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认知吝啬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1:51:10
上午8:51(1 小时前)

我们都是认知吝啬者

从 每日鲜果精选 作者:LiGht有 1 人喜欢此条目

最近读了一些决策行为方面的书,了解了我们思维中常见的一些误区(即认知偏差)。

我准备归纳总结一些具有共性的认知偏差,尝试寻找其内在动机,既能与大家分享,又能警醒自己。这是第一篇,《我们都是认知吝啬者》。

先看几个例子:

1、光环效应

网上流传过这么一个段子《这鸡蛋真难吃》,节选一句。

A:这鸡蛋真难吃。
B:下蛋的是一只勤劳勇敢善良正直的鸡。

暗含的逻辑是,这是一只勤劳勇敢善良正直的鸡,下的鸡蛋怎么可能会难吃?

这类认知偏差的特点是,如果某人具有某一优良品质,那 TA 必然在其它方面也表现出色(相反也成立)。 将极端的例子列出来,我们可以轻易看到其中的谬误。但事实上,我们无时不受着这类思维的影响,并且娴熟地运用它诋毁他人。

2、类比性偏差

“我不支持电影看完以后觉得不好可以退票,这个不可行。就像小姐嫖过以后不能因为不爽而拒付一样,这需要你在前期选小姐的时候就有独到的眼光。”

这句话出自韩寒的近期博客。多么精彩的句子啊,我看了要连连喝彩。只可惜,这种类比几乎不包含任何逻辑,因而也不具有任何说服力。不信,我把这句话改一下:

“我不支持衣服买回家之后可以退货,就这个不可行。就像小姐嫖过以后不能因为不爽而拒付一样,这需要你在前期选小姐的时候就有独到的眼光。”

句式几乎一样地精彩,一样地具有煽动性和幽默感,只是结论却完全不成立了。用类比来代替证明几乎是所有人都不可避免的错误。看完此文的各位读者可跳出此列了!

信文同学在《语言层面的逻辑》一文对此有精彩阐述,我就偷懒直接引用了。

这类认知偏差的特点是,当某样事物与其它一样事物在某方面有相似之处时,便断定它们在其它方面也相似。这是国人最擅长的思维谬误,毕竟是老祖宗留下的优良传统。

3、代表性偏差 / 易得性直觉

假设你对数码产品了解不多,但听说昨天开始发售的 iPad 很酷,于是犹豫是否应该购入一台。这时,某个权威网站(比如 ifanr)调查了 10000 名 iPad 用户,调查结果显示有 85.73% 的用户表示,“iPad 很赞,体验非常棒”。你会如何决策呢,买还是不买?

然后,某位你很熟悉的人刚好也买了 iPad,比如我。而且我还写了一篇体验文章《iPad Sucks》,不支持多任务,不支持 Flash,第三方应用昂贵,容易误操作,还经常死机,表示非常后悔买了 iPad。此时,你又会如何决策呢?

多数人在第一次决策时都会选择购买 iPad,然后在第二次决策时动摇甚至放弃这一打算。

但这却是不理智的。我的体验显然不如前面的调查客观、公正、权威;就算假定我很客观地在评价 iPad,我也只是众多样本中的一个,根本无法改变“85.73% 的用户对 iPad 很满意”这一事实。

这类偏差的特点是,生动、具体的描述能给人留下更深的印象

=========================

这三类认知偏差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 晕轮效应:我讨厌辩证地看待事物,我喜欢把人简单地分为好人和坏人两类。
  • 类比性偏差:我讨厌思考事物之间的深层联系,如果它们具有某种相似性,那么它们就是一样的。
  • 代表性偏差/易得性偏差:数字什么的最讨厌了,真难记;还是具体的事例能留下深刻印象,所以它一定是对的。

顺便再说两类有趣的认知偏差:

  • 首应效应:先出现的信息会比后出现的信息影响更大。
  • 近因效应:后出现的信息会比先出现的信息影响更大。

矛盾了吗?其实不矛盾,这两类认知偏差并不会同时出现。首应效应与思考过程有关,近因效应与记忆过程有关。在《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入门》一文中,我提到过: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一味依赖于海绵式思维,将是一件可怕的事——你将始终相信最后接受的信息,沦为别人思想的木偶。

这便是近因效应占了上风,究其原因,便是只记忆不思考

=========================

可以看到,在上述几种认知偏差中,我们都不约而同地拒绝深入思考,走了思维的捷径。

我们的思维中充满了这样的捷径,它们可能是直觉,可能是常识,也可能是其它东西。同时,我们天生都是认知吝啬者,总会尽力保存自己的认知能量。既然有捷径,为何不走?因此,我们在决策时,或者忽略掉一些信息,或者过分利用一些信息(以便不再寻找更多信息),以减轻认知负担。

这些思维捷径,在多数情况下都是有利的——有助于迅速做出接近最优的决策。但若是一味依赖于此,便会造成不可忽视的思维谬误。

大多数认知偏差都可以归为此类,那么应该如何克服?答案已经显而易见:

一、了解常见的认知偏差,知己知彼。相关资源推荐:

  • List of cognitive biases @ Wikipedia
  • 《别做正常的傻瓜》 – 通俗读物,“正常”的决策者为何总做着“傻瓜”的决策?类似的书还有《摇摆》、《怪诞行为学》等
  • 《决策与判断》 – 相对学术的读物,探讨了人们的决策判断过程,以及一些常见的认知偏差

二、积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