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清代疆域演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02:57

论中国清代疆域演变

1648年,欧洲在经历三十年战争后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由此确立近代以降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国际社会秩序,其要义即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主权独立、国家平等,国家对其领土享有专属、排他的管辖权,条约必须遵守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还开创了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争端和结束战争的先例。但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未废止国家发动战争的权利。

此后,直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为争夺领土、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互相之间大小战争不断,国家兴亡随之起伏,国家之间的领土和边界不断演变。两次大战期间,国际社会以《凯洛格--白里安公约》,废止国家战争权。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改变领土和边界的手段,遂为国际法自此所禁止。二战后,国际社会通过《联合国宪章》,审判德国和日本的战犯,再次确认上述国际法准则,仅给国家保留为反击侵略之目的而行使的单独和集体自卫权。

上述原则,既代表了近现代的国家概念,同时又深刻全面地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构成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基石,迄无根本变化。

从历史观点看,四个因素对整个世界历史进程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一是地理大发现和科学进步;一是工业革命;一是欧洲扩张和殖民;一是“主权在民”思想。四者合一,形成近现代国家概念的普世传播,民族国家崛起和殖民地解放运动,皆与四者有关。

本文尝试在上述大背景中,观察中国清代以来领土边界变化,分析因果,描摹轨迹,探究根本。

一、地图东西说

古今中外,攻城掠地,地理知识图籍,必不可少。中国自古以来,版图之说,关乎君主、国家统治的范围。所谓版图者,土地、人民及其政治制度,形之于图,用现代概念说,寓土地、人民和国家于一体。

《三国演义》一则故事:张鲁欲取西川(四川),西川刘璋忧心如焚,座下张松献计表示,愿往许都一行,说服曹操进攻张鲁,解除西川之危。张松虽五短身材,其貌不扬,行为放荡,却是一个有智有谋之士。其实,张松一点也看不上刘璋,因此他暗中画下西川地理图本藏之,准备献给曹操。怎奈曹操自击破马超后,傲睨得志,根本不把张松放在眼里。张松见到曹操,一语不合,言语冲撞,曹操遂厌恶之。张松无奈,投靠刘备,献上西川版图和智取之计。张松在所献版图中载明四川地理行程、远近阔狭,山川险要,府库钱粮等要素。

此乃说中国之事,已足见地图之重要性。若说世界之事,则历史沧桑变化,一言难尽,仅以欧洲所谓地理大发现为例。

1492年,哥伦布抵达美洲;1498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开辟印度之路;1519—1522年麦哲伦完成首次环球航行。有人说,在此之前,郑和下西洋。是的,没错。但是,遗憾的是,郑和的地理知识既没有对中国历史,也没有对世界历史产生重大影响。

而西洋地理大发现和制图技术进步,却不仅为欧洲海外殖民扩张开辟道路,而且把欧洲列强带到了中国人的家门口。

事实上,早在满清入关前,西洋传教士利玛窦(MatteoRicci)于1582年到达中国。1585年,他向中国人展示了一幅世界地图--《万国舆图》。此图由意大利人奥德利勿斯所绘制,在中国人的思想上引起巨大震动。

中国明朝的官员和士子们惊叹,在西洋人眼中,不仅天是圆的,而且地也是圆的,而地球上的陆地还被分成五大洲,分称亚细亚、欧罗巴、利末亚、南北亚墨利加、墨瓦腊尼加,各大洲上皆有人类居住,而中国却偏居于地图上之一隅。比较幸运的是,中国明朝官员和士子们居然能够接受这一地图,并且在提出批评后,甚至还邀请利马窦稍加变化,重绘此图,将中国放到地图之中央,实属不易。此即《山海舆地全图》,有三个版本,即1584年肇庆版、1601年南京版和1602年北京版。

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幅世界地图,它是利玛窦绘制的。它告诉我们,虽然中国尚未了解世界,但是世界已知道了中国。自此,不管情愿不情愿,中国之命运,已与世界相连。对于西方列强所推行的制度,视为德赛先生工业文明也好,视作帝国殖民洪水猛兽也好,无论是抵御或融入,甚至兼容并蓄,都必将会承担与之相应的结果。可惜,当时的中国人没有这一认识。一直到孙中山先生,才认识达到这一高度,他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由此而观,中华民族复兴救亡之路,同时也是对西方制度之取舍、适应、作用与反作用之路。

梁启超先生曾以一篇《少年中国说》唤起民众之国家意识,其中解说国家,指出中国现代化之路,曰:“夫国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守之,有主权,有服从,人人皆主权者,人人皆服从者。”

如此国家,绝非对清王朝的描述,而是对一个现代国家的描述。作为现代国家,中国是一少年耳!而在迈向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上,路又何其漫漫兮!少年成长又是多么曲折、多少磨难!

