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福建省泉州市石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7:33:43

石狮服装城

石狮市为福建省泉州市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福建东南沿海,泉州市南部,市域三面临海,西与晋江市接壤,北距泉州市21千米,南离厦门97千米,地理坐标为北纬24°39′-24°49′,东经118°35′-118°48′。与台湾隔海相望,海岸线长67.7公里,全市面积160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303120人(2003年末),其中非农业人口100934人。以汉族为主,还有回族、满族、畲族等少数民族,通闽南方言。

市人民政府驻八七路。全市辖2个街道、7个镇:湖滨街道、凤里街道、灵秀镇、宝盖镇、蚶江镇、祥芝镇、鸿山镇、锦尚镇、永宁镇。共有20个社区、1个居委会、101个行政村

目录

·                                 • 历史

·                                 • 行政区划

·                                 • 地理

·                                 • 经济

·                                 • 旅游

[显示全部]

石狮市-历史

 

石狮历史悠久。从石狮一带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石刀石斧等文物的考古中查明,在70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春秋战国时期,古越人在这里繁衍生息、陆耕海渔。周代以后,有北方汉人入迁。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州兵燹而动荡不安,仕族衣冠南渡入闽,定居石狮境内晋江流域的滨海平原,或从事农耕,或从事近海捕捞,中原先进文化与古闽越文化交融发展。据《西山杂志》记载,隋代,蚶江、永宁、石狮、祥芝等地,均有中原移民南迁定居。永宁岑兜一带建有盐场,先民从事海盐生产已成规模,石狮凤里庵前有从沿海通往泉州官路经过。石狮宽仁一带人烟稠密。今宽仁凤里庵尚存清代竖立的石碑,碑文记载,凤里庵始建于隋朝。庵前石雕狮子造型别致,与我国其他地方隋代及唐初石狮子形态一致。据地方文史专家考据,因当时人们常约定在庵前石狮子处碰头聚会,于是石狮便渐成地名。《西方杂志》也记载,时有石狮子,外来商人在此贸易。

林銮渡

唐武德元年(618年)建州南安县,石狮境域隶属南安县。开元六年(718年)后,石狮境域一直隶属晋江县。唐开元八年(720年)航海家林銮在石湖兴建“渡头”(即码头,今称林銮渡,市级文物),石狮海上交通运输已较发达,东北亚、东南亚的外国商人开始经常到石狮进行贸易活动。海外贸易促进石狮造船、丝麻、航海及与外贸有关行业的发展。外来文化的传播,也促进石狮文化的发展。

五代,王审知治闽,鼓励农桑、减轻徭役、兴修水利、倡导文教。石狮一带社会秩序安定,经济发展,学风丕盛。五代诗人“晋江两岸趁春风,耕破云山千万重”的诗句,为当时勤事农耕的写照。今莲埭,即是当时围海造田之处。

两宋时期,石狮蓬勃发展。北宋元二年(1087年),泉州设有福建市舶司,徽宗时又置来远驿,石湖、梅林、祥芝等港成为海上交通贸易的港口,南宋前期,已与50多个国家,地区发生贸易往来的关系。

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王十朋知泉州太守,主持修建晋江“七首塘”,石狮境内有龟湖塘、象畔塘(塘头塘)及田塘(港塘)水利事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宋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六胜塔(石湖塔)、关锁塔(姑嫂塔)、玉兰桥相继建成。六胜塔,关锁塔为航海标志,对海上交通贸易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玉兰桥,是蚶江、石狮通往州府泉州的海上长桥,沟通经济交流也极为重要。

随着对外交通贸易的发展,宋代,石狮人已开始定居海外。宋人谢履的《泉南歌》写道:“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臂;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日本、韩国、朝鲜、流球、吕宋、印尼的苏门答腊、爪哇及印度的湄公河流域有石狮聚居地。

宋代,石狮文化教育繁荣。哲学家、教育家朱熹(1130~1200年)曾到祥芝开办书院,并题有“小山丛竹”摩崖石刻一方(毁于文化大革命)。童年在蚶江石湖读书的梁克家于绍兴三十年(1160年)中状元,官至右丞相,诗文著作甚多,主编福州地方志书《三山志》。后厅村洪天锡于理宗宝庆二年(1266年)中进士,官至华文阁直学士,端明殿大学士,著有《阳岩文集》等多部著作。

元代,实行严酷的种族压迫,当地南人,政治地位居于蒙古人、色目人之末,备受歧视,民族矛盾尖锐,民族抗争时有发生。流传至今的中秋之夜烧砖头小塔的风俗,传为当时点火抗元的信号。至今,石狮还有民谣谓:“点塔仔来造反,三户杀一元(兵)。一夜杀完全,杀上京城坐金銮”。但海上交通贸易却空前繁荣。至元十四年(1277年),即元军占领泉州的第二年,泉州设市舶司,规定“商贾市舶物货,已经泉州抽分者,诸处贸易止令输税”等方便海商贸易政策,颁布“官船官本商贩”之法,扶助商人出海贸易,境内石湖、蚶江、梅林、祥芝等港口,成为“缠头赤脚半蕃商,大舶高樯多海宝”对外通商贸易往来达100国家、地区的大港。石狮人出国经商,定居国外者也增加。

