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剑生:触摸世界的文明脉搏--独角兽资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5:01:04
周剑生:触摸世界的文明脉搏独角兽资讯 发表于 2008-6-14 2:38:00

撰文、摄影:周剑生 文字整理:毛欣 执行:雷东军

这里有被遗忘的印加古城——马丘·比丘,神秘莫测的复活节岛巨人石像,卡奈依马国家公园里令人叹为观止的地质景观……它们像一个个巨大的磁场,强烈地吸引着我去探寻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马丘·比丘:被遗忘的印加古城

正是秘鲁这座“空中城市”——马丘·比丘的神奇景象,让我开始了拍摄世界遗产的行动,如今我真的来到了这里。

上山的路坏了,汽车停在山边,我们只好背着一堆行李步行。次日当大山还未苏醒时,我就等在遗址大门前,6点开门时我成了当天第一位游客。天公作美,晨霞伴我在游客蜂拥而至之前拍到了满意的作品。

离开马丘·比丘时,我们乘汽车沿盘山公路转着圈儿下山,一个当地少年一边高喊着 “Good-bye”,一边抄山间近路直线往下跳。所以他总是跑到汽车的前边,一直从山顶喊到山脚,用安第斯山特有的方式欢送着我们。最后当汽车停住,少年上来讨小费时,游客们都心甘情愿地掏了腰包。这位少年与马丘·比丘一样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以至如今只要想起马丘·比丘,就自然会联想到少年带有大山味的“Good-bye”。

马丘·比丘是被印加帝国于16世纪遗弃的古城,坐落在老年峰和青年峰中间陡峭狭窄的山脊上,四周被崇山峻岭重重包裹。在这没有人烟的地方,印加人却建起了他们的城市。从远处看起来,马丘·比丘似乎随时都可能从狭窄的山脊上滑下万丈深渊。古代印加人怎么能在绝顶上建造城市着实令人费解。与世隔绝的这座城市几百年都没被西班牙殖民者发现,因此也免遭劫掠。

然而,到1911年被美国地理和历史学家、耶鲁大学教授海勒姆·宾厄姆(Hiram Bingham)偶然发现的时候,马丘·比丘已经被几个世纪以来的树林灌木、苔藓藤蔓遮盖,只能隐约看到些断壁残垣。今天,杂草藤蔓虽然被清除,但是想要瞻仰古城,仍然得耐心等待笼罩古城的山中云雾散尽。当那层神秘的白色面纱最终消失,马丘·比丘更像是上天额外赏赐给人类的礼物。

当海勒姆·宾厄姆发现这一古迹时,他确信自己已成功地找到了维尔卡班巴——盛传的印加人最后的避难所。自从西班牙征服者从其首都库斯科赶走了他们的印加帝王之后,他们在这里幸存了36年。他当时被眼前见到的一切惊呆了,立即把自己的最初感觉记录下来:“我这才开始认识到,这里的城墙和它周围合成半圆形的庙宇,是世界上最美的石方工程。它们简直令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后来,通过对这里发现的木乃伊做年代测定,人们发现马丘·比丘大致在15世纪中后期由印加王帕查库提(Pachacuti)所建。城中宫殿、神庙、祭坛、广场、街道、水道、监狱、仓库等一应俱全。因为被人遗忘在高山之巅数百年,所以一切都还保留着当初的模样。以15世纪印加人的生产力和技术,他们如何将巨大的石块运上绝顶山梁已经让人惊讶,他们又如何把这些巨大的石块垒成城堡就更让人无法想象,更何况石块之间结合严丝合缝,有时连一根针都插不进去。如此精密的建筑、细致的规划,却没有任何可以查证的历史记录,确实匪夷所思。

于是,现代考古学者推断,马丘·比丘并不是普通的城市,而是一个举行各种宗教祭祀典礼的活动中心。平时有一些人居住在这里照料寺庙和祭坛,大部分人要到宗教节日才到这里来。考古学家在城中发现的头骨中,绝大多数是女人的头骨,他们推断这些都是为了敬献给太阳神的“太阳神的处女”。城中最著名的是“拴日石”,它是一块精心雕刻过的怪异巨石,据说是印加人在每年冬至的太阳节时为祈祷太阳重新回来,会象征性地把太阳拴在巨石上。印加人崇拜太阳,太阳神是他们最重要的神灵,印加王都自称为“太阳之子”。不过这些太阳的子民为何遗弃了他们的拴日石却不得而知。

但是一切都不过是现代人的推断,这座古城究竟为什么不为人知?为什么被遗忘了300年?这些都是印加人留给后人的神秘问卷。

复活节岛:谜一样的巨人石像

我向房东借了匹马,骑着它在智利的拉帕·努伊岛上四处转悠。美中不足的是马太老,跑不起来,我只好哼着“马儿呀,你慢些走,慢些走……”,在岛上慢悠悠地走。我拍照总是拍到四周一团漆黑才收场,黑暗中辨不出回去的方向,只好骑着马瞎转。这时,四周静得可怕,不远处一排巨大的人面石像变得面目狰狞起来。我有些紧张,朝着亮处走,结果却到了海边,无奈之下,只能任凭老马自己走。

走了大约近两个小时,远方村庄的灯光渐渐依稀可见。突然,前方有车灯,原来房东不见人和马回来,带着女儿开车来寻我。

复活节岛是地球上最孤独的一个岛屿。这个面积仅有163平方公里的三角形小岛位于东太平洋,往东越过3600公里的海面才能见到大陆(智利海岸)。直到1722年4月5日,该岛的原居民才与外界有了接触,其时荷兰航海家雅各布·洛加文 (Jakob Roggeven)率领的一支114人的三艘战舰登陆此地。洛加文发现它的时候,在海图上用墨笔记下了一个点,在旁边写上“复活节岛”,因为这一天正好是基督教的复活节。从此该岛以“复活节岛”为人所知。但是现在人们一般将它叫做拉帕·努伊岛(Rapa Nui),这是19世纪中叶波利尼西亚人对它的称呼,岛上原居民被称作拉帕·努伊人。据说,有一种从其祖先传下来的名称叫“特-皮托-特-何努阿”(Te -Pito-te-Henua),它一度被译成“世界之脐”,这个说法引起许多人浮想联翩。

