且都是我比较认可的。

   现在很多人都说陈先生的课程不如余世维先生和曾士强老先生的课程好。但是其实从专业培训角度来讲,陈先生的主要课程体系的出发点是从个人成长的角度去设计的,而余世维先生的课程体系主要是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去定位的,我们所熟知的另一位知名培训师曾士强老先生的课程体系是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角度去设计的。他们的课程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只有是否适合受训者本身这种说法。

    而且由于陈先生的课程鼓动性比较大,比较有激情,很多人就说像传销。其实这样的培训方法最适合激励一个人,跟传销不传销没有关系。只不过碰巧很多做传销的人都用这种方法罢了,但是,这不能说方法是错误的,只能说做传销的人是错误的。所谓“正人用邪法,邪法亦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亦邪”,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陈先生讲得内容才是我们评测的主要方面,我们不能由于自己做不到讲师教的方法就骂讲师的方法没有用,更不能直接骂讲师是骗人的。自己应该负起自己的责任。不仅对陈老师,对任何老师、知识和方法都一样。

    第二,对于郎咸平先生,我只是听过他的少少的几次演讲和节目,了解不多。但是我清楚他讲的很多地方都是在理的,而且极其专业的。去年的科龙集团顾雏军先生的事件,虽然是比较偶然,但是也从实际角度验证了郎咸平先生的论断。

    在这里,我摘抄一段关于郎咸平先生的叙述,是现在《新世纪》周刊主编,原创财经作家陆新之先生的文章内容:

    “是的,郎咸平学术上很牛,关于这一点,国内的宣传往往会谈到他是我们中文大学最高级别的教授。可是所谓的“最高级别的教授”恐怕对于大多数的读者而言,并不会感觉到其中的分量。如果你登录中文大学的相关网页,就会发现郎咸平的头衔是Professor of Finance,这个头衔和普通的Professor可是完全不同的。类似Professor ofXXX这样的头衔,在学校中一般称之为讲座教授,当然学生有时候也会以“大教授”称之。能否获得这样的头衔,不是由各个学系所决定的,而是由学校来决定的,一般一个学系只有一个讲座教授,部分学系甚至一个都没有,如果一个学系有两个以上的讲座教授,那绝对是那个学系实力强大的最好体现——而郎咸平就是整个财务学系唯一的讲座教授,中文大学极少数讲座教授中的一员。

在接受香港媒体采访的时候,郎咸平曾经说过“在国内,原本没有人知道中文大学,但现在他们知道了,因为我是中大的教授,中大因我而闻名!”这句话虽然让很多人听着不爽,但是作为来自大陆的中文大学的学子,至少在我所认识的人当中,这句话虽然骄傲,但并不算夸张。

    这个段落,我本人并清楚是否真实,但是从字里行间中可以看出陆先生并没有刻意的奉承和批判,我个人觉得写的比较中性、客观而且真实。相信这也能使其他读者增加一点对于郎咸平先生的了解。

    不管怎么说,我觉得,李先生单单提到了陈安之先生和郎咸平先生的名字,在没有任何理论和事实根据的基础之上,随意的给出莫名其妙的否定论断,确实让人匪夷所思,也确实是对两位当事人和广大读者不负责任的。

 

    (2)过于危言耸听,以偏概全

    经过上面的长篇分析,这一点就不用多说了,看看原文吧:“不但无名小卒戴上华丽的面具来招摇惑众,就连著名经济学家也要用各种伎俩蛊惑民心。企业培训的泡沫前仆后继,各路大师争先恐后地把泡沫吹大,变美!如此一来,作为先锋人物的知名经济学家不是带领企业打消企业培训的泡沫,而是向企业培训泡沫的深渊滑得越来越深。

    李先生的这些论断都是在毫无事实和数据分析的“浮沙基础”之上的,在网络信息快速流传的今天,这样的文章可能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负面后果。

   我说李先生没有事实和数据的基础不是没有根据的。大家知道,在我们遇到某些不良的社会现象的时候,予以批判是很正常的。但是不应该是没有根据的批判,而是有理有据的说法。李先生整篇文章中都只提到某些现象,提到几位名人,而对于真正实质的问题却一点都没有提到,比如:余世维先生、陈安之先生、郎咸平先生的语论内容,比如“几个MBA毕业生”“有些广告公司、咨询公司甚至商贸公司”“高端课程的不负责任的老师”以及发送‘流氓’短信的运作机构名称。这些能够真正给与分析证实的东西却一点都没有,拿着一些“有些”“几个”“他们”这样的字眼来说明“中国培训的泡沫”这样重大的话题,着实有些可笑,让人不得不怀疑李先生是不是抱着某些“意图”才这样说的。

    再假设我们李先生没有什么别的意图,就是好心的针砭时弊,而且他别的文章中也倡导“李傲,想说就说”,那么为什么那些他知道的东西不确实的说出来,为什么含糊其辞呢?