明代,中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石狮商业活动有了较大的发展。石狮贸易市场从宽仁凤里庵一带向四周拓展。形成了九街五围十一巷。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永宁建成卫城,“城周八百七十五丈,基广一丈五尺,高二丈一尺”。有“二十万人烟,官印百颗”。同时,祥芝“造为司城,周一百五十丈,高二丈。”蚶江、龟湖等地也建有街道,形成贸易市场。明永乐年间(1403~1425年),三宝太监郑和率大明舟师下西洋,曾由泉州刺桐港启航,石狮渔民、船工及商人,或随郑和往西洋,或沿其航线往西洋,经商华侨出国形成高潮。

明末,福建沿海连年灾荒,倭寇入侵,社会动荡。石狮沿海一带首当其冲。永宁卫因遭倭寇侵袭,卫城被攻陷,20万人丁几被杀绝。卫城居民纷纷逃往石狮避难,至今,留下“陷城”、“洗街”之民俗纪念。天灾人祸,石狮灾民又纷纷徙流东南亚国家。

清兵入闽后,清政府为消灭沿海抗清势力,隔绝与郑成功在台湾建立的政权的联系,实行残酷的“禁海”、“迁界”政策。石狮沿海居民田园厝宅被毁,被迫迁往“界内”,流离失所,惨不忍睹。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复归台湾后方得复界。复界之后,祥芝、梅林、石湖、浦内、蚶江等海港蹶而复振,外洋大船常泊碇于此。乾隆四十七年(1784年),清政府准蚶江与台湾鹿港对渡,设置“海防官署”衙门。海外交通贸易的发展,促进石狮经济的发展。石狮市区新华,宽仁、五星、新湖四处均建有街道。石狮一带出现一种新的商业机构───“行郊”。

清代,石狮人随军往台者尤多,特别是施琅重视台湾的开发,石狮有大批居民迁移往台湾定居。

鸦片战争前后,石狮成为侵略者贩毒走私之据点。随着鸦片而来的大量洋货的倾销,石狮传统农业、手工业产品受到冲击,对外贸易停滞,手工业作坊倒闭,农村凋蔽。破产的农民、手工业者被西方殖民主义拐骗当了华工───苦力(民间称“卖猪仔”)。石狮又一次形成大规模出国潮。此时,石狮侨乡已初步形成,侨汇收入成了侨眷属主要生活来源。 

辛亥革命期间,许多旅居海外的石狮华侨,纷纷在侨居国参加同盟会组织。还有一些华侨回国参加光复斗争。辛亥革命失败后,军阀混战,人民生活更加艰难困苦,为谋求生路,石狮人又大批出洋逃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石狮华侨受西方思想的影响,试图走“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之路,纷纷回乡投资实业及创办新式学校、西医馆。华侨投资房地产等街道建设,公路汽车运输、海上交通运输及电力、化工、食品工业。石狮原有九条街道翻建成水泥楼房,铺设水泥路面,随后又新建了东村街、后花街等一批新街道。侨办学校、教会学校又大量出现。奠定石狮侨乡繁荣的基础。

民国10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新青年》、《向导》等宣传马列主义刊物传入石狮。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他们努力传播马列主义。民国15年,一批共产党员随北伐军入泉州,在石狮传播马列主义,组织工会、农民协会、妇女解放协会,开展工农革命运动。其时减租减息斗争,如火如荼。民国16年,泉州“4·10”反革命事变后,国民党实行反共“清党”,石狮革命斗争转入低潮。民国18年5月,中共泉州县委成立。在中共泉州县委领导下石狮人民开展抗租、抗税、抗粮、抗捐、抗饷的斗争。民国22年春,石狮正式建立党的组织──中共石狮永宁区委,下设石狮、永宁、卢厝3个支部。民国23年4月,石狮地下党员参加地下武装队伍;民国24年4月,扩编为晋南游击大队,开展游击战争,与国民党的反共剿共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石狮人民积极开展抗日救国的宣传活动。民国27年,石狮镇就有七支宣传抗日的文艺演出队伍。民国27年5月,成立党组织领导的抗日群众武装队伍──晋南联乡抗日自卫队,人员2000余人。