不过复活节岛的确有很多奇怪的地方。它位于南纬27度,属亚热带,气候相当暖和。它是由大约100万年前海底的3座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灰使种植的土壤变得富饶。在理论上,它应该和其他波利尼西亚人的岛屿一样,是个天堂乐园。但是,洛加文对它的第一印象却是一个荒岛。实际上复活节岛是一个草原,没有任何高于3米的树木。植物学家在岛上只发现了47种土生土长的高等植物,大部分是草本、蕨类,只有4种矮小的灌木。野生动物中,除了外来的老鼠和一种小蜥蜴可能是本土的,没有任何一种大过昆虫。它甚至没有本土的蝙蝠和陆地鸟类。至于家养动物,则只有鸡。居民主要靠栽种甘薯、甘蔗和香蕉为生。当时的人口据估计只有2000人,显然属于波利尼西亚人,讲波利尼西亚的方言,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在 1774年访问该岛时,随行的一个塔希提人可以跟岛上居民交谈。

然而,就是在这块贫瘠、落后的土地上,却诞生了大批被当地人称为摩艾(moai)的巨大石像。目前已发现的摩艾有887尊,大多数是在一个采石场雕刻,其中有288尊雕刻完了之后曾经被成功地运到称为阿胡(ahu)的海滨祭坛立在上面,运输距离有的远达10公里。有397尊还未雕刻完扔在采石场,其余的92尊则遗弃在运输途中。它们大部分是用比较软和容易雕琢的凝灰岩(火山灰凝固形成) 雕刻的,小部分用其他的火山岩雕刻。摩艾平均高度约4米,平均重量约12.5吨。最大的一座高21.6米,重160~182吨,但没有完工而遗弃在采石场。完工的摩艾中最大的高9.8米,重约74吨。没有两个摩艾完全一样,但大部分都根据同一个样式雕刻,最底下只到髋部,手臂垂于两侧,两手十指拉长护住腹部。摩艾的头部也被拉长,并总是向前注视前方。大部分摩艾有长耳朵、大鼻子、薄嘴唇、深眼窝。有的眼窝中镶有用珊瑚做的眼白和深色石头做的眼珠。大约 50~75尊摩艾顶上还加了一个称为普卡奥(pukao)的用红色火山岩做的石帽,也可能是代表头发。

显然,摩艾是复活节岛上最引人注目也最使人疑惑的风景。洛加文写道:“这些石像使我们震惊,因为我们无法理解这些人没有大木头可以制作任何机器和结实的绳子,却怎么可能立起这些石像?”洛加文的疑问,到现在还不断地被人提出,也不断有人试图给出种种答案。特别是那些神秘现象、天外来客、“史前文明”的宣扬者,更是把复活岛上的摩艾当作证据。

其实,在岛上采石场可以找到许多用玄武岩制作的石斧,当地人称为托其(toki),因用钝了而丢弃。摩艾就是用这些石器雕刻出来。在20世纪50年代,著名挪威考古学家海尔达尔(Thor Heyerdahl)曾雇了6个当地人用这种石斧雕刻一座摩艾。他们干了3天就辞职了,但是根据其进程估计,这6个人用12~15个月的时间就可以雕刻出一尊摩艾。如果要雕刻最大的摩艾,也不过只要20个人工作1年。

自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考古学家们也不断组织人马用原始的办法搬运、树立摩艾或复制品,美国考古学家范蒂尔堡(Jo Anne Van Tilburg)设想古拉帕·努伊人在搬运时,把摩艾放在木橇上,底下垫一排木头当轮子,地面洒水减少摩擦。她用计算机模拟,发现用大约70个人以木头、绳子为工具,用这种方法花5天时间就能搬运、树立一尊重约10吨的摩艾复制品。1998年4、5月间,人们在复活节岛上实地模拟了整个过程。

考古学家们对古拉帕·努伊人怎么搬运、竖立摩艾颇有争议,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管拉帕·努伊人具体用什么方法,根据当时条件,是完全可以用几十个人搬运、竖立一尊普通大小的摩艾的,并无神秘之处。问题在于,木头、绳子是从哪里来的?在贫困之中的岛上居民怎么可能有工夫来雕刻、搬运这些巨大的石像?为什么又突然停止了这项活动?

可惜的是,在与欧洲人接触之前,拉帕·努伊人并无文字,也就没有历史记载可以明确回答这些问题。复活节岛上有一种奇怪的象形文字——朗格朗格(rongorongo),意思是“会说话的木头”,刻在木板上。但是按新西兰语言学家史蒂文· 费希尔(Steven Fischer)的说法,这是在1770年西班牙人访问该岛之后,受其影响才发明的。他在1996年成功地将其破译,发现它们只是记录了祭祀颂歌和创生故事,并非历史记载。

直到现在,各式各样的巨大石像静静地矗立在这个火山岛上,凝视着天空,像是在默默地讲述着一个遥远的故事,给后人留下许多费解之谜和无限遐想。

卡奈依马国家公园:鲜为人知的地质景观

飞机在乌云间不停地抖动,相机反复地撞击着我的前额,完全无法取景。飞行员双手死死地握着控制杆,看得出这位久经风雨的老手也显得有些紧张。另外两位游客早已面色苍白,好在我比他们稍有经验,几天来已经是第3次航拍了,前两次拍摄都不成功。这时飞行员向大家解释了一句“云层厚,气流强,无法接近瀑布”,便掉头返航了。我知道他已经尽力了。

随后我在停机坪旁的小卖店喝可乐,一位导游走近身旁,问我明天上午还想不想再航拍一次。我当然想,但内心又怕导游“宰”我。于是我便装着不经意地问了声:“How much?(多少钱?)”他回答:“0元!”看我没明白又用拇指和食指组成一个圈,重复一遍“0元”,并解释说刚才飞行员对他讲了我的事,看我这个人很执着,明天已有两位日本游客交了预订金,如果我愿意可免费将我带上。就这样,第二天我终于拍到了卡奈依马国家公园的瀑布。