 

图三清代前期疆域地图

 

二、清代前期疆域

现代中国是秦汉以来中华各民族长期交往、融合的结果。但是,现代国际法意义上的中国领土却是从清代疆域嬗变而来的。

1646年,清朝入主中原。清朝前期,中国疆域范围,西跨葱岭,即帕米尔高原,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亚、东北到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至台湾及其周围岛屿包括钓鱼岛等岛屿、西南至喜马拉雅山南麓,南至海南岛、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清朝前期,中国版图面积达1300余万平方公里,与高丽(朝鲜)、俄罗斯,浩罕汗国(乌兹别克斯坦至巴基斯坦一带)、印度、哲孟雄(锡金)、廓尔喀(尼泊尔)、缅甸、南掌(老挝)、安南(越南)等国家接壤,隔海与日本、琉球(日本冲绳)、吕宋(菲律宾)、莱汶(马来西亚)等国家相望。

当时,清王朝继承了中国大一统的“天下”观念,将上述邻国中之安南、缅甸、暹罗、南掌视为“边藩”,将高丽、琉球视为“海藩”。清朝自认为居于这一东方“纳贡”国际体系中心位置,称“中国”或“上国”,而上述国家则构成中华帝国的外围,称“藩篱”或“下国”。

但是,这一中国传统疆域观念首先遭遇了沙俄扩张的挑战。16世纪末,沙皇俄国越过乌拉尔山,对西伯利亚进行军事征服,继而向远东和中亚扩张。1643年,沙俄首次侵入黑龙江流域。中国清朝政府在与沙俄进行雅克萨之战后,于1689年与俄国签订《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确定中俄东段以额尔古纳河和黑龙江的北分水岭(石兴安岭)为边界,确认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和乌苏里江以东广大地区为中国领土。1727年,中俄又签订《中俄布连斯奇界约》,划定中俄中段边界,即现蒙古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在贝尔加湖以南的边界之大部。

两次划界,实际上是中国传统的疆域概念与西方以国际条约为依据的现代边界概念之碰撞。在天主教传教士法国人张诚和西班牙人徐日升帮助下,中国第一次运用国际法,同西方列强通过条约划定边界。此事发生在欧洲列强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并且确立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国际社会后不久,中华帝国体系与西方近代体系交锋,虽然略有吃亏,但总体上还是保持了平衡,为清朝合并蒙古诸部及其统治下的回部、西藏、青海等地,完成国家统一大业,赢得近150年的宝贵时间。

更重要的是,此际,中国无论在国力还是运用现代知识上,足可以同西方列强齐驾并驱。

特别是,康熙重视西方科学,对西方文化兴趣浓厚,了解化学、哲学、制炮术、乐理和测量等各方面的知识,亲自参与测量学和天文学实验。他组织了对全国范围的大地测量,南怀仁、白晋、雷孝思、杜德美、费隐、麦大成、潘如、汤尚贤、冯秉正、德玛诺等等耶稣会教士和中国官员参与了此项工作,他们以近代知识,包括大三角测量方法,赴中国本部各省、蒙古及西藏等各地,进行地图测绘,于1718年制成《皇舆全览图》,“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在如此广阔的国土上完成的全国性测量。这次测量统一了长度单位,发现经纬长度上下不同,证实了地球为扁圆形”,“使中国一跃而成为当时世界地理制图学上成就最高的国家”。经专家分析,《皇舆全览图》所采用的是“正弦曲线等面积伪圆柱投影”,即“桑逊投影”的绘图方法。

图四《皇舆全览图》局部

清廷早期地图测量,加深了对国家领土的了解,为清廷统一国家的重大决策提供了科学的基础,推动清廷将国家主权和管辖向边境地区延伸。

遗憾的是,好景不长。康乾以降,无论对国际法的了解还是测绘制图知识,均不为统治者所重视,因此衰落。到100年后鸦片战争爆发时,中国竟几乎无人懂得国际公法。至于大地测量方面,至清末民初,中国才设立陆军测量局。直到1941年,在抗战中,中国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十万分之一地图。

分类:边疆评论

图五清代后期疆域地图

三、清代疆域演变

1840年,英国发动侵华鸦片战争,揭开中国曲辱、痛苦历史的序幕:外藩尽失,领土遭瓜分、侵占,主权被侵犯、剥夺。这一历史进程长达100多年。

1842年8月29日,中英签订《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其中第3条规定,“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由此,英国侵占香港。1860年,英国以武力逼迫清朝签订中英《增订条约》(又称《北京条约》),进一步侵占九龙半岛南端及昂船洲。1898年,英国又逼迫清廷签订《拓展香港界址专条》,攫取中国新安县大片陆地及周围235个岛屿连同广阔水域的“租借权”。