抗日战争期间,石狮旅外华侨,在各侨居地积极开展抗日救国活动。他们组织各种抗日团体,捐募资金支援祖国抗日军民,有的华侨直接回国奔赴抗日战场,为国捐躯。

民国31年12月,大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占领东南亚国家,交通中断、侨汇断绝,石狮侨乡陷入严重困境,侨眷侨属生活悲惨。侨眷属为生活所逼,上街摆设“故衣摊”,贱卖战前华侨亲人带回的衣服布匹。这成了石狮服装市场的起源。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石狮社会混乱,经济衰竭,通货膨胀,苛捐杂税、匪乱如毛,瘟疫流行,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共石狮地方组织领导侨乡人民开展反征兵、征粮、征税、反“清乡”斗争。民国37年春,中共晋江县工委建立侨区区工委,石狮有岑兜银江支部,杆东平民支部、石狮支部。民国38年5月,中共闽粤赣边委晋江县工委设立中共石狮区工委、塔山区工委、下辖9个支部。同年5月,中共闽西南晋江县工委在石狮建立石狮、永宁、坑东3个支部,并成立党总支。这些地下党组织建立武工队,游击小分队,开展游击斗争。1949年9月2日,石狮全境解放。石狮街上商店员工,学校师生及居民群众在党组织领导下敲锣打鼓,燃放鞭炮迎接解放大军。石狮,从此获得新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狮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1949~1952年,石狮境内开展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大运动,进行“三反”、“五反”斗争,建立、巩固人民政权,完成了经济恢复任务。1952年底,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61.64%。

交通运输、财政贸易、文教卫生均有较大发展,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特别是人民政权的建立,广大工人、农民在政治上彻底翻身,成为社会的主人。

1953年以后,开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石狮农村,山雅村率先组织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4年,万名民工开展水利建设,先后建成小型水库11座,兴建金鸡南渠引水工程,石狮水田地区实现农业灌溉水利自流化,农业生产获得较好的收成。1954年,石狮归侨、侨属筹资创办“华侨子弟初等中学文化补习学校(1957年改为华侨中学)。1953~1957年,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逐增7.73%。

1958~1962年,由于开展“大跃进”、“公社化”、“大炼钢铁”等运动,左倾思想占主导地位,浮夸风盛行一时,严重地挫伤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加上1959~1961年连续三年发生自然灾害带来经济困难,石狮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下降8%。

1963~1965年,经过三年经济调整,工农业总产值基本恢复到1957年的水平。

1966~1976年,在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中,石狮社会混乱,武斗严重,死于武斗者达30多人。工厂、商业、学校一度几乎关闭,侨汇、华侨存款也被冻结。侨汇收入大量下降。工农业生产停滞不前,物资缺乏,物价昂贵,社会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石狮吹起改革开放的号角。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冲破种种阻力,得到较快的落实。1978年年底,石狮人民充分利用侨乡闲资多、闲房多、闲人多的特点,以生产大队、生产队的名义,联户合资,创办企业。初期,规模小、资金少、设备简陋。但这种联户合资投股的小型工厂,大量出现,遍及城乡,一批农民成了产品推销员,跑遍全国各大城市。1980年8月,晋江县颁发《关于加快发展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决定》,允许社员集资办企业、允许雇工、允许股金分红、允许推销提成、允许价格浮动。尤其传达邓小平关于“允许一些地区先富起来”的指示后,人民群众吃了“定心丸”,于是镇办、社办、街办、村办、联户办、个体办的企业犹如雨后雨春笋般出现,仅龟湖一村就有队办企业30余家。社队企业、乡镇企业,成了经济发展的“龙头”。

石狮服装城



在大办乡镇企业的同时,石狮凭借侨资多、侨胞港澳同胞多和信息灵等优势,与外商签定“三来一补”合同,承接服装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置。同时又利用进口剩余布料,仿制港澳、国外流行服装,摆设“故衣摊”,上市销售。港澳同胞及海外侨胞利用海关开放的有利时机,大量进口国内还不能大量生产的电视机、收录机、计算器及其他洋布、洋货。这些自用有余的进口物资,也上“故衣摊”交贸。1982年2月,石狮“故衣摊”发展到310多摊,形成一定规模的服装市场。由于采用进口布料、款式新颖,价格便宜,故石狮成了全国闻名的服装市场。1981年,每天进出石狮订货、购物车辆达135辆(次),全年接待客商207万人(次)。每月除西藏外,全国有28个省、市、自治区27812人住过石狮旅社、招待所。1981年,石狮邮电局收入寄往全国各地的服装等包裹邮资达29万元,占该局总收入的50%以上。1982年以后,积极引进外商投资,经济迅速发展。出现“爱花牌”胸罩厂、全家福服装厂等15家“三资”企业(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企业。1997年,“三资”企业产值4738.26万元,引进国外先进设备3000多台,出口创汇4411万元。市场经济也更为活跃、繁荣。1997年,石狮市区小商品市场6处,农贸市场2个,以服装鞋帽为主的摊店2800多个(平均每9个居民、拥有1个摊店)遍布大街小巷,被称为“铺天盖地万式装、有街无处不经商”。全市商品销售额2.6亿元。 