卡奈依马国家公园绵延于委内瑞拉东南部。公园65%的土地由石板山覆盖,极具地质学价值。陡峭的悬崖和高达1000米的瀑布,构成了公园的独特景观。这里是热带雨林气候,降水丰沛,加之山高谷深,河流湍急,形成无数瀑布,最著名的就是安赫尔瀑布。安赫尔瀑布由如刀切似的断岩形成,落差979米。瀑布从山顶飞落直下,形成一条随风摇曳的白龙。安赫尔瀑布是美国飞行员安赫尔1935年在寻找传说中的埃尔多拉王国时偶然发现的,由此得名。瀑布四周是群山密林,陆路难以通达,只能乘飞机从空中观察或水路接近。

建于1962年的卡奈依马国家公园最初占地面积为10000平方公里,于1975年增大到30000平方公里,以便保护其中的河流盆地的各个分水岭。当时,它已经变成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公园。由于它的非凡美景和生物地理上的价值,1994 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令人意外的是,卡奈依马这个公园的名字来源于委内瑞拉一位作家所写的小说《卡奈依马》,而它在当地语言中的意思是“恶意之神”。

直至今日,人们对该地区的地质了解还相当肤浅。由于土壤养分的极度缺乏,难以支持较大一点的生物群落的生存,导致该地动物种类非常稀少,

委内瑞拉东南部的传统居民(包括卡奈依马公园内的居民)都是佩默恩的本地居民,属于加勒比语系的一部分,人口总数达到了20000,其中大约有三分之一都生活在这个国家公园。一般认为佩默恩人是在两百年前移居这里。尽管定居历史很短暂,但是佩默恩人对这里的自然环境产生了很大影响。这里岩层、瀑布、湖泊和溪流的命名,均来自于神话中的描述。

卡帕多细亚的岩窟群

  卡帕多西亚的岩石群像一组幻景造型,有的形如磨茹、有的形如竹笋、有的形如带贝雷帽的烟囱。世界奇景虽多,但能与卡帕多西亚的岩群妣美的却是屈指可数。这奇景是火山灰和熔岩风化所成。置身于这童话般的自然奇景之中,让人感叹造物主的伟大。这里被认定为世界遗产的另一个理由是岩石上的窟穴集落,那是土耳其的初期基督教徒们为躲避罗马帝国的弹压和阿拉伯人的迫害而逃避到这里挖穴掘洞建造的教堂和生活场所。精致的拜占庭(Bvzantine Style)建筑风格的教堂内绘有壁画,有些窟穴深达八层,纵横交错,规模犹如地下城市。6至7世纪洞穴居民达6万人之多。基督教徒的苦难历史由此可以略见一斑。

拍摄花絮:

  这次,我是随日本旅行团出游。到达旅店时已经是晚上8点。晚餐后,妻子陪我到野外拍摄。一直冻到出租车司机都忍受不了,才打道回旅店。回来发现慌忙中竟忘了上胶卷,一场徒劳。明天要随团移动,今晚是最后的机会。可时针已经指在凌晨2点。由于导游有警告此地不安全,夫人见我要去重拍,无奈中下了最后通牒:“要走带上自己的护照走,不用回来了:”但这也没有阻挡住我的行动。远处城市的灯光衬托了蘑菇形状的奇石,使我得到了这张满意的创作。第二天,当夫人在对同行者绘声绘色地讲述自己丈夫如何执著时,连坐在一旁的我都听呆了。

耶路撒冷旧城及其城墙

  耶路撒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充满着东方文化氛围,因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教的圣地而闻名于世。3000多年来,它在战火动乱中,不断被破坏,又不断地被修复,至今仍向世人展示着多姿多彩的仪态。 公元前1000年以色列最早在此建都。当时所建造的神殿在公元7世纪时,被罗马侵略军摧毁。亡国后的犹太人禁止进入耶路撒冷。公元4世纪后,才允许每年一次到幸存的残墙哭泣哀祷,残墙由此被世人称为“哭墙”。在哭墙内侧丘坡上,可见一座有金碧辉煌拱型圆顶的岩石清真寺,那是伊斯兰教的圣地。旧城内还有座“圣坟大教堂”,是公元327年,由罗马人为基教徒所修建。

拍摄花絮:
  
  我是随旅行团先到约旦,然后中途请一天假,从阿曼租车去的耶路撒冷。踏上老城区的土地,一种强烈的中世纪风情扑面而来。下午3点来到的西墙,残墙前祷告者、士兵、儿童与旗帜混杂在一起。透过杂乱的表象却感对一种从未体验到的精神力量。眼前的这堵残墙除了墙缝儿间长出的几丛野草外,再无什么奢华可言,然而它却支撑着一个民族2000年的历史。
  一个犹太人哨兵大约是有些松懈的缘故,立刻遭到旁边一位老人如长官严父般的训斥。我虽然听不懂犹太语,但从他们的表情中,却能读懂这个民族百折不挠的生命力。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无论历史如何评价犹太民族,抛开信仰和主义不谈,作为一个人,我为他们的民族精神所折服。

杰内古城

  被世人美喻为“尼日尔河谷的宝石”的杰内古城,坐落在尼日尔河与巴尼河交汇处,在14~16世纪末被摩洛哥军征服前,这里是西非最为美丽的商业城。尤其值得夸耀的是古城中央的那座高11米、周长56米,用椰树木为骨架,用粘土建造造型奇特的清真寺。该清真寺向外突出的房架巧妙地起到了装饰效果,这是1907m1909年按15世纪苏丹建筑风格重建的。重建的清真寺被视为非洲建筑史上的一大杰作,也是西非伊斯兰教的象征,不过只有伊斯兰教徒才能入内。壮美的清真寺建筑,每周一的大集市以及女人鲜艳夺目的服饰是杰内古城的魅力所在。

拍摄花絮:

