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的建筑寿命对政绩来说,已经够长了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3:46:45

(王乃玲/图 来源:红网)

  每年中国消耗全球一半的钢铁和水泥用于建筑业,产生了巨大建筑废物,现在政府号召房地产开发企业提高建筑质量,将目前30年的建筑平均寿命延长至100年。(4月5日中国日报网)

  “将目前30年的建筑平均寿命延长至100年。”这句话说给谁听?如果说给老百姓听当然是好事,一万年也不嫌长,因为,30年还来不及解放一个“房奴”,100年至少可以避免“房奴”传宗接代;如果说给官员们听,那就是开他们政治前途的玩笑了,就算出了娘胎就当干部,100年的寿命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按干部的任期和政绩来衡量,30年太久,只争朝夕。

  有网友说:“北京的四合院已经流传了几百年了,济州桥更是源远流长,可我们使用的最新建材和施工工艺所建造的工程却是短命的,不知道时代是进步了还是后退了!”时代肯定进步了,就像人一样,不管好死赖活,只要不死,过一年就长一岁。也不是我们造不出能住100年的房子,问题是要考虑那么长时间干什么?如此资源丰富的大地让那些不动产占上100年,会让多少届政府官员无用武之地,如何去创造政绩,拿什么去拉动GDP?也不是我们现在的建筑只能用30年,问题是每届政府都会遇到“百年一遇”的自然灾害,那是天意,不是政府无能。

  个人以为,“将目前30年的建筑平均寿命延长至100年”后果很严重。首先,“危房”的定义要改变,相对于100年,那些十几、二十年的房子还能拆吗?不拆怎么腾出地来?没有了地怎么进行新一轮的开发?没有新一轮的开发,怎么去填补“子吃卯粮”的漏洞?GDP可等不起100年。第二,100年要涉及到多少届政府官员的任期?现在,卖土地造房子已经是他们的立身之本了,100年不拆房子,地皮也卖光了,让他们干什么去?这支柱产业一倒,可能就砸了那些吃皇粮的饭碗。第三,那些“房奴”经过100年也许都翻身了,新“房奴”就断种了,没有了这些供房产商和银行吸血的“房奴”,怎么产生亿万富翁?还有什么办法让百姓把几十年的将来提前奉献给房地产?所以,“将目前30年的建筑平均寿命延长至100年”万万使不得,这将严重威胁二极分化的社会进程,更可能让“子吃卯粮”的生存链断供。

  我们应当看到,房地产开发过程中为了防止建筑平均寿命达到100年的后顾之忧,已经采取了应对措施:“楼歪歪”,“楼脆脆”、“搂吻吻”就是典型的造型。因为,在一批官员的任期内,万一不幸没有发生“百年一遇”的自然灾害,就失去了折腾的机会,政绩、功绩都化为泡影。

  因此,“将目前30年的建筑平均寿命延长至100年”将会使神州大地死气沉沉,将使政府官员碌碌无为,更将使房地产这根支柱日益疲软。这便如何是好!《中国日报网》的评论说:“发达国家建筑,像英国的平均寿命达到了132年。”对此,我只能引用宁河县教育局书记的一句实话了:“在英国,你说不拆,任何人不敢拆你的。  来源: 红网 (知风)

 

-----------------------------

       30年后我们住在哪里

 

   咬牙切齿,终于在三十多岁的时候贷款买了房,看着产权证上白纸黑字的“70年”,再看看身边尚且年幼的孩子,略感一丝欣慰:自己活到100岁的可能性应该不大,但孩子却无需再像他的父亲一样背上沉重的住房压力了——70年的房屋产权,足够他比较从容地面对变化了。

显然,这样苦涩的乐观也会被无奈的现实所击破:住建部官员近日透露,中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但这些建筑只能持续25-30年。据资料显示,英国建筑的平均寿命达到132年,美国的建筑平均寿命达74年。

中国建筑寿命只有25-30年的说法,足以让人不寒而栗:25-30年后,或许我们刚刚还清了银行的贷款,正准备对“苦尽甘来”、“扬眉吐气”等词语做一次久违的“鸳梦重温”,而回过身来,半辈子的苦撑所换来的成果已经房垮屋漏、岌岌可危,那时,我们又该住到哪里去?难道要我们再一次从零开始,继续早已经熟悉的房奴生涯?如果说我们现在还年富力强,咬咬牙、壮壮胆之后还敢去贷款买房的话,那么25-30年后,我们中的多数或许只能依靠养老金艰难度日了,又如何能够再次面对居无定所的悲惨局面呢?

