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事”看日本(二十五):喇叭里传来的音乐声(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51:52
        在日本做记者前前后后有13年的时间,经历了许许多多事情。然而,一些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同样与那些重大的新闻事件、重要的报道活动深深驻留在记忆中。正是这些不起眼儿的“小事”更多地帮助我了解和认识了日本这个国家和它的国民性。
   今天,中国社会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两位已并不是遥远的事。可是,建设一个民主的、平等的、有秩序的和谐社会,我们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永远保持一种谦虚的学习态度,不断为之付出努力。
   本文所提及的“小事”,实则不“小”,它折射出的是一个真实的日本,一个值得我们从细微处学习的日本。
  二十五、喇叭里传来的音乐声
  新华社前东京分社社长 冮冶
  
  防灾广播

   在东京街头,时常能听到从扬声器里传出来悦耳的音乐声,有时是在清晨,有时是在傍晚。在驻日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一直对这莫名其妙的音乐声迷惑不解,乐曲还不尽一样,有很熟悉的名曲名歌的曲调,也有类似广播体操的音乐,听着听着就没有了,时长也就一分钟左右。  
   我想,这大概是附近学校做广播体操时播放的音乐顺风飘来的吧,或者邻近的哪个社区用音乐来报时吧。其实,都不是。这是日本各地普遍设置的“防灾广播”每天在以这种特有的方式在测试设备。
   全世界的地震约20%都发生在日本附近。日本每年观测到的大大小小地震在千次以上,有强感地震也不在少数。驻日多年,对地震已习以为常,每每有强感地震(因为最初几十秒或1分钟内是无法判断震级的)发生时,作为记者首先想到的是在第一时间把可能是灾难性地震的消息发出去,而不是房倒屋塌。  
   一天深夜,我还在办公室。突然,整个房间都摇晃起来,我默数了大约有20几秒,估计地震规模不会小,于是打电话给英文记者,深更半夜居然宿舍里没有人!可是,在连接宿舍楼与办公楼的铁桥上,这时已响起了急促的“咚咚”脚步声。大家赶来发稿了。  
   地震在日本就是这样在我们毫无知觉的情况下频繁袭来。
  

  日本年年举行的防灾演习 孙巍摄(友情提供)


   按照地质板块学说,当太平洋板块向西呈水平移动时,它就会俯冲到相邻的亚欧板块之下。于是,当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两大板块交界处的岩层就会出现变形、断裂等运动,继而爆发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  

   日本列岛正是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日本东部海域,每相隔100年到150年就有可能发生一次里氏8级以上的大地震。这可不是耸人听闻,这是日本长期观测与研究所得出的结果。  

   1707年,日本东海域曾发生里氏8.6级的“宝永地震”;1854年在这一海域又发生了里氏8.4级的“安正地震”。从那时起至今,又是150多年过去了,这一海域地下蓄积的巨大“能量”随时都有可能释放出来,因而“东海大地震”任何时候袭击日本都不足为奇。  

   日本官方地震调查委员会曾预测,在今后30年内在以静冈县中西部为震源地的里氏8级左右的大地震发生概率在87%。抗震防灾已成为日本国民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  

   大地震不是说明天就发生,也不是说明天就不发生。日本人常备不懈的抗震防灾意识让我们从防灾广播的每天测试中可略见一斑。 

   平日我们从这种防灾广播中听到的是悦耳的音乐声,可真要是大地震发生时这种悦耳的音乐声就会变成警报声、气象台发布的紧急地震来袭预报以及首相的“警戒宣言”。  

  “警戒宣言”是拟就好的在东海大地震发生之前首相通过广播、电视等要求国民迅速做好防灾准备的公告,内容是:“不久(两三天以内或数小时以内)将发生地震,请各自做好防灾准备。”一旦“警戒宣言”发布,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会动用包括警车在内的所有手段广而告之。当你听到警车的警笛响45秒、间隔15秒、再响45秒、再间隔15秒时,你首先要想到,这是政府发布“警戒宣言”了,大地震来了,赶快避难吧。