因为当时石狮、永宁、蚶江、祥芝仅是乡镇一级建制,在行政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治安交通管理能力及基础设施等方面,与迅猛发展的石狮经济不相适应,各类矛盾日趋尖锐,出现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严重制约了石狮经济的持续发展。198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石狮由镇升格为省辖县级市。经过半年多的筹备,1988年9月30日,中共石狮市委,石狮市人民政府正式挂牌办公。新成立的石狮市是福建省开放改革的综合试验区。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有重大突破。是全国首次经过公开推荐、民主选拔正、副市长,率先施行公务员制度的城市。同时,党政机构的设置也超前改革,“建立一个运转协调、灵活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全市党政只设13个机构。 

石狮市的成立,掀开石狮史册崭新的一页。中共石狮市委、石狮市人民政府高举邓小平伟大理论旗帜,认真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全市人民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石狮。石狮人民抓住机遇,领先发展市场经济。石狮市政府抓住制约石狮经济发展的电力、自来水、通讯等设备的建设。1988年10月,建成了塔前35千伏变电站,又于1990年6月,建成了山兜220千伏变电站;1992年10月建成山兜日供水2.5万吨自来水厂,1993年扩建为日供水3.5万吨自来水厂。又于1996年12月建成了全省县级规模最大的日产20万吨玉浦自来水厂。1990年开通了万门程控电话,可直拨国内400多个市县及国外182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话。此外,拓宽、改建石狮五大路口水泥公路,新建一批公厕,有效治理了交通拥挤及脏乱差。改善投资软硬环境。石狮市政府用活用足优惠政策,充分发挥侨台优势,大力引进外资。创办外向型企业及土地成片开发。同时,努力开拓商品销售渠道。邀请全国各地客商前来石狮参加商品展销会、订货会;组织石狮企业到北京、上海、大连、西安等地举办石狮商品展销会。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后,中共石狮市委、石狮市政府抓住机遇,加大内引外联力度,扩大土地成片开发规模。同时,修建了通往永宁、蚶江、祥芝三镇的38米宽水泥公路,兴建大堡污染控制区工业区。这些重大举措,促使了石狮经济出现了超常规、跳跃式的迅猛发展。 

1987年,石狮建市前,社会总产值5.1亿元,工农业总产值3.3亿元。1992年,社会总产值33.7亿元,工农业总产值22.9亿元,分别比1987年增加6.6倍和6.9倍。1995年,石狮市掀起第二次创业高潮。中共石狮市委、市政府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引进外资,创办高科技集团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1997年,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八大工业园”及石湖万吨级码头及祥芝、梅林码头建设顺利,成为全市龙头项目。在农村,全面推进宽裕型小康建设,30个村街已通过达标验收。1997年,以“招商年”为契机,新批准外商投资项目70个合同投资1.64亿美元(到资1.45亿美元),增资项目34个,增资总额4746万美元。加大金融改革力度,全年各项存款余额54.25亿元,比去年增长27.6%。在第二次创业中,石狮建成港口型农工商贸城市,实现了第二次飞跃。

1997年石狮市全面完成各项经济计划。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2.5亿元,完成计划的100.4%,比增15.9%;工农业总产值113亿元,完成计划100.5%,比增19.6%,其中工业总产值105.4亿元,完成计划100.1%,比增20.2%;乡镇企业产值(按现行价,并含第三产业)110.3亿元,完成计划100.3%,增长23.6%;社会产品零售总额59.2亿元,完成计划100.4%,增长20.8%;财政总收入4.182亿元,完成计划的100.2%,比增13.8%;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达7860元,比增4.8%;农民人均纯收入5100元,比增5.2%;零售物价指数100.9%,是升幅较低的一年,达到了控价目标。名列全国百强县市第十一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位列全国第8位,人均纳税额名列全国第6名。居福建省经济实力十强县市前列。

中共石狮市委、石狮市政府认真落实华侨政策,做好港、澳、台同胞及海外华侨、华人的接待、联谊工作。1991年,石狮市政府领导到菲律宾,协助旅菲华侨成立“菲华石狮市各乡联合会”,组建香港、澳门两个“石狮市同乡公会”,调动了一切港、澳、台同胞及侨胞的积极因素,引进外资有了重大突破,至1997年底,“三资”企业达1320家,其中合资项目520个,合作项目63个,外商独资项目737个,投资总额21.8亿美元,利用外资总额18.9亿美元。港、澳、台同胞及侨胞捐建教育、文化、卫生等公益事业4亿多元。