业内人士曾经指出,按照建设部和质检总局2005年制定的《民用建筑设计通则》,混凝土、砖混结构的住宅设计使用年限一般为50年,而这只是一个建议性的合理使用年限,并不意味着住宅只能使用50年,适当的维护和必要的维修后,还能使用“10年甚至更长时间”。不过请注意,这个假设是建立在设计使用年限50年的基础之上的,如果设计年限减半,那么后续的40年,就只能是风雨飘摇或者拆除重建。

几天前,我们刚刚看到某市两个新建交付不到8年的小区土地被政府部门在一旧城改造项目中“偷偷”地二次出让的消息,联想一下,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正是在管理者对于GDP的追逐下,在建筑商对于财富的疯狂攫取下,才导致了规划、建设中的短视与低劣,我们才不得不面对土地有70年使用权而房屋寿命只有25-30年的冲突与尴尬?城市建筑快节奏的、不断的拆毁重建,GDP直线上升,开发商乐不思蜀,而百姓的利益却随着短命的住房毁灭殆尽。

 来源: 中国证券报 (张汉)

-------------------------------------------------

不受约束的权力必然使建筑“短命”

据报道,中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有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然而,平均只能持续使用二三十年。据资料显示,英国建筑的平均寿命达到132年,美国的建筑平均寿命达74年。

浏览新闻不难发现,国内的“短命建筑”比比皆是。2010年2月6日,由于规划与设计问题,江 西南昌一个使用不到13年的四星级大酒店,在“浪费公众财富”的质疑声中,被爆破成约4万吨的废墟。沈阳五里河体育场也是仅仅用了18年就被拆迁;前段时间,福建一所投资1500万元的小学,只用2年就面临被拆迁的命运。

城市建筑“短命”的原因有哪些?中国青年报社曾经做过一份调查显示,83.5%的人选择“地方领导片面追求形象、政绩”,71.8%的人认为是城市规划缺乏科学性,接下来还有豆腐渣工程(39.6%)、商家急功近利(36.3%)、审批拆除程序有问题(36.2%)、建筑设计有问题(28.8%)等。

调查结果只是反映了普通公众对短命建筑的认知。事实上,建筑质量问题并不是建筑短命的主要原因。住建部对全国城市房屋质量的普查显示,96%的建筑质量没问题。那么,每年数亿吨建筑垃圾是如何产生的?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刘临安给出了答案: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速度比较快,土地投机获得的利润比较大。比如海南三亚要建国际化旅游城市,一些开发商看准商机,就把盖好不久的房子拆掉,即使向原来的业主赔款,重新规划后再盖新房还能赚钱。

开发商逐利是建筑短命的重要因素,但盲目拆迁是中国建筑业面临的最大难题。一些地方盲目拆迁的背后其实还是城市规划的问题,我国很多城市的规划缺乏前瞻性,在发展中就不得不面临大量拆建,但在不断的拆建中,城市模样翻新了,地方GDP上去了,领导的政绩也有了,至于短命建筑产生的建筑垃圾和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造成的社会财富浪费,这些后果是鲜有人去关注的。

有寿命的建筑才有历史,有历史的城市才有魅力。而我们个别地方领导眼里,城市开发和城市规划中的经济效益始终是第一位,精神文化往往可以忽略不计。其实,城市管理者们如果能更多地考虑公共利益,让中国的城市建筑长命起来不是没有可能。而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健全问责机制、追究浪费社会财富的行为、改变官员以GDP为主导的政绩考核体系,最终使拆迁或重建决策透明化,审批和监督机制健全化,这些被我们一再提及的常识若能切实得到落地,中国的城市建筑就完全可以拥有自己的历史,而不再不断出现昙花一现后轰然变成一片废墟。

来源: 光明日报 (陈方 原题:公共利益基础上的建筑才长命)

------------------------------------------

我们的房子为什么会“英年早逝”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近日透露,中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但这些建筑只能持续25-30年。(4月6日《中国日报》)

         这种说法,和此前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一位副主任的说法不谋而合:“国内住宅的平均寿命却仅仅为30年。”这个寿命,不到英国建筑132年寿命的四分之一,不到美国平均寿命74年的二分之一。这个冷酷的事实,让《物权法》起草时争议的土地使用权70年后“怎么办”的难题,颇具黑色幽默的色彩。

         中国的建筑物应该活多久?按照住宅土地使用权的年限,应该有70年;而按照《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100年。民居很显然不属于“重要建筑物”之列,但法定的年限最少亦应该满足50年的使用。然而,实际情况是,中国的建筑寿命50年罕见,30年则普遍。

         从中国房子的价格看,现在北京四环内的普通住宅,每平方米4万元已并不稀罕。在欧美等国的房价“跌跌不休”的情况下,花3000万人民币,在美国可以购置一处庄园,永久产权的;在欧洲可以置下一座城堡,文物式的。而在北京的中心地带,却只能购买在楼房间距极近的“豪宅”,而且没有法定的永久产权。

