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经济如何腾飞 是否完全依赖大陆黄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20:29
台湾经济如何腾飞 是否完全依赖大陆黄金  

核心提示: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面对的是商品短缺和物价飞涨的严峻经济形势。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基于“防堵共产主义”的政治利益考虑,恢复了为期15年的对台经济援助,援助总额高达15亿美元。由于美国人坚持认为,提供美援的目的之一必须是培养台湾的民间企业家,以便达成共同“防共”的政治安定力量。台湾的许多经济发展计划交由民间来承办,现代台湾的民营经济由此起步。

台湾经济对大陆依赖度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意味着任何对台商投资大陆的限制和阻拦都将会毫无疑问地、直接而有力地影响到台湾自身的经济增长。考虑到过去两岸关系的现实,台商赴大陆投资的心情完全可以用“风吹草动”四个字来形容。

由于历史等原因,现代台湾的经济文明建立在以下制度之上:以“节制私人资本与激励私有财产”为主体的法律体系;以公、民营企业共存且逐步走向以民营企业为主导的工业组织体系;以“经济自由化”和“政策强干预”并存为特征的市场体系;以“尽管存在不确定性,但企业仍义无反顾地将资源投向具有生产性收益的项目之上”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以及自1980年代以来,“台独”与反“台独”力量之间较量的势力均衡体系。

战后经济的重建

一般认为,战后台湾经济的重建持续了大约6年左右。至1950年,国民党当局从日本人手中接收的日产企业总数约为860家,加上从大陆迁移入台的一部分企业,构成了早期台湾公营企业的主体。

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面对的是商品短缺和物价飞涨的严峻经济形势。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基于“防堵共产主义”的政治利益考虑,恢复了为期15年的对台经济援助,援助总额高达15亿美元。由于美国人坚持认为,提供美援的目的之一必须是培养台湾的民间企业家,以便达成共同“防共”的政治安定力量。台湾的许多经济发展计划交由民间来承办,现代台湾的民营经济由此起步。

为摆脱困境,国民党当局自1949年起,分别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其中币制改革、三七五减租、公地放领、耕者有其田、税制和外汇制度改革等政策,使台湾的工农业生产在短短几年内逐渐恢复至战前水平,物价也渐趋缓和,为下一步推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

实施出口导向发展战略

台湾的出口导向发展战略至今仍在实行,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50年代的第一阶段进口替代、1960年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扩张、1970年代的第二阶段进口替代,以及1980年代之后的以技术密集产品为主的出口扩张。

1953年起,国民党当局实施第一期“四年经建计划”,优先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凡是能够民营的,尽量交由民间来兴办。台湾经济由此进入了一个长达30多年的高速增长期,带有“台湾制造”字眼的质优价廉商品一时间充斥了美日欧等国市场。 到了1960年代,国民党当局又相继推出了降低粮价、改善外汇贸易方案、给民营企业充裕的资金融通、十九点财经改革措施、奖励投资条例和加工出口区设置管理条例等政策措施,逐步解除了过去的各种非常措施,经济活动步入正常化,一个适应经济高速增长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体系开始逐步成形。

1973年,国民党当局宣布于1974年开始推动“十大建设计划”,着重扩充交通及电力设施,建设南北高速公路、核能电厂、大钢厂、大造船厂以及规模庞大的石油化学工业。台湾的工业发展策略基本以“加速经济结构转型”和“促进投资”为主,一般学者将之称作“第二阶段进口替代或出口扩张策略阶段”。其间,劳动力密集型的轻工业虽仍是台湾工业建设的重点,但发展重化工业显然已成为其经济发展的新目标。

经济自由化与民营经济主导地位的确立

1984年6月1日,俞国华接替孙运璇担任“行政院长”。同年5月21日,早在“立法院”通过其任命案时,俞国华就在演讲中提出了“自由化、国际化与制度化”的施政方针。这一方针被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台湾政治与经济进入自由化阶段的一个标志。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去世,之后开放“党禁”和“报禁”就全面展开了。政治“解严”为已经开始的经济自由化进一步扫清了障碍。