在“二次创业”中,石狮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中共石狮市委、石狮市人民政府对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硬”,成立中共石狮市委精神文明办公室,建立文明安全片区,创办市民文明学校,编印市民文明读本,开展群众性“绿洲”读书活动。开展军警侨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努力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取得了显著成果。1997年,石狮市评为省级文明建设一级达标城市、全省双拥模范城。

中共石狮市委、石狮人民政府确立“科教兴市”的发展战略,先后制定“八五”、“九五”科技发展规划,出台一系列优惠措施及奖励办法,市财政按比例安排科技三项经费并建立科技发展基金,累计已达1000多万元,进一步加快星火技术密集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园区的建设步伐。1994年,石狮市进入全国科技百强县、市行列。1997年11月,国家科委授予“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称号。

石狮市将教育摆在城市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行教育体制、办学体制的改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教育质量的 不断提高,1994年10月,开始实施初级中学义务教育,经福建省人民政府评估,达到省颁“六项督导”评估指标的优等水平。1996年6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双基”达标验收,石狮市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

石狮市将文化事业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石狮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石狮建市后,即着手组建文化馆,发挥国办文化主渠道的作用,同时,发动社会组建了12个群众文化团体、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建成了文化中心、文林图书馆、新世纪电影城等文化设施。石狮市政府鼓励文艺创作,繁荣社会主义侨乡文化,已有20多个作者出版文学作品集及学术著作28部,有10多个创作节目在全国及本省文艺调(汇)演中获奖。南音、舞狮多次被上级公派出国访问表演。是全国著名“灯谜之乡”。

石狮市积极开展全面健身运动。石狮建市以来,政府增加对体育的投入,走“民办体育”之路,成立市级体育总会,建立10多个群众性体育协会,依靠社会集资,兴建一批体育运动场、馆。1996年,预计投资8000万元的石狮体育中心工程动工。1988年以来,举办三届市运动会,举办承办20次全省、全国和国际性体育单项竞赛。一批运动员在全国、全省各项体育比赛中获奖。民国武术活动十分活跃,1992年荣获国家体委命名的首批“武术之乡”称号。

石狮建市以来,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建立、健全了市、镇、村三级医疗、防疫、保健网络,改建了市立医院、新建了华侨医院、增添大批现代医疗设备。1990年以来,开展创建卫生城市、卫生镇、卫生村活动,实施初级卫生保健规划,加快城乡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使环境卫生面貌大为改观。1992年12月,石狮市荣获省级卫生城市称号。1997年12月,通过了省级卫生城市复检。计划生育工作有了新的进展。1988年出生率18.31%,1997年为5.98%;1988年计生率36.05%,1997年为98.51%;人口自然增长率1988为14.04‰,1997年为7‰。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人口平均寿命不断提高。

石狮市-行政区划

 

石狮市行政区划

市人民政府驻八七路。全市辖2个街道、7个镇:湖滨街道、凤里街道、灵秀镇、宝盖镇、蚶江镇、祥芝镇、鸿山镇、锦尚镇、永宁镇。共有20个社区、1个居委会、101个行政村

历史沿革:相传隋代此处有一风穴,故名凤里,后建凤里庵,建有石亭,旁立一对石狮,名为石狮亭,商旅往来,以石狮为标记,久之遂成惯称。

1942年设石狮镇,属晋江县。1949年9月2日解放。1987年12月17日,析晋江县石狮、蚶江、永宁3个镇和祥芝乡,置石狮市,由泉州市代管。1988年9月30日石狮市正式成立。

唐武德元年(618年),石狮境内行政区域属建州南安县。开元六年(718年),析南安东南地置晋江县,石狮境域属泉州晋江县。宋初,石狮境域属平海军晋江县,后属泉州晋江县。元代,属泉州路(一度改称泉州府)晋江县。明代,石狮境域属泉州府晋江县。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增设晋江县石狮分县。以晋江县贴堂县丞驻石狮街,代管安海。乾隆三十五年,石狮县丞移驻安海旧通判署,嗣后,改设安海分县,石狮一带事务仍归晋江县处理。清代,石狮境域属泉州府晋江县。民国元年,石狮境域属南路道晋江县。民国三年,属厦门道晋江县。民国十六年,属福建省晋江县。民国廿三年7月,属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区晋江县。民国廿四年10月,属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区晋江县。1949年9月,石狮境域属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晋江县。1980年1月,属晋江地区晋江县。1986年1月,属泉州市晋江县。198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石狮由镇升格为省辖县级市,并作为福建省综合改革试验区。

1990年10月,撤销石狮镇建制,成立石狮街道。1991年10月,撤销祥芝乡建制,成立祥芝镇。
1993年7月,石狮街道一分为四,成立宝盖镇、灵秀镇、凤里街道、湖滨街道。

