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溪镇域情(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13:42
赤溪镇域情(二)2009-10-16 18:47

社洋村委会 村在宣洋西北面,有田洋,故名西洋,后方言衍为今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东北6.3公里,赤(溪)岔(头)公路北侧,海拔600米。老区基点行政村,1933年,该村群众为保护革命志士而遭受国民党围剿,全村房屋被烧光,32名青年遇害,1934年曾志在此领导分田运动。4个村民小组,103户,460人,常驻200多人,出过大学学历人口1人。杨姓,明正德年间从福安大留村迁徙至赤溪官峰,不久又转迁入该村。村落呈椭圆状,房屋36幢,其中新建13幢。耕地715亩,主产稻谷、茶叶,林地8821亩,有林地7000亩,其中毛竹800多亩,林木以松、杉为主,2006年农业经济收入66.8万元。商店2间,年销售值约桫椤,珍稀动物有小金龟。古建筑有祠堂一间, 30米长古道一条。有信奉杨

斑竹村委会 以驻地村为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东北4公里,赤岔公路北侧。2004年12月确立为少数民族行政村,辖九条冈、斑竹等2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145户,577人(其中少数民族46户,198人),常驻256人,出过大学学历人口5人。耕地980亩,主产稻谷、茶叶,林地5919亩,有林地4558亩,林业以松、杉、毛竹为主,2006年农业经济收入133.3万元。小杂货店3间,年销售值约8万元。医疗站、教学楼各一所。古建筑有祠堂2间,宫1座。风景点有相连的五座山峰,称五龙相会。

班竹村 古时产斑竹,故名,在镇东4公里,赤岔公路北侧,海拔580米。144户,573人,常驻260人,钟、邱姓,1723年(清雍正元年)建村,从龙岩上杭武平迁入。村落呈梯形,房屋53幢,其中新建8幢。耕地950亩。通电、电话、电视、自来水、水泥路。

九条冈村 九条山冈从四周延伸此地,故名,在斑竹村北1.5公里。1户,4人,单座楼。邱姓。耕地30亩。

向东丘村 村东有土丘,故名,在斑竹村东1公里,原独楼,2户,8人。邱姓。1981年迁入斑竹村,村废。

小岭坑村 村处小岭,旁有山坑,故名,在斑竹村西0.7公里。原单座楼,1户,3人。1981年迁入斑竹村,村废。

下楼弯村 村处山弯,古时有草楼,故名,在斑竹村西1公里。原1户,4人。1981年迁入斑竹村,村废。

半山楼村 楼建在半山腰,故名。在斑竹村西1.4公里,原单座楼,2户,4人。1981年迁入斑竹村,村废。

龟山 为一山间盆地,位于赤溪镇东南部,海拔600米以上。四周山势陡峻,山上一马平川。分布着墩头、洋林、岩坪、院前、留洋5个行政村。山高雾浓,茶叶品质优良,生产的茶叶“龟山雷鸣白玉芽”闻名,是蕉城区茶叶主产区和反季节蔬菜基地。矿产资源丰富,有高岭土、叶腊石、辉绿岩等。龟山也是名胜古迹之地,千年古刹龟山禅寺曾声名远播,至今仍流传 “一龟、二凤、三支提”之说。该寺建于唐开成二年(公元831年)。蔡、柳二禅师是龟山禅寺的开山始祖,据说鼎盛时期有大殿五间,僧众300多人,寺田1000多亩,解放初期,尚有僧人10多人,田产100多亩,目前只遗留1座残破的客殿,为悬山顶土木结构,面阔4间,长14米,宽12米,高9米,由18根大木柱支撑。现存有残垣、残基、莲花池及部分石构件。龟山上的南屏峰海拔1079米,风景秀丽,有南屏月夜等美景。为周边几十里群众九月九登高之处。

墩头村委会 祖先在此地开荒时,因山上平坦如洋,居于上游水头,故名洋头,因与八都洋头重名,改名墩头。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东南3.2公里,后塔冈山东北侧,海拔700米,单一行政村,8个村民小组, 112户,443人,在外劳力一半以上,多在北京、上海、广州经营茶庄、钢材、南杂店等,有村民出国加拿大。本村籍大学学历人口14人,以邱姓为主,明朝中期从赤溪夏村迁入。村落集中,房屋56幢,其中新房25幢。耕地631亩,主产稻谷、无公害茶叶,林地4711亩,有林地4437亩,林业以松、杉、水杉、杂木为主,2006年农业经济收入197万元。日用商店3间,年销售值约7万元。村委楼、教学楼、医疗站各一所,茶厂一家。古建筑有清康熙时期宫一座。名木古树有百年红豆杉数棵。名人有王家实,民国27年(1938年)参加革命(参加革命时间可能更早一些,是红军),后升至师级,解放后在某大军区医院任院长。通电、电话、电视、自来水、水泥路。