在俞国华上台之前,台湾经济普遍呈现出“民间投资意愿低落,经济景气持续不振”的萧条景象。他上台之后,岛内经济则面临着美国要求其推动服务业与贸易自由化的压力。于是国民党当局不得不采取相应措施来加快经济自由化的步伐,并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全面开放“特许业务”,允许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已被冻结近20年的银行、保险、证券、电力和电信等行业,从而为已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从事多角度化经营,实现范围经济拓展了广阔的空间。

据统计,台湾公营企业的产值在1952年占总产值的56.6%,民营企业为43.4%。但是到了1958年,民营企业便与公营企业两分天下,升至50%。再延伸到1984年,公营企业减少至16.3%,而民营企业则跃升至83.7%。同样是在1952年,民营企业的出口额仅占台湾总出口额的17.2%,但是20年之后,这一比例却上升至79.1%,并且在随后的十几年当中,国民党当局更加注重中小企业的发展,使得中小企业始终成为台湾经济发展中的一大亮点。

近10多年台湾经济的两阶段特征:以2000年为界

以2000年为界,台湾经济经历了明显的两个阶段:之前的台湾经济快速增长,之后的台湾经济则增速锐减。两阶段性使台湾的企业投资基本陷于“内冷外热”的境地。

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00年之前一直在快速上升,并为台湾赢得了亚洲“四小龙”的称号;而之后则基本走平,甚至在2001年还出现过负增长。另外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也是如此,之前的平均数一直高于5.9%,而之后则一路走低。

除地区生产总值外,考察台湾居民消费总体规模、台湾当局官方支出、台湾企业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变化以台湾的侨外投资情况,这种以2000年为界的两阶段性都很明显。

考虑到近10多年来岛内企业的投资领域、地域以及台湾当局的政策限制等因素,那么可以发现,在消费和投资的背后,真正影响台湾宏观经济环境并引发企业固定资本形成年度增幅剧烈波动的因素,正是台湾当局的大陆政策及其“非经济”走向。

台湾企业近几年来在中国大陆的投资不论总量和比重,在2001-2002年间都有一个快速上升,之后便高高地停留在一个平台上,把其他国家和地区远远地抛在后面:台商唯独对大陆的投资没有两阶段特征,其中大部分投资者并非事先得到台湾当局的允许,他们当中有许多人是“偷跑”或经第三地辗转来大陆的。倘若不是这种“内冷外热”的局面在起作用,那么2002年以后的平台也许更高。

据统计,台湾当局对于个人和企业赴大陆从事投资和技术合作的限制,几乎涉及全部三大产业,其中农业有436项,工业有102项。在服务业当中,邮政、电信、金融、期货和集成电路设计等皆列为禁止类。至于基础设施建设,如公路、水利、铁路、港湾、城市供排水、机场、地铁、电力及电力设施建设等,则绝大部分被统统禁止。

另外从台商近年来对大陆的投资向六大类产品集中这一现象看,技术合作对于台湾当局才是最敏感的,其对台商的限制也主要是指这一块。所谓的六大类产品是指:机电产品、机械器具、光学照相设备、塑料制品、钢铁和有机化学制品。台商对此六大类产品的投资,不仅涉及在大陆就地设厂生产,同时更涉及技术研发和转移。

台湾经济对大陆依赖度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意味着任何对台商投资大陆的限制和阻拦都将会毫无疑问地、直接而有力地影响到台湾自身的经济增长。考虑到过去两岸关系的现实,台商赴大陆投资的心情完全可以用“风吹草动”四个字来形容。

有意思的是,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看,2000年大致是台湾经济近10多年来出现两阶段性的一个“分界年”,但是若从政治的角度看,2000年则是台湾“政党轮替”的一年,“执政权”由国民党移交给民进党,而“政权移交”的这一年刚好又和经济两阶段性的中点发生重合,那么这是时间上的巧合还是历史的必然?台湾的经济就是这么耐人寻味!2008年5月,“政党轮替”将再一次写进历史,国民党重新夺回“执政权”的事实表明:谁能使台湾经济增长的曲线上翘,大多数台湾人民就会选谁。