?年,石狮市辖2个街道、5个镇,15个居委会、100个行政村

凤里街道 面积3.98平方千米,辖8个居委会、3个行政村:东村、后花、宽仁、馆顶、仁里、新华、华南、华仑;新华、五星、大仑。
湖滨街道 面积6.17平方千米,辖6个居委会、4个行政村:湖东、新湖、湖南、金林、仙迹、花园城;曾坑、新湖、长福、林边。
蚶江镇 面积34.38平方千米,辖19个行政村:石渔、锦里、莲东、石壁、锦亭、石农、锦江、莲中、东、水头、大厦、蚶江、莲西、洪窟、古山、厝仔、莲塘、溪前、青莲。(另有一说面积38.47平方千米)
祥芝镇 面积46.51平方千米,辖28个行政村:伍堡、西墩、祥渔、渔、祥农、大堡、洪厝、古浮、莲坂、后湖、丘下、赤湖、东店、杨厝、西港、东园、莲厝、郭厝、厝上、锦尚、卢厝、港前、谢厝、深埕、东埔一、东埔二、东埔三、奈厝前。
永宁镇 辖有1个居委会、20个行政村:永宁;沙堤、下宅、郭坑、山边、院东、郭宅、塔石、西偏、洋厝、前埔、子英、西岑、港边、梅林、外高、浯沙、金埭、沙美、新沙堤、后杆柄。
宝盖镇 面积21.53平方千米,辖15个行政村:玉浦、上浦、雪上、塘头、龙穴、杆头、坑东、前园、前坑、塘后、后、松茂、仑后、龟湖、塘边。
灵秀镇 面积16.32平方千米,辖11个行政村:彭田、前廊、塔前、港塘、仕林、塘园、钞坑、华山、灵狮、灵峰、灵山。

1999年9月,从祥芝镇分设锦尚镇。锦尚镇面积13.72平方千米,人口2.24万人。
2000年,石狮市辖2个街道、7个镇:凤里街道办事处、湖滨街道办事处、灵秀镇、宝盖镇、蚶江镇、永宁镇、祥芝填、鸿山镇、锦尚镇。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498786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湖滨街道 81494 凤里街道 79052 灵秀镇 75261 宝盖镇 54757 蚶江镇 56953 祥芝镇 43714 鸿山镇 33157 锦尚镇 24666 永宁镇 49732 

2003年末,石狮市辖2个街道(凤里、湖滨)、7个镇(永宁、蚶江、祥芝、宝盖、灵秀、鸿山、锦尚),2个居委会、19个社区、101个村委会。2003年末,全市总户数79857户,总人口30312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0934人。各街镇人口(人):湖滨街道 29984 凤里街道 32449 灵秀镇 52110 宝盖镇 67379 蚶江镇 49586 祥芝镇 30941 鸿山镇 29444 锦尚镇 22377 永宁镇 53474

2005年,石狮市辖湖滨、凤里2个街道,灵秀、宝盖、蚶江、永宁、祥芝、鸿山、锦尚7个镇,共有20个社区、1个居委会、101个行政村。

乡镇简介:
湖滨街道  代码350581001
  办事处驻长福,辖9个社区:~001_金林社区、~011_湖边社区、~004_新湖社区、~005_仙迹社区、~006_花园城社区、~007_长福社区、~008_曾坑社区、~009_玉湖社区、~010_林边居委会。

凤里街道  代码350581002
  办事处驻龙华,辖10个社区:~001_东村社区、~002_后花社区、~003_宽仁社区、~005_仁里社区、~006_新华社区、~007_华南社区、~008_华仑社区、~009_五星社区、~010_龙华社区、~011_大仑社区。

灵秀镇  代码350581100
  镇政府驻塘园,辖12个村委会:~201_仕林村、~202_灵狮村、~203_灵峰村、~204_灵山村、~205_前廊村、~206_华山村、~207_港塘村、~208_塔前村、~209_茂厦村、~210_塘园村、~211_彭田村、~212_钞坑村。

宝盖镇  代码350581101
  镇政府驻塘边,辖1个居委会、19个村委会:~001_宝源居委会、~201_坑东村、~202_杆头村、~203_龙穴村、~204_前园村、~205_前坑村、~206_塘后村、~207_塘边村、~208_仑后村、~209_松茂村、~210_后安村、~211_山雅村、~212_铺锦村、~213_后宅村、~214_郑厝村、~215_苏厝村、~216_塘头村、~217_玉浦村、~218_上浦村、~219_雪上村。

蚶江镇  代码350581102
  辖19个村委会:~201_蚶江村、~202_锦江村、~203_锦里村、~204_石渔村、~205_石农村、~206_大厦村、~207_莲东村、~208_莲中村、~209_莲西村、~10_石壁村、~211_东安村、~212_莲塘村、~213_溪前村、~214_青莲村、~215_厝仔村、~216_古山村、~217_洪窟村、~218_锦亭村、~19_水头村。

