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理性与知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2:58:20
感性、理性与知性

在现实生活中,生命个体以感性或理性的情感性状表现自己的行为、实现自己的欲求,也可以说,个体往往以感性或理性的程度表现出自己的人格特质,从而实现自我。
事实上,感性或理性的情感性状,表现的只是一种情感状态,即介于情感与理智之间的一种状态,当然这种状态既不是感性也不是理性!因而,感性与理性是个体行为或自我实现的两个参照,或说在一条直线上一头是情感,另一头是理智,而个体的行为与自我实现的感性和理性,只是在两个端点之间的任何一个状态!
那么,什么是感性或理性?则首先必须说明什么是情感和什么是理性,因为感性和理性标示的只是人类在思维、行为过程中情感和理智的参数,因为任何参数都只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之间的比值,所以作为参数的感性和理性没有自己固定的根基,既不是纯情感也不是纯理智,当然也不会是第三个其它任何事物或概念。
在上一章人性的本原里,我已大体阐述了情感的概念,因为情感的产生过程是生物本原性的,是意识的第二状态,即生命个体在接受客观事物或信息的刺激后,丘觉产生第一状态的反应并把它们送往大脑皮层等相对的大脑功能区域进行决策或处理的结果,是生命个体作出的本原性欲望与理智之间权衡的心理趋向,因而,情感同个体自我实现的人格一样,它们都只是范畴统指的概念,所以我们依然只能在上一章标注情感的属性,而没有办法标明情感的特定定义。由于情感是大脑的直觉的反应,是生物本原性的意识的结果,因而情感的产生是以生物和个体的本原性为基础,包括生命个体的欲望、需要、期望、愿望等任何心理活动都首先必须遵循意识的属性,其次才遵循人类文明的因素即伦理、道德、法制、文明与艺术等理智的要件,所以情感的本身是生物本原性意志与理智的产物,是生物意志与个体理智两端间直线上的任何一个点或多点的组合体,由于在生命个体的实际生活中,在趋向与动物本原状态时,情感则偏向于生物意志;而在趋向于个体的社会化或人类文明里,情感则偏向于理智,因而,在个体的社会生活中,人们用来表达个体的情感趋向时,则用来带有明显弹性而又富有感性色彩的词:感性!即情感的状态或控制的程度,只是它还有一个相同辈分的姐妹即理性!
理性是用来衡量理智的,是个体人格的内在,表现理智的程度。但什么是理智呢?它源于人类的伦理、道德、法律、知识、经验、责任、义务等文明的客观实在,是个体探究事物本质、从事决策和选择等所有个体思维与行动的依据,是所有个体在社会或群体生活都必须遵守的、关注的心理标准或社会规范中不可逾越的底线!因而理智是趋于完美或根据当时的处境相对完美的,同时它是客观的、表现事物本质的,故此,它是个体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在个体的社会生活中及自我实现过程中,只要实现完美的理智,那么个体的所有行为则都是正确的、客观的,不会有任何错误的,没有任何疑惑的,所以这时个体及个体的人格都是完美的!
只遗憾的是这种完美在实现生活中没有人都能够做到,因为任何一个生命个体在随时对所遇到的事物作出判断时都只能按照自己的能力、自己的经验及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对事物进行价值或利害的权衡并作出自己认为正确的或不会犯任何错误的主观假定,这种自我的主观假定,其实就是自我的理智!而这种自我理智与客观完美的理智之间的比较正是作为社会或群体生活中个体自我的理性程度!它既不可能超过完美的绝对的理智,也没有低过自我感觉或认识的理智的标准,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个体一般既不恶意去伤害他人或事物,也没有故意违犯法制或伦理、道德并自以为把握事物的本质的情况下,作出了各自不同的行为表象!而这些行为表象,有时、有许多当事者自认为正常时,也许已经被其他人或社会判定他或她的行为已经违反了道德或法律。
显然,理智与理性之间同情感与感性一样,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与度的把握的问题,不同的是绝对的理智相对于所有人都是一样且完美的,而却不存在绝对相同的情感!因为人类个体生物本原性的欲望与先天遗传因素永远不同,决定着个体的情感趋向永远不同,因此个体在实际生活中对感性的把握与理性的把握永远不会相同,既然个体的对感性与理性的把握永远不会相同,那么人类共同实现绝对理性的可能性就永远不会存在!
