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样写判决书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2:18:16

古人是怎样写判决书的

www.hxlsw.com | 来源:新浪文化 | 妙判 
    古人破案、判案要讲究两个字:巧、妙。所谓巧,就是破案要有智慧,别出心裁,见人所未见,而且破得不费力气;所谓妙,就是要判词巧妙,显示出官吏的才情文笔。否则,如果靠笨法破案,即使破了,也不能赢得人们的称道。
    各个朝代对于破案、判案都有自己的要求,有的朝代,甚至将判词列入可据考试的内容。如唐士子通过礼部试,进士及策后,不直接授官,须再通过吏部选官一关,即考察身、言、书、判:
一、身,即身材健壮,相貌端正。
二、言,要求谈吐清晰,辞章有条理,口才便给。
三、书,善于楷书,字体优美。
四、判,判文优秀,论说有根据,理论水平高。
通过后,再由吏部上于尚书仆射,由仆射转门下省反复审核,等这些手续完毕后,才可任命官职。
    后来的宋、明各朝,考选官吏,均试书判。既然把判词的好坏列入考试的标准,所以人们对判词都很注意,很讲究。历代文人学士,多有判词文章传世,或散见于文集,或纂编为专书。唐诗人王维的《王右丞集》、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明海瑞的《海瑞集》等,其中都有判词的收录。明吴讷、徐师曾《文章辨体》、《文体明辩》也专门论述判词,认为其必须是四六对仗的骈体文,后来的《龙筋凤髓判》等就是很典型的代表。
    所以,古人的判词一直十分讲究文采,那些判罪合理而又文采斐然的判词,便被称为妙判。妙判一出,往往轰传一时。即使百代之下,读之亦令人拍案叫绝。
    据载,苏轼被贬到了杭州任通判,当时杭州关押着17000多违反盐法、税法捐杂税而获罪入狱的人,正等着他去处理。苏轼阅过案卷之后,认为这些囚犯夫大多实属无辜。如果判罪,着实过份,如果开释呢,又怕朝廷追究。他正在苦思的时候,里正忽然来报说:“城东街春霄楼出了命案,妓女李秀奴被杀,凶犯已被当场抓获,现押解在外,请老爷明示。”
  苏轼一听,觉得有人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杀人,只得将审理囚犯一案放下,把惊堂木一拍,喊道:“带来!”原来,那杀人犯是灵隐寺的出家和尚了然。这个秃驴亦通符书音韵,平时喜欢附庸风雅,爱结识名流,与苏轼有一面之交。当下苏轼审问道:“了然,为何杀人?”了然此时并不抵赖,诚惶诚恐地答道:“贫憎3年前认得李秀奴,后来便逐渐爱上了她,双双发誓,生死相依,永不分离。谁知她爱财不爱人,待贫僧床头金尽,衣衫褴褛,她便不见我了。贫僧一气之下便杀了她。”
  了然说完了这些话,便将手臂露出让苏轼看,但见皮肤上刺了两行字:“但愿生同极乐国,免教今世苦相思。”
 这真是十分滑稽的事情,一个和尚竟然如此放荡,这在当时实在少见。苏轼十分气愤地说:“杭州方圆百里饿殍遍地,你个秃驴,不行佛家道德,念经超度众生,反而不绝红尘,贪色杀人,罪不容赦!”随即提起笔来写了这样的一首判词:
        这个秃奴,修行忒煞,云山顶上空持戒。只因迷恋玉楼人,鹑衣百结浑无奈。
        毒手伤人,花容粉碎,色空空色今安在。臂间刺道苦相思,这回还了相思债。 
    苏轼写完了判词,随即画上一个大大的“斩”字。不料这秃驴竟然哭道:“苏大人害苦了我!”苏轼很奇怪地问道:“杀人偿命,难道本官冤枉了你不成?”了然说:“倒是没有冤枉小僧,只是那判词有点……”苏轼笑着说:“判词怎么了?”了然说:“大人文名满天下,你把判词公布出去,必然轰传天下,小僧在九泉之下也不得安生了。”
    江盈科的《雪涛谐史》中有一则笑话判词也很妙:
  嘉靖间一御史,蜀人也,有口才。中贵某,欲讥御史,乃缚一鼠虫,曰:“此鼠咬毁余衣服,请御史判罪。”御史判曰:“此鼠若问笞杖流徙太轻,问凌迟绞斩太重,下他腐刑。”中贵(太监)知其讥己。然亦服其判断之妙。 <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