          每年,全球一半以上的水泥,都浇注在中国的土地上,而捆绑着祖宗三代人收入的房子,却只能维持30年。原因何在?不外如下几点:

         其一,偷工减料。《北京科技报》曾报道,建设部特聘专家周磊表示:“现在全国相当多的建筑工程、资料在造假!”广东省质监局有人士直言:“2007年年底到2008年广州新建的商品房,最好还是不要买。因为这段时间建造的楼盘普遍有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现象。”

         其二,结构性缺陷,由于建筑结构问题,有的钢筋混凝土的寿命不过25年左右。

        其三,人为拆除。扬州那个刚刚爆料被政府“偷卖”了土地的小区,满算不过才8年,就面临拆迁的命运;而名动一时的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综合楼,用了才7年,就要被爆破拆除。

        那么,普遍不足30年的建筑寿命,是质量原因,还是“正常”?建设部的一份抽查结果表明:全国30多个省份的90多个城市中的180多个建筑工程,96.1%的合格。这似乎意味着,中国建筑远低于国际和法定标准的30年寿命基本合格。这样,很多人举三代之力购买不足70年的使用权后,实际得到的可能是被打了折扣的一个短命的建筑。

        当然,将中国建筑的短命,放到目前这个特殊的语境下,就会发现,建筑物的短命,与其说是质量问题,毋宁说是制度问题,是房地产各种乱象的生命体征反应。对一个已经失去理性的行业而言,其实,寿命似乎并没有那么重要,大家追逐的,不过是一个注定要破灭的泡泡。但是,当泡泡破灭之后,首当其冲的受害者,还是公众。

        显然,无论是从维护公众权利,还是从维护社会稳定来说,从制度层面上消除这种短命现象,就成为当务之急。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提高民用建筑的耐久年限标准,加强相关执法与严格问责,还需要制定建筑物的拆除标准,决不能说拆就拆。这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遏制房产泡泡的出现,使之在法律的强力之下,尽快回归正常轨道。■ 社论

          来源: 新京报

-------------------------------------------------------

         建筑“短命”,光有指责管用吗?

 

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透露,我国每年有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但这些建筑的平均寿命只有25-30年。短寿建筑将每年产生数以亿计的建筑垃圾,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巨大的环境威胁。(《中国日报》4月6日)

环视一下现实世界,会更加觉得仇副部长所言不假。这几年,中国的“楼脆脆”、“楼歪歪”、“楼断断”之类的建筑不断出现,接连不断的豆腐渣工程,此起彼伏的住宅质量纠纷,当然难以让人对建筑质量产生信心。人们难掩愤懑之情:这些建筑都贴有质量合格标签,它们又是如何通过质量验收关的?

质量合格当然包括耐用性指标,任何建筑都该有一定的设计使用年限。比如住宅,中国标准《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就规定:普通房屋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住建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官员也曾明确表示,住宅设计使用的年限一般是50年。有这样的标准和常识,那么多易脆建筑工程居然还是在验收者那里顺利过关。

其实,2009年7月,住建部就发出了通知,要求各地立即开展对在建住宅工程质量的检查。全国30多个省的90多个城市中的180多个建筑工程接受了检查,其中96.1%的建筑工程合格。这么高的合格率,已充分说明这样的行动没有收到实际效果。短命建筑明明大量存在,如果住建部“短命建筑说”成立,他们也坚信这是一种普遍现象,那就不可能相信这样的调查结果。看来,当初的检查仅仅是停留于形式。

除了发一个这样的检查通知,住建部还有没有别的高招?短命建筑背后是复杂的利益链和不正常的政治生态。山东烟台投资4千万元的汽车东站大楼,投入使用仅半年,候车大厅的天花板就出现水泥块脱落,设计厚度本应是70厘米的天花板,实际厚度只有10厘米,上面还承载着一个大型的洗浴中心。这让旅客天天在危险中度日的豆腐渣工程,由一个村办企业承建,这企业是从本市最大的国有建筑公司手中夺得业务的,其法宝就是该市交通局局长的一句话。有了这样的后台,什么监理、验收,都成了虚设。面对这样的豆腐渣产生的土壤,住建部凭什么让民众相信和期待?

仇副部长是在一个重要会议上透露中国建筑质量的现状,说明他担忧和不满,但住建部承担着“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的责任——中国建筑质量好不好,老百姓只能指望住建部等政府部门拿出行之有效的措施以扭转大局,而不是简单批评一下。      

  来源: 中国青年报 (谢昱航 原题:住建部对短命建筑不能只限于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