其实,《南京条约》之前,英国已侵占中国领土。18世纪末,英国势力在渗透至与中国西藏接壤的不丹和尼泊尔后,于1840年侵占原属西藏阿里的拉达克,于1846年将拉达克并入克什米尔。但此侵占未经条约确定。

以条约形式确定对中国领土的侵占,起始于中英《江宁条约》。但从历史编年上说,葡萄牙和荷兰对中国领土的侵占还要早。

1553年,葡萄牙人托言商船遇风暴,请借澳门地方曝晒水渍“贡物”,行贿于明朝海道副使汪柏,得入据澳门。1557年后,葡萄牙人视澳门为殖民地,筑城造房,自行设官管理,并以每年500两银贿赂广东海道。1573年海道受贿事件被揭发后,葡萄牙人改为每年向中国交纳地租。直至1849年,中国还一直对葡占澳门行使管辖权,此后,这一权利虽被剥夺,但中国却一直未承认葡萄牙对澳门的侵占。只是通过1887年3月26日《会议草约》(即《里斯本议定书》),中国才被迫承认葡萄牙对澳门的侵占和管理。

荷兰则于1623年侵占中国台湾,1624年建立赤嵌城,1641年占领整个台湾。至1662年,得民族英雄郑成功之力,台湾才重归于中国版图。

如果说在对中国领土的侵占上,葡萄牙、荷兰和英国是始作俑者,侵占中国领土面积最多者,非沙皇俄国莫属。

自1849年起,沙俄由海上绕道侵入中国黑龙江口沿岸和库页岛地区,随后对黑龙江流域发动三次武装侵略,强行占领黑龙江上、中游北岸和下游两岸中国领土并单方面宣布成立滨海省,将黑龙江下游大片中国领土并入俄罗斯版图。至1858年,中国被迫同沙俄签订《瑷珲条约》,俄国割去中国黑龙江左岸60万平方公里领土,仅规定江东精里奇江以南“江东六十四屯”,仍然由中国人永远居住,归中国政府管理;乌苏里江至海,为中俄共管地。

1860年,中俄签订《北京条约》,将乌苏里江及松阿察河跃兴凯湖至图们江一线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原中国领土划归俄国;将新疆的自巴勒喀什湖东南至特穆淖尔之地划归俄国。另外,俄国还将势力扩展至原属于中国外蒙古的乌梁海十佐领及阿尔泰淖尔乌梁海二旗。此后,经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882年《中俄伊犁改订条约》、1882年《中俄喀什噶尔西北界约》[1]等历次勘界,中国失去约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图七中缅边界

在中国西南边陲,英国发动1826年、1852年和1885年三次缅甸战争,于1886年吞并缅甸。同期,法国于1885年吞并越南。嗣后,中国与英国和法国经多次交涉,划定云南、两广与缅越的边界:滇西茶山、麻栗坝等地,铁壁、虎踞、天马、汉龙等地区被划入英属缅甸;滇南乌得、孟乌2土司属地被划入法属交趾支那的老挝境内。惟两广与越南交界处,十万大山西南,清朝政府以商业利益换取了一些领土展出。

 

图八中国与老挝、越南的边界

与沙俄相同,英国对中国领土的侵占也是多方位的。除上述侵占外,1890年,英国还与中国清朝政府签订《中英会议藏印条约》,规定哲孟雄(锡金)归英国保护,同时割去西藏春丕以南原属中国土地。对西藏,英国一直怀有野心,多次尝试实施侵略计划。在西藏问题上,英国与沙俄互相顾忌,相互牵制,于1907年签订条约,承认中国对西藏的主权。

除英、葡、俄、法外,日本也积极参与对中国的侵略。日本于1868年明治维新后,至1879年即吞并原中国的藩属──琉球王国(现冲绳群岛)。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将中国的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俄国、法国和德国由于其本身利益亦遭损害,即出面干涉。由此,日本不得不放弃辽东半岛,但仍强行割去中国台湾省,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及台湾所有附属岛屿。此后,日本逐渐吞并朝鲜,于1905年建立对朝鲜的保护,1910年完成对朝鲜的吞并。期间,日本于1909年同中国确定,中朝以石亿水为图们江源为边界。

乘1895年中日开战、中国无力西顾之机,俄国再次于1895年出兵,强占中国帕米尔,并与英国签订瓜分中国帕米尔协定。此次,中国政府未承认,但力量不足,惟表示抗议并声明保留权利。

同样利用1895年中日战争后中国国力虚弱,前述法、英对中国西南边疆的部分提出领土要求,且有所获。战后,法国因参与干涉日本割去辽东,自认有功,强行索酬,清朝政府不得不割让乌得、孟乌;而英国则认为,中国割让乌得、孟乌两地给法国,违反中英1894年《续议滇缅界务商务专约》不割让江洪之规定为由,要求新的特权,因此取得中国科干等地区和其他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