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航空发动机制造工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9:26:04
                                    中国第一航空发动机制造工厂                                              在这块不太引人注意的牌子背后,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蒋介石在抗战后方建设的航空发动机制造工厂
         抗战初期,中国城乡深受日军飞机轰炸之苦。大量房屋建筑被炸毁,军民死伤无数。当时迁都至重庆的国民政府,作出了一项决定,要在大后方建立起自己的飞机制造业。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尽快制造出发动机,已成当务之急。
         当年,蒋介石利用自己50大寿的时机,收得一些礼金,加上爱国人士捐助,终于筹得大笔资金,这样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得以正式开工建设。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原来蒋介石准备用这笔钱,悉数拿来购买飞机,是蒋夫人坚持要走自己制造飞机的路,最终蒋介石同意了夫人的意见。          然而好事多磨,原将厂址选定在昆明,不知日本人从哪里得来的情报,派出轰炸机一通狂轰滥炸,将耗费许多人心血的工厂摧毁于襁褓之中。看来,当时建设“航发厂”的首要条件就是能够避开日军飞机的轰炸。如果建在地下,则西南诸省气候潮湿,机械设备、飞机零件容易生锈;且地下工程开挖工作量巨大,这是不可取的。
         经多方考察,终于将厂址选定在贵州省大定县(现改名大方县)羊场坝,将主厂房建在一个巨大的山洞---乌鸦洞里面。据说有一位羊场坝籍的团长推荐了家乡的这个洞穴。
        该厂名誉主席为蒋经国,蒋介石曾亲临工厂厂视察,曾在洞外的草坪上对员工训话。这个厂当时被茂密的森林所围绕,至今,已被当地县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除了在洞中的主厂区外,洞外还有许多辅助车间和其他用房几十栋。保护区内占地100多万平方米,植被保护良好,只是许多建筑年久失修,面临倒塌的危险。          这个第一航空发动机厂位于贵州省大方县羊场坝镇                           地面建筑大都年久失修                            这条道路将厂区接通羊场坝街上。路两旁树木非常茂密。
         离此地几公里的地方,还在筹建一个飞机场,机库放在一个巨大的山洞里。跑道已经平整到位,其他设施也建得差不多,不知何故后来放弃了这个机场。                           这是第一层洞口大门。          左边小石屋是哨兵站岗的地方。这个石屋及旁边的石墙非常有特色,使用大小不等的石头修筑而成,给人的感觉是错落有致。                             这是第二层洞口大门。巨大的石墙是为了防止飞机轰炸而修建。                               这是从山洞内部第二层拍摄到的石墙。
              有一排整齐的射击口,与朝外的射击口相通。墙体里边有很深的向下通道。一、二层作为金加工车间,安装了许多从欧美进口的精密机床。这些机床运到厂区,是费了许多周折的。从滇缅公路辗转几千公里运到贵阳。该厂离开贵阳有200公里,一路上山高坡陡。原来只有一条马车路,临时派部队抢修能通汽车。许多设备大卸八块,拆成部件运进厂区,有的还是雇马车运进去的。途中还要经过一道天险,那是乌江的上游,设备、材料还需要再倒腾一次,从刀削似的两岸峭壁上盘旋至江面再摆渡过去---当时,仅运输设备就遇到这么多困难,可想而知,在物资匮乏、资金紧缺的战争年代、工厂又地处穷乡僻壤,要建设这样一座规模宏大的工厂,其遇到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就是在这样异常艰苦的条件下,还是试制成30架航空发动机,随机抽一台装机,从昆明直飞南京获得成功。
         据说当年在此工厂工作过的人有1700多人。希望他们的后人能够到此一游,了解他们先辈在异常艰苦的环境里的工作和生活情况,缅怀他们的爱国情怀。              洞中景观之一------航发厂山洞中厂房揽胜                                     一层大门,左边是一条4米多宽的道路。十多度向下延伸,通向无尽的黑暗之中。                                   边上这扇铁门虽锈迹斑斑,仍能够开合自如。右上方的圆洞是通风管道。洞中还有多处通风设施                                一根根钢筋混凝土横梁,与山洞的石壁牢固地连接在一起。                                              离开向下的道路回头,朝右转弯,来到第一层。          里面空间很大,估计有1000多平方米。有许多口水泥池子。
        据说有一名当地县委副书记,前几年创办经济实体,准备在这个洞穴里办一个辣椒制品厂,这些池子就是准备存放原料及制成品的。后来,副书记外出游玩,在一条河里溺水而亡,在失去了领导的影响力后,资金链断裂,该辣椒厂在建好这些水泥池子后,只能匆匆下马。                        这是在第一层的一个池子。里面还有积水。                          从第一层再向下走39级楼梯,来到负一层。这口池子占地面积较大。          第一层、第二层空间都很大,而且通风设施齐全,可能是当年作为航发厂的主要车间。