  我对眼前五彩缤纷的世界有一种感,那就是我们亚洲人特别精于计算,天生是做生意的料。在非洲买东西付款时,当地人敲半天计算器,还不如我的心算来得快、来得准确。但是,非洲人具有非凡的艺术天赋,且不要说非洲音乐、舞蹈表现出的原始美,仅说非洲女人的发型、发饰也让人眼花缭乱。以前,我常听妻子说,“女人漂亮的发型都是美容店做出来的”。杰内是马里内陆的一个小城镇,这里我看不到什么美容店,可集市上少女的发型干人千样:有的像西藏妇女梳着满头小辫;有的又像如来佛似的螺丝卷型;还有的如瀑布垂青披肩……如到当地人的居家小院去看看,尽管贫穷如洗,人畜杂居、臭气扑鼻,但那抱着孩子的中年妇女,也是衣着整齐,裹着漂亮的头饰,就连那唇膏涂的也是恰如其分。我要说,非洲人。人人都是艺术家。

吴哥遗址

  1992年被认定为世界遗产

  从9世纪繁荣到15世纪,期间历经了26代王的吴哥王朝留下有200平方公里广阔的旧都遗址。石造的建筑物群艺术性极高,它与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和印尼的婆罗浮屠并称为世界的四大奇迹。通过遗址可以了解以建筑和雕塑艺术为特点的古高棉文化。遗憾的是由于时光的流失以及战乱的破坏,吴哥遗址濒临崩溃的危机。

拉萨布达拉宫

  中国 1994年被认定为世界遗产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区分布有许多佛教寺庙、宫殿。从7世纪起,历代活佛都居住在此。拉萨成为西藏的宗教、政治中心。拉萨西北部的红山上耸立有闻名世界的布达拉宫。宫殿依山而立,直至山顶。这座雄伟的宫殿初建于7世纪,是西藏吐蕃王为迎接唐朝文成公主所建造的9层共1000个房间的宫殿,命名为布达拉宫。

拍摄花絮:

  每挪动一步都像在登天一样
  
  由于我想在成都与寄放在岳母家的女儿多呆几天,结果去拉萨的时间只剩下1天半。当医师的内弟知道我的身体底子,用手机追到机场,叮嘱要格外小心。可我哪里有功夫去顾忌高山反应,当天今晚抵达拉萨后,在西藏自治区政策研究室朱主任的安排下,立刻就开始作选景准备。

  次日清晨,我请了位藏胞小伙背器材一起爬到对面的山上,这时高山反应使得我每挪动一步就像在登天一样,身体已到达了极限。支好三角架,拍到了这张神山环抱的布达拉宫。一位藏族摄影师得知我曾做过心脏手术,居然进藏半天就登山拍照,他摇着头说:“你这是在玩命呀!”

萨那老城

  也门 1988年被认定为世界遗产

  萨拉老城是阿拉伯半岛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作为半岛东部商道上的重要商站早在4世纪已经成为也门政治、经济、宗教的中心。20世纪中叶作为也门首都的萨那城扩建时老城大部分被拆除,七座城门仅保留下一座“也门门”作为历史的见证。

拍摄花絮:

  飞机从吉布提再度起飞时机仓内空荡荡地仅剩下6名乘客。而且除了自己之外其余的都是当地模样的人。前不久美军军舰刚在这里被伊斯兰教原理主义的恐怖组织爆炸了。为此日本外务省对国民们发出了停止也门旅行的劝告通知。大约由于这个原因也门可谓“门庭冷落”。走出机场大门时我这个惟一的外宾顿时受到了翘首已久的出租司机们蜂拥似的“欢迎”。事态不可收拾竟然发展成司机内部的争夺战。东拉西扯了半天最后有幸被判给一位拐子老头司机。黄昏时分出租车将我载到老城中心放下。环顾四周极度混乱。也门的男人每人都身佩腰刀,7、8个男人肮脏地围成一圈俯在地面上集体嚼“咖蔸”(麻药的一种类),这如果在邻国沙特阿拉伯的话,’将被判15年牢狱,而也门的法律自古允许这一奢侈,让人望而生畏。向路边摆小摊的少年问路,他却要我先买他的香水。就这样我沉重的行李中又多添了一瓶香水。

  费了半个多时辰终于找到了旅游书上介绍的也门门对面的旅店。店员一边口嚼着“咖蔸”爱答不理地接待了我。住久了才知道这原来是警察部门经营的旅店——大约是为了控制有利地形保护世界遗产也门门。我选择这个旅店的目的也在于寻找最佳角度早晚拍摄也门门。这张照片就是在旅店的屋顶拍摄的。总之,也门当夜给我一种“野蛮”的感觉。第二天我也赶快“野蛮”起来,特意到市场上挑选了一把刀鞘镶满银子的上等腰刀插在腰间。直到离开也门乘飞机时刀被没收,但刀鞘至今仍与我同在。

希巴姆老城(也门)

  1982年被认定为世界遗产

  在阿拉伯半岛的沙漠中央拔地而起的一片高层建筑群给人一种海市蜃楼般不可思议的感觉。那简练的外观,雷同的造型不由让人联想到纽约的摩天大楼。这些用土坯为建材的建筑群高达30米,在中世纪来说的确堪称高层建筑。具考证这种高层建筑的由来是传统家族制度的产物。当时家族分家后一般不在外面新盖房屋另起炉灶,而是在原来的房屋顶上加层扩建,从而逐渐形成了这种高层建筑。每栋建筑为5层或8层结构,总共有500多座,居住有7000入左右。高楼的1、2层房间大多没有窗户(1层养家畜,2层作仓库),3层以上供人居住。屋顶和顶楼都涂有雪花石膏。这种涂白实际上对建筑物起到了保全作用。设想如果没有每年一度的涂白,300年前建造的房屋可能早已被侵蚀掉了。现存的建筑多为100年前或300年前建造的,最古老的还可追溯到10世纪。

拍摄花絮:

  巧遇东方丽人

  当我精疲力竭地回到小客栈时,迎面从楼梯上仙然走来一位黑装素裹的东方丽人。客栈接待员将这位来自日本九州职业摄影师山部小姐介绍给我。同行相识在异土他乡,当夜幕降临,我们已似一对情侣相伴漫步街头,一起进餐馆,一起购水果。……第二天圣诞节,我们结伴去西巴姆拍摄风光、采访当地部落头戴高帽的蒙面劳作的农家女。分手时,淡淡地相互道了声“Merry X’mas”。至今,我对山部小姐有一种说不清的“恋情”。西巴姆陡峭的险岩间,她那身背重型三脚架,一步步攀登的矫健身姿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催我奋进。

克里姆林宫和红场

  不提及克里姆林宫,无从谈论俄罗斯的历史。克里姆林宫是历代俄罗斯的皇宫,追溯克里姆林宫的历史,最初是1156年在莫斯科河左岸修建的木结构城堡。1367年为了防御蒙古人的袭击,又建造起石壁石塔的城塞。15世纪后期,被称为雷帝的伊万四世招集了意大利、俄罗斯最有名的建筑家增修和扩建,使皇宫逐渐形成了今日可见的、显示权力的豪华和壮观。

  宫殿城墙全长2235米、高5至19米,最大厚度达6米,城门有20座之多。18世纪初,彼得大帝迁都圣彼得堡后,这里曾一度失去了首都的功能。直到苏维埃政权成立,克里姆林宫再次成为最高权力的象征。从15世纪起,在克里姆林宫外逐渐形成的交易集市,到17世纪建成广场,世人称之为“红场”。

拍摄花絮: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憧憬。我是读苏联小说,看苏联电影长大的,自幼对俄罗斯文化有种特殊的向往。这次去南非取道莫斯科,得到俄罗斯的72小时过境签证,圆了自己儿时的梦。走在莫斯科凸凹不平的道路上、乘着陈旧不堪的地轶电梯,使我扎扎实实地感受到这个国家目前经济的拮据。
  
  而当我进入车厢,看到人们那一丝不苟的装束和泰然沉稳的神态,才真正体会到俄罗斯文化的厚实。赶到红场时,初冬的晨霞已经渐出,我带着孩童般的崇敬心情,拍下了这张半边乌云、半边曙光的克里姆林宫图片。

日本古京都历史建筑

  琉球王国从15世纪建国起,在沟通日本、中国、朝鲜以及南亚各国的贸易交流中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图片上的首里城遗址,是由第一代王尚巴志着手修建、由第二代王尚真、尚清扩建而成。它是琉球王国的政治、外交、贸易中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冲绳战役中,美军摧毁了这座古城。1992年开始的修复工程至今仍在进行中。

拍摄花絮:

  这次将来日本探亲的岳父母的旅游点。定在刚被认定为世界遗产的首里城(冲绳岛)。9月底的冲绳正是台风季节,天气变幻莫测。为得一个晚霞,一个星期以来,我每天傍晚都偷跑出来,在高速公路往返2个多小时到城下等机会。离岛的前一天下午,决心陪陪女儿。正当我们在海滩上玩得兴头上时,突然天公变脸。我立刻将2岁多的幼女塞给姥姥,驱车直奔首里城。下午5点左右,遗址掌灯时刻恰巧雨住了,云未散,千载难逢。我终于如愿了。

挪威卑尔根

  卑尔根市位于挪威西海岸,那里不仅是著名的古建筑集中地,也是汉萨同盟海外行商的惟一例证,还是城市发展初始阶段和北欧木建筑的宝贵遗迹。 卑尔根市是挪威第二大港湾城市。1070年挪威王在此建都。12世纪德国商人把持了这里的贸易实权。卑尔根成为东西方贸易要地而繁荣。东城有14世纪时期建造的德国商馆,曾经是德国商人的居住地。故有“德国码头”之称。

拍摄花絮:

  惟独这次一直忙到上飞机也没顾得上查阅资料。等坐定机舱打开导游书时才发现自己匆忙中忽略了一个在中学课本上就知道的重大常识问题——冬季的北极昼夜不见太阳。将错就镨,只当此行目的是专程去拍夜景的吧。

  我乘海轮从欧洲最北的瓦尔德小渔村出生。冬季无游客,若大的游船只有寥寥的几个为着生计的乘客。清晨登上甲板,漆黑色的海面上拔起的冰山压面而来,轮船在冰山与冰山之间小心缓慢地移动着。眼前的这般情景不禁联想到“泰坦尼克号”。恐怖夹着厉寒立刻将我推回了船舱。……到达目的地北极圈以南的卑尔根城时,虽然时值正午,但只能见到犹如傍晚的依稀可见的阳光。后来,在家信谈起一周的特殊体验感想时不知怎么竟把自己形容成一只“地老鼠”。

贾恩茨考斯韦海 

  1986年被认定为世界遗产

  位于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西北约80公里处大西洋的贾恩茨考斯韦海岸110米的断崖上,可见无数石柱突起。总长8公里的海岸线上呈正六角形,共计4万根的石柱由陆地向海里绵绵延伸。其景观有似巨人所造,固有“巨人古道”之美称。是6000万年前太古时代火山喷发后熔岩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如此排列有序的石柱,不禁让人怀疑不是天然雕琢而是人工有意堆积而成的。

拍摄花絮:

  三脚架“飞”了

  在巨人石道,要不是亲眼所见绝对无法相信这些正规六角型巨石是天然形成而非刀切斧凿。我在海边取景时突然想起友人的忠告,将摄影包从脚下拣起挎在肩上,并特意将三脚架搁在一个高出地面几十公分的木桩上,这样离开十几米远也能清楚看到。况且傍晚的海岸上游客已是寥寥无几。即使是这样,我也不敢大意,离开木桩五米左右,一边取景一边不时用眼瞧着三脚架。可是顶多过了2、3分钟,当我再抬头时,三脚架还真的没有了。眼花了?我找遍木桩周围还是没有。二十米外停着辆大型旅游车,我冲上去对着满车的欧洲游客大喊:“谁看见了我的三脚架?”得到的回答是一片“NO”!我真是啼笑皆非:三脚架在自己的眼皮底下“飞”了!当天,我只有从附近旅店借来椅子用石块固定着当三脚架拍夜景了。

斯凯利格·迈克尔岛

 