祥芝镇  代码350581103
  镇政府驻祥农,辖10个村委会:~201_祥农村、~202_大堡村、~203_前山村、~204_古浮村、~205_莲坂村、~206_湖西村、~207_赤湖村、~208_后湖村、~209_祥渔村、~210_祥运村。

鸿山镇  代码350581104
  镇政府驻西墩,辖11个村委会:~201_伍堡村、~202_西墩村、~203_东埔一村、~204_东埔二村、~205_东埔三村、~206_洪厝村、~207_莲厝村、~208_郭厝村、~209_东园村、~210_邱下村、~211_湖厝村。

锦尚镇  代码350581105
  辖10个村委会:~201_东店村、~202_西港村、~203_杨厝村、~204_奈厝前村、~205_厝上村、~206_深埕村、~207_谢厝村、~208_卢厝村、~209_港前村、~210_锦尚村。

永宁镇  代码350581106
  辖1个社区、20个村委会:~001_永宁社区、~201_外高村、~202_浯沙村、~203_金埭村、~204_梅林村、~205_港边村、~206_沙堤村、~207_下宅村、~208_郭坑村、~209_后杆柄村、~210_院东村、~211_山边村、~212_郭宅村、~213_子英村、~214_西岑村、~215_前坡村、~216_西偏村、~217_塔石村、~218_沙美村、~219_洋厝村、~20_新沙堤村。

石狮市-地理

 

石狮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北纬24°39’—24°49’,东经118°35’—118°48’。面积189.2平方千米,辖2街道办事处、5镇。人口29.65万。通行闽南方言厦门话。

地形:石狮处于华南褶皱系闽东火山断拗带,在东南沿海动力变质带的中段。在全国区划位置上,属闽粤沿海花岗岩丘陵亚区的一部分,地貌形态不一,以台地、冲积海积平原为主,地势南高北低。土壤以红壤、风沙土为主。

人口:人口291970人,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回族、满族。华侨、华人28万人,分布37个国家和地区。石狮籍的台湾同胞50万多人,旅港、旅澳同胞6.5万人。

气候:石狮临北回归线,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日照充足,光热资源丰富,季风显著,雨水充沛。夏长不酷热,冬短无严寒。唐代诗人包何的“连年不见雪,到处即行春”诗句,描绘了这里气候宜人的特点。最热的七、八月份,平均气温在28℃左右,最冷的一、二月份,平均气温在12℃左右,全年平均气温20℃~21℃,;无霜期全年长达320多天,常年降雨量911~1233毫米。夏季多干旱,5~10月份常有台风。 

水文:石狮境内有10条溪河,多为单独入海间歇性溪流,溪小流短,径流量少。地下水资源缺乏,但水质较好,工农业及生活用水80%靠晋江金鸡南渠水源。

石狮市-经济

 

石狮市1997年全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72.5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13.06亿元、财政总收入4.1822亿元,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78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00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比建市时增长20倍以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财政收人居全国县级单位第6名、第8名,从1993年起连年跌身全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列,并先后荣获了全国科技百强、文化百强县(市)和福建省卫生城市、双拥模范城、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城市等荣誉称号,于95年全面实现农村奔小康目标,开始向宽裕型小康迈进。

石狮是福建省著名侨乡,全市旅外华侨和港澳台胞近30万人,祖籍石狮的台胞达30多万人。广大侨胞和港澳台胞素有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热心于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几年来捐办教育、医疗卫生、乡村道路、以园等公益事业的资金达3亿多元。石狮建市后,充分发挥侨台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做活对台经贸文章。至1997年底,全市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320家,投资总额20.3亿美元,其中利用外资17.4亿美元,1997年“三资”企业总产值达53亿元,外贸出口2.3亿美元,成为石狮经济建设的生力军。石狮梅林码头是福建省政府批准的对台贸易试验点,目前区内保税仓库和对台贸易市场已建成投入使用,由500吨码头扩建为5000吨码头的工程,已于97年10月1日竣工投用,为扩大对台经贸创造更优越的条件。