洋林村委会 以驻地村为名。1958年成立大队,1 9 84改为村委会。在镇东南3.9公里,后塔岗山东北侧。辖王家林、洋林、光洋、过溪等4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 185户,792人,常驻500多人,有村民在北京、上海、广州经营茶庄、钢材、南杂店,出过大学学历人口16人。耕地1000亩,主产稻谷、茶叶、反季节蔬菜。林地9266亩,有林地8908亩,林业以松、杉、杂木为主,2006年农业经济收入202.3万元。小杂货店5间,年销售值约10万元,村委楼、教学楼、医疗站各一所,小型水电站一座,茶厂一家。古建筑有清代祠堂一座,古井4口,名木古树有树龄300多年、5种杂木寄生的红豆杉一棵,百年柳杉数十棵。风景点有际坪白坑瀑布,落差30多米,上有七间洞,石窟连石洞深40多米。矿产有高岭土、叶腊石。

洋林村 村在田洋中,有风水林木围者,故名,曾名洋尾。在镇东3.9公里,后塔冈山东北侧,海拔690米。13 0户,48 2人,林、郑姓为主,林氏于清中期由永泰迁入,郑姓于清末由福清迁入。村落集中,房屋100余座,其中新建30多座。耕地616亩,通电、电话、电视、自来水、水泥路。

光洋村 田洋朝阳,光照充足,故名。在洋林村东北2.5公里,虎头山西南侧。3 2户,130人,以陈姓为主。耕地25 4亩。通电、电话、电视、自来水、简易路。

王家林村 村中林木是王姓栽的,故名,在洋林村东南1公里, 15户,6 5人,郑、颜姓,耕地8 7亩。通电、电话、电视、自来水、水泥路。

过溪村 洋林来本村要过一条溪,故名。在洋林村南0.2公里, 5户、21人,郑、杨姓,耕地4 3亩。通电、电话、电视、自来水、水泥路。

外墘村 在洋林村边,故名。在洋林村东南0.5公里。原5户,19人,杨姓,因造福工程,2003年迁入岩坪新村,现无人居住。

坑坪里村 村落在一条平坦的山坑里面,故名。在洋林村北3公里,虎头山西北侧。原独楼,1户,4人,吴姓,现已迁入光洋村,村废。

大楼坪村 房屋建在大坪上,故名。在洋林村北2.8公里。原住1户4人,1 9 4 8年前后主人病故,房拆村废.

岩坪村委会 以白岩和漈坪两村各取一字为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东南6.4公里,象顶山东南麓。村委会原驻上大岭,现驻岩坪新村(造福搬迁点)。辖岩坪新村、漈坪,下大岭、上大岭等4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81户,283人,常驻100多人。出过大学学历人口3人,耕地480亩,以农为主,粮食作物有稻谷,经济作物有茶叶,水果有桃子,林地4774亩,有林地3971亩,林业以松、衫、水杉、杂木为主, 2006年农业经济收入113万元。日用商店1间,年销售值约6万元。名木古树有百年红豆杉5棵,古松1棵,珍稀动物有白鹇鸟等。

