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感 胡 杨 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0:12:03
有 感 胡 杨 林

                  杜兴成

  这里就是新疆有名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我们早晨从和田出发,途径库尔班大叔的故乡于田,在民丰吃罢午饭,便驰进这条全长523公里的沙漠公路。这条沙漠生命线居亚洲第二,其壮观感则居世界第一。我们乘坐的两辆小轿车,就像两只爬行的小蚂蚁,在一望无际的大沙漠上横穿而过。
  这里没有绿色,也没有炊烟。这里只有望不够的蓝天、白云、沙丘和无尽头的柏油大道。已经进入秋日,路两旁还蒸腾着热浪,我们本想赤着脚感受一下沙海的奇趣,可刚一下车,滚烫的沙粒就咬得我们直叫。于是赶紧穿上鞋便匆匆离去。
  快走出沙漠了,远远的闪过一丝绿影。又行驶了一个多小时,方才出现一片干枯的、大面积的、其中少数长有叶子的胡杨林。哦!此情此景,让人感到如此的悲壮、苍凉,真是过目难忘。
  车到路旁一棵巨大的、长满枝叶的胡杨树前停下,陪同的刘平局长给我们一家三口留了个影。
  我和儿子好奇地去拥抱这棵生命力强壮的胡杨,近距离接触着这类树种。我为眼前的这棵胡杨而感到震憾。
  我摸了摸那粗糙的树干,它好像一位百岁老人,皮很皱,枝很弱,叶很少,周围的根儿深埋在沙里,紧紧把大地搂住。
  我狠心摘了一串四片叶的小枝,细心观察着,我要留它做难忘的纪念。
  胡杨的叶片稍厚,成肉质,犹如幼儿哇哇伸出的小手。可仔细一瞧,又觉得那么苍老,叶面上凸起的那些“老人癍”,刻下了老树岁月的沧桑与艰难。
  胡杨的枝条柔韧而坚强,大风刮它不断。
  胡杨树有粗有细,有大有小。粗大者像披着蓑衣的老翁,细小者像戴着斗笠的少女。
  据说,胡杨在沙漠里要活三百年,死后三百年不倒,倒下三百年不烂。我想,也许这就叫胡杨精神吧!
  这片胡杨林距离塔里木河不远,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为完好,面积最大的胡杨奇观。当地政府正打算申报其“世界自然遗产”呢!
  胡杨在新疆到处可见,但别的地方没有这么集中。
  上个世纪末我去过南疆的库尔勒,在原子弹爆炸的罗布泊地区体验生活。我在马兰部队的辛格尔哨所一处断墙残壁前,曾看见过三棵较大的胡杨树,可那时我还不知道它的名字,只是远远的好奇的看了它一眼。心想:“怎么在这么荒凉的盐碱戈壁滩上,还能长出如此高大的绿树?”虽说当时是一晃而过,可至今我仍印象深刻。
  2001年的国庆,我又第二次去了新疆,到的是北疆塔城和阿尔泰的哈纳斯湖。这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山青水秀,绿树成荫,因而我没有感觉到胡杨的特别。只是从歌词里看到“胡杨永不倒下”的字句,可它的知名度却一直在我心中占居主导位置。
  今年的秋初,我第三次赴新疆,是应邀去为我作曲的那张VCD歌碟《塔城之声》开作品座谈会,我们一家三口同行。在塔城开完会后,刘平局长率我们一行8人,由北向南,穿越天山,沿国界线奔去。此次一游21天,几乎走遍了新疆所有的地州,每天我们要行程500公里以上。
  我们在额敏的哈萨克族牧民家宰羊,我们在塔城的俄罗斯族朋友家跳舞,我们在阿拉山口的蒙古包里举杯,我们在喀什的维吾尔族葡萄园内吃抓饭。我们沿途去参观边防连队,我们一路同兵团人士攀谈。丰富多彩的西部之行,使我更加深了对新疆这片土地的热爱。
  回到北京,我时常想起遥远的新疆。我打开心爱的笔记本,取出我保存的那串胡杨叶儿,我眼眶顿时湿润了。此刻,我想起了朋友刘平,想起了结识的那些民族兄弟,想起了喀什漂亮的维吾尔族姑娘,想起了那些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守卫边疆的同志和战友。
  在我的眼前,不时浮现出一排排的胡杨树,一片片的胡杨林。我在暇想,我的那些朋友、民族兄弟、支边同志、守卫战友不就是那些遍及新疆各地的胡杨树吗?他们在那么遥远,那么艰苦,那么富有诗意的地方生活着、工作着、战斗着,根儿扎得深深的,他们的精神不就是胡杨精神吗?
  四十五年前,在马兰的核试验基地,新中国的部队刚到达这儿时,这里只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人烟,也没有地名。在一眼孔雀泉边,只见许多马兰草。于是,我们的前辈就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马兰”,随后就在泉边挞起帐篷,驻扎下来。如今,我眼前的马兰绿树成荫,已是一座现代化的兵城。试想,当年部队官兵那种顽强的生存能力,我们今天把他比作胡杨品格不是更为确切吗?
  五十五年前,在石河子那个地方,方圆几百里只有野草丛生。我们的解放大军到达后,在地上挖一个洞,把它叫做地窝子住了进去。然后他们用肩拉人犁,硬是耕出北疆一片丰收的田野。如今,我眼前的石河子建设兵团,已是一座国际有名的绿色新城。当年垦荒将士的那种忘我牺牲精神,我们今天把它比作胡杨魂不是更为确切吗?
  数百年前,新疆这个地方就居住着维、汉、哈、回、蒙古、达翰尔、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俄罗斯等40多个民族的兄弟姐妹,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中世代生存着。在这条古丝绸之路上,如今,我看见支边的老人们固守着家园,我看见哈萨克族的牧民们扬鞭而过,我看见和田的维吾尔族兄弟在每年每平方公里要降落7吨半沙尘的地方耕作,而且还乐呵呵的请我们到家里去吃烤全羊,只有这时,我才真正感受到新疆各族人民乐观而豁达的性格。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那一片片挺立不倒的胡杨林才更显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