第三层据说是作为发动机的总装车间。                              三层的光线很好,不用闪光灯照片也很清楚。                               巨大的穹顶,在夕阳的照耀之下,一片金碧辉煌。洞内墙壁上的一些涂鸦大煞风景。                              这些涂鸦低俗不堪。
         这里再着重介绍一个重要的情况。在60年代后期,许多国防工厂搬来贵州。011系统(现在的贵航集团)属下的501工厂,从南京等地方迁来此地,利用国民党留下的洞内设施和洞外的房屋,很快就完成了搬迁、恢复生产。                            后来,洞内的三层北侧边缘,掉下一块巨石,如图,约有10~20吨重。          该厂干部职工以此为理由,认为该洞存在安全隐患,要求搬离该地。经批准,该厂全体人员高高兴兴地离开了这个偏僻、闭塞的地方。
         这个厂在这里存在的年代,正是文革时期,从负一层、一层、二层的车间里,到处刷满了文革标语。总共有几百条之多,内容之丰富,其他地方绝找不到第二处,令人叹为观止!                            这张和下面二张照片是在第二层照的,该层光线还不错。                           从洞口方向朝里望去。                             文革标语中有一些错别字。                                           标语使人想起了那个特殊的年代。          后面一条是,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即工人参加管理,干部参加劳动,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相结合 。据说日本人很推崇这种做法,并应用到企业管理中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张照片是在一层照          那个县委副书记在该层修建了几十口莫名其妙的水泥池子。而标语都是501厂在文革时涂上的。
                           这是设在三层的通风口。                            这段保存还比较完好。                           管道锈穿了。                                       洞内空气还比较干燥,否则早锈得不见踪影了                          这些管道已经不成样子了。以上这些大都是在负一层和一层所摄。                           铁梯只剩下一条角钢。                          这是负一层通往其它几层的应急通道,只剩下残破的最下方的一段铁梯,上方只留下少许痕迹。                          另一处只剩下上面的一段。                          这是离一层大门不远处洞壁上方发现的,电线从洞外进入洞内。                        电力线路从洞口传进来后,由此地沟转入地下,通向其它地方。                        墙壁上留下的穿电缆的钢管。                        这是在负一层地面发现的,这么多管子,不知是做什么用的,暂且当作电力线路管道吧。                          这是垂直升降电梯井筒,连接1、2、3层,便于材料、零部件运送。            洞中景观观察之二------长达1000米的地下通道
         开头讲到,有一条4米宽的道路向下通往无尽的黑暗之中。这条道路离开主厂房后,一路向下,比负一层低下很多。利用阴河里面的溶洞通道修筑了一条道路。向北绵延至一公里以外。再利用一个自然形成的天井,修筑了一个出口。我们把它作为负二层详细地介绍给大家。                       这是负一层出口处的大门。          门洞高约4米。出了这个大门,空间豁然开朗,向上看,电筒灯光几乎照不到顶。向前看,十多度向下的道路延伸到远方。                       离开负一层大门,几米远处,在一个漂亮钟乳石的下方,看到一堵推倒了的砖墙。            为了游客的安全起见,有人砌了这一堵墙,后来不知被什么人推倒了。                         道路边上这口水池里存有积水。平日里是满的,近来贵州大旱,有人进洞挑水。                         道路建在溶洞里,一路上景观非常奇特。                        各种形状的堆积物                           这是远在一公里外的北出口洞口。           从洞口来看,原来是一个天然的竖井,后经人工开挖,露出此洞口。洞内大部分宽度都在3~4米。                           洞内道路还算平坦                             好像一个人身穿长袍的人朝向左边,双手环抱一个什么东西。
           在这样险峻的隘口居然有这样一座人形石像,真令人吃惊。回想起和此洞有关的灵异事件,象巨石垮落、副书记溺水以及在身旁深坑中发生的坠崖死亡,好像有一股力量在控制着什么似的。是否不愿让这个旧址浮现出人们的视线?
