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主义”之开门见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20:25

开篇见题,读到“人的活动高于一切,高于一切理性法则,高于上帝。”——惊讶之,感叹“怪不得,怪不得……”因为人的活动无论从事什么,其本身都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不然人类就不会追求所谓的智慧。而且人类的数量越多,人类的盲点也就越多,因为每个人如果都是天使的话,带来上帝的讯息也都定不尽相同,不然全世界根本不需要一茬又一茬的神父和牧师,如若讯息一字不差,那么全球只需要一个传音师即可,免得宗教门内派别的争斗。由此观之,这跟传话的区别不大。

人类没有理性,只由着自己的性子来,那与动物有何区别?尊重理性,但不崇拜理性——相反应该反对所谓的“理性主义”——我们不该崇拜任何主义或者概念,更不能因为什么权威的认可而推而广之。每个人都有认识这个世界的可能与潜力,就像老师不能教育孩子们画画太阳一定是圆的一样,想象力比知识的重要性在于其无穷的创造性与开拓性。而崇拜本身就是一种盲目的强烈的头脑发热,而正当这时,即便是在所谓的“以人为本”的名目下引导的,可在追求自己个人的目的或者实现整个人类的目的时,总是会顾此失彼,挂一漏万,“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总是在痛不欲生与茫然失措中间徘徊、寻找,最后不是借助于科技的发展来试图实现人的最大潜能,就是臣服于宗教的复兴来幻想安置人的终极皈依,总是会借助于种种希望和愿景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我认为,哲学的各种流派,也只是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社会来对人性以及人之困惑的不同解答于解读而已——尤其对于中国的近代来说,解读成为一面大旗,压的人喘不过了气,就算是在千篇一律的解读之后,我们的传统哲学也终于有点起色之后,我们在解说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化时,为了得到德赛之诸国的承认,还以援引国外的著名学者如黑格尔、汤因比、李约瑟等曾经对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的肯定与赞叹为荣,总让人感觉底气不足。在国力日渐强盛之后,我们才开始有了民族自信——原来自强才能带来自信,而不是相反。不过中国的传统智慧,我们还远远没有挖掘完整,要么是抱残守缺,要么是断章取义,以为能阐微发幽呢,可总是出乱子、出问题。)

但人的活动既包括积极的构建良性社会之活动,也包括毫无节制的乱砍滥伐之活动。所以说一个概念如果只给出一个目的,而不管其前提与条件的话,那么我们就不仅是在释放我们的活力了,我们的罪恶也被无限的放大甚而放纵了。这就像我们曾经高声叫喊的口号那样“就是好啊就是好”,几乎没有人去反思一下,去认真的思考一下,究竟“好什么,如何好,为何好,对谁好?好了结果还是好了过程?……”毛主席还教导我们要“批评与自我批评”呢,可到了“全民皆兵”的时代,我们的武器的批判终究是替代了批判的武器,忘记了初衷与原则,终将行之不远——因为早已经误入歧途了。

活动需要指导,指导需要智慧,智慧源于冷静的理智,而理性只是促使理智的形成因素之一,万不可把理性完全的覆盖到理智上,以偏概全。理性只是理智的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其充分条件是自己经年累月的生活经验与历览前贤国与家的总结,没有这些,光凭一腔热血的理性(本身就已经没有了理性)总是会带来无穷的灾难与后患。

人离不开哲学,如同离不开面包。那么哲学家应像制面包一样建造哲学,使之实用于人。——这句话,前面三句都对,惟有最后一句把一切的功劳与前途都揽在了自己是身上,以舍我其谁的大无畏精神妄下定论,指点江山,而有失偏颇。(所谓一些权威的“盖棺定论”并不一定那么的可靠或者真实,或许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也是用了一些迷惑人诡辩术让人“障眼”而信以为真,即便是一些所谓的“纯粹客观”的判断,也无法不渗入人为的因素在里面,要么是人为的误差,要么是人为的情感,所以连马克思也只是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尤其对于历史,真相的存在性与其迷惑性一样的模棱两可,因为人类的历史只有人来操纵,至于人性,就不是一句两句能说的清楚的事,我们最好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持着一种怀疑的眼光来看所谓的定论和定断吧。)

言归正传,乍一看这句话的逻辑是让人看不出哪里有不对的地方。是啊,面包不就是拿来充饥的嘛!虽然哲学的性质与面包的性质虽然都是为了人而“服务”,但其本质是不一样的,功能效用也是大相径庭的,因此,迷惑就出在这里:把不同属性的事物,按照其性质与功能来“平等看待”,当然是会让人晕头转向,这大概就是犯了主观主义错误吧。这就是逻辑上的诡诈,使人一不小心就中了招,上了套。