岩坪新村 在镇东南4.2公里。32户,130人,新建房屋26幢,村委楼、敬老院各一幢,公厕1间。通电、电视、电话、自来水、水泥路。

坪村 村在漈下,故名。在镇东南6公里,20户,110人。耕地201亩。

上大岭村 村在通往福安大岭的上部,故名。在镇东南6.5公里,大岭山南侧。村落呈梯状。12户,15人。耕地93亩。

下大岭村 村处通往福安大岭的末端,故名,又称岭尾。在镇东南7公里,嵋洋岭南麓。17户,52人。耕地3 1亩。

白岩村 因村有白色岩石,故名。在镇东南6.4公里。聚落呈方形。原12户,5 5人,2005年前先后迁往八都闽坑、赤溪、福安甘棠,现无人居住。

虎头山村 山形似虎头,村以山名。在镇东南6.4公里,虎头山西侧。原6户,22人。耕地8 l亩。九十年代先后迁往际坪、洋林、贵村、福安眉洋,村废。

夹排头村 村南北各有一排山,大石头夹在两排山之间,村在大石东南面,故名。在镇东南5.7公里,象涸顶山北侧。原1户,2人,已迁往大岭村,村废。

王家塔村 村旁有王姓捐款建造的塔,故名。在镇东南4.6公里,象涸顶山西北侧,原1户,3人,已迁往岩坪新村,村废。

差溪村 村中两条溪由西北方向交叉汇合,名叉溪,后衍为今名。在镇东南7.2公里,嵋洋岭东南侧。原1户,1人,已迁往福安眉洋,村废。

洋明坑村 村建在田洋,村两边流水清澈透明,故名。在镇东6.3公里,企刀山东南侧。原住2户8人,1947年房屋烧毁,迁企刀山居住,村废。

嵋洋岭村 位于宁德,福安两市交接处的嵋洋岭西侧,村以岭名。在镇东南7.5公里。原7户,2 1人。耕地4亩。

院前村委会 以驻地村为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东南4.6公里,南屏峰东北侧。辖和尚院、福头山、嵋洋、院前、东岭,深坑楼、亭角等8个自然村,1 2个村民小组,271户,1132人,常驻人口773人,村民在北京开茶庄20多家,大学学历人口46人。博士1人,人名?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耕地1658亩,主产稻谷、茶叶、反季节蔬菜,林地9685亩,有林地9078亩,林木以松、杉、杂木为主,2006年农业经济收入400.5万元。小杂货店8间,农家超市1家,年销售总值约80多万元。村委楼、教学楼各一间,医疗站、茶厂各一家,水电站一座。古建筑有明末宫一座、清乾隆年间黄氏祠堂一座,清代曾出过1名进士,村内有龟山禅寺遗址。名木古树有千年红豆杉1棵(是否有千年?千年红豆杉,已是国宝,请写出此树的高、径),五百多年红豆杉2棵(高?径?),几十年红豆杉200多棵,五百多年黄山松10多棵。风景点有南屏峰。

院前村 村在和尚院前,故名。在镇东南4.6公里,南屏峰东北侧,海拔640米。9 0户,7 8 2人,黄、翁姓为主,建村300多年,翁姓从七都三屿迁入。村落集中,房屋218幢,其中新建82幢。耕地1 3 1 2亩,通电、电话、电视、自来水、水泥路。

和尚院村 村在和尚院西南方,村以院名。在院前村北0.6公里, 9户,31人,李姓,耕地6 5亩。通电、电话、电视、自来水、水泥路。

福山头村 传说此山头曾经出现佛光,故名佛山头。后衍为今名。在镇东南6.4公里,南屏峰东北侧。3户,9人。耕地173亩。

眉洋村 古时牧羊人在此常丢失山羊,故称“迷羊”,后雅称眉洋。在镇东南4公里,南屏峰东北侧。5户,1 5人。耕地7 0亩。

东岭村 村在院前东面,有一石岭,故名。在镇南3公里南屏峰北侧。村落呈H形。25户,9 6人。耕地1 7 0亩。

深坑楼村 村建在峡谷深坑,故名。在镇南3.6公里,南屏峰北侧。独座,1户,5人。耕地8亩。

亭角村 有一凉亭在村里,远望只见亭角,故名。在镇东南7公里南屏峰东北侧。村落分散。11户43人。耕地9 6亩

王三坑村 村有三条山坑,周围山场属黄家,村称“黄三坑,”后衍为今名。在镇驻地5.5公里,南屏峰东。单座楼,原1户,2人,已迁夏村,村废。

后塔村 古时有和尚安葬骨灰的石塔,故名。在镇区东南4.4公里,南屏峰东北侧。4户,18人。1975年迁院前村居住,村废。

留洋村委会 以驻地村为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东南5.6公里,南屏峰东侧。辖下留洋、上留洋、松柴冈等3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107户,446人,常驻近300人,有数十户村民在广州开南杂批发店,本村籍大学学历人口8人。耕地854亩,主产稻谷、茶叶,林地3629亩,有林地3130亩,林木以松、杉、杂木为主,2006年农业经济收入93万元。小杂货店2家,年销售值约15万元。医疗站、初制茶厂、碾米厂各一家,水电站一座。古建筑有清雍正年间黄氏祠堂一座。矿产有叶腊石。上百年杂木几十棵。