虽然情感的本身是由当事者当时的情感效价决定的,在个体的情感表象上具有如爱、同情、努力、幸福、谦虚等正向的、积极的情感和负向的、消极的情感,如愤怒、仇恨、痛苦、嫉妒、讨厌等,而在个体的行为趋向上未必是任何一种情感的支配,因而在个体的人格表象上只会是受到某些情感的共同影响,而不会出现某个体在人格历程中只受到一种情感控制的现象,当然,这种观点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想法是相反的。
同样,理智作为生物进化的成就,生命个体在社会或群体的生活中,必定选择自我认为合理的行为标准,而不可能自出生后就决定自己像动物一样走完自己的人生之路,只是在人格的塑造中不自觉地遵循了人格的基本属性并在家庭或社会的各自不同环境下,形成了自我主观观念,并以这种观念为指导完成了个体的自我实现。
因而,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个体自我的实现及所有行为的表象是建立在自我的情感之上及自我理智之上的自主选择,所以其自主选择无意中偏向于情感时,就显得感性,偏向于理智时就显得理性,但二者之间显然没有任何明确的界限或里程碑式的标记,由此可见,社会个体亦不会以纯粹的理智或纯粹的情感显现在个体的自我实现中。
在哲学上与感性和理性相近、历史悠久、但在现代汉语里不用且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修订了第3版)也没有收录的一个词,即知性!德语Verstand,一般被译为“理智”或“悟性”。
早在柏拉图那里,他将知识分为想象、常识、科学和数学知识、哲学等四种,对应这种知识,人具有想象、信念、知性、理性等四种心理状态或认识能力。亚里士多德则把知性称为被动理性,他认为认识可以分为感性、被动理性,主动理性三种,而被动理性是与感性知觉相关的理性,既有加工处理感性的功能,又不能离开感性而独立存在,到了十八世纪的休谟这里,他把自己《人性论》的第一卷称为论知性,内容就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观念、知识、推断等个体理性思维的相关联的问题,他认为知性也和感情一样,是人性的一切活动所必需的,由于“事物各个对象之间永远观察不到任何实在的联系”,所以必须建立在想象或我们观念之上的;而康德在他毕生最后一部著作《实用人类学》里对知性更作了更详尽的诠释,他说,“人能够具有‘自我’的观念,这使人无限地提升到地球上一切其他有生命的存在物之上,因此,他是一个人,并且由于他可能遇到的一切变化上具有意识的统一性,因而他是同一个人,也就是一个与人们可以任意处置和支配的、诸如无理性的动物之类的事物在等级和尊严上截然不同的存在物,甚至当他还不能说出一个‘我’时就是如此,因为在他的思想中毕竟包含着这一点:一切语言在用第一人称述说时都必须考虑,如何不用一个特别的词而仍表示出这个‘我性’。因为这种能力(即思考)就是知性。”因而,他认为,“知性,作为思维能力(用概念表象事物)也被称为高级的认识能力(以区别于低级的认识能力,即感性)……所以高级认识能力是由知性判断力和理性所构成的。”
实际上,把知性说得最清楚的还是休谟、康德之后的另一哲学家叔本华,他说“如果有人问我,理性与知性(Verstand)有何区别,我会这样答复:后者是动物在不同程度上也具有的认识能力,而在我们人类之内则发展到其最高程度;换句话说,知性是对因果性法则的直接意识——一种先于一切经验的意识,……首先依赖对外在世界的直觉感知;因为感觉单独地只能有印象的能力,这种印象远远不是直观的感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知性是介于情感(感性)与理智(理性)之间的一个词,所以现代汉语言里就理由很充分的省略了,不过在近几年国内却又有人把它从哲学里翻出借用到了现实生活中,而且普遍只用于女性——知性女人!而知性到底是什么意思,只好由现在的使用者自己给定义了。
不过,现实就是这样,如果我们说:
“她是个很感性的女人”!——那么,大家会感觉她可能是林黛玉再生,一天可以哭几次的女人!
