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东:学风争论的是与非(南方都市报 2010-4-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9:23:11

丁东专栏:学风争论的是与非

类别:时事评论   浏览量:180   版次:AA31   版名:个论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0-04-09
作者:丁东 原创   手机看新闻 全国订报编辑此文  

    ■知道分子 之丁东专栏

    王彬彬在《文艺研究》2010年第3期发表《汪晖〈反抗绝望——— 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以后,被一些报纸报道和转载,引起了舆论的热议。当时,记者张弘给我打电话,问我对此事有何看法。我表示,王彬彬是一个正直敢言的学者。我不赞成对王彬彬批评汪晖的动机作恶意猜测。张弘在报道里写了这样一段:“多年来一直关注学术规范和学术生态的学者丁东认为,就王彬彬文章中找出的问题确实都是问题,但是,怎么定性属于模糊地带。我认为,说‘学术失范’可能更好。丁东认为,不能说汪晖的《反抗绝望》没有问题,有的是用了别人的观点没有说出来,有的是‘参见’,可能不够规范。但是,《反抗绝望》确实有几处引用了别人的原文没有加注释,这显然是失范。王彬彬对汪晖定性是否过重可以讨论,但是,很多网友为汪晖辩护,对王彬彬做诛心之论,怀疑他的动机,这一点我觉得很不好。王彬彬出名不比汪晖晚,他批评王蒙的时候影响也非常大,他也批评过自由主义。我们不能以思想的门户之见来理解王彬彬。”但该报编辑发稿时,不知出于何种考虑,把我支持王彬彬的话全都删掉了。只保留“丁东认为说学术失范更好”,给人以我为汪晖的著作辩护的印象。对此我只有苦笑。这恐怕不是出于工作的疏忽,而是出于编辑个人的倾向。这种断章取义的编辑手法,颇不足取。

    汪晖的著作是他20多年前的博士论文,其中存在不符合学术规范的硬伤,这是争论各方都不否认的。王彬彬只查了手头的几种书,指出了一部分,后来别人又查出了其他硬伤。这些硬伤算抄袭剽窃,还是如报道钱理群说是引文不规范,或是我提出的学术失范,或是别的,本来可以讨论。我之所以认为学术失范,主要是因为想把汪晖著作中的硬伤和完全没有创见的抄袭剽窃相区别。现在后一种抄袭剽窃太严重了,干这种事的有大学校长,有市委书记、市长,更不要说一般的教师、学生了。汪晖的博士论文毕竟和这种行为有区别。王彬彬定性较重,也有他的道理。现在中国学界已经乱象丛生。从博士硕士论文,到一些公开出版物,采用王彬彬文中概括的几种手法,将别人的文字拼凑成自己著作的现象司空见惯。汪晖在学界知名度较高,影响力较大,“粉丝”很多。王彬彬以他公开出版的博士论文为个案,剖析其中明显的硬伤,对于端正学术风气,无疑具有警醒作用。

    现在的情况是,参与讨论者提出了一些莫名其妙的看法,我认为有必要加以分析:

    有人说,王彬彬是想借批评汪晖出名。这些批评者首先是缺乏知识。王彬彬是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作甚丰,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是著名学者。当时他写过一篇批评王蒙过于聪明的文章,在知识界产生了很大影响。王彬彬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个案的文章,史料扎实,立论新颖,澄清了不少积非成是的历史谜团,也被学界刮目相看。所以,王彬彬用不着借批评汪晖猎取名声。

    有人说,这是20多年前的事,何必现在翻出来算账?学术研究,没有时间的限制。别说20多年前,就是两千多年前的学术公案,现在重新研究仍然可能产生现实意义。

    有人说,上世纪80年代的学术规范没有现在这么严格,不必苛求。这也是一种误解。80年代学术论著的注释规则虽然不像今天这么统一,但从整体上看,80年代的学术风气要比现在纯正得多。当时哪有现在这么多的学术弊案和丑闻?自从中国有了现代学术以来,引用别人的著作,不注明出处,从来都是不正当的,80年代也不例外。汪晖博士论文中的硬伤,当时没有发现,应当说是评委的疏忽,并不能证明80年代不需要遵守学术规范。

    还有人说王彬彬情绪化,不厚道,破坏了学术环境。王彬彬的批评文章,通篇都是学术语言,首发的也是学术杂志。他并没有侮辱汪晖,只是展开严肃的学术批评。自然,不赞成他的意见,也可以进行反批评。目前中国大陆,这样指名道姓的批评文章,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中国的学术环境要想激浊扬清,需要多一些这样的批评。如果发现问题都捂起来,中国的学术环境只会更糟。

    在目前这场有关学风的争论中,我发现有一种不良倾向,就是只讲立场,不论是非。学界不宜追星。追星不需要理由,而学术需要理性。如果因为喜爱某个学者,认同某种思潮,就一味追捧,连失误也当成光荣,那是一种幼稚的表现。 (作者系北京学者)

http://gcontent.nddaily.com/b/6c/b6cda17abb967ed2/Blog/b2a/88530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