下留洋村 在留田洋下方,故名。在镇东南5.6公里,南屏峰东南,留洋村委会驻地,海拔620米。80户,330人,常驻250人,黄姓,1662年建村。村落集中,房屋41座,其中新建16座。耕地695亩。通电、电话、电视、自来水、水泥路。

上留洋村 在留田洋上方,故名。在镇东南5.2公里(在下留洋村西北0.4公里)路程1公里。27户,110人,常驻50人,房屋21座,黄姓。耕地114亩。通电、电话、电视、自来水、水泥路。

松柴冈村 山冈松树很多,故名。在下留洋村南0.5,路程1公里,南屏峰东南侧。2户,2人,黄姓。耕地45亩。

对面高村 站在下留洋看对面村高,故名。在下留洋村南0.6公里。原19户,71人,黄姓,已迁下留洋、墩头、院前、八都福口,村废。

上门厝村 此处开基者名叫上门,故名。在下留洋村南0.4公里,,南屏峰东南侧。原3户,7人,黄姓,已迁下留洋、王家林,村废。

坪石楼 村前有一块大石较平,故名。在下留洋村南1公里,南屏峰北侧,原3户8人,黄姓,已迁夏村,村废。

炉田村委会 以驻地村为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西南3.4公里,赤邑公路北侧。辖炉田,大坂洋、茶园冈3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337户,1454人。常驻人口869人,外来人口122人,现有及出过大学文化19人,博士3人.耕地1 5 4 8亩,林地 1825亩,有林地1516亩,以农为主,主产稻谷、茶、茉莉花、果蔗、草莓苗,兼营运输商贸,面的4部,拖拉机5部,商店9间,年销售值约110万元,。水果产品有西瓜、桃子、柑橘等,林业以山杜樱为主,2006年,各种经济作物平均产量 ,产值 ,医疗站1所,完小1所。村内有2棵300年古榕树。2口近200年古井,水清味甘甜,村域内山田山有品质优良的花岗岩,1985年全县文物普查,发现村内和尚山地表有青铜遗器。每年农历十月十四为村祖宗生日,宾客齐聚一堂,演戏庆贺。

炉田村 古时因有炼铁炉在田中,故名。在镇区西南3.4公里。雁乐溪北侧,海拔107米。全村人口270户1051人,常驻610人,外来122人,出过大学文化以上的人口19人,以黄、颜姓为主,建村300年左右,由霍童兴贤村迁入。村落集中,房屋幢(其中新建的水泥楼房 幢),村委楼、教学楼、医疗站各一幢。村内有300年古榕树2株。耕地l466亩,林地 亩,通电、电话、电视、自来水、水泥路。

大坂洋村 在溪坂边较大的田洋上,故名。在炉田村西北100米,村落扇形。66户,402人,现常驻人口259人,房屋 幢(其中新建的水泥楼房 幢)。耕地135亩。通电、电话、电视、自来水、水泥路。

茶园冈村 山冈生长很多茶树,故名。在炉田村西南14公里,茶园冈山东南侧。老区基点村。1户,1人。耕地面积5 0亩。

上庵村 洪水暴发会淹到上方,故名。后方言音衍为今名。在镇区西3.7公里。茶园岗山东南侧。原住2户,7人,汤姓。1987年迁入墓里村。

墓里村 村在炉田黄姓祖墓的山塘里,故名。在镇西3.6公里,茶园冈山东南侧。6户,19人,汤姓。耕地面积2 4亩,2003年迁入大坂洋村。

东边村委会 位于黄田东边而得名,又有以地形河流之东而得名之说。1 9 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西南4.7公里,雁乐溪东侧,海拔80米。单一行政村,4个村民小组,116户,498人,常驻人口260人,现有及出过大学文化12人。以黄、郑姓为主,1369年建村(明洪武二年)。村落集中。房屋82幢(其中新建房屋38幢),医疗站2所,村委楼、校舍各一幢。村内鲤鱼溪有一1085年(宋元丰八年)石刻,高1.45米,宽0.83米,竖刻楷书,字迹清晰,保存完好。耕地455亩,林地2056亩,有林地1363亩。以农为主,主产稻谷、茶叶,蘑菇、茉莉花、甘蔗,水果有水蜜桃,林业有松、毛竹,2006年各种经济作物产值 万元,杂货店4间,年销售值约34.5万元。通电、电话、电视、自来水、水泥路。

