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郎咸平的6+1更深入和深刻的看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9:06:05
香港经济学家郎咸平有一个“6+1”的产业链理论。他把整个产业链分成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产品制造、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七个部分。他认为,从2005年开始,世界进入他所说的“产业链战争”的时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把价值最低且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制造业一端(即“1”)放在了中国,而将产品设计、原料采购、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等六块非制造业(即“6”)都掌控在自己的手里。“6”是“软”的生产环节,“1”是“硬”的生产环节。在这样一种“6+1”产业链的定位下,中国就沦落在了价值的最低端。他以芭比娃娃为例:芭比娃娃在美国沃尔玛的零售价近10美元,在这个产业链里,中国只能得到1美元的价值,而且还给自身带来了难以避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但美国人通过“6”,获得了9倍的价值,而且这9倍的价值没有污染、没有浪费。也就是说,中国每创造1万元的价值,就为美国创造9万元的价值;中国越勤劳、越制造,美国人就会越富裕。他得出结论说:正是这种产业链的错误定位,美国维护了绿地和美好家园,而中国则遭到了污染和浪费。因此,郎咸平建议中国的企业在“6+1”中的“6”上作文章,使产业升级。应该说,郎咸平的观察是符合实际的,但是他并没有指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他的建议,如果是针对美国的某个企业,可能会起到他所希望的产业升级的作用。但是,这样的建议对中国的企业却毫无帮助。我这样说,绝不是想以一个门外汉的身份,去挑战一个认为中国大陆真正的经济学家不超过十个的香港经济学家,也不是说中国的企业管理人不能领会他的思路,而是因为中国企业根本不具备实现他的思路的条件。
中国企业受盘剥,不是因为企业管理者的无能,而是因为中国带有强烈殖民地性质的经济环境。作为经济学家,郎咸平这样从微观的角度来考察经济不无道理。但是我认为,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解释发生在今天中国的“产业链战争”似乎更容易让人理解。按照这个理论,商品生产可以简单地分为生产和流通两个过程。我们知道,商品的价值是由产业工人的劳动创造、由商业工人的劳动实现的。工业资本家要实现他们的商品的价值,就要将本该他们全部得到的利润分一部分给商业资本家,这个商业利润就体现在出厂价和零售价的差别上。一个在中国生产的芭比娃娃的全部利润(或严格地说是剩余价值),都是由中国工人创造的。那么,为什么中国企业的出厂价如此之低,美国沃尔玛的零售价如此之高呢?在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系里,工业利润应该大体上等于商业利润,否则,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就会自动调节。但是,今天郎咸平考察的经济体系,却完全不是这样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系。他所发现的不平等的根源,是两个社会之间劳动力价值的天壤之别。在美国,沃尔玛要将芭比娃娃卖出去,它首先要计算它的成本,即运输、仓储、商店地价和营业人员的工资。今天的美国,最低工资是每小时六美元左右,而中国工人的工资又是多少呢?去掉所有的中间过程,简化地理解这1美元和10美元的差别,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差别的根源就是两地劳动力价值的不同。这种差别,完全不能通过市场调节来达到平衡。这不是殖民地经济,又是什么呢?由此引起的所谓“产业链战争”,其实并不是从2005年才开始的,而是贯穿于整个殖民地时代。我不知道郎咸平用办法让中国企业家们单纯从经济角度改变这种不平等。
考察今天中国的外向型经济,我们会发现,中国的商品输出完全不同于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输出。早期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得益于工业化带来的高效率。除去进入国外市场初期的“倾销”,输出商品的价格是高于国内价格的,商品输出国产业工人的工资也是高于输入国商业工人工资的。这些商品换来的,是真正的黄金和白银和是可以在公园门口挂出“华人与狗禁止如内”牌子的政治利益。这种高额的利润和利益,是他们不惜动用炮舰来轰开商品经济落后国家大门的根本原因。今天中国的商品输出,却是反其道而行之,它是心甘情愿地用中国劳动人民的血汗,去养活殖民主义的寄生虫。
按照列宁主义的理论,在帝国主义时代,世界列强已经将世界市场划分完毕。现在看来,这种“划分完毕”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动态的。在今天,世界上最大的霸权国家是美国,它对世界的统治是通过“全球化”的方式,以强势美元的手段将世界能源和市场控制在自己手里。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试图通过“转型”进入这个体系的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变成了它的经济殖民地。在俄罗斯和中南美洲许多国家越来越看透这个体系的强盗性质而寻找新的发展道路的时候,中国的“改革家”们却通过大量的政府政策,将这种经济殖民地的角色扮演地有声有色。
我曾听到这样的议论:中国有这么多的外汇储备,政府为什么不动用它们解决养老和医疗这样的社会福利问题?这样的议论,反映出许多人对这些所谓的“储备”的真实性质并不了解。两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用人民币兑换而来的“白条”,并没有多少购买力,怎么可能用它来解决社会福利问题?难道用它再换回人民币不成?
血汗换来的外汇不能花,又时时刻刻有贬值的可能。怎么办呢?只有想法尽量保住它们的虚幻的价值了。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政府不是用它们购买国家需要的实物,而是成立一个“中投公司”来投资。据透露,中国外汇储备的一半,投资在美国。这种投资是投资在波音和高科技这样的实体吗?不是,是投资在类似“两房”这样的金融公司和美国政府的债券上。这种投资会带来什么结果呢?赔了,手里的“白条”贬值;赚了,手里的“白条”增值,但无论贬值还是增值,白条的性质都不变,都不可以变现。
现在回头看中国的“救市”。不救,原来的“投资”就会贬值,甚至会完全“打水漂”,同时因美国金融破产导致的购买力下降,中国的引进外资和外向型经济将受到影响;救呢,则可能将更多的外汇套在问题百出的美国的虚拟经济上不能脱身。即使是最好的结局,即帮助美国复苏了经济,从而振兴了市场,其结果也不过是使对方能用更多的“白条”榨取更多中国人民的血汗,从而使中国更多地依赖美国经济。这就是我为什么在前面说,“不援助,会造成中国眼前的损失;援助了,会使中国的经济更深地陷入殖民地经济的陷阱,造成持久的、更深重的损失。”
难道中国的当权者看不到这一切吗?难道我们的领导人真的“很傻、很天真”吗?不是的。尽管巨大的外汇储备的很大部分是永远无法兑现的“白条”,对于买办官僚阶层来说,中国殖民地经济给他们带来的“红利”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既可以将这些“红利”以人民币的形式在国内“先富”,也可以将它们以美元的形式在国外“豪掷”。也许,这样理解我们就能真正懂得“共同利益”了。