“她是个很理性的女人”!——那么,大家会感觉到她八成是个修女或者至少出门时会把脖子也会笼着、从来不会笑的女人!
“她是个很知性的女人”!——那么,大家会感到她肯定是内在有很好的文化内涵,外在又有迷人气质的淑女!
但是,如果你指着一个男人说:“他是个很知性的男人”!——那么,大家必然会想那家伙可能是不男不女的神经病!
显然,现在语境下的知性同哲学传统上的知性,已有了巨大的区别,但仍有一个共同的意思——认知!即根据自我的知识、经验、处境(具体的情况)运用良好的思维能力,能正确处理感性与理性之间关系的个体!这样的女人,也就便可以称之为知性女人了。
通过对感性、理性、知性三者关系的分析,我们必然得出一个基本结论:理性是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在社会或群体中生活的前提!正如你下班后脱光了躺在床上可以想入非非,但是出门时必须穿上衣服一样,不过衣服怎么样穿,你有一个自由的度的选择!
事实上,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自己独自的特点、性质或说属性,那么理智也不会例外,正如你穿的衣服一样,依然有区别其他事物的不同之处:
第一,人类理智是人类意识的产物。当生物进化到一定阶段后,许多动物都有自己的理性的成分,当然人类的理智是人类进化的结果。康德说,“如果说知性是发现规则的能力,判断力是发现那属于这规则的特殊情况的能力,那么,理性就是把特殊事物从普遍的东西推导出来,因而按照原理和必然性来设想特殊事物的能力”,其实他说的“把特殊事物从普遍的东西推导出来”,就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后,对客观事物作出抽象的概念,找出它内在规律或属性、特点等,显然这种能力是通过大脑的功能对事物的认知来完成的,而不是事物本来直接告知的,因而理智是意识的结果而不是客观事物的属性。所以叔本华说:“理性,确实就智能整个地说,是次要的,是现象的一种特性,实际上是由有机体所制约的;其实人之中的意志才是他的真正自我,是他的唯一属性形而上学,因而是不可毁灭的部分。”
第二,理智是客观的。作为人类个体及群体的抽象概念,理智不随个人意识而改变的,因而完美的理性是客观的,是能够把握本质的,只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身(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次性达到完美地把握事物的本质的高度,所以人类的任何思维或行为的控制都只能实现理智的一定程度,即只能实现理性。
康德在他的《实用人类学》中说:“理性的概念是理念,对于它们,在经验中不能提供出相应的对象。它们既不是直观(如空间和时间直观),也不是感情(如幸福论所寻求的),这两者都是属于感情的;而是那些有关完善性的概念,人们虽然可以越来越接近它们,但却永远也不能完全达到它们。”不过,休谟的观点不是完全相同的:“……第一,理性单独并不能产生任何原始观念,第二,理性就其与经验相区别而言,永不能使我们断言,一个原因或一个产生性质对于每一个存在的开始都是绝对必需的。……我只是根据这两种考虑推断说,理性既然不能产生效能、观念,那么那个观念必然是由经验得来,必然是由这种效能的某些特殊例子得来的,而这些例子都是借感官或反省的共同途径进入心灵中的……”
那么,康德认为“理性的概念是理念,在经验中不能提供出相应的对象”,而休谟说“理性既然不能产生效能观念,那么那个观念必然是由经验得来”,二者不是相反吗?实际上,康德的“理性的概念”是指理智-完美的理性;而休谟的“理性”是指人们在实际过程中对理智的把握,即真正的理性!所以两者都没有错。
人类在面对理性时,确实需要根据经验来形成自己对事物的认识观念,这也就是决定了我们个体在思维与行为控制的程度,但根据经验形成的观念,与事物本质的完全的正确的内在是不相同的,因而后者才是完美的理智,正如康德说的,“人们虽然可以越来越接近它们,但却永远也不能完全达到它们。”因而,在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中,完美的理智是客观的,是表现事物本质的完美状态的观念,而在人类自我的实际生活中或个体的自我实现过程中,理性的程度往往是主观性的,而达不到完美的客观,所以叔本华认为,“在抽象思想范围中,错误可能延续千百年之久,可能支配世界上的所有国家,可能扩及到人类最高尚的本能”,也就是说,也许我们感觉这是一个很理性的、大家都遵循的、没有任何异议的行为或思想规范,其实也许它本来就是错的,因为人的观念往往来源于事物的表象。