东边村:独一村()

夏村村委会, 以驻地村为名。夏村传古时夏日把田园晒得龟裂,故名。1958年成立大队,1 9 8 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西南2.7公里,雁乐溪东侧,海拔90米。单一行政村,19个村民小组,573户,2354人,常驻人口1760人,外来人口110人,现有及出过大学文化43人,以何姓为主, 年建村,村落呈梯形,房屋537幢(其中新建房屋230幢),医疗站3家,村委楼、完小各1所,耕地面积1 623亩,林地4726亩,有林地3734亩,以农为主,主要产品有水稻、反季节蔬菜、茶叶、甘蔗、草莓苗,林业有松、杂木等,2006年各种经济作物产值 ,各种生产资料商店及日用商店26间,年销售值约600万元。村后山有870亩原始生态林。沿路上山,怪石嶙峋,鬼斧神工,有“棺材石”、“仙人脚印”(长1米)、“龟山弯鬼洞”,林中粗及五人合抱的古木多达百余棵。古建筑有陈坪亭1座。通电、电话、电视、自来水、水泥路。

寨头村 古时有土匪在此山头建寨,故名。在镇区南2.1公里,赤邑公路南侧,耕地2 0亩,原1户,2人,1989年迁入夏村。

阳谷村委会 以驻地村为名,2000年6月成立村委会,原属夏村村委会,县志载名墙角,古时人们习惯太阳一出来,就赶晒谷子,故名。在镇西南1.4公里,雁乐溪东侧,海拔100米。村落呈三角形。单一行政村,4个村民小组,113户,477人,常驻人口386人,现有及出过大学文化5人,以傅姓为主,1688年建村,耕地2 5 3亩,林地亩,有林地亩,以农为主,主要产品为稻谷、甘蔗、茶叶,兼营畜牧业,有羊、土鸡、兔等,医疗站、教学楼各1所,杂货店4间,年销售值约10万元。林业有杉木、松,2006年各种经济作物产值 。古建筑有阳谷宫(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与闽东红军独立团会师点),1720年建造的傅氏祖厅,1836年建造的白石庵。有一棵300多年的古榕树。通电、电话、电视、自来水、水泥路。

芹菜丘村 盛产芹菜,故名。在镇南1.6公里,赤邑公路东南侧,单座楼,原2户,3人,龚姓,耕地7.5亩,现楼存无人居。

松岭村委会 因村岭四周盛长松树,故名。1955年称红星村,1966年与禅地合并称红岭村,1979年从禅地分出成立大队,1 9 8 4年改为村委会,1999年确立为少数民族行政村,8个村民小组,在镇北2.7公里,尖峰顶东北侧。村委会驻岭头。辖岭头、赤坪、三漈坑、后架、上琴田、下琴田等6个自然村,1 0个村民小组,1 2 7户,4 8 8人(其中畲族56户,271人)。村中有一半劳力在外务工,其中在闽北当伐木工人和在温州务工村民居多,出过大学学历人口5人,耕地面积8 5 5亩,主产稻谷、茶叶,林地5262亩,有林地4971亩。林业以松、杉、毛竹为主。2006年农业经济产值128万元。有教学楼2座,医疗站1家。村民主要有信奉忠勇王的传统,农历三月三是畲族节,全村男女老少集中“盘歌”,流传着描述爱情、生产劳动等内容的民间歌谣。村内有200多年松树1棵,风景点有乌石峰。

岭头村 位于松岭上方,故名。在镇北2.7公里,尖峰顶山东北侧。村落呈梯形。 4户,17人(畲族1户,3人), 江姓为主,耕地7 8亩,通电、电话、水泥路

上琴田村 村有一丘田,形似一把琵琶琴,在上方为上琴田,故名。在岭头北2公里,村落呈三角形。房屋16幢,其中新建房屋2幢。1723年(清雍正元年)从周宁咸村镇云门村迁入, 26户,163人,兰姓为主。耕地13 5亩,通电、电话、自来水、简易路。