  1996年认定为世界遗产

  斯凯利格·迈克尔修道院在爱尔兰西南部12海里外的一座仅0.18平方公里的远海孤岛上。建于公元7世纪,为欧洲现存最古老的修道院之一。是反映基督教初期时代的建筑风格的重要史迹。房屋形如蜂窝,沿凸凹不平的岩地而建,没有丝毫的修饰痕迹,惟有十字架显示着这是基督教建筑。从出土文物和菜地遗迹略可了解当时修道士们在这绝海岛上艰辛的生活状况。由于孤岛与陆地隔绝的缘故,修道院鲜有人造访,故而至今保存着原始状态。此外,岛上又是野鸟栖生的乐园。

拍摄花絮:

  一位住东京的爱尔兰大使馆官员对我说,当年他为了到斯凯利格·迈克尔岛去,在渔村等了一个星期、也未能成行。据介绍这里冬季不出航,天气不好不出航,为了保护岛上的自然环境,限定了出航的时间和船只数。这位官员在递给我签证时预祝我交好运。我回答“好运与我同在”。

  有幸的是我不单登了岛拍了照,在游船加速离开斯凯利格·迈克尔岛时,天空的乌云低压、船尾的浪花高腾,格外衬托了孤岛与世隔绝的意境。我顿时领悟到这才是自己真正的好运,大步跨到船尾、双手托住相机、双脚稳住重心、连按快门。赢得了死死抓住船栏杆的游客们佩服的目光与船长翘起的拇指。要不是语言受限,我一定会对他们讲述自己曾经在军舰上生活过两个月的经历。

圣米歇尔山及其海湾

  1979年被认定为世界遗产

  位于诺曼底地区一个小岛上的教堂,高出海面150米。退潮时小岛则变成与陆地相连的山丘。教堂的诞生有段神奇的传说。8世纪初主教欧勃尔按照梦中大天使米歇尔的授意在山丘上修建了这所教堂。奇特的是完工后不久山丘被海水淹没从而形成了今日可见的海中浮岛。11世纪起对教堂进行扩建,足见逐渐新添了罗马式、哥德式、文艺复兴式等风格各异的建筑。

拍摄花絮:

  我乘车来到山下时,教堂已经关门。但这丝毫不影响我的夜拍计划。只是夜景之美让我一直拍到所有的饭店都客满,只好裹着雨衣在路边椅子上露宿了。四月的欧洲寒气逼人。我被冻醒了,就到公路上走动,一直漫步到东方发白。旭日的阳光撒向大地,温暖了路边的草木,也温暖了我的身躯。

希腊曼特奥拉

  希腊中部地区有一派奇特的景观,数十座20~400米高低不等的柱形垂直岩石群拔地而起,建造在陡峭岩石顶上的24座修道院仿佛悬浮在空中。虔诚的修道士们在此过着与世隔绝的戒律严格的修行生活,直到20世纪初修道院还是靠绳梯和吊车与外界相通。这些修道院是14~16世纪为避免战乱和抵御土耳其人对基督教的迫害而建造的,目前仍有6座修道院在使用之中。

拍摄花絮: 

  时逢星期天,摩托出租店关门。我搭了个便车上山,拍完照后想抄山涧近路下山。遇见二位修女请教路线,可是顺着修女所指的路走着走着眼前已无路可走。我勉强地摸索了一会,眼看夜幕降临,只好折回原处重新沿公路下山,远处村镇的灯光清楚可见。我放心地收拾好三脚架挎在肩上向山下走去,突然“蹭”的一下串出一条黑狗来。狗怕啥!在复活节岛荒原上,野马追我都没怕过。我不在意地用手中的摄影包挡了一下,“蹭,蹭”地又串出两条狗扑面而来。我开始用力地甩着包试图驱赶它们。“蹭,蹭,蹭”地黑狗、黄狗、灰狗,五条凶狗围着向我袭来。

  “野狗!”我顿时恐惧起来,身体随着惯性不停地转着、挥舞着双手。此时没有时间概念,脑子一片空白,不知过了多久,突然“啪”地一下眼前发亮,野狗们顿时逃遁了。我定眼一看,一辆汽车急刹车停在三米之外。我连爬带滚地钻进车里,抬头一看,“阿门”原来是两位神甫。我想从此要信上帝了。

多瑙河及布达城堡区

  1987年认定为世界遗产

  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被多瑙河分为东西两岸。13世纪起匈牙利帝国在西岸布达建造王宫,西岸从此而辉煌起来。布达市内哥德式建筑与巴洛克式建筑点缀在窄道两旁。东岸佩斯则逐渐形成商业、学术与市民文化的中心地。
  
  19世纪,多瑙河上架起的大桥将东西两岸连接成一个城市,各自独立的布达和佩斯两个城市从此合并成为匈牙利的新首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1956年的匈牙利动乱,使城市几度遭受重大的损坏,但每次都被精心修复。布达佩斯至今仍被喻为“多瑙河上的一颗珍珠”而夸耀于世。

拍摄花絮:

  布达佩斯城是东西欧的交汇之除。当地的贸易集市堪称欧洲之最。各国的商品汇集在这里,又从这里贩往东西欧各地。匈牙利帝国自古剽悍高傲,这一气质也充分体现在它的建筑形式中。图片的国会议事堂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庄严而雄浑。遗憾的是当我与妻子赶到多瑙河畔时,空中雾气沉沉,视线时隐时现。孤鸟掠过,意外地造就了这张图片。

埃夫伯里巨石遗址

  英格兰南部索尔滋伯里平原上的这座环形排列的巨石遗址直径约为100米。据考证是新石器时代的建造物,有5000年的历史。四层同心圆的石圈中央的祭奠石和旁边被称为脚跟(Hee1-stone)石的玄武石,在每年夏至这一天,两个石头与地平线彼岸升起的太阳连成一线这个建造物的目的是什么还存有众多的猜测:亦或是崇拜太阳的神殿、亦或是天文台、亦或是与宇宙联系的通信点等等,至今仍是个千古之谜。

拍摄花絮:

  我赶到拍摄地时,已是掌灯关门时刻。与门卫交涉,仅获得10分钟的拍摄许可。但拍摄结果不满意,只好在就近村镇住下。次日凌晨3点,我乘事先预订的出租车来到遗址,钻铁丝网而进。明月当空,我架起三角架正准备拍摄时,隐约感到左右有人影逼近。抬头一看原来是昨晚的门卫。大家都笑了。这会心的一笑伴着月光收进了我的画面。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1987年被认定为世界遗产

  耸立在伦敦泰晤士河岸的议会大厦建造于11世纪的哥德式建筑。1834年被大火烧毁后重建,成为世界各国议会建筑的典范。照片右侧的钟楼高达92米,其钟声被BBC电视台作为报时声所用。威斯敏斯特宫是英国浪漫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整体造型和谐融合,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建筑风格的丰富情感。

拍摄花絮:

  在伦敦国会议事堂前拍照时,当拍摄完毕我的眼睛终于离开照相机,听到身后有人直冲我嚷嚷:“喂,这三脚架是你的吧?我们在这里替你看了半天了。你不知道英国小偷多吗?”原来是两位台湾女留学生路过这里,看到我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世界里,全然不顾行装时特意留步站在我身后义务看管。作为报答,我自然又是拿出自己的本领为这两位同胞拍摄了一张纪念照片。但是这三脚架在后来拍摄英国北部巨人石道时还是难逃一劫。此后在向朋友谈及自己的英国感受时,多了一个词汇“小偷国度”。

蒂卡尔国家公园

  危地马拉北部的蒂卡尔国家公园是一座浮现在原始森林中的玛雅文明最早、也是最大的神殿遗迹。蒂卡尔意思为。能听到圣灵之声的地方”。遗迹中最大的杰作是五个巨大的金字塔神殿。站在64米高的4号神殿的顶端,鸟瞰四周的原始森林,有似身在摩天楼的感觉。远听野鸟孤鸣,令人毛骨悚然。这座巨大的玛雅城市在公元900年谜一般的崩溃了。

拍摄花絮:

  公园规定夜间禁止人进入遗址。据当地人介绍,在没有月亮的晚上,会有毒蛇挂在树梢上,还会有虎出没。当时,我想这多半是用来吓呼人的。这天不巧碰上阴雨天,旅店里没有电灯,晚上8点钟,我便和衣而睡想等等运气。半夜起来,见月光射在床边,我顿时兴奋了起来。

  为了防止毒蛇,我特意罩上雨衣带上风镜。四月的赤道线地区早巳十分炎热,我全副武装地在原始森林中急行40分钟,浑身热汗淋漓。来到拍摄点,趁着月光居高临下地对准遗址连打十几次闪光灯。不想刚拍完一张照片,就听得远处传来虎啸声,顿时浑身的热汗变成了冷汗。我定神侧耳倾听,确实是虎啸声,而且一声一声地逼近。

  我立刻意识到是这是在原始森林打闪光灯,夜间未曾有过的亮光搅乱了老虎的美梦。俗话说“好汉不吃眼前亏”,况且自己算不上什么好汉。我当即丢下照相机撒腿就跑。一口气跑出森林,到警察驻地。值班警察叫醒了警官,他们边安慰我边解释说这个地区的确有四只老虎,但至今从来没有伤过人。

  待到拂晓时,警车载着全副武装的警察和我一起浩浩荡荡地开进森林,来到我半夜扔下相机的地方。更风光的是两位荷枪实弹的年轻女警察陪同着我。于是,我变换着角度放心地拍摄。在她们扭身下岗时,我一激动喊住她们,将身上仅有的两颗巧克力合着满腔的感激之情一起向她们扔了过去。未曾想这一壮举,竟害得自己在森林里挨了一整天的饿。

  更可气的是,事后当地人听了我的“避虎记”时,竟说当地有种狒狒的嘶叫声与虎啸相似。这简直等于在奚落我,至今为止,无论怎样我仍宁可愿意那是虎啸,而不愿意认为那是狒狒叫。

查科文化国立历史公园

  美国新墨西哥州西北部的石造士著集落住宅群,为后人留下了高度发达的查科文化的遗产。其中最大的土坯建筑物为12000平方米的半圆形结构。这些建筑物的定位被推测可能与太阳和月亮的方位有关。最让人感到神秘的是村落周边如同网络般的道路遗址,路宽9米.全长600公里,这些有明确的构思道路不仅是为连接周边村落之所用,更被认为是当时查科文化宇宙观的反映。

拍摄花絮:

  在美国开车是种享受,从阿尔伯克基出发到查科。我驱车急驰3个小时,窗外大地一望无际.既没有交叉路口,也没有行人的干扰,一个劲地向前狂奔了280多公里:这种快感在人生之中是不多得的。赶到查科国立公园后,所长热情地驾车引路,又亲自登山为我选拍摄角度。分手时,所长叮嘱一定要在日落前下山。可是落日的晚霞挽留了我。等下到山麓时四周已经漆黑。刚要开车门,一声高吼着实惊了我一跳。凑近一看“哦,原来是个保安”。谁知对方竟拍着腰间的家伙自称是警察。警察也好保安也罢,我还是老伎俩:凭着自己带过兵的经历,双脚跟用力一并、右手一举,送他个正规的军礼,口称自己也曾经当过警察。这法果然奏效,对方当即解除警戒,并友好地开车带路,送我去露天营地。

拉利贝拉岩石教堂

  传说12世纪埃塞俄比亚第七代国王拉利贝拉梦中得神谕:“在埃塞俄比亚造一座新的耶路撒冷城,并要求用一整块岩石建造教堂”。于是拉利贝拉按照神谕在埃塞俄比亚北部海拔2600米的岩石高原上,动用2万人工,花了24年的时间凿出了11座岩石教堂,人们将这里称为拉利贝拉。从此,拉利贝拉成为埃塞俄比亚人的圣地。至今,每年1月7日埃塞俄比亚圣诞节,信徒们都将汇集于此。

拍摄花絮:

