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说明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45:35
2010年03月20日08:24新京报我要评论(11)
字号:T|T
温家宝总理8年记者招待会观察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也是政治触角的延伸。
安东尼·吉登斯曾有这样的描述:“比起身边发生的事来,我们或许更熟悉发生在远方的事情,并将它融入到个人经验的框架中”。现代政治对大众媒体的依赖越来越厉害,这是有目共睹的现实。有西方学者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形象政治”。
不论是在国内政治领域,还是国际政治领域,大众媒介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在如今的媒介化社会中,没有传播,政治就寸步难行。甚至有学者这样说:政治即传播。没有媒介,政治传播就无从谈起。
中国总理记者招待会,作为特定时空语境下的政治传播活动,已成为中国对外传播的高端平台,成为向世界说明中国的重要样本。如今,参加总理记者招待会的中外记者有1000人之多,可见总理记者招待会的影响力。
从2003年-2010年温家宝总理记者招待会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值得关注的变化和特征。
中国媒体占据半壁江山
从表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特点和趋向。
中国总理记者招待会是中国搭建的面向世界的政治传播平台,在这一重要的传播领地上,中国媒体扮演主角。
从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在2003年-2010年的记者招待会中,共有13个国家(地区)52家媒体的记者提问。其中,中国内地媒体有8家,比例达到15.3%,如果加上中国香港9家(17.3%)和中国台湾8家(15.3%)媒体,获得提问的中国媒体比例达到近50%,也就是说,中国媒体在记者招待会上占据了半壁江山的比重。
在内地媒体中,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4家,获得了最多的提问机会。
每次记者招待会有11-15位记者提问,平均是13位,不无巧合的是:每次都有4位中国官方媒体的记者,约占30%,这个比例与提问数量的比例基本持平。
可见,中国媒体在总理记者招待会上是绝对的主场角色,这些国家级媒体的表现关乎中国舆论的宏观走向。
不过,遗憾的是,招待会上还没有见到地方媒体或其他都市类媒体记者的提问。
西方强势媒体颇受关注
美、英、德、法、日、俄六国的媒体,共获得了46次提问,占总计104个提问中的44.2%。特别是美国媒体,是除中国大陆的媒体之外得到提问次数最多的媒体,达到16次之多,平均每次招待会有2次。
美国媒体记者在每次记者招待会中都得到比其他国家的媒体更多的提问机会,不管他们的问题多么敏感,也会受到关注。在美国媒体中,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华尔街日报、美联社得到的提问次数最多,分别得到4次、4次、3次提问,可见,美国媒体在中国总理记者招待会上的分量和地位。
英国的金融时报、路透社、日本的NHK、法国的法新社以及俄国的塔斯社等媒体,在记者招待会上也得到较多的提问机会。
在中国总理记者招待会上,中国媒体发挥了主场作战的优势,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但从中国之外的媒体格局看,西方主流媒体的优势地位是很显著的,这基本反映了现今国际传播格局的真实境况。
不同媒体立场存在差异
从这8年总理记者招待会的内容上看,我们可以发现以下一些特点或趋向:
在参加记者招待会的记者身上,都或深或浅地体现了特定国家或媒体的利益立场。这就造成媒体、记者所提问题框架的差异。
在记者招待会上,记者们往往是带着不同的问题框架来提问的,不可能在同一的框架中唱“同一首歌”。就中国内地记者的表现看,其问题框架也是有国家立场的,问题水准提升也很快。如今,中国记者的问题设计与那些国际特大媒体记者比较起来,也不逊色。
再看境外媒体记者的问题框架,我们会发现,欧美发达国家与亚洲国家、中国台港地区的媒体记者提问角度、立场往往有很大差异,即便是欧美发达国家的记者提问,也会存在较大的不同。这对发言人的驾驭能力构成不小的挑战。
不过,如果处理得当,完全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来增进国外媒体对中国的理解,改变一些媒体记者的意识形态偏见,促进不同问题框架之间的理解和对话。
传播技巧逐渐娴熟
总理记者招待会多是以现场直播的形式进行的。记者招待会各角色直接进入状态,以进行时的方式对外界直播。
虽然在记者招待会之前,尽可能把准备活动做足做透。即便这样,在记者招待会现场,还会有预料不到问题出现,出现猝不及防的“险情”问题。处理这些问题,要看发言人现场“急智”能力,同时考验发言人的“控场”经验。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面对这些棘手问题,特点是真诚、沉着。比如在2004年的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问:如果群众有了困难得不到解决,就可能选择上访和信访,请问您怎么看群众上访的问题?您在平时的工作中是否接触过群众上访的事?您又是怎么处理的?
温家宝的回应有原则,也有弹性,他说,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要靠制度,靠政策,靠法律。
展示感性的政治魅力
梅里亚姆认为,政治表现为两种:感性政治与理性政治。
所谓“感性政治”就是为维护权力而使用感性的、非理性的“使人激动的东西”,即利用某种象征和仪式来调动人们的感情和情绪来维护权力;所谓“理性政治”就是诉诸合理且明智的“使人可以确信的东西”,即通过理论和实际符合的意识形态等来获得人们对权力的理性支持。
成功的政治,需要这两种政治的互济。借助感性政治策略进行政治营销,对于塑造成功政治人形象有莫大助益,有助于政治沟通的成功。
总理是一个国家、政府的人格化身。在温家宝总理的记者招待会上,感性政治得到了展示。
在2003年记者招待会上,刚刚走马上任的温家宝以林则徐的诗句明其心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时隔八年,2010年,他又吟诵《离骚》中的诗句“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尤未悔”抒怀言志。这有利于丰富中国总理的媒体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