石狮素以小商品市场著称于世,全市共有18条商业街道,8个专业商品市场,6座商业中心,个体工商户达9000多户。 1997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70亿元。建市以来,石狮市场不断完善、不断扩大,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商贾、游客前来购物、观光。同时,60家联运站把石狮产品快捷地运送到全国20多个省市的1200多个石狮产品专柜、经销店,3000多名供销人员遍布大江南北,形成了庞大的营销网络。石狮市还通过每年举办海峡两岸纺织品博览会暨服装订货会,广邀台港地区及全国各地纺织服装企业参展,进一步提升了石狮作为服装及原辅材料集散地的影响力。全国各地的单位、企业纷纷到石狮设立办事处、贸易公司,形成了“全国跑石狮,石狮跑全国“的大流通态势。石狮还积极进入国际市场,设立了270个边贸点,把产品辐射到独联体、越南、缅甸等地。 1996年,还组织企业赴菲律宾、越南举办展销会,取得良好效果,在拓展国际市场上迈出可喜的一步。目前,石狮40%的服装及小商品出口外销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一个新兴城市,石狮紧紧抓住规划这个龙头,认真搞好城市总体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构想,适度超前建设基础设施。建市后先后建成22万伏输变电站、3个11万伏输变电站、日供水7万吨自来水厂、装机容量10.5万门程控电话、移动电话用户2万户、BP机用户5.5万户(曾被评为全国邮电百强县第一名)、祥芝千吨码头、梅林500吨码头、通往沿海三个乡镇38米宽水泥道路、市区路网。进入“九五”计划全面实施之际,石狮又掀起了以港口为重点的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热潮。96年开春伊始,推出了石湖万吨码头、梅林5000吨码头、祥芝、宝盖两个科技园、公务大厦、商展广场等12个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构建现代港口城市体系。目前,石湖万吨码头水工工程已完成,日供水20万吨自来水厂已实现市区沿与海乡镇一起供水。

石狮市-旅游

 

姑嫂塔

石狮宝盖山巅宋建姑嫂塔(关锁塔、万寿塔)是闽南侨乡的标志。蚶江金钗山顶六胜塔(石湖塔、日湖塔)为古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航标,还有闽南黄金海岸度假村、仕林乐园、伍鸿海滨风景区。

闽南第一土地神: “闽南第一土地神”供奉“土地神”(福德正神)为航海保护神,是清代以来淬在祥芝伍堡澳(现属石狮市鸿山镇伍堡村)的一种独特风俗。伍堡“土地庙”位于长任山麓,依山临海,坐北朝南,相传始建于明初。清代多次重修,香火逐渐兴旺,被往来海商、船民视为伍堡澳航海保护神。现存建筑面积130平方米,单开间重檐易歇山顶,进深二间,另有护厝,附葬“世合春”戏神墓。是闽台文化艺术交流的历史见证。该庙所奉“土地神”被称为“闽南第一土地神”,与其它土地庙相比,伍堡土地庙不但建筑规模完备,结构精巧,而且庙中土地神还配祀文、武判官,显示一种威严的气氛。

金相院:金相院始建于隋朝,原名“栖真寺”。五代后梁开平二年(即公元908年)僧人如默重建,据说因山上有“空兰奇香”之异,便改寺名为“金相院”。金相院位于石狮市西南部灵秀山上,灵秀山海拔仅174米,虽不高峻,但因其山势逶迤,丘陵起伏,林木苍郁,山石峥嵘与泉州城东的灵山和晋江安海的灵源山,构成鼎足之势,因而被人们称为“泉州三灵”。山门处有一石牌坊,上书“空门”,有柱联:“净地何须扫、空门不用关”,语含禅机令人一见脱俗。

石狮市-特色小吃

 

牛肉羹

石狮地处海滨,为海鲜集散地,又为商贸城市,人流出入多,饮食也比较讲究,小点繁多。主要有:锯缘青蟹(红膏蟹)、马蹄酥、花生卷、石狮甜粿、三合面、花生粉团汤、牛肉羹、烧芋丸、甜果、肉粽、鸡卷、肉夹包等等。

牛肉羹:牛肉羹呈淡红色,肉软嫩,味美爽口。做法是将精牛肉用木棒碾碎后反复敲打,加入100克水,并加入酱油、味精、生姜珠,再放入地瓜粉,搅拌均匀。再将调好的牛骨汤放入锅中烧沸,把拌好的牛肉分散放入锅中,约10分钟后装入碗中,撒上葱末姜丝即成。

石狮甜粿:素负盛名的石狮甜粿是福建民间名点,主产石狮塘头村,是用糯米、白砂糖、蜜冬瓜条、金桔、香料等原料制作而成,气味芳香,清甜可口,博得众人赞赏。

花生粉团汤:花生粉团汤吃起来口感嫩滑,香气扑鼻,十分可口。做法是将蕃薯粉放于容器内,调入味精、精盐,将开水冲入蕃薯粉里,搓散粉粒,搅拌均匀,放入熟米饭、花生仁、虾皮、柳条肉搅均匀。再将高汤倒入锅中烧开后,用手将粉团捏成一块块,放入锅中,调入味精、精盐、胡椒粉,待粉团熟透时,放入芹菜、青蒜段,即可装盘上席。

烧芋丸:烧芋丸嫩糯香甜,馅心鲜润。做法是:取直径3寸的小碗数个,碗底抹匀熟猪油,将芋丝粉团铺于碗底,中间放入馅料,表面再覆盖一层芋丝粉团,抹平。逐一制作,放入笼中蒸15分钟至熟,取出盛于碟上,撒上拌糖的花生,配上辣椒酱就可以吃了,味道很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