 

    (3)不懂得基本的礼貌礼节

    这最后一点,是针对李先生的基本素质来说的。李先生在自己另外一篇文章《学术学术,学学说说­ 》里用到了很多古文经典,引经据典,甚是有学问。

    但是我觉得了先生虽然说了很多时弊,效仿古贤学者,但是却忽略了中国最起码的传统道德观念“仁、义、礼、智、信”中的“礼”。

   我不认识李先生,也不知道他现在多大年龄,但是看他的笔触和逻辑观念,应该不会比余世维先生年长,更不会比厉老年纪大。直呼其名在李先生的文章中就不算什么了,加上对余先生明显贬义的“余大师”,还有对厉老称谓上还算尊敬,但是给出的让人难以接受的尖酸刻薄的莫名评价,实在让我们普通读者有些难受。

    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对于钻研过圣贤书的人更应该是尊师重道,尊敬师长。即使是对别人发表看法、意见,哪怕是批判,最起码也知道在公开场合发表时,特别是对比自己年长的人发起“攻击”的时候,更是应该礼数有加。我们要讲求的是在学术上的批判,在人际上的尊重。但是,在李先生的文章里面,真是看不到一点点的尊重。不知其他读者是否有同感。

 

    结语:

    总全篇所述,还是希望李先生能够在日后写“驳文”的时候,有理有据,拿数字和实际名称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并且,您可以“想说就说”,但是要注意说话的态度和修养,千万不要让广大民众如此笑话“学者”和“学者”的文章。

   还有,在我国,在现在的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之下,有弊端是很正常的,我们可以指出、批判,我们也可以亲力亲为的着手改善。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到弊端,不能看到一些不良现象就大张旗鼓的说“中国的泡沫”,这些事情离整个“中国”还很远。举个例子说,如果外国人看到您的这篇文章就下结论说“中国培训市场的泡沫很严重,达到了危机的地步”,这不是很可笑的嘛!

    市场自有其规律,民众自有其亮眼,对待不良现象自然会亮剑。我们不能完全低估了社会的“眼睛”和“看不见的手”,我们不能对有着一定社会公允度的人士和公理毫不理睬。

    作为学者,我们不能像俗话说的“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那样。对于我们中国大多数的老百姓,我觉得如果都能够买到便宜的盗版光盘,能够在网上下载到免费资料,能够听到学到社会上这些知名讲师的培训,并且能够正确采纳执行的话,这将是我们中国的一大幸事啊!

对李傲先生《余世维的培训风暴——中国企业培训的盛宴还是泡沫?》的几点看法[转·笑之]--太原公子—小李非常道 对李傲先生《余世维的培训风暴——中国企业培训的盛宴还是泡沫?》的几点看法 余世维的培训风暴——中国企业培训的盛宴还是泡沫? 转家人ydy135》》如何更有效的读书--太原公子—小李非常道 >>二十二条商规, 中国商人的完全手册--太原公子—小李非常道 学习是通往未来的护照!--太原公子—小李非常道 应对办公室政治的11种策略2--太原公子—小李非常道 应对办公室政治的11种策略--太原公子—小李非常道 突破人才经营的瓶颈(部分实录)--太原公子—小李非常道 应对办公室政治的11种策略3--太原公子—小李非常道 应对办公室政治的11种策略4--太原公子—小李非常道 MM第一次叫床的专业性评语--太原公子—小李非常道 影响未来的九大商业思想--太原公子—小李非常道 >>二十二条商规, 中国商人的完全手册.--太原公子—小李非常道 我就是品牌——构筑成功的个人发展战略(1)--太原公子—小李非常道 看看你是否如迷失的狗一样不知何去何从--太原公子—小李非常道 >>二十二条商规, 中国商人的完全手册--太原公子—小李非常道00 [转]怎么让一天有36个小时--太原公子—小李非常道 [转]怎么让一天有36个小时--太原公子—小李非常道 [读书学习]中国的改革开放到底出了什么问题?0——郎咸平清华演讲全文实录4--太原公子—小李非常道 中国的改革开放到底出了什么问题?——郎咸平清华演讲全文实录4--太原公子—小李非常道 [读书学习]中国的改革开放到底出了什么问题?m——郎咸平清华演讲全文实录4--太原公子—小李非常道 [郎咸平清华演讲全文实录4--太原公子—小李非常道 美资,台资和国企 (经典收藏)--太原公子—小李非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