下琴田村 村有一丘田形似琵琶,在下方为下琴田,故名。在岭头北2公里,9户,41人,兰姓为主,房屋7幢,其中新建1幢。耕地138亩。通电、电话、自来水、简易路。

三漈坑村 三条坑汇合成瀑布,方言称瀑布为“漈”,故名。在岭头西北1.5公里, 1户2人,傅姓,耕地1 7 5(此数字有误,是否为林地?)亩。通电、电话。

赤坪村 1991年丹冈村发生泥石流,多处塌方,后村内17户于1993年建村迁入赤坪,建立新村。通电、电话、简易路。

后架村 传说古时该村有一妇女改嫁福安名“后嫁”,后方言衍为今名。在岭头东1.3公里,4户,23人,江、黄姓,耕地4 3亩。通电、电话。

丹冈村 村中单一的山冈,故名。后方言衍为今名。在岭头西北1.5公里。原5户,19人,李姓为主,耕地3 6亩,2006年前先后迁入赤溪、溪园、夏村。 现无人居住。(这一类村庄,如无人居住数年,且房屋坍塌,可直接写为“村废”、“现村废”。如只是一二年内无人居住,偶而有人进村,写“现无人居住”。)

匏头岩村 岩石形似匏头,故名。曾名葡萄岩,补头岩。在岭头西0.5公里,原5户,42人,傅姓,耕地1 9 3亩,1993年迁入赤溪。村废。

狮子山村 山形似狮子,村在山中,故名。在岭头北1.5公里, 原3户,1 6人,江姓,耕地4 3亩,90年代先后迁入后架村。村废。

石转下村 村处一墩的石头下,故名石墩下,后方言衍为今名。在镇岭头北0.3公里,原3户,9人,钟姓,耕地1 2 0亩,80年代迁入琴田村,2006年迁入赤溪村。现无人居住。

肥垄村 田垄土质肥沃,故名。在镇北3公里,尖峰顶山东北侧,村舍分散,197 6年迁松柴岭居住。村废。

琴田新村 因村民大部分由松岭上、下琴田迁入,故名,2004年在上级有关部门和赤溪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确立了实施少数民族地质灾害点搬迁工程,在镇政府东南0.3公里处,规划将松岭上、下琴田45户,220人搬迁入新村。从2005年开始建房,现已新建房屋22幢,完成地基18户。新村规模不断壮大,村民生活条件得到良好改善。

禅地村委会 传说古时本村建村为世祖4个兄弟,两个当和尚,故名。1 9 5 8年成立大队,1 9 8 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东北4公里,尖峰顶山东北侧。村委会驻下洋,辖官路下、上洋、下洋等3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198户,786人,全村近一半人口长期在外经商、务工,出过大学学历人口12人。耕地9 8 0亩,稻谷、茶叶各400多亩,姜近百亩,2006年农业经济收入740万元,林地5300亩,有林地4939亩,以杉、松为主。小杂货店6间,年销售值约30万元,。医疗站1家,教学楼1座。村中有清代古井一口、石拱桥一座,百年以上枫树、栲树数十棵。村中有狮子山,俯瞰如巨狮蹲坐,仰望则似巨龙张口,山顶巨石表面如棋盘,民间相传是仙人曾在此弈棋留下的痕迹。距下洋村西北0.7公里是百丈崖顶,鸟瞰高约百丈,雨季有瀑布水流至崖顶,倾泻而下,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壮观,村西北侧长岗山有铜矿,2005年已出让探矿权,目前正处于探矿和基础设施建设阶段。

下洋村 禅地村有上、下洋之分,下为下洋,在镇东北4公里,尖峰顶山东北侧,海拔700米,147户,553人,常驻300多人,以黄姓为主。1694年(康熙33年)从霍童下胜门迁入,村落三角形,房屋62幢,其中新建6幢。有祠堂一座,耕地6 9 4亩,林地2700多亩。通电、电话、电视、自来水、水泥路。

官路下村 传说古时官员坐轿、骑马过此地都要下轿、下马,故名。在下洋西北0.6公里,14户,73人,常驻30多人。房屋5座,黄姓。耕地7 4亩,林地900多亩,通电、电话、自来水、简易路。

上洋村 禅地村有上下洋之分,上为上洋。在下洋北0.4公里, 37户,1 6 0人,常驻50多人。房屋20多幢,黄姓。耕地32 1亩,林地1200多亩,通电、电话、电视、自来水、水泥路。

