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关注]“短命”中国建筑如何能支撑民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8:21:02
标题:[网友关注]“短命”中国建筑如何能支撑民生? 参与讨论 推荐 作者:新在水一方 于 2010-04-09 12:21:13.0 发表   70年后,你的房子属于谁?这是中国《物权法》颁布后公众关注的问题。而现在,这种有关房屋所有权时限的担忧可能提前。

中国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近日透露,中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但这些建筑只能持续25至30年。据资料显示,英国建筑的平均寿命达到132年,美国的建筑平均寿命达74年。

等不到70年住宅土地使用权大限来临,房屋就已提前宣告“报销”,这大概是耗尽一生积蓄,以为在二三十年后总算能还清一身债务、乐享私产的“房奴们”,所面临的最不堪的结局。

如此短命的建筑每年产生数以亿计的建筑垃圾,带来巨大的环境威胁。这是从环保维度对中国建筑的质量问题进行关注,它当然值得去审视。但建筑质量问题中最核心的民生乃至私产权利问题,却不应该在环保的声场中被忽略。

当一个国家的建筑寿命只能持续25至30年时,这不仅意味着“房奴们”极可能在房屋质量大限到来后,又面临一场声势浩大的拆迁战,甚至被迫辗转异地做起第二轮房奴;因建筑质量问题引致的房屋安全风险,同样也可能将公众生命安全置于危险境地。殷鉴不远,此前的“楼倒倒”、“楼脆脆”似乎正是短命建筑损害公众权利的最佳喻示。

而倘若将对短命建筑的审视延伸到建筑质量之外,就会发现,短命房屋的背后还有其他“故事”。正如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司长陈宜明所言,政府的盲目拆迁也是中国建筑业面临的难题。回顾时下不断爆出的轰轰烈烈拆迁故事,从使用不到一年即面临拆迁的“史上最短命”小学拆迁风波,到扬州偷卖地,建成不到8年的小区面临拆迁,有多少短命的建筑又不是和盲目拆迁直接相关?

在这个拆拆建建意味着GDP飘红、腾挪转手意味着土地升值的时代,城市规划几乎无不为地方政府经济效益和官员政绩服务。附着于土地之上的经济利益,被直接换算成了地方财政收益,于是那些身处城市中心的建筑,自然在这种经济算计中短命地倒在了拆迁的榔头之下。而城市规划又往往服膺于权力者的个人喜好和政绩考量,缺乏持续性的城市规划,使得公众只能在不断调整变更的城市规划中随波逐流,建筑也只能在这不断变化的规划中重复“建了拆、拆了建”的游戏。

这种基于经济逐利和权力利益的考量,最终从另一个层面导致了中国建筑的短命。而这种来自权力层面的短视态度,又直接作用于开发商,致使本就以收益预期为目的的开发商,更加忽视建筑质量。

有一种说法称,中国建筑之所以使用不到几十年就被拆,缘于中国人对建筑设计建造的不自信。其实问题不是不自信,而是太自信。官员们自信能通过对城市建筑的不断推倒重来,获得经济与政绩效应;开发商也自信能通过不停的拆拆建建,获得更多的资本增值。当城市建设只是服务于这些因素,民生自然断裂于不断推倒的房屋中,而附着于其上的公众权利早已湮没在滚滚的城市建设浪潮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