  我查阅了大量图片资料,选择拍摄角度,但都感到不理想。临行前,我特意买了14mm超广角镜头和带显示器的微型录像机。到了当地,我却一时找不到绳子,出于无奈,只好将旅店的床单撕下两条,把三根木杆接在一起,再雇了几个当地孩子,把相机和录像机撑到了空中,我选择了不敢说是最好但确信是前所未有的角度。

邦贾加拉悬崖

  1989年被认定为世界遗产

        位于马里中部横贯东西的邦贾拉山地,在靠近尼日尔河一侧海拔500米的断崖上。在这悬崖峭壁间,布满了犹如蜂窝般的多戈族的住宅。14世纪初叶,当地居民为躲避抓奴隶,在这里安营扎寨。后来,又是为了逃避战乱以及抵制伊斯兰教的同化而定居于此。使之逐渐形成了一幅独特的景观。这里的居民具有博大的宇宙观、独特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艺术。当今尽管在观光浪潮冲击下,他们仍然能保持着固定不变的传统生活方式。

拍摄花絮:

  早就听说去马里观光要格外当心,向导“黑”。一路果真是防不胜防。去邦贾加拉遗址几乎无路,要在碎石山谷中探索,离了向导寸步难行。事先约定好的报酬条件,一进山就全变了。帮助背行李、吃饭、住宿以及第二天的马车费全部重新加价。不同意不行,无需向导出面,背包的脚夫就足够收拾你的了。
  
  为拍好照片,我也无意与他们计较,留下买路钱就是了。结果比原先的价格多付了600美金。不过,这比刚下飞机时的惊险要安全多了。在机场一个儿童向导外加警察将我“推荐”到一个小客栈,几个彪形黑汉带着个未成年的少妓接待了我,硬逼我乘他们的出租车行400公里。最后.我付了相当于星级饭店的房费,才算摆脱了纠缠逃了出来。好在贾加拉遗址灿烂的曙光弥补了我经济上的损失。

贝宁阿波美王宫

  贝宁南部的阿波美城曾是西非海岸以贩卖奴隶而繁荣一时的达荷美王国的首都。这个地区在历史上与[象牙海岸]、[黄金海岸]相并列被称为[奴隶海岸]。阿波美王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
  
  相传距阿波美80公里外的阿拉达王国有一位王子,率领效忠他的随从篡夺了王位之后开始攻打阿波美部落,杀死了部落首领”达(Da)”建立了一个新王国取名为“达荷美”,意思是建立在敌人肚子上的城(On the belly 0f Da)。

  1645年达荷美王国建造了第一座王宫。此后为了巩固政权,采取了二项特殊措施:其一是废除了“长子继承制“改为选择勇敢善战的王子或兄弟或亲属继承王位、从而确保了王国的活力。其二是由于连年战事男性兵源不足而征集了2万多名女性建立起一支“娘子军皇家卫队’。

  18世纪中叶,达荷美王国成为西非最庞大的奴隶贸易的中心。其间通过不断掠夺土地和奴隶积累了巨大的财富。19世纪初盖索王执政时期废除了每年二次为祭司而生杀活人与动物的残酷传统。1892年法国人攻进了阿波美城。将王国毁于一炬。当时执政的贝汉律王逃出阿波美城,客死他乡。

  在200多年的达荷美王国的统治期间,前后共有12位国王相继执政并在阿波美建立了12座王宫。这些王宫在法国人的一把火中几近化为灰烬。但其间有两座残存尚好。其中最为完好的恰是那位废除用活人祭司的盖索王的宫殿。这可能是他积了阴德的报应。王宫因年久失修,被联合国敦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濒危遗产]而受到特别关注。

拍摄花絮:

  我本来是与二位当地人合租了辆出租从贝宁首都出发去阿波美城。可是途中出租司机逢人截车一概不拒载。车还没开出多远后排已经坐满了四个人。前排除了司机外我与一位充满狐臭昧的男人挤在一边。算下来这辆车已经装了七人、超载三人。这时路边又有位姑娘拦车。司机居然让姑娘上车座在他身旁而司机自己则歪着身子把持方向盘、耍杂技似的地跑着车。遗憾的是这之后再没有人拦车了,不然我到要见识见识贝宁的出租车究竟能载多少人。

  谢天谢地总算安全地到达阿波美城。补足了水租了辆轻骑赶到阿波美王宫遗址时不想大门紧闭。一对欧洲青年席地坐在门前沮丧地告诉我:“今天休息”。我是不撞南墙不回头,便沿着围墙找突破口。绕到遗址侧面有个门半掩着。里面传来笑语、透过门缝望去一队侍从簇拥着一位王爷正在游园。大约这就是今天遗址休息的原因。可我在这里只能待一天。灵机一动挎着摄像机.照相机挤进门直接迎着王爷而去。一边对保安谎称自己是从东京来的记者一边对着王爷大大方方地拍起照来。同时还对随从的摄影师们点点头。不知他们是同行生同情还是被我蒙糊涂了竟然也冲我微笑地点头。就这样我也成了王爷的随从伴着大家一同游园。可我的此行目的是拍遗址不是游园。趁王爷在凉棚休息之际借故上厕所离开大家。大约是出于对世界濒危遗产的特殊保护吧,保安特意派位少年跟着我。出了厕所我端起相机赶紧拍照。这时少年上前欲阻拦,没等他开口我的小费已经塞进少年的手中并乞求地冲他微微一笑。我想他是既懂得情谊又懂得”物质“的。

  不过,凡事都有代价。这次也让我蒙受了经济损失。那不是指给了少年小费。而是进内园时要脱鞋。当地人连王爷脱下的都是拖鞋,惟有我因为要走南闯北脚履的是老岳父送的名牌旅行鞋。不知道哪位随从不小心”穿错了”鞋,反正等我离开内园时,门口只留下一双破拖鞋。至今还令我懊悔不已的是事后我不该回忆起在那双鞋垫下还藏了200美元的现金以备万一。

周剑生的其他世界遗产摄影作品:

科隆大教堂

 

 雅典卫城

德国天鹅堡

达赫施泰因文化景观

塞哥维亚古城输水道

克久拉霍的性雕塑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