台商投资大陆以及台湾经济前景展望

据台湾中华征信所调查,台商在大陆的发展态势呈现出“外强、内富和国际化”三大趋势。“外强”形容台商是大陆出口领域内具有竞争力的一批厂商;“内富”是指部分台商开始在大陆服务业中异军突起;而“国际化”则是指大台商以大陆市场为腹地,透过大陆分支企业向海外新兴市场直接转投资。各种数据表明,台商在大陆的发展已经步入稳定期和赢利期,且大部分企业的集团化趋势也已越来越明显,使得企业积累了转型升级、向大陆内地挺进和以大陆市场为腹地进一步远赴海外投资的组织与执行能力。

2008年3月,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马萧配”赢得了绝对胜利。“马萧”在经济上主张“三通”,为台商赴大陆投资进一步松绑,开放大陆游客、陆资入台等。大陆方面对此做出了积极回应,不仅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台湾民众和台商的“惠民、惠商”政策,同时“国共论坛”、“胡连会”、“胡萧会”等一系列高层会谈更为台商在大陆的商务发展指明了方向。 稳定的、可预期的政治环境是台商投资不确定性生产项目且获取更大收益的保证。换句话说,只要政治藩篱不存在,企业家就会踊跃投资。“马萧配”虽赢得了选举,但其上任之后如何拿捏政经关系,是否能真正贯彻落实选举承诺,仍面临严峻考验,例如“40%上限”是否能够取消?取消之后是否还会有相关“技术管制”?两岸经济关系不应该看一步走一步,而应该建立长效机制,亦即透过商谈机制将两岸各种主要经济关系制度化,因为台商跨区域投资与贸易的现实和未来都将以大陆为重心或围绕大陆市场来展开,至少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是如此。这一点是台湾经济走出过去八年低谷,实现经济复苏甚或繁荣的前提,任何“管制”或“限制”无疑只会给台商和岛内经济带来伤害。

台商应深入了解大陆的政策、市场和社会发展现状,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两岸同文同种具有点石成金之功效,可以帮助企业消除各种不确定性,台商应该在一如既往追求低成本的基础上制订新的长期发展战略,义无反顾地整合资源并将之积极投入到具有生产性收益的各个领域之中。(来源:人民日报——大地杂志 作者:黄德海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副教授)     1950年代台湾经济开始转型的原因  

《龙的传说-台湾经济故事总宣传》 第二集

一九五零年间,由于韩战爆发,美国恢复对台湾的军事协防,以及经济援助。在美国一年一亿美元的协助下,原本以农业为主的台湾,工商业开始蓬勃发展!

现在知名的石化产业"台塑集团",当时也因为有美援的无息贷款,而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台塑集团是台湾最大的民营制造业集团,旗下有30多家分公司与海外公司,在台湾石化界及整个企业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发迹要上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当时台湾"工业局"推出一系列工业发展计划,其中包括利用美国的援助兴建石化工业基本原料聚氯乙烯。在这一契机下,在当时的援助和优惠的发展条件下,台湾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并在塑胶领域大获成功。此后还成立了南亚塑胶工厂、台湾化学纤维工业公司等一大批企业。

台塑集团

目前,台塑集团经营范围十分广泛,包括炼油、石化原料、塑料加工、纤维、纺织、电子材料、半导体、汽车、发电、机械、运输、生物科技、教育与医疗事业等。尤其是在石化工业领域,建立起从原油进口、运输、冶炼、裂解、加工制造到成品油零售等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这在台湾是独一无二的企业集团。台塑集团下辖9个公司、员工总数超过7万,资产总额达1.5万亿新台币。根据台湾《天下杂志》近年对岛内2000家大企业实力状况的调查,台塑集团已经跃居台湾各企业集团的龙头老大。

另外还有食品以及纺织产业,全都因为有美国面粉以及棉花等原材料的提供,而逐渐有了发展。如著名的台中市糕饼也曾在接受美国以面粉及小麦的援助,在米食之外又发展出多样的面食产业,努力与世界接轨,成为台湾糕饼业者的特色,并由此得以延续和发展台湾中部的美食文化。