  

  日本年年举行的防灾演习 孙巍摄(友情提供)
  
日本人抗震防灾意识强,日常抗震防灾准备也很到位。日本各个行政区域都有非常细致的防灾地图,而且把灾害发生时各个地区危险程度按颜色区分开来,让每位居民心中有数,到时候应该先到哪里去集中,再到哪里去避难,清清楚楚,把避难也“设计”得井然有序。各个行政区域都有指定的“绿色避难区”,通常是学校、公园等宽敞地带,那里还集中备有救灾物品。 

  日本几乎家家都备有防灾手册,一般都是政府部门免费分发的。有了它,按照上面说的去做,到时候能“临阵不乱,沉着应对”。在我的手头上就有一本警视厅分发的预防地震的小册子。小册子既内容丰富又简明易读,从室内室外安全确认,到紧急情况下应带出哪些物品、平时应储备哪些防灾用品、哪些工具在灾难发生时用得着等,一一详尽。还有你所在的社区、公司的防灾对策、演习等等。

  

  日本年年举行的防灾演习 孙巍摄(友情提供)

  大地震袭击东京,届时可能所有的交通都要中断,在东京上班而居住在东京以外地区的人口大约有四五百万人不能像往常那样乘车回家。东京都专门有可徒步离开东京的防灾地图。 

   那年,我曾采访过一位日本防震专家。他认为,尽管人类目前还无法避免震灾,但人类在震灾面前并非束手无策,抗震、隔震技术的研究,防震意识的提高,将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在讲到日本防震方面的研究时提到了生命线工程研究。他说,大地震的发生与否不是人的意志能左右得了的,防震的最主要目的是保护人的生命。当房倒屋塌时人的生命安全怎样才能得以保障,这就是生命线工程研究的中心内容。因而,在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即使建筑物被严重毁坏了也要给人留出赖以生存的空间、逃离险境的通道、暂时避难的场所等诸多因素。而提高人的防震意识和地震发生时自我保护能力也是生命线工程研究内容的一组成部分。

   日本是在1891年浓尾地震(名古屋)后开始从事有关地震研究的,这与从古代就对地震有研究的中国相比历史要短得多。但是多发的地震又促使日本不断地追求防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以及通过种种方式强化国民的防灾意识。
  

  自卫队救援直升机 任正来摄(友情提供)


   近年,一种叫做“紧急地震速报接受装置”开始在机关、医院、企业、学校乃至家庭普及起来,它能立马接收到气象部门发出的地震预报,使你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好防灾准备。气象部门之所以能够在地震袭来之前的几秒、几十秒发出预报,是利用了地震发生时产生的“P波”(Primary Wave)与“S波”(Secondary Wave)传递的时间差。据说,呈直线运动的“P波”破坏性不大,每秒传递速度约7公里。而呈曲线运动的“S波”可以导致房倒屋塌,每秒传递速度约4公里。日本气象厅在全国约200个场所设置了地震观测仪,日本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在全国约800个场所设置了地震观测仪,上千个地震观测仪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时时捕捉地震波的网络。  

   只要地震震源不是在你的脚下,你的家中或单位安装了“紧急地震速报接受装置”,你就有可能在房倒屋塌前获得那足以逃生的宝贵几秒或几十秒。据说,提前一两秒,你可以远离可能倾倒的大型衣柜或书架;提前5秒,你完全可以钻到桌子下面避难。如果有那么提前几秒几十秒,高速行驶的新干线列车可以紧急制动了,降低车毁人亡的几率。  

   2005年8月16日在宫城县海域发生了里氏7.2级地震,日本有许多地方在“S波”来袭之前10秒到25秒就获知地震警报,从而及时应对,获得了明显的防灾成效。据推测,一旦东海大地震发生,东京在“S波”袭来之前的40秒,可能警报就已拉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