                             在此地又安放了一块警示牌。               注意脚下的白色石头洞内随处可见。可能是白云石。今后开发旅游产品,这可是好材料。这里非常险要。不知情的人,会随意滑下去。殊不知下面是几十米的深坑,跌落下去,必死无疑。洞内大部分道路宽阔、较为平坦,但约10米长的这段险路却阻断了通行。为什么?是否战事紧迫放弃了修筑还是有其他的原因?                             破败的平房               要使工厂正常运转,水、电供应必须解决。发电机安放在离主洞约500米的另一个山洞里。这是一个与主洞不相连接的另一个山洞,但这个洞更加曲折幽深。                           该洞原来安装有大功率柴油发电机组。该洞空间非常大,有出口通向另一处山腰。            此地在贵毕高速(贵阳至毕节)附近,离大方县城尚有10公里的一个出口,叫羊场坝。可乘社会营运大巴在羊场坝下车,步行约20分钟即到。如乘私家车来,一定要注意安全,因为这条路是双向2车道,超车时,一不注意就会与对方来车相撞。沿线居民都说,原来设计是双向4车道,被落马贪官、原交通厅长卢某贪污,改为2车道。当然,这个说法不可信。不过自驾游可以将车直接开到主洞口。来时带足照明用具,防止摸不出来。毕竟有人摔死在洞内。还有要注意保护这个自然、文化遗产。不丢一样杂物在洞内。           中国第一航空发动机制造厂”的诞生是在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的1939年,面对十分严峻的抗日形势,国民党航空委员会决定兴办我国航空工业,筹建我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制造厂。最初选址在昆明,筹备期间就被日军狂轰滥炸于襁褓之中。后决定选址于我省大定县(今大方县)羊场坝的乌鸦洞中。

         由于缺乏建厂资金,国民政府一方面向全国大量发行“航空彩票”,一方面借蒋介石50大寿之机,在全国大举“献机祝寿”,共筹集了344万美元。由蒋经国出任名誉厂长。第一任厂长是清华留美高材生李柏龄。第二任厂长王士倬是清华大学教授、钱学森的导师,主持设计建成了我国第一座航空风洞。第三任厂长为顾光复。生产厂长、总工程师汪福清,系1942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修博士,回国后参与航空发动机厂建设、试造工作,为我国第一批1000马力航空发动机制造做出了杰出贡献。1949年解放后任贵阳矿山机械厂总工程师。1956年被评为一级工程师(最高级),是我国着名机械工程专家。1983年后任贵州省政协副主席。设计课技术员之一的吴大观,后来成为发动机专家,航空工业和航空发动机设计研制事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毕生致力于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航空发动机研制方法和程序的研究,主持研制多种型号的发动机,并培养了几代专业人才,为航空发动机的设计研制和促进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该厂直属国民党航空委员会领导,定名为“中国第一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对外称“云发贸易公司”。该厂一诞生就表现出坚强的抗日意志,工厂将清毕公路通过厂区侧面的路段以抗日英雄“空军战魂”高志航的名字命名为“高志航路”,以激励全厂职工的抗日斗志。
         厂区面积达120万平方米,分生活区和生产区。从现321国道线北侧的大门进去,古树参天,数幢西式建筑分列道路两旁,这便是生产厂区。生产区的精工车间设在厂区道路终端最为瞩目的乌鸦洞内,共三层,底层990平方米,为各类仓库;中层800平方米,为机工车间;上层700多平方米,为总装配车间。洞口有石砌护墙,设有通风设备,使洞内空气流通。各类办公楼和辅助工场林立在洞外山丘上,错落有致。
   1942年底开始投入生产,1943年开始装配,到1944年装配试车,完成第一批发动机3台。
        1943年3月20日,蒋介石曾到该厂视察,并于天生桥下5万多平方米的大草坪内与1700多名职工一起聚餐。当年蒋介石住过的建筑,如今原貌仍然保持完好。
         到1947年初,30台航空发动机终于完工。由航委会随机抽取一台装在昆明第一飞机制造厂生产的飞机上,由昆明直飞南京,证明发动机性能良好。至此,大定厂已完成了我国自制第一批航空发动机的历史任务。后航委会因无法支持该厂再生产航空发动机,该厂利用其技术优势,立即转入民产,成为西南最大的汽车发动机配件生产基地,所生产出的优质配件誉满大西南。
        1965年初,根据国家“三线”建设部署,南京金城机械厂、株洲331厂、西安430厂以及部分院校的700余人利用贵州大方县羊场坝原“航发厂”厂址创建国营金江机械厂,隶属于贵州航空工业管理局,归口中国航空工业部。成为当时航空军机配套液压泵、马达的重点生产厂家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国营金江机械厂从大方迁至贵阳市并筹建民品分厂。现为中国贵航集团贵阳航空液压件厂,属国有大型企业,主营研制、开发、生产制造高压柱塞液压泵、液压马达及其他液压元件和汽车零配件。企业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均居全国同行业前列。
         从“中国第一航空发动机制造厂”诞生的那天起,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国营金江机械厂从大方迁至贵阳市并筹建民品分厂止,大方乌鸦洞无疑是中国航空工业的一个缩影,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并且离我们最近的工业遗产。
         通过“中国第一航空发动机制造厂”使我们了解,在贵州,在贵州工业史上,其实也有许多鲜为人知的辉煌,甚至有的还是中国工业历史上的“第一”。即使在今天,贵州工业的发展也不落后。贵州作为全国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短短的十几年间即将贵州建成为我国的航空和煤炭基地,同时还崛起了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六盘水。
                                                         来源:贵州文化厅          高原游侠 2010-4-7 加帖在【凯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