台湾糕点名店

然而台湾决对不可能永远仰赖美国金援,所以部分拥有国际经验的美国援助运用委员会以及农复会官员们积极借力使力,努力思索让台湾可以提高生产,赚进外汇的对策!
厚积薄发:60年代台湾经济的起飞  

《龙的传说-台湾经济故事总宣传》

第三集

美援在1965年全部撤出后,台湾经济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甚至就在美国结束经济援助的前一年,台湾的经济成长数字就已经,首度超过两位数了!台湾社会已经储备了经济起飞的能量!

60年代成立加工出口区,成为世界上较早设立出口加工区的地区之一。1965年3月20日,高雄加工出口区成立,在高雄港浚港新区开始建设,至1966年12月3日完成,台湾第一个加工出口区开始运作,3年后相继成立了台中加工出口区及楠梓加工出口区。30年后于1997年相继成立了中港园区、成功物流园区。1999年,成立了临广园区。目前正在建造的有高雄软体科技园区、小港空运物流园区、屏东园区及尚在规划之中的云林丝织园区等共十个加工区。

高雄港

加工区的设立和发展,对台湾经济发展的贡献是显著的:促进了台湾初期资本的形成,为政府创造了巨额外汇,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增加了就业机会,带动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活力及社会安定;因加工出口区的成功运作,1970年促成新竹科学园区的成立,从而带动台湾高科技工业的发展及影响台湾整体经济转型。不但为台湾民众带来无数的就业机会,更吸收了来自美国,以及欧美地区的技术与经验。

新竹科技园区

就连家庭主妇,都搬个小机器回家,开始了"客厅即工厂"的副业,赚钱贴补家用;不少中小企业,也派人单枪匹马到海外,争取订单。当时的台湾,可以说是,从上到下,全民一心拼经济。

到了六零年代末期,蒋介石还将义务教育从六年延长为九年。义务教育是指对6至14岁的儿童、少年进行的教育,包括小学6年、初中3年,适龄儿童必须入学,否则其家庭要受到罚款等处罚。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义务教育仅指小学阶段,自1967年开始,义务教育时间延长为9年,先以金门县为试点。次年在台湾岛全面实施。政府对义务教育的重视以及一系列积极措施的实施,大幅提升了台湾的人力素质,也让台湾更具备竞争的能力。
七八十年代 蒋经国推动台湾产业升级  

《龙的传说-台湾经济故事总宣传》

第四集

从七零年代到八零年代之间,无论在政治或经济上,台湾都面临了许多挑战,尤其历经两次能源危机,更是台湾社会转型的关键。

当时的行政院长蒋经国,就是执政团队的舵手,在两次能源危机之后,知道台湾那个地方没有任何天然的物质,所以要靠自力更生,可以说是卷起袖子全新全力来推动,他下令执行台湾的国际机场,高速公路等十大基础建设,为未来产业升级,奠下良好的基础。

上图为蒋经国

同时蒋经国也深切了解,台湾不能永远依赖传统产业,于是他聘请海外科技专家协助,而有了产业升级。

另一个更大幅度的跃升,就是台湾的半导体产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经济中发展最成功、也最具有转型象征意义的两项高科技支柱产业分别是以个人电脑为基础的资讯产业和以晶圆代工为基础的半导体产业,近年来,资讯产业发展速度放慢,半导体产业的迅猛发展势头和巨大市场潜力取代了资讯产业的原有地位,成为台湾目前最核心的高科技产业。

半导体业也称IC产业,主要产品是集成电路(IC),其制造流程大体是;晶圆-设计-光罩-晶片-封装-测试-出货。台湾半导体业根据制造流程的不同环节,形成严密而完整的分工,其中作为半导体原料的晶圆的生产被视为该产业的核心技术,台湾的"晶圆双雄"已在该领域取得较领先地位。但是您知道吗,这个产业的诞生,居然是在一个早餐店里做成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