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临水——古代诗歌中的水意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29:22
诗人临水
——古代诗歌中的水意象
水其自身无色无味而又晶莹剔透,却得到中国传统诗人的特别青睐,可谓三千宠爱在一身。诗人临水,有色有味。水中,有他们的友情、爱情与理想,也有他们的失意、怨愁,连同那留守不住的青春年华……水让他们回望扁舟、桥头与渡口,让他们回到那美丽而又忧伤的遥远岁月。
就中国的诗而言,可以说诗有多远,水就有多远。两者相得益彰,诗起于《诗经》,最早以水作为审美对象而加以描绘的作品也可以上溯至《诗经》,如“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周南•汉广》);“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泾以渭浊,其。宴尔新昏,不我屑以”(《诗经•邶风•谷风》)等等,几乎成为中国诗人永远难以超越的恒定模式。《楚辞》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较之《诗经》要生动、细腻得多,如《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一句,对后人咏水诗的创作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但无论如何,在中国的早期诗歌中,水并不是诗人审美的主体和描写的主要对象,在诗中只处于陪衬地位。中国古代诗史中最早一篇完整的咏水诗,当属曹操的名篇《观沧海》。诗人以博大的胸襟,壮描大海的万千气象,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情怀。这是水与志第一次完美的契合。水一旦进入诗人的视野,便再也不能同诗人分离,咏水从此成为中国诗歌的主题之一。历代诗人咏水,风格不同,水亦各异。其中有清有浊有汹涌之潮,亦有如练之水。水在不同诗中,有着不同的意象,既可象征归隐之心又可喻为缠绵之恋;既可吐雄浑之气又可寄悲凉之情;既可化哲理之思,亦可表明品格之清正、高洁;既可比作时光之流逝,亦可自许为人生之无悔……
试从以下诸方面浅析“水.”意象的文化内涵:
一、    醉卧江头:寄失意于水波
孔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治水》)圣人虽未身体力行,却为后世仕人奠定了一个基本的行为范式。仕途失意时,便想乘桴入海,弃绝尘世。这几乎成了后世文人的通病。于是在悠长而又哀婉的水边,我们可以读到无数令人黯然神伤的故事。
“寒鸦数点绕渭水,西风落叶下长安”,如此摇落情思的季节,令人情何以堪。赴任途中的东晋诗人谢灵运面对七里濑沿江景物,无端被贬的感伤难以排遣:“石浅水潺潺,日落山照曜。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茫茫失方面,混混如凝阴”,南海边踯躅着被流放的初唐诗人张说,“乘桴入南海,海旷不可临”,欲出世而不能的失意与沮丧溢于言表。四百年后的三塔湖水同样唤起了张孝祥的落魄之情:“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乘舟经洛水而入黄河的韦应物面对汤汤河水,觉得自己如失群之雁一般孤独失意,令人不忍卒睹:“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孤村几岁临依岸,一雁初晴下朔风。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万里渡河汾”时唐朝进士苏颋自然而然地想起自己飘忽不定、身不由己的严峻命运,年过半百的迟暮感与政治上的失落感接踵而来“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时运不济的杜甫为了安慰自己落寞的情怀,每每在曲江池边以浊酒浇心中块垒:“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失意的诗人,来到水边。来到水边的诗人,倍感失意……
二、    扁舟他乡:睹水而见漂泊
泛舟水上,朝行暮止。见惯旅雁孤云、枫叶芦根;听尽边城暮角、夹岸猿啼。异乡风物萧索如此,羁旅之人不由回肠荡气。飘泊之感恰如这泛舟之水,凄苦无依,无尽无休……
诗仙李白离蜀出游,渡荆门而入楚地,目睹壮观奇妙的江景,却突然感受到飘泊异地的尴尬:“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在他乡流浪,一切闲情逸志到头来总被雨打风吹去,唐朝柳淡的《江行》便是如此凄苦行状:“繁阴乍隐洲,落叶初飞浦。萧萧楚客帆,暮入寒江雨。”无论风雨,无论寒暑,旅人都要日夜兼程不断前行,正如唐代诗人张祜所描述的:“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相对漂流而言,停泊是暂时的安歇。以后的漫漫长途,更让人夜不能寐。唐代宋之问晚泊湘江时,内心的孤独无奈较白日更难以自抑,“五岭栖惶客,三湘憔悴颜。况复秋雨霁,表里见衡山。路逐鹏南转,心依雁北还。唯余望乡泪,更染竹成斑。”孟浩然在求仕无门、长安落第后夜宿建德江,秋瑟日暮的时节无端引起他满怀愁绪“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苏州枫桥江畔,夜泊的大唐诗人张继倍感飘泊的凄凉,吟出了传诵千古的绝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何逊在富阳江畔感慨飘泊:“客心愁日暮,徒倚空望归。故乡千余里,兹夕寒无衣。”李白在长江岸边哀怨流浪:“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明月向谁明。”羁旅他乡的文人骚客在船头、渡口,因感伤身世或思忆故乡而黯然消魂,将飘泊的孤寂谱成千种姿态。
三、    愁怨恰如春水,更行更远还生
