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前经济政策缺乏长效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52:09
中国当前经济政策缺乏长效性 海海人生
2008年下半年,由美国次级债引发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波及中国,对中国出口导向为主的外向经济体系造成严重影响,加上国内房地产市场疲弱和股市泡沫的破灭,国内实体经济在2008年下半年开始步入寒冬。特别是10月以后,外贸出口10多年来首次同比下滑;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也降到近10年来的最低值(5%);全国就业形势发生劣转,在沿海外贸企业打工的大批农民工失去工作;前期一直良性的消费数据在11月也出现下滑。如此恶劣的经济形式迫使政府对经济政策作出重大调整,采取一却措施保持经济增长,稳定就业。
从政策调整方向上看,当前中国政府主要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两项政策也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历次危机中刺激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从具体措施看,一、财政政策方面:新增4万亿的两年投资振兴计划,推行房地产新政,实施增值税改革,提高出口退税;二、金融货币政策方面:推行宽松的货币政策,100天内五次降息,下调整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扩大银行信贷规模,增加货币发行量。这一系列政策短期看,会刺激经济的发展速度,平滑经济衰退周期,但是这些政策的长效性却让人疑惑,甚至让人感觉有点手忙脚乱。中国是一大国,也是当今世界主要经济体,如何平衡短期的经济利益和长远的经济厉害?是与危机中的美欧一起为短期的经济困难手忙脚乱,还坚持长期经济目标优先,是把美欧的“危”变成中国的“机遇”?这是中国政策当前经济政策的重大考验,也是中国能否成功走出短期经济困难,迎来又一轮经济成长的关键因素。
从本质上讲,中国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刺激房地产市场、稳定外贸行业等一系列经济政策治标不治本。中国经济的最大危机,不是出口增长速度快、房地产市场无限繁荣、投资规模越来越大能够解决的。中国的现状是固定资产在整体CDP的比重已经够大;房地产市场过去几年过分繁荣,泡沫严重;外贸出口增速够快,这几个领域出现调整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也是应该和必须的,不然累积的弊端一但爆发,可能会象美国次贷危机一样不可收拾。首先说固定资产投资,中国近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接近国内生产总值的40%,年均增长率在30%附近,这一比率已经是当今全球的最高水平,日韩在其经济高速成长期甚至都没达到这一速度,过分庞大的投资规模一方面会抑滞消费,无计划无节制的固定资产投资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斩断下一代人的发展空间,中国现在年产5亿吨钢、14亿吨的水泥产量,已占全世界的40%-50%,产业发展空间已经接近极限;二是外贸出口,目前全世界已认同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中国出口产业确实为扩大就业、发展经济作了重要贡献,但是中国在全球初级制造业所占比重已经接近50%,即使欧美不因金融危机陷入衰退,中国初级制业也接近顶峰,其主导的外贸增长也会放缓,甚至停滞;三是房地产,这个行业过去的几年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是该行业的泡沫显而易见,适当的调整可以平滑泡沫的破灭程度,减缓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如果过高的期望该行业能再次高速发展,只能是“拔苗助长”,长期积累的危害性更大。
因此,当前中国围绕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出口产业所采取的经济刺激政策缺乏长效性。 虽然对这些行业采取适当的稳定措施是必要的,但是过多把注意力和重心放在这几个方面,会损害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让中国错失良好的发展机会。
如何更好的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维持就业市场稳定,也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难题,这里提供以下几点建议:
一、完善社会保障,尽快实行全民医疗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一直是中国经济政策的薄弱环节,如果能把4万亿两年经济振兴计划中的一部分用于尽快建立全民医疗保障体系,一方面可以解决民众的后顾之忧,为启动内需提供先行条件;二是在经济萧条期确实解决民生问题,能够稳定民心,保持社会和平安定;三是建立全民医疗保障体系,本身可以扩大中国医疗市场的需求规模,促进中国医疗医药产业的提升发展,适当扩大政府招标医疗产品的规模,也会加速医药产业的发展和整合,形成有竞争力的医疗产业。
印度人均GDP不到中国的三分之一,却已经推开全民医疗保障,既解决民生问题,也促使其医药产业进入世界领先水平,就是最好的例子。
二、实现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完善和发展中国金融体系。