黄连格村 村地盛产土黄莲,故名。在下洋西1.3公里,原住1户2人,刘姓,1945年受国民党围剿,村废。

官岭村委会 以驻地村为名,1958年成立大队,1 9 8 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东北5.6公里,盖平顶山西北侧。辖官岭、社洋坪两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286户,1095人,常驻600多人。有村民在上海经营钢材、广东开南杂店。出过大学学历人口14人,其中吴美仙为留美博士(什么学校?)。耕地1126亩,主产稻谷、茶叶,林地6649亩,有林地4260亩,毛竹1600亩。林木以松、杉、杂木为主。2000年前为生产土纸大村,后因交通不便、价格低廉、效益低下而停产,现仍有多个(能否提出二个名字?)制作工艺传人。2006年农业经济产值820万元,小杂货店7间,年销售值约40万元。医疗站2家,村委楼、教学楼各1所,电站1座。村内历史人物有吴承崇,清乾隆56年(1791年)任福建省布政使,觉罗桂赐牌匾“待锡徘鱼”;吴文臻,清咸丰例授福建布政司理问,曾任浙江宁波府知事;吴士堂清同治举人,嘉庆5年例捐福建省庆台。乾隆、嘉庆期间村中共出过秀才18人。近代名人有吴石梅,1934年参加革命,1943年任江苏太阴独立团团长,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1纵队33旅99团团长兼政治部主任,1948年5月在解放上海战役中牺牲。古建筑有古桥4座,古井2口,祠堂1座。名木古树有300多年红栲、楠木、红豆杉各1棵,上百年柯树数十棵,珍稀动物有娃娃鱼。

官岭村 曾出“五代同堂”,皇上赐旨,凡文武百官必须下轿下马,故名。(又说原村中柯树多,称为柯岭,后因出过较多大小官员,将柯该为官,称官岭)。在镇东北5.6公里,盖平顶山西北侧,海拔600米,274户,1061人,常驻500多人,以吴姓为主。1658年(顺治14年)建村,村落带形,房屋203座,新建20座。耕地9 9 1亩。通电、电话、自来水、简易路。

社洋坪村 村在社洋村西北,前有一块田洋如坪,故名。在官岭村东5公里。12户,34人,常驻16人,吴姓,耕地1 3 5亩,林地60亩,通电。

岔头村 村处两山之岔,故名。在官岭村东2公里,吴姓。老区基点自然村,1980年迁官岭居住。现村废。

牛洞村委会 以驻地村为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北5.5公里,牛垄山西北侧。辖洋里冈、茶坪、牛洞、秋竹墘等4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148户,560人,常驻200多人,出过大学学历9人。耕地736亩,主产稻谷、姜种。林地4590亩,有林地3891亩,毛竹1497亩,林木以松、杉为主。以农为主,产稻谷,甘薯、茶叶等,曾有特产土纸现已停产。2006年农业经济收入220万元。小杂货店4间,年销售值约6万元。村背凌峰山角有南北极仙翁寺。据说村前兰家山原有盘姓居民,现在原有遗址上偶有发现陶瓷制品和人骨。

牛洞村 传说这一带失踪的牛,都在这里找回,故名“牛洞"。在镇北5.5公里,牛垄山西北侧,海拔600米。138户,459人,常驻150多人。吴姓,公元1127年从福安韩阳坂迁至官峰坑坪,后又迁入此地。村依山而建,呈梯形,房屋47幢,其中新建4幢。有200多年吴氏祠堂1座,200多年拱桥一座。有200多年红栲、柳杉数棵,耕地42 9亩,林地2756亩。通电、电话、自来水、简易路。

洋里冈衬 村前小田洋,里边一山冈,故名。在牛洞北1公里。村落呈一字形。多数村民已迁入官岭,现余1户,1人,吴姓,耕地面积8 7亩,林地100亩。

茶坪村 茶叶产地,地势平坦,故名。在牛洞北0.5公里。村落呈一字形。现仅1户,1人,吴姓,多数村民在80、90年代迁入官岭,耕地5 3亩,林地100亩。

秋竹墘村 古时村里有一片秋竹,故名。在牛洞村北2公里,房屋12座,8户,29人,吴姓,耕地面积1 3 7亩,林地120亩。通电、自来水。

堵坪村 传说古时宁德、福安交接处经常聚众赌博,故名赌坪。后方言衍为今名。在牛洞北1公里,原2户、8人,吴姓,80年代迁入赤溪村。现村废。

半岭坑村 通往福安半岭村有一小坑,故名。在牛洞北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