“思君如流水,无有穷尽时。”以流水来摹写哀愁,构成咏水诗中一种奇妙境界,每每给人生添加无限惆怅。浓浓的离愁在诗中体现了流水的多种形态,或急或缓或短或长。“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野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客悲不自己,江上望归舟。”(孟浩然)从江西到江东,望不到流水的尽头。从初春到暮秋,等不到季节的结束。这悠长、浩大的流水啊,怎一个“愁”字了得。
四、    人生苦短,一去东流不复还
以流水比喻年华的流逝,这已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孔子很早就意识到流水与时间都具有一去不返的属性,于是以直觉感性对时间作了一番富有伤感意味的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篇》)
“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在这永恒不语的宇宙面前,人类何其渺小,人生何其短暂!张若虚那句“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情怀。杜牧伫立于春光融融的汉江之畔,感慨人生易老,时不我待:“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南来北去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唐人罗邺看到落花流水而领悟到年华的易逝与生命的飘零:“人间莫谩惜花落,花落明年依旧开。却最堪悲是流水,便同人事去无回。”在永恒的河流中,个体的人只不过是百年之过客,“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的一曲高歌道出了历代诗人临水时悲慨而又凄怆的心声。
五、    人行千里:明月何时照我还
江水不思其故,不恋其源,只知一去向前。而行人却不能如此超脱,伫舟回望,水天茫茫,不禁击舷暗问:归期是何期?
杜甫在夔洲望着波涛翻滚的长江水,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孤石隐如马,高萝垂饮猿。归心异波浪,何事即飞翻。”登高望远以慰归思,是远游者的另一种情怀。“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李益)“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洲是故乡。”(刘皂)狐死首丘,叶落归根。放舟水上,游子一步三回头。千里流水映相思。故乡是游子望过流水之后一生为之低首的地方。
六、孤帆远影:秋水共长天一色
阳关唱遍,酒尽席残,正留恋处,兰舟催发。“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橹。”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别的人在岸边,看朋友慢慢远去,消失在那水天一色的天边:“吴钩结客佩秋霜,临别燕郊各尽觞。草色独随孤棹远,淮阴春尽水茫茫。”姚鼐痴望着淮水的尽头,期盼着朋友的归来。“孤舟从此去,客思一何长。直望清波里,唯余落日光。”诗人储光羲依然伫立江边,伴着他的是无际的空旷、孤寂以及无限相思。为了排遣别后愁怀,诗人许浑借酒麻木自己:“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多情的诗人因为送别朋友而暗自怅惘,但在朋友为他饯行时却倍感欣慰:“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扬舟东渡的季节,挥手相送的岸边,滋生着多少依依惜别的故事。诗人以感人肺腑的诗篇饯别朋友,偶尔也饯别自身,只为那厚笃无边的友情。
六、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诗人欣赏水,同时也欣赏水边的女人。从杜甫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到何是明的“美人立、江中流,芙蓉花落秋江水”以及苏曼殊的“清凉如美人,莫愁如月镜”其流风遗韵均一脉相承。诗人或是爱人及水,如“洞庭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或是爱水及人“欲将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诗人临水,写水也写爱情。水边爱情自首发《诗经》之后几乎成了一种固定模式。“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周南•汉广》)。所谓伊人,总是在水一方,或许情与水之间真有一种品质上的呼应。多情的水乡女儿含笑相问: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临船的男儿答道:“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崔颢以从未谋面的同乡男女水上邂逅时的问答,巧妙地勾勒出平常应话背后犹如游丝柳絮的初恋心绪,既实在又迷离,情思缠绵,余韵无穷。历代传诵的牛郎织女便是因为一条无情的银河而劳燕分飞天各一方。“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缠绵至今的河水,流着多少温馨浪漫而又凄艳绝美的传说。
八、归隐青溪 闲适恬淡
诗人钟情于流水的自然、清淡、幽静,因为它与内心的闲适淡泊异质而同构。每每临溪垂钓天人合一之际,便有归隐之意。“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的王维彼时的心境恰如此时青溪的恬淡素雅,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面对自由奔泻、悠闲自得的白云泉水,白居易艳羡不已,不由产生辞官归隐、独善其身的出世之想:“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停舟水深波平处,垂钓绿蒲围绕中。诗人全身心地浸沉到水中,清明透澈,一尘不染。
水流千古,诗吟万年。有水,便有诗人畔临,便有临水之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