中国2008年的经济规模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三已成定局,09-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也是必然趋势,同时中国外汇储备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经济规模和外汇储备保障中国在外汇市场已经有了很强的抗风险能力,同时中国在三年前已经实现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并采用了可浮动的货币价格体系,人民币过去两年已升值20%,产业承受能力增强,冲击性减弱。中国在现阶段,完全有条件实现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让人民币成为世界性的货币。
2007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和欧洲相继陷入美国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同时实体经济也出现严重衰退,从目前的趋势看,这场经济危机很可能演变为二战后发达国家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而中国由于此前金融市场处于半封闭状态,国内没有推开衍生金融工具,整个金融体系几乎没受影响,也相当健康,中国是这场次贷和衍生金融工具引发全球危机的幸存者,在美国欧洲金融和货币信用必质疑时,中国的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面临巨大的机遇,也是中国实现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最佳时期。
如果中国尽快实现人民币的完全自由兑换,一方面可以在中国逐步形成大聚集效应,让上海成为与纽约、伦敦比肩的全球金融中心,带动金融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第三产业领域的产业升级,改变中国目前二产在国内产出所占比重过大的尴尬局面;二是,人民币自由兑换前提下,可以合并AB股市场,然后完全开放资本市场,解决当前中国股市大小非压力下供给不足这一难题,繁荣和稳定证券市场,确实增加民众的财产性收入,并扩大内需;三是,实现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让中国国际货币流动改“堵”为“疏”,既可解决人民币单向升值的不利局面,也能在政治上堵住欧美关于“中国政府操纵人民币币值”一说,减少政治摩擦。
三、继续采取一切措施,扶持技术创新。
中国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房地产市场的疲软,不是出口增速的减弱,不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缩减,而是中国企业产业能否成功升级的问题。
纵观90年后的日本和当前的美国,他们的经济困境深层次问题就是产业是否成功实现升级。日本90年后所谓二十年的经济萧条,主要原因是日本在80年代末现代制造业发展到高峰后,没有一个新产业能够脱影而出,带动日本经济新一轮的发展;美国当年的经济衰退次贷危机也仅是表象,90年以后,美国经济能够超越日本稳定发展20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美国在这二十年引领了世界所有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和创新,从生物医药到IT,从宇航到互联网,美国几乎都是全世界的先锋和领导者,而现在,这几个产业面临高速发展后的一个停滞期,而老的产业又被竟争对手赶上,比如汽车产业的日韩,电信制造的中国,因此美国经济增长发动机停滞下来了,连格老不断调低利率和发展衍生金融工具带动的房地产繁荣也破灭了,所以经济必然陷入一个衰退期。
以史为鉴,中国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产业升级,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在初级制造也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产量接近全球的一半,在初级制造业方面,中国已经走到头。中国经济特别是占GDP比例最大的第二产业要再次腾飞,必须走技术创新之路。掌握核心技术,即使不能引领世界级创新,也要在现有成熟技术上追上美欧日韩,加上中国已形成的完善配套产业链条和已有的相对低成本优势,中国就能从初级制造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就能实现经济再次高速健康发展。
近10年,中国成功推行教育体制改革,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大学在校生和年毕业人数已是世界第一,也为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奠定了人才基石。加快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能反向促进每年500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扩大中产阶层数量,保证以大学毕业生为主体的精英阶层的就业,也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必然选择。
因此中国决策层有必要,也必须完善和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采取一切措施,推进产业的升级和技术创新。09年1月1日实施的增值税改革就是一个很可行的举措。政府完全可以采用更大胆的措施,在当前的经济低潮期,政府可以财务投资者的身份对部分发展前景好的新技术企业进行注资(不论是国有还是民营),比如,对北京东方显示器的新一代(8代)液晶生产线、中芯国际的12寸芯片、长虹的PDP等中国的短柄行业注入巨资,支持他们在行业低谷期扩大规模和储备技术。同时,提供政策性优惠贷款,支持优势企业加快国际并购。当然,对技术创新的支扶持措施还有很多,政府可以把这类行业作为重点,听取他们的要求和建议,然后针对性地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而不是把重点放在房地产等行业,出台一个又一个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