这是拿哲学和面包放在了一块,如果换另外一样“人类必需品”——即人类离不开的东西来替代哲学在此的位置,那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我们不妨来按照这样的逻辑假设一下,来推理下去,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爱情,我们来看一下这套逻辑是怎么演绎下去的:“人离不开爱情,如同离不开面包。那么爱情专家应像制面包一样建造爱情,使之实用于人”你能想象出来我们人世间的爱情被一个个爱情专家都设置好了模式,然后按照“王子公主爱情有限公司”出版的“爱情说明书”来谈恋爱的吗?人世间的爱情完全生产线化了,经过一系列的流水作业,量身定做之后,你想要的男朋友早已经有专业的爱情公司给你设定好、制定好了,你只需要拿来美金来买不同的“品种”就是了,想施虐的找想受虐的,想浪漫的找做白日梦的,然后大家快快乐乐、恰如其分的谈恋爱。等到想结婚了,就再去找一个专业的“百年连理结婚股份有限公司”来制定一份婚姻合同,同时在一家“拆不散婚姻保险公司”办理一张保单,假若日后对自己的婚姻不满意了,产品可以退换,而且精神照样赔偿,多实惠!

于是,有人会问我,爱情是“人类的必需品”吗?我想问这话的人,要么是对爱情一无所知,要么是对爱情失望透顶。因为一无所知,对爱情的美好或惨淡没有切肤的感受,只是在小说、诗歌、流行乐、电影等样本中间接获知而已(获得的只是概念,只有感动,没有心动);因为失望透顶,对爱情的美好早已经不抱任何幻想,因此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工作或其他可以消耗力比多的地方。人类社会如果依旧生存于原始社会的无意识中,那么爱情就肯定不是必需品,然而我们已经脱离了的本能的无意识,所以在文化基础上的爱情之所以称之为爱情(郑重说明:本人在此不是在下定义,只是在说明我的观点而已)乃是除了在繁衍子孙后代之外的一种精神追求(同时但不是道德标准),是男女在物质之外的一种理想媾和,彼此把自己的憧憬落实到一个可以人像之上,因此,这个人像既可以是看的见,摸得着的,也可以是自己的想入非非而“可望而不可及”的圣物!爱情本来纯粹,可在现在的物质世界中已经异化(不是蜕化,是因为两者根本不在一个范畴之内,不属于一个领域内的同质性概念),之所以有很多的人把爱情灯之为性爱,乃是一种偏颇与诱惑,君不见多少男人打着爱情的旗号,行着性交的目的(这里主要说的是男人,因为成熟之后的男人因为本能的膨胀而难以逃离性欲的控制,唯有自制而已,自制以养德,所以孔子说“少之戒之在色”。),而女人则为了自己的爱情,而应允男人的目的,以为是以两者爱情的交融,可实际上,男人在性交的时候,想的最多的不是爱情的美好,而是期待喷射的快感。后来,女人也懂得了快感与情感的独立,开始逐渐分离,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荒唐故事。(此篇不专门论述爱情,所以到此为止)

人是离不开哲学,甚至连宗教信仰也不得不在这样一个理性主义大行其道的社会中也被分解、化解为“宗教哲学”。哲学是交给人智慧的,或者说是开启人智慧的,而宗教是多是让人盲目的信从的(佛教在本质上不属于宗教,此见解可参看梁启超的《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有教义、偶像、宗法、圣物等等,所以,我总觉得“宗教哲学”这四个字本身就是一个很矛盾的称呼,有点不伦不类,龙头蛇身。总之,无论任何哲学流派的冠名都堂而皇之,无不理直气壮,猛的看起来都是煞有介事,虎虎有生气。但在几千年来的哲学引导下,我们虽然看到了光明,但真的走出了愚昧吗?或者还是徘徊着?如果我们仅仅是看到了光明,那么这就足以说明,我们还在黑暗中摸索前进,至少一部分还在黑暗中,不是被黑暗浸泡就是被黑暗吞噬。不然,我们身处光明之中,哪里还得知光明的存在?

自从有了人类意识之后,哲学就作为我们人类的“必需品”而无时不刻的伴随在我们的左右。如果说哲学要实用的话,也不应该是立竿见影式的“速效药”,或者说还拿面包做类比,哲学的实用不再于具体的生产出一箱热腾腾、香喷喷的面包,哲学的实用在于详细描述出面包的制作方法、生产流程、独家配方、甚至于如何销售、外观样式的设计、品种的研发等等,这些“幕后操作”你是在那香甜酥软的面包中看不到、摸不着的。所以,不要把哲学的功能给抹杀了,但也不要吹的神乎其神,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认为,给哲学一个合适的归位是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我想孔老夫子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涵义即此吧。“名不正,则言不顺”,如果言顺了,那也不过是意识形态的威逼利诱而已。

实用哲学,开篇见血,人本社会,勿忘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