第三,理智不能阻止个体自我情感的表现。个体的情感源于自我意识及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诉求,而理智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内在,从产生的机理上看,分属两个不同的主体,因而理智无法阻止个体的欲望、欲求、希望等情感意向或爱、恨、痛苦、幸福等行为表象的产生,当然也无法完全阻止个体本能与行为的执行,因而个体的情感及本能、行为的控制能力,表现着当事者感性与理性的程度,而不可能因理智的存在,人们就可以彻底剔除了情感对个体行为或思维的影响。
第四,理智是个体行为控制的尺度。在生物进化一定阶段后,动物同人类一样,产生了情感的同时也产生了理智,但由于人类比动物的理智优越得多,所以拥有了自己的人类文明,个体可以自我人格的完善完成自我实现,因为理智是个体认识客观事物的观念,在个体的自我实现时都必须以它作为自己情感控制或行为趋向的依据,所以理智是个体在自我实现或实际生活中必须在心理或行为控制时无形的相对标准。
比如,现代人居住在高层或多层建筑里时,如果你是从八楼到一楼的话,所有人都知道从窗户往下跳既省力又快捷,而且是最短的距离,但是所有人也知道从窗户跳下去的结果意味着什么,所以除目的准确是自杀的外,人们都不会像鸟儿一样从窗户飞出去,而是宁愿每天辛苦地从楼梯走下去,事实上,即使你牵的狗也不会往下跳,这种行为的表现其实都是理智,只是人与狗的在许多方面理智的程度不同而已;又比如,人拥有伦理与道德,但猪狗及其他所有动物却不管这方面的事,所以人与狗面对同样本原性的性选择时,人类有了许多禁忌,但猪与狗却没有;现代人上街必须穿衣服,猪狗及其他所有动物都不需要!当然有人说现代女人穿的越来越少,狗却穿的越来越多,但这不是狗的本意,而是人类强加的。那么,对于社会或群体生活中一个完整的个体而言,理性是人本原性的能力,随个体的存在而存在,因而没有理智的能力也就没有独立个体的存在,所以,理智也是人与动物区别的主要依据。
另外,在康德看来,理智也是人类行为自我平衡的一种能力,所以,追求和平是人类最高的完美的理智,也许应该是对的,即使在个体的自我实现的过程中,都只能追求自我情感与理智的平衡,实现感情与理性统一的各自的目标,但在现实的生活中,任何个体在实现自我本原的欲望与情感时,除必须遵循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外,都必须在心理有着一个永恒的屏障,这个屏障就是人类文明中伦理、道德、责任、义务、法制等社会规范对个体的相对制约——这些制约的程度,则是理性的程度,如果人们能够完美地遵循了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并完美地遵循了人类文明所有的规范,则就可实现理智!
这种理智,如果我们翻开哲学与心理学比较,在心理学上它就是认识心理学理论符号与系统的假定,绝对的、完美的、理智的人类意识与行为,就像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一样,客观事物在个体大脑里产生意识时,就是一个计算机指令——没有错误的、完全正确的指令!但事实上,计算机依然永远无法实现完美的指令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总有错误产生的可能!正如我们桌面上的电脑,永远不可能实现运算速度无限快,永远没有错误,永远不死机!
另外,在哲学上,我们也许更好地理解了柏拉图的《理想图》及现代德国哲学家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异曲同工之妙!两位伟大的哲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人类的社会进步,可以实现所有个体理智的完美!所以按照马克思的想法当人类达到完美的理智时,则物质极其丰实,人类高度文明,个体之间没有任何矛盾,任何个体都没有自私行为的共产主义就可以真的实现了!事实上,那时的每个个体都达到了完美的理智,也正是亚里士多德所描绘的“没有欲望、没有痛苦、在思维上瞬间就可以明察一切事物的整体,同时也没有类似激情的感情”而只有纯粹智慧的上帝,当然如果人类每个个体都跟上帝一样时,共产主义也就肯定绝对地实现了,顺便也彻底实现了康德所诉求的和平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